肝癌临床研究进展
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引言部分: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是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肝癌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包括细胞凋亡、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以及非编码RNA等方面。
一、细胞凋亡在肝癌中的调控机制细胞凋亡是肿瘤形成和发展中一个重要但复杂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通过调节凋亡相关信号通路来保持生态平衡。
然而,在肝癌中,这些信号通路常常被打乱或失活,导致细胞凋亡抑制或者增强。
研究表明,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关键因子如P53、Bcl-2家族蛋白以及cyclin依赖激酶(CDK)在肝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某些miRNA也能够调节肝癌的细胞凋亡过程。
二、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联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和演化中的关键事件之一。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多个在肝癌中频繁发生突变的基因。
这些基因主要包括TP53、CTNNB1等,在调控细胞周期、细胞黏附以及信号转导路径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其他突变如RAS家族成员以及DNA修复相关基因等也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异常信号通路在肝癌中的作用许多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或失活与肝癌有密切关联。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mTOR通路以及MAPK/ERK通路等。
这些异常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过程具有直接或间接调节作用,并对肝癌的形成和进展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针对这些异常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肝癌治疗领域的新方向。
四、非编码RNA在肝癌中的作用近年来,非编码RNA(ncRNA)的重要性在肿瘤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识。
这类RNA不编码蛋白质,但对基因表达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在肝癌中,多种ncRNA如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以及环形RNA (circRNA)等被发现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肝癌因其高度侵袭性和迅速的转移特性而被称为“癌中之王”,世界上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该病。
肝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不断改进,肝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备受关注,本文将就此展开分析。
一、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一个新兴领域。
具体来说,基因治疗主要通过改变肿瘤细胞内部的遗传物质,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近期,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利用基因治疗成功抑制了肝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式被认为是肝癌治疗的一种有希望的方案,但其在临床应用上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基因载体的稳定性等。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治疗手段,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对抗肝癌细胞。
目前,免疫治疗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上。
这些抑制剂可以抑制肝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从而使免疫细胞可以更有效地对抗肝癌细胞。
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积极的反应,并被认为是一种相对安全且可靠的治疗手段。
三、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一种基于肝癌细胞分子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在其中,针对肝癌细胞表面上的特定分子进行干预,从而减缓或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目前,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重要的信号通路上,例如VEGF信号通路和EGFR信号通路。
研究表明,针对这些信号通路的干预可以使肝癌细胞更加敏感,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
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其治疗效果也令人鼓舞。
四、多模式治疗随着科技的不断推进,多模式治疗已成为肝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结合多种治疗手段,例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从不同的角度对肝癌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目前,多模式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其治疗效果也比传统的治疗手段更为显著。
总之,肝癌的治疗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过程,而最新的研究进展使得肝癌治疗的效果不断得到改善。
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肝癌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同时也是肿瘤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由于肝癌大多在晚期才能被发现,许多患者已经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使得肝癌治疗成为医学界的难题。
不过,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肝癌治疗的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本文将分享肝癌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
一、无创伤手术治疗在过去,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肿瘤,以达到治愈或控制癌症的目的。
然而,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因为癌症的早期不易察觉或转移已经扩散,手术治疗通常已经不再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此外,手术治疗需要切除整个肝叶或肝脏,可能会导致术后副作用严重,如术后肝功能不全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医疗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已经为肝癌患者提供了另一个治疗选择。
比如,在无创伤手术中,利用高能声波等较强的物理力量通过皮肤转导进入体内,让癌细胞受到破坏和死亡。
由于无需通过手术减少组织伤害,因此无创伤手术被视为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手术切口恢复的时间。
二、靶向治疗当肝癌患者不能手术治疗时,靶向治疗通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基于研究结果,能够选择性干扰癌细胞增长的药物已经被开发出来。
例如,抑制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KSR1)蛋白等治疗克服了肝癌特有的障碍之一:药物耐受性。
KSR1是致癌的细胞信号通路之一,能够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
基因治疗是另一种靶向治疗的方法,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已经获得了一些进展。
该治疗措施通过修改或替换癌细胞DNA中的特定基因,调节癌细胞的生长速度和表现。
相对于传统的放化疗,基因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损害,从而缩短康复时间。
三、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癌症治疗方式,逐渐成为了肝癌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
免疫治疗主要通过重新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依靠人体天然免疫系统攻击恶性肿瘤细胞。
同时,免疫治疗也可以增强人体对治疗毒副作用的耐受性和疗效。
在肝癌治疗中,经过前期实验发现和应用的免疫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肝癌研究的最新进展

肝癌研究的最新进展肝癌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它的预后往往很差。
众所周知,肝癌的发生与许多因素都有关系,包括饮食、环境和基因等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肝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肝癌研究进展。
1. 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利用人工合成的基因,通过植入或注射的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肝癌的治疗中,基因治疗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利用携带PETCM1基因的载体治疗肝癌可以有效抑制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此外,最近的一项研究还发现,利用基因编辑和质粒送达技术可以阻断肝癌的发展,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将CRISPR技术用于编辑关键基因,进而扰乱肝癌细胞的生长和传播,最终实现对肝癌的治疗。
2. 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指利用自身免疫系统的能力,增强机体抵抗肿瘤的能力。
在肝癌的治疗中,细胞免疫治疗也被广泛应用。
目前,最受关注的一种细胞免疫治疗是T细胞治疗。
T细胞治疗的原理是,将肿瘤标志物呈递给激活和扩增的自身免疫T细胞,进而使患者免疫系统攻击和杀死肝癌细胞。
一项研究表明,利用T细胞治疗疗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3. 定向药物治疗定向药物治疗是指通过针对特定的分子靶点,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新型的定向药物已经被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例如,索拉非尼、里帕利尼等等。
最近一项关于索拉非尼治疗肝癌的研究发现,当对肝脏进行定性和定量表达基因的分析后,可以更好地预测治疗效果,并为治疗肝癌的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4. 其他新疗法除了以上三种疗法,还有许多新疗法也被应用于肝癌的治疗中。
例如,介入治疗、微波治疗、射频治疗等等。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一项研究发现,高强度焦声治疗可以通过激发免疫反应,同时杀死肿瘤细胞和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实现对肝癌的治疗。
总的来说,肝癌的治疗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但是,随着医学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型的疗法已经被开发出来,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肝癌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

肝癌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近年来,肝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肝癌的治疗进展和新技术,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肝癌研究进展和相关的新技术。
1.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肝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病毒感染、遗传基因突变、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
科学家们通过对肝癌病人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以及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等都是肝癌发生的关键。
2.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和研究中。
其中,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普遍应用于肝癌治疗的新技术。
该技术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经有多种分子靶向药物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如索拉非尼、利妥昔单抗等。
这些药物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了可能。
科学家们通过对肝癌病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可以发现病人体内的突变基因,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肝癌研究的挑战和未来展望虽然肝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一方面,肝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大部分病例都是在晚期才被发现。
另一方面,肝癌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不佳。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研究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开发更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如血液标志物和影像学技术的结合应用。
此外,新的免疫治疗药物也被广泛研究,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达到消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总之,肝癌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带来了希望,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肝癌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肝癌临床研究新进展

肝癌临床研究新进展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
为了提高肝癌的发现和治疗水平,许多临床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肝癌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三个方面来阐述肝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
一、肝癌早期诊断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至关重要。
近年来,针对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1. 血液标志物的应用血液标志物作为一种简便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对于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临床研究发现,AFP、CEA、CA199等血液标志物的检测能够辅助早期肝癌的筛查,并且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2. 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基因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通过检测某些与肝癌相关的基因突变或蛋白表达异常,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肝癌。
临床研究表明,基因检测技术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二、肝癌治疗方法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肿瘤消融技术、肿瘤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
近年来,临床研究在肝癌治疗方法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
1. 靶向药物的应用靶向药物是指通过对肿瘤特定的靶点进行干预,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治疗。
临床研究发现,靶向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例如,索拉非尼、雷莫芦单抗等靶向药物已经成功应用于肝癌的治疗。
2. 免疫治疗的应用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临床研究发现,免疫治疗在肝癌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三、肝癌预后因素肝癌的预后与众多因素相关,包括肿瘤大小、病理类型、TNM分期、肿瘤分级、体内其他疾病的存在等。
近年来,临床研究对于肝癌预后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1. 微环境的影响肿瘤微环境是指肿瘤周围的细胞、血管和基质组织等对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影响。
临床研究发现,肝癌微环境的改变与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深入研究肝癌微环境对于预测患者预后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肝癌研究进展

肝癌研究进展Introduction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肝癌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有许多国家的肝癌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
肝癌发病率增加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酗酒、脂肪肝、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肝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肝移植、化疗、放疗等。
然而,近年来,肝癌治疗的不断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肝癌的病因研究进展1. 病毒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和HCV)是肝癌最重要的病原体之一。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与肝癌发生率的直接关系已被证实。
研究人员发现,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地区通常与HBV和HCV感染率最高的地区相吻合。
因此,这些病毒的预防和治疗被认为是肝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策略。
2. 特定基因突变最近的研究发现在肝癌中有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具体包括:TP53、CTNNB1、AXIN1、ARID1A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以通过不同的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的生长和代谢,从而促进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对于这些基因的突变,研究人员正在探索针对性的治疗策略。
肝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1. 诊断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肝癌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造影、血清学指标、肝穿刺活检等。
然而,这些方法有一些不足之处。
如肝造影对于微小肝癌或局部早期转移的发现有限。
近年来,一些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如超声弹性成像、CT和MRI等。
这些方法可以不侵入性地筛查出早期肝癌,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
2. 治疗早期肝癌的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包括切除性手术和肝移植。
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的改进,手术的成功率得到了显着提高。
化疗和放疗的作用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关注。
化疗可以通过多个信号通路来阻断肝癌的生长和扩散。
放疗通过外源性辐射来杀死肝癌细胞。
新药物的出现也为肝癌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如利妥昔单抗(Lenva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等靶向药物的研究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肝癌的研究进展

肝癌的研究进展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导致人们死亡的首要肿瘤。
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对于肝癌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肝癌的病因、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肝癌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肝癌的病因研究肝癌的病因复杂多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滥用、非酒精性脂肪肝、遗传基因变异等。
研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肝癌的主要病原体,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机制已逐渐明确。
此外,长期酒精滥用也是肝癌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肝癌之间发现了密切的关联,这为肝癌的早期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研究人员通过对肝癌家族病例进行基因测序,已鉴定出一些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变异。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望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二、肝癌的诊断研究肝癌的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期至关重要。
目前,常用的肝癌诊断手段包括肝功能检测、超声检查、血清学检测、肝脏影像学检查等。
然而,由于肝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这些常规检查方法在早期诊断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存在一定的限制。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新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和技术。
例如,研究人员成功筛选出一些血液中的分子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激活肽(PIVKA-II)等,用于肝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此外,近年来,肝癌影像学检查的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如磁共振成像(MRI)和肝动脉造影(DSA)等技术的应用,使肝癌的诊断更加准确可靠。
三、肝癌的治疗研究目前,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肝脏移植、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然而,肝癌的治疗效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晚期或复发难治的肝癌患者。
因此,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肝癌治疗的热点研究领域。
其中,口服多吉美(Sorafenib)是目前广泛应用于晚期肝癌的靶向药物,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肝癌临床研究进展回顾了一下2016年的肝癌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在美国,肝癌是唯一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的恶性肿瘤。
为此,美国NIH预测了现在至2030年期间美国肝癌的发病情况。
基于2000年至2012年的肝癌发病特征,研究者发现,目前肝癌发病人数上升的主要在于1959年之前出生的人群的贡献,而在1960-1969年出生的人群中,肝癌的发病率已经在下降。
基于不同人种的肝癌发病率变化趋势,整体而言,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2030年之前,肝癌的发病率还是会继续上升。
早期肝癌的根治性治疗包括我国在内,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是确定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优先性的依据。
在2016年年初,OPTN/UNOS更新了MELD评分的计算方式,将患者的血清钠水平纳入了新的评分系统,被称为MELD-Na。
MELD-Na是在原有的MELD评分(MELD(i))基础上进一步计算,计算公式是:MELD-Na = MELD(i) + 1.32×(137-Na)–[0.033×MELD(i)×(137-Na)]。
如果血清钠低于125 mmol/L,则被设定为125;如果高于137则被设定为137。
根据美国和欧洲肝病学会指南,伴血管侵犯的肝癌患者已属晚期,不适合接受手术等根治性治疗手段。
但这观念一直受到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学者的挑战。
来自日本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中,研究者发现,部分伴有门脉癌栓的患者接受手术依然有意义。
6,474名合并门脉癌栓的患者纳入了该研究,其中2,093例接受了肝切除手术,4,381例接受了其他治疗。
经过匹配分析,肝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较长(2.41年vs 1.38年,P除非癌栓已经侵犯了门脉主干,否则还应该积极争取手术。
中期肝癌的介入治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简称介入)是中期肝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对于这部分患者,进一步提高介入的疗效是研究者探索的热点。
在一项单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中,相比较传统的介入方式,使用阿霉素洗脱微球未显示出优势。
该研究对比了使用普通微球或阿霉素(150 mg)洗脱的微球进行栓塞的安全性和疗效。
研究一共募集了101例患者,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副作用和疗效均没有显著差别。
主要终点方面,两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9%和6.0%,次要终点方面,包括无进展生存期(6.2月vs 2.8月,P=0.11)和总体生存期(19.6月vs 20.8月,P=0.64)都没有显著差别。
此外,在介入基础上加用贝伐单抗亦不能提高疗效,反而可能带来更多副作用。
索拉菲尼则是晚期肝癌患者的标准药物治疗,将索拉菲尼的适应证扩大至中期肝癌,与介入联用,则不能进一步提高介入的疗效。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SPACE研究已经已经得到了这一结论。
这是一项全球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研究,中国大陆也有两个中心参与其中。
介入治疗使用的阿霉素洗脱的微球,所入组的患者是中期的多发肝癌患者,这些患者无大血管癌栓或肝外转移。
研究一共募集了307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接受索拉非尼+介入或安慰剂+介入治疗。
主要终点方面,两组患者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无统计学差异(169 vs 166天,P=0.072)。
次要终点方面:肿瘤进展至大血管癌栓或肝内转移时间无差异(P=0.076),两组间总体生存时间亦无差异(HR=0.898,P=0.295)。
在近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的TACE 2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
一项来自国内,将碳酸氢钠(小苏打)用于肝癌介入治疗,并取得神奇的疗效的研究论文被国内媒体大为渲染。
尽管这项研究的两个部分(回顾性分析和随机对照研究)均提示碳酸氢钠可以神奇地提高介入的疗效,但因病例量较小、疗效评价非盲性、分析上存在缺陷等原因,还需要理性观望后续研究及其他中心的验证。
晚期肝癌的索拉菲尼治疗目前索拉菲尼是晚期肝癌的标准治疗手段。
新开发的药物只能从3处找机会:(1)成为索拉菲尼耐药后的二线治疗,(2)与索拉菲尼的联合用药,以进一步提高后者的疗效,(3)跟索拉菲尼争夺一线治疗地位。
在索拉菲尼上市后近十年内,没有一个药物能够经受严格的临床试验检验,获得突破。
二线治疗方面。
今年终于有瑞戈非尼(regorafenib)接受住了考验,在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研究(RESORCE研究)中获得了阳性结果,而瑞戈非尼跟索拉菲尼一样,同样来自于拜耳公司。
21个国家的152个中心参与了这项研究,包括中国大陆的多家单位。
入组的患者均接受过索拉菲尼治疗,但出现了肿瘤进展。
研究一共募集了843名患者,按照2:1的比例接受瑞戈非尼160 mg/d 每天一次口服或者接受安慰剂治疗。
用药方案是用药3周,停药1周。
主要研究终点方面,瑞戈非尼显著改善患者OS (10.6月vs 7.8月,HR=0.63,P阿西替尼(axitinib)是一个强效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在一项随机对照的2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作用。
在这项研究募集了202例曾接受过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患者,尽管axitinib没有延缓患者生存(HR=0.907,P=0.287),但却显著延长了患者的PFS、肿瘤进展时间及提高了临床有效率。
在瑞戈非尼即将上市的今天,axitinib的地位显得很尴尬。
精氨酸降解酶作为二线治疗则未获得阳性结果。
在一项多中心的3期临床研究中,将精氨酸降解酶作为索拉菲尼的二线治疗。
研究一共募集了635例患者,按照2:1的比例接受ADI-peg 20或安慰剂治疗,研究结果显示,OS无差异(7.8 vs 7.4月,P=0.884),PFS亦无差异(2.6 vs 2.6月,P=0.07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二线治疗显示出一定的前景。
CheckMate-040是一项1-2期的临床研究,评估PD-1抑制剂nvolumab(商品名Opdivo)作为二线治疗的初步疗效。
这项研究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剂量爬坡研究和队列扩展研究。
在疗效方面:在剂量爬坡研究中,疾病控制率65%左右,相比较索拉菲尼大约是40%;8/46(17%)的患者肿瘤体积下降超过30%;17/46(37%)的患者肿瘤体积有下降。
7/46(15%)患者获得了疾病缓解。
在扩展研究中,45/204(22%)的患者肿瘤负荷下降超过30%;35/214(16%)的患者可以达到客观缓解。
两项研究均发现肿瘤组织PD-L1的表达与治疗反应无相关性。
尽管GPC3特异性地表达在肝癌细胞表面,而临床前研究显示,使用单克隆抗体靶向GPC3可引发抗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
但将GPC3抗体作为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却疗效不佳。
Codrituzumab 是一个抗GPC3单克隆抗体。
在一项募集了185例晚期肝癌患者的2期临床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codrituzumab既没有延长PFS(2.6 vs 1.5月,HR=0.87),也没有延长OS(8.7 vs 10月,HR=0.82)。
Dovitinib未能成功争夺到一线治疗地位。
尽管有多项基础研究显示,FGF通路的激活可能是诱导肝癌逃避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一个关键机制。
而dovitinib不仅覆盖了索拉菲尼的主要靶点,还覆盖了FGF受体。
在一项随机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中,dovitinib与索拉菲尼进行了头对头的比较。
研究募集了165例患者,在首要终点方面,两组患者OS相似(8.0月vs 8.4月,HR=1.27,95%CI:0.90-1.79);次要终点方面,肿瘤进展时间也相似(4.1月vs 4.1月,HR=1.42,95%CI:0.98-2.08)。
尽管dovitinib的治疗耐受性还可以,但是疗效并不优于索拉菲尼,于是就没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了。
有望跟索拉菲尼争夺一线治疗地位的可能还得靠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联合用药方面,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的2期临床研究显示,索拉菲尼基础上加用顺铂的肝动脉灌注化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研究共募集了108例患者,联合用药可以延长OS和TTP,提高缓解率。
阿霉素全身化疗则不能给索拉菲尼增效。
CALGB 80802 (Alliance)是一项多中心的3期临床研究,在募集到346例患者进行了中期分析时,被提前终止。
该研究中,索拉菲尼+阿霉素联用组并不比索拉菲尼单用更好,包括OS(9.3月vs 10.5月)和PFS (3.6月vs 3.2月)均没有显著改善。
在一项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中,索拉菲尼基础上加用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亦未能提高索拉菲尼的疗效。
术后辅助治疗尽管肝癌根治性治疗术后的复发率超过50%,但缺少一种公认有效的辅助治疗。
今年的尝试也不乐观。
日本学者开展了一项单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估一种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meloxicam)是否可以预防肝癌复发。
尽管在3年间募集了232例患者,但结果却是阴性的,美洛昔康既不能延长生存,也不能减少复发。
肝癌肝移植术后抗肿瘤复发治疗处于困境。
mTOR抑制剂西罗莫司(雷帕霉素)兼具抗排异和抗肿瘤作用,也广泛用于肝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
在一项3期临床研究中,西罗莫司显示出一定的抗肿瘤复发作用。
尽管它未能降低手术5年后的复发率,但是却可以显著改善手术3-5年内的OS和RFS,在亚组分析中,对复发低危的患者的抗复发作用显得更好。
争议今年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就是,对丙肝相关肝癌患者,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抗病毒治疗会不会提高术后早期复发。
起初,在一个回顾性的研究,Jordi Bruix等人发现在4个中心共58例接受DAA抗病毒的丙肝相关肝癌患者中发现,他们的术后肝癌的复发率高得异常。
中位随访了5.7月中,3例死亡,16例复发,复发率高达27.6%。
该项回顾性研究的科学性受到了Torres等人的严重质疑,包括:纳入的患者的异质性太强;暴露于DAA时间过短;肝癌术后随访间隙太长;缺少有效的对照组患者。
尽管一项澳大利亚的回顾性研究也注意到DAA可能会增加肝癌发病,但法国的3项前瞻性研究队列的数据否认了这个质疑。
DAA的使用并没有增加肝癌的复发(这包括接受肝切除和肝移植的患者)。
这个话题也基本上可以收尾了。
全口服方案的DAA治疗是近年来慢性丙肝治疗的重大突破,对新生事物的追捧和质疑都需要更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