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学案以及课后习题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

《再别康桥》教案关于《再别康桥》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学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二)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分析: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国“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
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题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二)怎样理解全诗的“画面美”?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

再别康桥学案附答案第⼀单元2诗两⾸再别康桥学习⽬标.了解徐志摩诗歌三美的内涵。
1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解读⽂本,分析意象2. :体会作者在其诗歌中表现出的轻烟似的离别情绪。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认知⼀、整体感知读对节奏。
,⼀)读准字⾳(查阅徐志摩的⽣平资料。
(⼆)⼆、⾃练⾃测给下⾯加点的字注⾳。
1.) 沉淀()荡漾()青荇(...) (() 斑斓长篙() 漫溯...) () 笙箫满载(...浙江海宁⼈。
作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散⽂家。
名章垿,2. 》等。
》《品有《》《补出下⾯的诗句。
3. (李⽩《赠汪伦》)。
桃花潭⽔深千尺(1),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陵》),唯见长江天际流。
((2)),西出阳关⽆故⼈。
(王维《送元⼆使安西》(3)!(⾼适《别董⼤》)(4),天下谁⼈不识君三、质疑问难,请写在下⾯。
你有什么疑问通过预习本⽂,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找出本⽂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本⽂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1请以你喜欢的⼀种意象?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分别构成了⼀种什么样的意境.2为例进⾏分析。
3.选择的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如何读出你所体会到的美?读⼀读,总结⼀下。
5.下⾯是《康桥再会吧》的⽚段,⽐较本诗,你能看出《再别康桥》的形式上的特点吗?“我但⾃喜楼⾼车快的⽂明,不曾将我的⼼灵污抹,今⽇我对此古风古⾊,桥影藻密,依然能坦胸相见,惺惺惜别。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年中我⼼灵⾰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妩媚河⾝的两岸,此后清风明⽉夜,当照见我情热……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课堂练习⼀、基础知识积累运⽤1.下列各组中注⾳⽆误的⼀项是()A.撑着(zhǎng)彷徨(páng) ..凄清(qī)寂寥(liáo) ..B.踟蹰(chìchù)漫溯(s ù)...) ng迷茫(má满载(zǎi)..ng)荡漾pàn)(yà河畔C.(..) ((青荇xìng) gāo长篙..)沉淀(dì(D.斑斓lán)ng..似的(sì)笙箫(shēng)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项是()A.陷井哀怨轻⼿蹑脚⽔波荡漾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C.回溯太息⼒挽狂澜招摇过市D.沉淀迷茫悄⽆⽣息沉默寡⾔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恰当的⼀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诗⼈”,⼜是“末代诗⼈”,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再别康桥学案

4.“油油的”写出了青荇什么特点?作者为何“甘心”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
5.“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青荇( ) 长篙( ) 漫溯( )笙( )箫
榆荫( ) 浮藻( ) 沉淀( )斑斓()
2.解释下列词语:
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诗哲,是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出版。
3.了解诗歌“三美”的内容,尝试分析本诗所具有的“三美”。
(二)尝试练习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何只写柳树?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归纳本诗在诗节排列组织上的特点。
2.深入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归纳诗歌的主旨。
4.中国现代诗歌是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

徐志摩《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全诗;(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
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把握;2. 诗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康桥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康桥的美;(2)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2. 诗歌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生僻词语的含义;(3)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诗歌欣赏(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美;(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意象、节奏和韵律;(3)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
四、作业布置1. 背诵《再别康桥》;2. 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赏析文章;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节奏和韵律特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评价内容: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3. 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感悟。
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情况;2. 作业完成质量,如赏析文章的深度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分享。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如《翡冷翠的一夜》、《沙扬娜拉》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2. 介绍新月派诗歌的其他代表人物,如闻一多、朱湘等,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3.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表达能力。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

《再别康桥》导学案及答案2《再别康桥》导学案【研究目标】1、通过吟诵、咀嚼,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2、通过意象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领会诗人的感情。
3、能够背诵《再别康桥》。
【研究重难点】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味“三美”,感受诗的艺术性。
难点:能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
【研究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自主研究】一、《再别康桥》背景知识: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XXX、XXX,成员有XXX、XXX、XXX等。
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是闻一多。
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格式,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生动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作者简介XXX(1897—1931)现代墨客、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XXX、先后就读于XXX、XXX和XXX。
1918年赴美国研究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XXX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陶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墨客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揭晓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XXX。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XXX、XXX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XXX教授。
XXX 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XXX、XXX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开展。
1927年参加创办XXX。
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
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XXX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
同年冬到XXX与XXX任教。
1931年初,与XXX家、XXX创办《诗刊》季刊,被推举为笔会XXX理事。
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XXX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再别康桥》(同步学案)(原卷版)-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6.2课 《再别康桥》学习目标课程标准/素养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新月派诗歌,了解徐志摩身世以及写作时代背景。
2.通过赏析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手法,鉴赏诗歌的“三美”艺术。
3.感受作者对于康桥的感情,理解诗人感情的深沉和表面的平静。
1.选择喜欢的文学体裁,练习创作短篇作品。
2.保证独立自主阅读,设计促进学生个性化体验的阅读活动,体悟不同作品的情感特点和语言风格。
3.开展研讨活动,交流阅读写作的体会和感悟。
1.分析诗歌手法,鉴赏诗歌“三美”艺术。
2.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平静的表面。
知人论世 筑牢基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诗人。
原名 ,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1922年回国后,发表大量诗文,与同学成立“ ”。
徐志摩短暂的一生正处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但他从未停止过对“ 、 、 ”的渴望与追求,笔耕不辍,被梁启超赞为“ ”。
【写作背景】1920年至1922年,徐志摩曾游学于剑桥大学。
康桥(剑桥大学所在地)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性。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
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01学习目标 02 预习导学的康桥在默默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徐志摩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生字注音】河畔( ) 荡漾( ) 青荇( )浮藻( ) 长篙( ) 漫溯( )斑斓( ) 笙箫( )【重点字词】1.招摇:2.漫溯:3.斑斓:【思维拓展】什么是“新月派”?这个派别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相关链接】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

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篇一:《再别康桥》优秀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
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
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之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
在此之前,你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甚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之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
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题解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

徐志摩《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7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重点: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3、补充知识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
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案》。
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妩媚河身的两岸,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学案以及课后习题 教学目的 1, 感知《再别康桥 》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 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 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 ,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 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 一首由 《再别康桥》 改成的歌曲, 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 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 《再别康桥》 有一定的感知。
)
1/8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 赴美留学,1920 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 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 诗人 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 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 了美好的印象, 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 千缕柔情、 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 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
老师指导朗读。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 有哪些诗词 ?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 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 的《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 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李白 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 情。
” 启发: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 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 不一样呢? 明确: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 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 是“西天的云彩”,
2/8
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 象。
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 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 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 动,温润可人。
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 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 荡漾。
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 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
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 交相辉映, 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 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
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 。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 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 七节, 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 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 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 “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 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 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 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
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 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 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
3/8
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 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
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 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 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 同学们要学会这两 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 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 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 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 六两节, 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 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 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 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 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 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 每节诗四句, 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 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 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 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
1, 背诵课文 。
2,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 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4/8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5/8
6/8
7/8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