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之美与美育
大学美育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美育心得体会1500字

大学美育心得体会范文大学美育心得体会1500字大学美育心得体会大学美育是指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和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修养的教育实践。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大学美育工作,开设了多样化的美育课程和活动。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深切感受到大学美育对于我个人的意义和价值,以下是我对大学美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大学美育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
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许多美育课程和活动,如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等课程。
通过这些活动,我邂逅了音乐的美妙和舞蹈的灵动,领略了戏剧的魅力和书法的独特。
这些课程和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我能够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打破了学习的枯燥,使我能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其次,大学美育培养了我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大学美育课程的开设,让我接触到了许多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和欣赏,我逐渐培养出了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并且能够真正欣赏和理解艺术之美。
在冷静地观察和思考之后,我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感觉和认知。
这种培养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不仅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更是我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次,大学美育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通过参与大学美育活动,我了解到了世界各个文化的精髓,领略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无限魅力。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尊重和欣赏他人的文化,增强了我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同时,大学美育还提供了一个交友和共同成长的平台,我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参与活动,一起分享学习和欢乐,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这些经历让我成长为一个更加有修养和内涵的人。
最后,大学美育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在美育课程和活动中,我学会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
这不仅是对于自身才能的发掘和锻炼,更是培养了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大学生面对未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大学美育笔记素材

大学美育笔记素材
一、什么是美育
1、美是什么?
一种精神满足,让心灵获得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选择(判断力),美是幸福、财富、文化、文明的标尺,生产水平不断创造美。
洋气、漂亮-一大都市文化烙印(有对世界之美的在现);土气一农村无条件,无美的观念。
2、美育是什么?
美育:对美的观念、行为进行自主选择的教育:美育与个人形象身份、国家形象。
3、美育的内涵、历史,地位
内涵:自然,社会,艺术...历史和地位:过去被忽视、鄙视,现在被重视,地位提高美育与艺术教育关系。
美感教育;艺术教育(最主要)艺术的创造力、再现力使美长存,获得技能、获得观念;审美教育。
三、大学美育教育的目标
认识懂得艺术是-种文化,又是一种学科;培养大学生尊重艺术文化,学科的认识和心理;
努力促进大学生理解艺术文化,理解艺术学科;帮助大学生学会分享艺术文化营养和艺术学科资源。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是完整的教育。
从细处说,美育是帮助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处说,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大学美育课程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育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美育概念及意义美育是指通过学习艺术、美术、音乐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进而达到教育和发展人的目的。
美育旨在以美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审美活动中发展其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心灵境界。
美育的意义在于: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和心灵成长。
二、美育课程设置美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艺术、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升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美育课程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和体验各种艺术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美育课程的设置原则包括:科学性原则,即基于学科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系统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程度,设计和安排相应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操作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设计和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多元性原则,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三、美育课程内容美育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现代艺术、美术欣赏、音乐鉴赏、舞蹈表演等方面,涵盖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
美育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普适性,既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又能反映社会的审美趋势和文化变化。
美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感知特点,合理安排和安排相应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美育课程内容设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艺术活动,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美育教学方法美育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艺术创作、审美鉴赏、艺术表演等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关于大学美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美育的几点思考一、我们为什么需要“美育”“美育”是人们进行审美时必须要经历的一种高级过程,是人的一种高级需要,审美也是以基于“美育”之上并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为目的,所以,审美既是精神的象征,也是对于人格魅力的自我锤炼。
朱光潜先生说过:“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
什么叫做“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我需要审美,需要美感修养,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美是一种人生境界,更重要的是“美”能让世界充满爱,能让人类和谐!就当今的大学教育的来说,我们往往是重视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忽视素质教育之重要的“美育”。
在实现自我健康完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美育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并藉此在帮助大学生来正确地“审美”,“美育”从人的成长开始就具有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美”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一个人心里如果缺失了“美”,那它还会剩下什么呢?或许就是“丑”与“恶”,那么在人的骨子里也就一定“装满”着报复、仇恨、怀疑,如果是这样:这个世界就会缺失来了“爱”,剩下的只有掠夺和战争了。
希特勒少年时原本酷爱美术,但因考试未能及第,与美术无缘。
试想:如果当时的主考官“高抬贵手”的话,这个世界就会多了一个创造美、爱美的人,就会少了一个战争狂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可以避免一场战争。
可见,这个世界如果缺失了“美”,现实将会变得多么地可怕。
当今社会,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他们并不缺乏知识,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知识和技能的过份渲染和教育,往往会冲淡和流失应存在他们心里的那份“爱”,往往会让他们没有时间或者根本来不及“修炼”自己的那份“美”。
我们为什么要“美育”呢?答案很简单:通过“美育”可以美化人们的心灵,并使人们有美好的行为,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美”了,真正的“美”是可以改变社会的。
二、通过“美育”使大学生正确地“审美”(一)“美育”途径的多样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同学科的人感叹不懂艺术,不懂审美,他们觉得美很神秘、很遥远……因此,如何正确地引导大学生们去认识“美”去发现“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大学美育的心得体会

大学美育的心得体会
第一,大学美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提高文化素养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各种形式的美学素养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大学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美感。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使学生在人生不同领域取得成功时,能够把握美和优美,发掘优秀艺术作品的价值,培育自己的审美情趣。
第三,大学美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同时也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通过团队协作、群体讨论等活动,学生们会了解到自己与他人的相互依存,也会意识到美术艺术对社会的贡献。
第四,大学美育能够拓展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
如今,在互联网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行业发展趋势有所转变。
大学的美育教育应该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和个人意愿,开设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及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就业规划。
总之,大学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四维素质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大学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画画或者演奏乐器,更是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
优秀的美育教育不仅是注重学生的艺术成就,也应该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个人兴趣发展。
大学美育关于美1000字

大学美育关于美1000字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有着其它教育方式所没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期我校在开学初就拟订了美育工作计划,并通过一学期的工作中,美育工作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1、重视艺术教育,注重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重普及,学有特长。
学校对艺术教育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可行的措施、方案,领导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指导艺术工作,明确提高了工作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正规化,课外活动制度化,形成了以美树德、以美树体、以美树智的大艺术观和良好的艺术氛围。
加强音美教师素质提高和培养,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
我校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购置音美教学设备,并配置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
为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美、体验美,学校充分利用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空间,营造出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校园这个艺术殿堂中尽情地感受美、享用美、创造美。
2、选派专职人员担任艺术课教学,开全课程,保证质量。
3、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组织开展课外艺术班活动,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
4、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庆六一文艺汇演”、“名师名画进校园”等,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文艺才能。
5、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它走出课堂以后,往往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学校加大了领导和管理力度,制定了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
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
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书画比赛,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们艺术才华得以展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校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骨干苗子和优秀的艺术人才,并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
大学美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美育的概念1. 美育是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的一种教育活动。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和促进审美素养的发展。
2. 美育的重要性美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和个性发展。
二、美育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美育教育,学生能够体会和感受美的存在,培养出对美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感。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学习认识、理解和感知美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促进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增强他们的审美修养和文化修养,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三、美育的内容和形式1. 美育的内容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让学生接触、体验和感受美的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2. 美育的形式美育的形式可以包括学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
通过这些形式,学生可以全面地接触各种艺术形式,增加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认知,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
四、美育的实施方式1. 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美育在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将美育的内容与传统学科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审美体验。
2. 美育课程设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设置专门的美育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体验和理解各种艺术形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3. 艺术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或校外艺术实践考察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艺术,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并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五、美育与学生发展1. 美育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促进通过美育教育,学生能够在审美体验和鉴赏过程中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大学美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大学美育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美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总结大学美育第一章的知识点,包括美育的定义、作用、目标和实施途径等。
一、美育的定义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
它涵盖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二、美育的作用 1. 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修养。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接触艺术作品和参与艺术活动,学生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3. 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加丰富多彩地体验人生。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美育的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对美有敏感,能够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评价和欣赏艺术作品。
3.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4.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了解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
四、美育的实施途径 1. 美术教育: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
2. 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欣赏、合唱、乐器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3. 舞蹈教育:通过舞蹈表演、舞蹈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和身体协调能力。
4. 戏剧教育:通过戏剧表演、戏剧创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戏剧艺术欣赏能力。
五、美育的评价方式 1. 学生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艺术作品,包括作品的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价值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2年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写道:“我国初 办新式教育的时候,只提出体育智育德育三条件,称为三育。十 年来,渐渐的提到美育,现在教育界已经公认了。” 王国维把四育分为两个部分:体育和心育,心育包括德育智育美 育。四育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
鲍姆嘉通
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神州学会做了《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讲演, 这篇讲演后来发表在同年8月《新青年》第3卷第6号上。
1912年,蔡元培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 改革,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蔡元培先生非常重视健全人格 教育,他的名字是和完整教育的理念结合在一起的。同年2月,他 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五育”并举 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 世界观教育 美感教育 急务 中心 终极目的 桥梁
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先生得出结论: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蔡元培先生认为:“宗教中美育的原素虽不朽,而既认为宗教 的一部分,则往往引起审美者的联想,使彼受智育德育诸部分 的影响,而不能为纯粹的美感,故不能以宗教充美育,而止能 以美育代宗教。” 因此,作为情感教育的手段,美育可以代替宗教。“以美育代 宗教”是以自由反对强制、以进步反对保守、以普及反对局限 的一种文化变革。
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铜像
蔡教 元育 培思 提想 出体 的系
北大校园里之所以有一尊蔡元培先生的塑像,当然与他曾经长 期担任北大校长不无关系,但除此之外,人们对蔡先生所怀抱 的深深崇敬之情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 行了全面改革,使之气象一新,成为 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 的基地,并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 心。
北京大学
世界观教育
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 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 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
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 培首创。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 也。”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可以陶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 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 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因此,他主张 “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
第1卷第1号 青年杂志
第1卷第1号 《新青年》
1930年和1932年蔡元培先生又分别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和《美 育代宗教》两篇文章。
宗教和美育的比较
审美意识不具有宗教根源,宗教意识却具有审美根源。为了更有 效地对人发生影响,宗教利用了人的审美需要。
宗教和艺术、宗教意识和审美意识可以相互交织,但是它们有根 本区别。宗教通过审美价值肯定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即神的存在。 而美育则肯定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在功能上,宗教和艺术也有相同的地方——补偿作用。 宗教的补偿作用是“要人对于一切不满意的事能找到安慰,使一 切辛苦和不舒服能统统去掉”。宗教补偿是以非现实的、死后的 回报来安抚人。 艺术也有补偿作用。不过,艺术补偿是弥补人的有限生活中的不 足,从精神上补充、充实现实世界。
美育是感性教育。
感性:⑴官能感觉; ⑵本能欲望; ⑶情感。 ⑴词源上的考察
一些国家的图书馆中藏有1735 年德国出版的一本小书——这 是鲍姆嘉通用拉丁语写成的学 位论文,题目是《关于诗的哲 学沉思录》。这本书第一次使 用了“美学”一词,这是鲍姆 嘉通根据希腊词语“埃斯特惕 卡”( Asthetica )构成的, 原意是“感性知觉”或“感性 学”。1750年,他正式以“埃 斯特惕卡”命名他的《美学》 一书。“美学”这个术语从此 流行开来。
2、日常语言中的用法 第一,表示感官愉悦和感性满足的强度。
第二,表示一种价值评论和伦理判断。
3、美学理论中的指称对象
第一,“美”指称审美对象。
第二,“美”指称美感或审美感受。
第三,“美”指称审美关系,即人与客观现实的交互作用关 系。 第四,“美”指称特殊的审美对象即艺术作品。
4、美学史上美的本质观念
美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 第一,培养某种审美价值取向。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通 过美育,使个人接收某个社会关于美和丑、崇高和卑下、 悲和喜的概念,从而形成自觉的审美价值取向。 第二,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这包括发展人的审美知觉和 审美体验的能力,完善人的审美趣味,培养人在艺术活动 和其他活动中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的这两种功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不能把其中 一种功用绝对化。
席勒塑像
席勒给丹麦亲王写了27封讨论美育问题的书信,于1795年陆续发 表在他主编的《季节女神》上,后来结集出版为《美育书简》。 此书不仅在德国古典美学中而且在整个美学史上都是一个重要的 转折,由此向客观唯心主义方向发展产生了黑格尔的“美是理念 的感性显现”的美学理论。
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是蔡元培先生。1901年他在《哲 学总论》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是他根据席勒曾经 使用过的德文词组 Ästhetische Erziehung 翻译过来的。
⑵内容上的考察
1903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把 西方美育理论较为全面地引进中国。
王国维像
一代宗师——蔡元培(1868年—1940年)
蔡元培先生,字鹤卿,号 孑民,浙江绍兴人,是我 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 家、教育家、思想家,为 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 著,影响深远。
北大校园里的蔡元培铜像
大学美育导论:美与美育
一、美是什么
1、词源学的说明
kalos(古希腊语) belus (拉丁文) saundarya (印度语 )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羊大为美。
对“美”的另一种词源学解释是:羊人为美。
在原始艺术和图腾崇拜中,人戴着羊头跳舞是“美”字
的起源。这表明“美”与原始的巫术礼仪活动有关。
(一)客观论 (二)主观论
(三)主客观统一论
(四)社会论 (五)语言论
•
美究竟是什么呢?
①美是愉快的体验。 ②美是无功利性的愉快体验。 ③美是具体可感的。
二、美是什么
[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美育”这个术语是德国美学家席勒最早使用的。
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年~1805年)德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
什么是美育?
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 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 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 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 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 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 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