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 导学案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教学设想: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

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

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

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

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

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

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诗体名。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师版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师版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常识积累
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2、初读,品文本
示范朗读,核准字音、节奏
集体朗读,感受诗意、诗情
【探究研习】
朗读赏析
1、首联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1、点明时间(傍晚)、地点(山中)、季节(秋)
2、照应标题
3、渲染幽静清新的氛围。
4、奠定全诗愉悦闲适的情感基调。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境界?
明月松清泉石
幽美、清新、明净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3、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1、描写对象
首联: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山村的自然美
清新、宁静
颔联:浣女、渔舟
——村民的生活美
淳朴、善良、闲适、安乐
景、人和谐统一,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高中语文必修三山居秋暝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山居秋暝学案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

2、体会每首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3、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如何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鉴赏一读诗调——整体感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二读诗情——窥斑见豹,抓住反映诗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词句三读诗境——披文入情,分析诗歌的意象(物象+描写词语→景物特点→气氛)四读诗意——(1)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时代和写作背景——(2)身临其境,想象五读诗趣——景物描写的角度﹑炼字炼句﹑情景关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立意构思等。

【相关主题词】意境主题词: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热闹:热烈、繁华、淳朴、喧闹、欢快……清冷:凄清、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情感主题词:悲:忧愁、凄苦、悲凉、悲伤、伤感、惆怅、沉痛、消沉、怨愤、寂寞、孤独、烦闷、思念、惜别、依恋、眷恋……喜:欢乐、喜悦、愉悦、恬淡、闲适、悠闲、豪放、赞美、热爱、仰慕……思想(态度)主题词:积极进取、自信豪迈、建功报国、乐观旷达、忧国忧民、批判、讽刺……消极、消沉、颓废、退隐……1、《山居秋暝》二、整体感知: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师版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师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课题:《山居秋暝》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清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二、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1、知识链接: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蒲州人。

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15岁起,游学长安,21岁进士及第。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

两京收复后,以谄贼官论罪。

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为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佳作。

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

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书蓝田烟雨图》 ) 他的诗各体擅长,其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

著有《王右丞集》 28 卷。

2、自主学习(一)诵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秋暝.___________ 竹喧._________ 归浣.女____________(二)解释以下词句秋暝:竹喧:归浣女:下渔舟:春芳歇:(三)用自己的话把诗歌大意写出来:参考: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晴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

山居秋暝++导学案

山居秋暝++导学案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歌和体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诗歌,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启发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解题
1.识作者
2.略说山水田园诗
3.知背景
三、初步感知
1.诵读
1)读准字音
暝()喧()浣()
2)读准节奏
2.初读本首诗歌,本诗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四、品味鉴赏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2、诗人在颔联和颈联中描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
3、本诗中明明有景有人,可诗人为何却说此山为“空山”?可结合诗句理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4、根据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述画中景、画中人。

5、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读下列文字: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王维
请结合诗歌中所写的景和人来分析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2.熟背《山居秋暝》。

六年级语文《山居秋暝》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山居秋暝》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学内容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新增古诗《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能想像《山居秋暝》所描绘的景象。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背诵、默写古诗。

学习步骤
1.自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理解古诗意思,想像《山居秋暝》所描绘的景象。

3.了解古诗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1.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到网上查找优质资源,用于学生学习。

2.老师利用乐教乐学app布置打卡作业。

学习安排
1.抄写古诗《山居秋暝》
2.观看老师发布的《山居秋暝》的学习内容。

3.背诵、默写《山居秋暝》并在乐教乐学上打卡。

诗题意思:
暝:。

空山:
浣随意
春芳歇
古诗意思:
8:50-9:50语文课(老师答疑)
教学内容
复习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知识
1.读课文。

2.复习重点词句,知识点,课后练习。

3.老师批阅作业。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歌和体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诗歌,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启发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解题
1.识作者
2.略说山水田园诗
3.知背景
三、初步感知
1.诵读
1)读准字音
暝()喧()浣()
2)读准节奏
2.初读本首诗歌,本诗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四、品味鉴赏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2、诗人在颔联和颈联中描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
3、本诗中明明有景有人,可诗人为何却说此山为“空山”?可结合诗句理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4、根据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述画中景、画中人。

5、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读下列文字: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王维
请结合诗歌中所写的景和人来分析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2.熟背《山居秋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