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学生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

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申请书、工作计划、工作报告、读后感、作文大全、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post reading feedback, essay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山居秋暝课案教案5篇这份《山居秋暝》课案教案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这篇唐代诗人王维的经典作品而设计的。

《山居秋暝》学案

《山居秋暝》学案

《山居秋暝》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

2、体会每首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3、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学习内容】一、古代诗歌发展脉络:1、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被尊为我国古典现实主义和古典浪漫主义的典范。

2、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传统,涌现了、等名篇佳作。

3、汉末达到成熟,我们学过古诗十九首中的、曹操的、的《归园田居》、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等。

4、唐代近体诗兴起,李白、杜甫两大诗人雄视千古;以、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和以、为代表的边塞诗派相映成辉;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反映现实,“为歌生民病”。

5、宋代词坛,有以、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和以、为代表的婉约词派,元代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惨淡经营,使元曲雅俗共赏,造就了古典诗歌的最后一个高峰。

6、在思想内容上,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特征是。

7、唐代出现了近体诗,属于,它在字数、句数、、平仄、等方面有严格要求。

具体要求:(1)字数:和;(2)句数:和;(3)对仗:律诗的必须对,绝句;(4)押韵:句,声,一韵到底;(5)平仄:,平仄交错,,平仄相反,,平仄相粘。

二、如何读懂诗歌:1. 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 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知识目标:了解诗人王维,掌握诵读要领,把握诗文内容、结构、主旨。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诗文意象的理解,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诗文的朗读,结构,主题。

教学难点:理解意象,体味诗画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1、导入对王维大家能了解多少?王维(701—761),字摩诘,先世为太原(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wǎng)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

人称“诗佛”。

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

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维山水田园诗中成就最高的一首《山居秋暝》。

2、听读感知(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注意节奏、停顿3、回答问题(1)诗歌的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2)请同学反复朗读后,找出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意象:山、雨、月、松、泉、石、竹、莲、舟空山秋雨图、明月松间图、清泉石上图、竹林深深图、莲动渔舟图。

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

(3)作者对这些画面的描绘目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从哪句诗可以得知?目的是要表达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归隐的渴望。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编制人:赵静静审核人:李如超2、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拓展练习】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不仅点出题目全部内容,还特别提到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方面描绘了山村令人神往的美。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留恋山中生活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2、下列诗句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接近的一项是()练习提升方法总结知识积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魏万:肃宗上元进士。

是李颀的后辈。

和李白很有交情。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总结反思山水田园诗: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0篇)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0篇)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王维诗《山居秋暝》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

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

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山居秋暝》探究王维“虚静”的审美思想一、读懂诗歌1.“山居秋暝”中的“暝”的意思是_______与“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暝”意思是否相同?__ _____。

2.含联、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_ ___、__ __、 ____、__ ___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 ______ (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

4.在诗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雨后晚景图,从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山村的风景是如此之___ ___,民风是如此之__ ___,(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犹如世外桃源。

这就给__ __ 句中的____ _________作了有力铺垫。

二、研究诗歌1.王维《山居秋暝》“评点精粹”(选读)《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唐诗归》: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

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

“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唐贤三昧集笺注》: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

“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即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2.读一读从《山居秋暝》看王维的佛学思想张金琪浙江乐清中学王维是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晚年在辋川别墅过着隐居生活。

开始笃信佛教,整天吃斋礼佛,过着闲云野鹤般的悠闲自在的生活。

他的许多诗篇都流露出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如《秋夜独坐》、《积雨辋川庄作》、《过香积寺》、《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因此他被称为“诗佛”。

《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写景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而宁静,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从哪里看出这首诗的佛学思想呢?1.空寂因缘佛教认为,万物是由因缘条件组成的,其性是空的。

即所谓“四大皆空”也。

王维受此影响颇深,所以他在许多诗中都乐此不疲地写到“空”字。

如:积雨空林烟火迟、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薄暮空潭曲等。

山居秋暝的开篇就有空山新雨后之句这“空”字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什么都没有。

因此,它还应该含有寂静宁静之意。

2.恬静心境佛教认为,人的一切痛苦来自欲望,割断欲望之绳,淡泊名利,清静无为,心境就恬静快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辋川别墅时写的。

诗作描写山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

从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可以看出诗人非常留恋这山中的景色。

就是说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

当然,关键还在于随意,换言之春芳歇不歇。

不是王孙留不留的前提,可见诗人借王孙之名留在此山中。

不是春芳开得美,而是山中的静幽的环境切合了他恬静的心境。

3.清幽意境佛教信徒为了避开世俗的烦扰,往往会选择山中清净的,地方进行修炼,这首诗正是描写了这样一个环境。

秋天的一个傍晚,大雨初霁,山中一片空寂,一轮皎洁的月亮悬挂在天空。

月光穿过稠密松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倩影。

清洌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发出淙淙的声音。

忽然从远处山溪的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欢声笑语。

哦,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刚洗罢衣服笑逐着准备回家,亭亭玉立的莲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

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莲塘月色的宁静准备捕鱼。

诗作首联交代时间,秋天还是傍晚,地点山中而不是闹市,天气刚下过雨,这一切都显示了环境的空寂。

颔联写景,写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之物采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写出山中明净、清幽的环境。

颈联写人,写浣女,渔舟,显然是在远处山下听得真切,说明山的寂静,看得模糊,是因为淡淡的月光,这也是反衬山上,山中的宁静。

这种清幽的意境在王维其它两诗里也有鲜明的表述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总之,王维通过把佛的精神,佛的理念,佛的思想溶入到诗歌的形象之中,使他的诗作意境特别鲜明,别有一番韵味。

论王维佛教思想的道教内涵陈少锋(宿州学院中文系,安徽宿州)关键词:王维思想佛教道教复杂性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

王维诗在艺术上的造诣是诗情画意和音乐旋律的结合。

同时,禅学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也不容忽视,王维诗作的“澄澈精致”、“浑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不仅创造了意境,而且从意境的空灵向禅境的空幻发展。

尤其是在他后期的诗歌中,表现禅趣佛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王维以他对佛教的虔敬、热忱以及他那些充满禅趣的诗歌,赢得了“佛”的称誉。

长期以来,人们对王维生平的认识也主要集中在他受佛教的巨大影响上,王维“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赞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

他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而《维摩诘所说经》正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以观见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那我们是不是据此认为王维就是一名纯粹的佛教徒呢?王维的山水诗,有佛教的禅趣,诗人特别爱描写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刻划恬静安宁的心境,这同他所信奉的佛教思想有一定的联系。

但如果以一个纯粹的佛教徒来看待王维,认为那些入佛的诗歌全为纯粹的禅趣,那么,仔细考究这些具有禅趣的诗歌,却发现许多相忤之点。

我们先看他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也是《辋川集》中的一首山水名作。

诗人安于清冷的孤独,全诗给人以“清幽绝俗”感觉,这正和禅宗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无念为宗” D《忙经》 E的思想相吻合。

但仔细推敲、深究则发现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对此,张志岳先生有较精辟的见解:当我们就本诗的景色、动态及其结合后构成的意境来寻绎、体味时,很容易想起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阮诗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对孤独的伤感和愤慨,可以说和《竹里馆》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乃至连“独坐”、“弹琴”、“明月”等词汇的运用,都如出一辙。

..阮籍又善啸,而这恰好又和《竹里馆》的“长啸”联系起来了,一首二十个字的短诗,有这么多的类似之处,非偶然。

那么,联系阮籍的《咏怀》诗第一首来寻绎《竹里馆》中的伤感和激愤,其为不满现实政治而发,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了。

这种分析是很有见地的。

诗中固然可以寻到一种禅的趣味,但更多的恐怕还是抒发自己不满现实的激愤之情。

如果说对这首诗如此分析有臆测之嫌,那么《归辋川作》的“惆怅掩柴扉”、《归嵩山作》的“归来且闭关”、《春中田园作》的“惆怅思远客”、《渭川田家》的“怅然吟《式微》”等句子则明显可见他的愤懑和不能忘怀于世事。

再如他的《辋川集》中的第四首《鹿岩》,就诗中“返景入深林”所表现出来的景,本来是一种日暮黄昏的落日残照,如果说前二句有诗人“忘我忘情”的自得之乐,那么写到这里应该是乐极生悲了——夕阳西下、人生如梦!就佛教教义而言,人生如水月镜花,毫无留恋之处,只有证得佛界、登涅槃之彼岸,才是正道。

可是,诗人不仅毫无穷途末路、人生如梦的伤感,也无对涅槃佛地的企望,反而写出了夕阳照耀下青苔呈现出一派无垠的生机。

我们不要忘了,王维不仅仅只是一个佛教徒,他还是一个儒教和道教徒。

儒道两家尤其是道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之深刻,可以说丝毫不逊于佛教的影响。

王维正式接受佛教大约在开元十五年左右,而开始师事道教约在开元十七年,但是,写于这以前的山水诗作,无论从描写的景物和刻划的意境,还是诗人的心境和表现的技巧,都与后来的《辋川集》相差无几。

如《终南山》一诗写山上的茫茫云海,“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勾勒了一个迷迷蒙蒙、不可捉摸的意境。

如果用禅理来诠释,云虚无飘渺,捉摸不定,最是通禅理,与佛教的“非有非非有”、“空有空无”完全能挂上钩。

在王维的整个山水诗作中,不仅是写“空”、“静”多,而且写“云”、“霭”也多,但没有“人生如梦”的喟叹,也没有“物是人非”的颓废,更没有“因果业报”的丝毫表露。

这样一种统一的表现格局,又怎么能简单地作出纯粹是受了佛教影响的解释呢?王维生活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昂扬向上 ,崇尚功名的时代 ,也是一个隐逸的时代 ,学而优则仕 ,做官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就是道教。

早年,王维不仅崇慕道教,而且还有一段学道求仙的经历,亦官亦隐,“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留隐居终南山,对道人清心寡欲的生活心向往之,作有《赠焦道士》、《送张道士归山》、《漆园》、《游悟真寺》、《过太乙观贾生房》、《终南山》、《赠东岳焦炼师》、《送方尊师归嵩山》、《送王尊归蜀中中拜扫》等道诗。

这些诗描绘了许多道人的脱俗形象:“坐知千里外,跳向一壳中”,写道人静坐遥感,“竦空里语,明目夜中书”,状羽士夜中“透视”;“别妇留丹诀,驱鸡入白云”,叙丹师别家。

《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睡。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情、景、心志浑然一体,亦情亦景,闲适、淡泊、超然、深得道家三昧。

有关道教胜地的记游诗亦富奇趣。

《终南山》寥寥数行,着力描绘形态各异的沟壑,飘荡回转的白云和若有若无的青霭,纯然仙人居所,《华岳》描摹西岳自然景观,意象丰满,写形雄奇,造境瑰丽。

又融入道教有关西岳形成的古老神话。

他的诗写道教圣迹、灵异传说、自然景观等生动画面,具有深厚的道教文化意蕴。

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对王维思想影响之深固。

闻一多、郭沫若都认为中国的艺术导源于庄子,朱自清也说:庄子提出的意念影响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都极其重大那!神的意念和通过了庄子妙的意念比起温柔敦厚的诗教来应用的地方也许还要多些罢),王维的诗歌创作与庄子的道家精神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大宗师》中四说“古之真人”:一说忘怀于物;二说淡情寡欲;三说不计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行;四说天与人合一,都是要求人们在精神上去欲返真,抛弃自“我”。

怎样抛弃自“我”呢?庄子认为:要“吾丧我”,就必须遵循“心斋之法”、“坐忘之法”。

“坐忘”是庄子关于精神修养的一个重要法则。

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

”(《齐物论》)如果我们以这样一些思想来诠释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包括上面用佛理分析的诗,恐怕比用道教思想去诠释更为合理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