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山居秋暝》导学案

《山居秋暝》导学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课题:《山居秋暝》课型:新授课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清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二、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四、学习方法: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六、学习内容:1、知识链接:作者介绍王维:字摩诘,蒲州人。

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15岁起,游学长安,21岁进士及第。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

两京收复后,以谄贼官论罪。

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为尚书右丞。

世称王右丞。

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佳作。

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

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书蓝田烟雨图》 ) 他的诗各体擅长,其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

著有《王右丞集》 28 卷。

2、自主学习(一)诵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秋暝.___________ 竹喧._________ 归浣.女____________(二)解释以下词句秋暝:竹喧:归浣女:下渔舟:春芳歇:(三)用自己的话把诗歌大意写出来:3、合作探究。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教学设想:讲古诗最常见的套路,就是读读讲讲,这也是很难讲出新意的讲法。

诗歌要讲出新意,关键在于根据所讲诗歌的内容特点,安排合适的形式。

王维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一点也是后世所公认的。

而《山居秋暝》恰恰最能体现这一特点,同时也能鲜明地反映王维创作后期的思想上的隐逸倾向。

引导学生学习这一首诗,对于了解王维的创作风格,可以收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我觉得,让学生把握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的特点,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把诗歌的文本还原为一幅山水图画。

在授课过程中,我先带着学生熟悉诗歌内容,然后在黑板上现场手绘一幅横幅的卷轴,接着把诗歌的内容,转化为卷轴画的各项内容:把诗题“山居秋暝”作为画的题目,放在画幅的右上角;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四句是画面的主体,把它放在画幅的中央;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变化成“雨后秋晚”,作为时间放在画幅的左侧,再把“王维作”作为落款放在“雨后秋晚”下面。

这样能比较直观地表现“诗中有画”的特点。

最后会发现,诗的尾联无法放到画幅中去,这时候介绍王维的生平和思想,使学生理解王维的隐逸情怀。

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难点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

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近体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产生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1)律诗:诗体名。

高中语文必修三山居秋暝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山居秋暝学案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

2、体会每首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3、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如何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如何明白浅层意思?】1、填充内容: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情境,设身进入这一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其情感和意境。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联系意境、情感、思想态度等相关主题词,确认诗歌的深层意思。

**鉴赏一读诗调——整体感悟,通过朗读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二读诗情——窥斑见豹,抓住反映诗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词句三读诗境——披文入情,分析诗歌的意象(物象+描写词语→景物特点→气氛)四读诗意——(1)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时代和写作背景——(2)身临其境,想象五读诗趣——景物描写的角度﹑炼字炼句﹑情景关系﹑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立意构思等。

【相关主题词】意境主题词:宏阔:苍凉、雄浑、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宁谧、婉转、朦胧……热闹:热烈、繁华、淳朴、喧闹、欢快……清冷:凄清、寥落、萧条、荒凉、冷寂……情感主题词:悲:忧愁、凄苦、悲凉、悲伤、伤感、惆怅、沉痛、消沉、怨愤、寂寞、孤独、烦闷、思念、惜别、依恋、眷恋……喜:欢乐、喜悦、愉悦、恬淡、闲适、悠闲、豪放、赞美、热爱、仰慕……思想(态度)主题词:积极进取、自信豪迈、建功报国、乐观旷达、忧国忧民、批判、讽刺……消极、消沉、颓废、退隐……1、《山居秋暝》二、整体感知:1、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朗读古诗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

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地点:山中。

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

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以动衬静。

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

山居秋暝王维主备人:李宝涛审核人:杨光旭一、复习检查检查默写《与诸子登岘山》,往来成古今。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羊公碑尚在,。

二、导入新课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

请同学们回忆一些关于秋的诗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秋浦歌》“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一剪梅》,其实秋不只有悲的,秋还可以是这样的......三、目标展示1、学习本诗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

2、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四、预习提示1、作者介绍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2、山水田园诗的特点是: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表达对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的喜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

3、山水田园诗所表达的情感:①热爱自然,热爱田园,②厌倦官场,向往隐逸,③(隐居的)恬淡宁静、闲适自得④孤独寂寞,彷徨苦闷(假隐士)五、解惑新授1、初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把握朗读的节奏。

试用“/”标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试说说自己理解的诗中展现出的优美画面。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山居秋暝++导学案

山居秋暝++导学案

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歌和体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诗歌,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味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启发点拨、讲析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解题
1.识作者
2.略说山水田园诗
3.知背景
三、初步感知
1.诵读
1)读准字音
暝()喧()浣()
2)读准节奏
2.初读本首诗歌,本诗给大家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四、品味鉴赏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2、诗人在颔联和颈联中描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
3、本诗中明明有景有人,可诗人为何却说此山为“空山”?可结合诗句理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4、根据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述画中景、画中人。

5、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读下列文字: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王维
请结合诗歌中所写的景和人来分析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2.熟背《山居秋暝》。

六年级语文《山居秋暝》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山居秋暝》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山居秋暝》导学案
教学内容
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新增古诗《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古诗意思,能想像《山居秋暝》所描绘的景象。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背诵、默写古诗。

学习步骤
1.自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2.理解古诗意思,想像《山居秋暝》所描绘的景象。

3.了解古诗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4.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
1.老师根据学习内容到网上查找优质资源,用于学生学习。

2.老师利用乐教乐学app布置打卡作业。

学习安排
1.抄写古诗《山居秋暝》
2.观看老师发布的《山居秋暝》的学习内容。

3.背诵、默写《山居秋暝》并在乐教乐学上打卡。

诗题意思:
暝:。

空山:
浣随意
春芳歇
古诗意思:
8:50-9:50语文课(老师答疑)
教学内容
复习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知识
1.读课文。

2.复习重点词句,知识点,课后练习。

3.老师批阅作业。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的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

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

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

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

(《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

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

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

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

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

'(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

'(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
l山水田园诗常常表达的感情:
•表达对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表达对归隐生活渴望。
•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
•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l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山居秋暝》导学案(学生版)
பைடு நூலகம்编制人:赵静静 审核人:李如超
考点透析:鉴赏诗歌形象,品味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意境。2、 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讨论
教学课时:1课时
山水田园诗一般鉴赏方法是把握意象特点,分析意境是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去把握诗歌情感,鉴赏手法,体悟语言风格。
1、把握意象:①找准、找全典型意象;②观察物象组合方式(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等);③体会画面的色彩,感受画面的色调;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3. 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总结反思
l山水田园诗: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译文:
【引导学习】
1、诗词导入
2、初读,品文本
l示范朗读,核准字音、节奏
l集体朗读,感受诗意、诗情
【探究研习】
朗读赏析
1、首联在全诗有什么作用?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境界?
3、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
1、收集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2、看注解,注音解释
暝( ): 空山: 喧( ):
浣( )女: 歇( ): 王孙:
3、“五看”文本,你看出了哪些信息?(发现的越多越好)
4、自读,尝试用自己的语言疏通文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译文: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歇,王孙自可留。
3.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清新洗练、清幽淡雅的。
练习提升
方法总结
知识积累
学习反思: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
声:捣制寒衣的声音。魏万:肃宗上元进士。是李颀的后辈。和李白很有交情。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2、下列诗句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意境接近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
4、面对此景,诗人发出怎样的感慨?(用原句回答)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从这一感慨中,你能品味出作者寄托了哪些情感?
比较思考
1、与多数诗人的“悲秋”作品相比,王维的这首诗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2、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了解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五看”: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看景语,看情语
首联作用归纳:
1、交代时间 、地点 、事件缘由2、照应标题 3、总领全诗或引出下文
4、渲染氛围。
5、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意象:带有作者情感的景物。
意境:意象构成的境界。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
比较品析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拓展练习】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点出题目全部内容,还特别提到对全诗意境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雨”。
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方面描绘了山村令人神往的美。
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留恋山中生活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