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玉米小麦水分出品率计算公式

玉米小麦水分出品率计算公式
玉米小麦水分出品率计算公式是农作物产量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水分出品
率指的是农作物中有效产量与总产量之间的比例。
计算公式如下:
水分出品率 = 有效产量 / 总产量 × 100%
其中,有效产量是指作物中干燥物质的产量,也是真正可以用于食品、饲料或
工业加工的产量。
而总产量则包括作物中的水分和干燥物质的总和。
为了计算水分出品率,首先需要测量或估算有效产量和总产量。
有效产量可以
通过实地调查、农田样方调查或采集样本后实验室测量的方式获得。
总产量则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农户填报的数据或官方报告获得。
通过将有效产量除以总产量,可以得到一个小数。
将该小数乘以100%,即可
得到水分出品率的百分比。
实际上,水分出品率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农作物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在不同的土壤、气候条件下,作物的水分含量和干物质含量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计算中,可能需要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修正。
总之,水分出品率的计算公式对于农作物产量评估和农业经济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准确计算水分出品率,农民和农业专家可以更好地了解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水分测定计算公式

水分测定计算公式水分测定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食品加工、农业生产、化学实验等等。
那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水分测定的计算公式。
先给大家讲讲我之前遇到的一件有趣的事儿。
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带着几个学生做一个关于水果水分测定的小实验。
我们选的是新鲜的草莓,那一个个红彤彤的,看着就诱人。
实验开始,我们先把草莓仔细地称了重量,记为 m1 。
然后把这些草莓放进一个专门的干燥箱里,设定好温度和时间,让它们好好“蒸个桑拿”,把水分都跑出来。
等干燥结束后,再称一下剩下的干物质重量,记为 m2 。
这时候,水分含量的计算公式就派上用场啦!水分含量(%)=(m1 - m2)/ m1 × 100% 。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就能算出草莓里的水分含量到底有多少。
当时那几个学生可认真啦,眼睛紧紧盯着天平,生怕错过了一点小变化。
咱们再深入说说这个公式。
比如说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伯伯要知道粮食的水分含量,才能判断是不是适合储存和出售。
要是水分太高,粮食容易发霉变质;要是水分太低,又可能卖不出好价钱。
这时候,用这个公式就能准确算出粮食的水分,做出合理的决策。
在食品加工里也一样。
做面包的时候,如果面粉的水分不合适,那做出来的面包口感可能就不好了,不是太干就是太湿。
所以得用这个公式来控制原材料的水分,保证做出美味的面包。
还有化学实验中,测定某些化合物的水分含量,对于分析其纯度和性质都非常重要。
总之,水分测定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用处可大着呢!就像我们那次的草莓实验,通过这个公式,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感受到了科学的乐趣。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公式,它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大大的作用!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就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水分计算公式平均值

水分计算公式平均值水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对于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说,水分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因此,准确地计算水分的平均值对于人类的健康和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水分计算公式的平均值,并讨论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水分的计算公式。
水分的计算公式通常是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即水分含量(%)=(样品的湿重-干重)/干重×100%。
在这个公式中,样品的湿重是指含有水分的样品的重量,而干重是指去除水分后的样品的重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样品中水分的百分比,从而了解样品的水分含量。
然后,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水分计算公式的平均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需要计算多个样品的水分含量的平均值。
这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平均值,平均值=ΣX/N,其中ΣX表示所有样品水分含量的总和,N表示样品的数量。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多个样品水分含量的平均值,从而更加准确地了解样品的水分情况。
水分计算公式的平均值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食品加工和质量控制领域,水分的平均值可以帮助生产商控制产品的质量。
通过对多个样品水分含量的平均值进行分析,生产商可以了解产品的水分分布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在农业生产中,水分的平均值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对土壤和作物水分含量的平均值进行监测和分析,农民可以合理安排灌溉和施肥的时间和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在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领域,水分的平均值可以帮助监测和评估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通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分含量的平均值进行监测和分析,环境保护部门可以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总之,水分计算公式的平均值在许多领域中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多个样品水分含量的平均值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样品的水分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和管理水资源。
含水量的计算公式

含水量的计算公式含水量是指物质中所含水分的质量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在农业、环境、化工等领域中,含水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土壤的肥力、化学品的质量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正确地计算含水量是非常必要的。
含水量的计算公式是:含水量(%)=(干重-干燥残渣重量)/ 干重×100%其中,干重是指物质在高温下(通常为105℃)烘干后的重量,干燥残渣重量是指物质在高温下烘干后,再次加热至高温(通常为550℃)时的重量。
干燥残渣重量是指物质中除水分外的其它成分的质量。
在实际应用中,含水量的计算方法有很多,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的。
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含水量计算方法。
一、干燥法干燥法是一种常用的含水量计算方法。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 取一定量的样品,称重并记录其重量。
2. 将样品放入烘箱中,在高温下烘干一段时间(通常为2-4小时),直至样品重量不再变化。
3. 取出样品,称重并记录其干重。
4. 将样品放入高温炉中,在高温下烘烤至恒重(通常为550℃),直至样品的重量不再变化。
5. 取出样品,称重并记录其干燥残渣重量。
6. 根据公式计算含水量。
二、重量法重量法是一种简单、快捷的含水量计算方法。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 取一定量的样品,称重并记录其重量。
2. 将样品放入烘箱中,在高温下烘干一段时间(通常为2-4小时),直至样品重量不再变化。
3. 取出样品,称重并记录其干重。
4. 将样品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通常为24小时),直至样品完全吸收水分。
5. 取出样品,用纸巾或滤纸将其表面的多余水分吸干,并称重并记录其重量。
6. 根据公式计算含水量。
三、滴定法滴定法是一种精确的含水量计算方法。
该方法的步骤如下:1. 取一定量的样品,称重并记录其重量。
2. 将样品放入烘箱中,在高温下烘干一段时间(通常为2-4小时),直至样品重量不再变化。
3. 取出样品,称重并记录其干重。
4. 将样品放入滴定瓶中,加入一定量的干燥剂(如碳酸钠),并密封。
地埋滴灌对紫花苜蓿耗水、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地埋滴灌对紫花苜蓿耗水、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曹雪松;李和平;郑和祥;冯亚阳;张松【摘要】In order to explore the best irrigation volume and buried depth of drip irrigation tape of alfalfa using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in this paper,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rrigation amount,buried depth of drip irrigation tape on alfalfa water consumption,yiel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using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Three irrigation amount (volumes) (15.0 mm,22.5 mm,30.0 mm) and three buried depth of drip irrigation tape (10 cm,20 cm,30 cm) were considered in this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falfa water consumption,yield and water productivity using buried drip irrig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 with the increase of irrigation amount,but firs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 0.01) and then decreased (P < 0.05)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rip irrigation depth.Furthermore,during the whole growing period of alfalfa,the total water consumption was 400 to 500 mm,total yield (output) was 7 500 to 12 000 kg·hm-2,and water productivity was 1.80 to 2.50 kg·m-3.Hence an irrigation quota (amount) of 22.5 to 30.0 mm,irrigation cycle of 5 to 7 days using buried drip irrigation of alfalfa with the depth of 20 cm was recommended fo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of alfalfa.%为了探索地埋滴灌紫花苜蓿的最佳灌水量和滴灌带埋设深度,采用田间试验设置15.0、22.5 mm和30.0 mm三种灌水水平与10、20 cm和30 cm三种滴灌带埋设深度处理,研究灌水量、滴灌带埋深对紫花苜蓿耗水量、产量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埋滴灌紫花苜蓿耗水量、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均随滴灌带埋深的增加先增大(P<0.01)后减小(P<0.05);总生长季紫花苜蓿总耗水量为400~500 mm,总产量为7 500~ 12 000 kg·hm-2,水分生产率为1.80~2.50 kg·m-3.建议地埋滴灌紫花苜蓿采用滴灌带埋深为20 cm,灌水定额为22.5 ~ 30 mm,灌水周期5~7d的灌溉制度.【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17(035)005【总页数】7页(P256-262)【关键词】地埋滴灌;紫花苜蓿;耗水量;水分生产率;灌溉制度【作者】曹雪松;李和平;郑和祥;冯亚阳;张松【作者单位】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5.6我国是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较大的国家,旱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2.5%,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及西北的15个省区[1]。
土壤水分参数 计算公式

土壤水分参数计算公式咱们来聊聊土壤水分参数和计算公式这个事儿哈。
你知道吗?土壤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那可是至关重要!就像咱们人每天得喝够水才能有精神,植物也是一样,得从土壤里吸收足够的水分才能茁壮成长。
先来说说土壤水分参数。
这其中有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田间持水量等等。
土壤含水量很好理解,就是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呗。
那怎么衡量呢?比如说用重量百分数,就是把一定量的湿土烘干,然后算出干土重和水分重,水分重除以干土重再乘以 100%,这就得出重量百分数啦。
还有土壤水势,这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也不难懂。
想象一下,土壤里的水就像在一个高低不平的坡上,水总是会往低处流,这个“坡”的高低差异就类似土壤水势。
水势低的地方,水就容易流动。
再说说田间持水量,这就好比是土壤的“大水库”。
下了一场大雨,土壤吸饱了水,多余的水流走后,土壤能保持住的最大水量就是田间持水量。
那计算公式呢?咱拿土壤重量含水量来说,公式是:土壤重量含水量(%)=(湿土重 - 干土重)÷干土重 × 100% 。
比如说,咱称了一份湿土重 100 克,烘干后干土重 80 克,那按照公式一算,(100 - 80)÷80 × 100% = 25% ,这土壤重量含水量就是 25% 。
我之前在学校的试验田做过一个小实验。
那时候正是大夏天,太阳火辣辣的。
我们想看看不同地块的土壤水分情况。
带着工具,在地里这儿挖挖,那儿测测。
有一块地看起来土都干得要裂开了,用仪器一测,果然含水量特别低。
按照公式算出来,那数字让人直皱眉,这可把我们急坏了,赶紧想办法浇水。
还有一块地,看着挺湿润,测出来的数据也不错,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通过这些实验和计算,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土壤的水分状况,从而更好地安排浇水、施肥这些农事活动。
总之,了解土壤水分参数和计算公式,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研究等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别小看这土里的水分,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咱得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把这土和水的关系搞明白,让土地更肥沃,让植物长得更欢实!。
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李远华赵金河张思菊杨道明刘明忠摘要水分生产率反映水量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节水灌溉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讨论了水分生产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指出了水分生产率在我国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水分生产率作物水分生产率灌溉水分生产率水分生产率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水分生产率”来衡量水资源利用状况或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
但由于问题不同,出发点不同,采用的分析计算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水分生产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用途搞清楚。
一、水分生产率概念1.水分生产率水分生产率指单位水资源量在一定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所获得的产量或产值,单位为kg/m3或元/m3。
它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
狭义的水分生产率还有作物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分生产率。
作物水分生产率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的产出,其值等于作物产量(一般指经济产量)与作物净耗水量或蒸发蒸腾量之比值。
灌溉水分生产率指单位灌溉水量所能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
2.水量平衡描述水量平衡是指一定时段内测算区域上各项收支水量相等。
(1)入流量:指流入计算区域内的所有水量,包括降水、灌溉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入量,其值为毛入流量。
净入流量为毛入流量加上计算区域内地下水、土壤水等储水量变化量,如果在某一计算期内,计算区域内储水量减少,则净入流量大于毛入流量,反之,则净入流量小于毛入流量。
(2)可利用水量:在净入流量中,扣除下游计划用水量,均为本区域可利用水量。
由于总有部分水量不可利用或调配,区域内消耗水量只占可利用水量的一定比例。
(3)消耗水量:消耗水量指区域内的水使用后或排出后不可再利用。
它是水分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人们所关注的水分生产率正是指每单位消耗水量所获得的利益。
水分消耗的途径包括作物蒸腾、水分蒸发,流入海洋、沼泽、咸水体或其他无法利用或不易利用的区域,被污染后不能再利用,合成植物体等。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综述摘要: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评价植物生长适宜程度的综合生理生态指标,它实质上反映了植物耗水与其干物质生产之间的关系。
本综述评述了植物水分利用效率计算公式,分析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讨论了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和指标替代法的应用。
1.概念及计算公式水分利用效率指植物消耗单位水量生产出的同化量。
它分为三种。
在叶片尺度上, 水分利用效率等于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之比。
对植物个体, WUE=干物质量/ 蒸腾量。
对植物群体, WUE=干物质量/( 蒸腾量+ 蒸发量)。
2.影响因子WUE受到植物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WUE与植物生理因子如叶水势、气孔、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有关。
叶水势对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程度不同,从而影响WUE。
气孔作为CO2 和水汽进出的共同通道, 微妙地调节着植物的碳固定和水分散失的平衡关系, 但是光合产物和水分运输系统和方向不同: 一方面, 叶片通过调节气孔导度可以使碳固定最大化; 另一方面气孔行为还受光合产物的反馈抑制。
这造成了气孔对CO2 和水汽扩散的不同步, 进而影响WUE。
研究表明, WU E 随着气孔导度下降反而上升。
不同生长发育期, 植物的WUE 不同: 樊巍的研究表明, 冬小麦在灌浆前期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后期则较低。
在整个生长季中, 植物在早春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生长旺期。
苏培玺等研究表明,荒漠植物月水分利用效率与年生长期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性在8月最高,。
WU E 除了受植物因子的调节与影响之外, 同时受环境因子的控制。
由于植物叶片水平的WU E是光合和蒸腾之比, 因而凡影响植物光合和蒸腾的环境因子对植物单叶WU E 均有影响。
影响植物WU E的外界因子很多, 如光照、水分、CO2浓度、空气温度、叶温等, 但其影响程度不同。
樊巍认为, 空气温度、叶温和饱和差是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主要因子, 而Farquhar 等则认为, 光照和水分是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远华金河思菊道明明忠
摘要水分生产率反映水量的投入产出效率,是节水灌溉与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讨论了水分生产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指出了水分生产率在我国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水分生产率作物水分生产率灌溉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
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地采用“水分生产率”来衡量水资源利用状况或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
但由于问题不同,出发点不同,采用的分析计算方法不同,结论也不同,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误解。
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水分生产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和用途搞清楚。
一、水分生产率概念
1.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指单位水资源量在一定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所获得的产量或产值,单位为kg/m3或元/m3。
它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
狭义的水分生产率还有作物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分生产率。
作物水分生产率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的产出,其值等于作物产量(一般指经济产量)与作物净耗水量或蒸发蒸腾量之比值。
灌溉水分生产率指单位灌溉水量所能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
2.水量平衡描述
水量平衡是指一定时段测算区域上各项收支水量相等。
(1)入流量:指流入计算区域的所有水量,包括降水、灌溉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入量,其值为毛入流量。
净入流量为毛入流量加上计算区域地下水、土壤水等储水量变化量,如果在某一计算期,计算区域储水量减少,则净入流量大于毛入流量,反之,则净入流量小于毛入流量。
(2)可利用水量:在净入流量中,扣除下游计划用水量,均为本区域可利用水量。
由于总有部分水量不可利用或调配,区域消耗水量只占可利用水量的一定比例。
(3)消耗水量:消耗水量指区域的水使用后或排出后不可再利用。
它是水分计算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一般人们所关注的水分生产率正是指每单位消耗水量所获得的利益。
水分消耗的途径包括作物蒸腾、水分蒸发,流入海洋、沼泽、咸水体或其他无法利用或不易利用的区域,被污染后不能再利用,合成植物体等。
显然,水分消耗有符合人类目的生产性消耗和与人类特定目的不一致的非生产性消耗。
高效用水也就是要减少这种非生产性消耗。
(4)出流量:指区域没有用于消耗的那部分水量,包括调配水量与非调配水量。
调配水量指根据政府部门或水管理单位的水权、水法等法规规定的必须分配出来用于下游各部门以及本区域非灌溉的那部分水量,如养殖、环保等;而非调配水量是指出流量中扣除调配水后所剩余的水量,主要是由于区域蓄水、保水设施不足及管理运行措施不当而没有被利用。
由于非调配水量可以被本区域再利用或被其他区域利用,所以提高非调配水的重复利用率就成为节水灌溉的重要途径之一。
3.评价指标
表征水分利用情况主要用水分消耗利用百分比例和水分生产效率有关参数来表示。
虽可用消耗水的利用率或生产性耗水比例反映水分利用情况,但这类指标不能反映出水分消耗的有益程度。
因此,引入水分生产率,以反映水的利用效率及产生的经济效益。
它不仅反映出水分消耗与作物产量的关系,而且还反映出作物甚至是非农业方面水分的利用情况。
总的目的是明确水分消耗和转化的途径,使我们对水分的利用朝高效节水方向发展。
二、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
1.作物水分生产率:WPc=Y/M+P+d1或WPc=Y/ET2式中,WPc——作物水分生产率kg/m3;Y——作物产量kg/hm2;m为净灌溉水量(m3/hm2);p——有效降水量(m3/hm2);d——地下水补给量(m3/hm2);ET——作物蒸发蒸腾量m3/hm2。
用式(1)计算时,也叫农田水分生产率。
2.灌溉水分生产率:灌溉水分生产率能综合反映灌区的农业生产水平、灌溉工程状况和灌溉管理水平,直接地显示出在灌区投入的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出效果。
灌溉水分生产率有效地把节约灌溉用水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既可以避免片面地追求节约灌溉用水量而忽视农业产量的倾向,又
可防止片面地追求农业增产而不惜大量增加灌溉用水量的倾向。
但单位面积灌溉水量不仅受灌溉工程条件和灌溉管理水平的影响,而且受年降水量和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灌溉水分生产率在年际间、地区间不具备可比性。
实践中,往往采用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多年平均值(包含不同水文年份)作为宏观评价指标。
WPi=Y/Wi3
式中,WPi——灌溉水分生产率kg/m3;Y——全灌区作物总产量kg或平均产量kg/hm2;Wi——全灌区总的灌溉用水量m3或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毛灌溉定额)m3/hm2。
3.水分生产率:广义的水分生产率是评价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最客观的指标之一。
在“资源型缺水”时,水分生产率也是评价区域水分利用效率的最重要指标。
WP=Y/W+P+U-D±Δ4式中,WP——某一区域的水分生产率kg/m3;Y——某一区域作物总产量kg;W——从地面进入该区域的总水量m3;P——进入该区域的总降水量m3;U——地下水补给量以及通过侧渗进入该区域的总水量m3;D——流出该区域的总水量m3;Δ——该区域的储水量变化,储水
量减少为正,反之为负m3。
广义的水分生产率包含了总降水量(不是有效降水量),降水利用率越高,水分生产率越高;同时,区域水的重复利用率越高,水分生产率越高。
因此,追求水分生产率与我国的节水灌溉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作物蒸发蒸腾消耗只占区域水分总消耗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封闭区域,按式(4)所计算的结果始终小于按式(2)计算的结果。
值得指出的是,无论采用何种计算方法,各因素应采用实测值或通过水量平衡计算;否则,评价失去意义。
国外部分作物水分生产率成果如表1和表2。
其中,表1中数值按式(1)计算,表2中数据系根据灌区历年实测灌溉用水量和当地政府作物产量、种植面积年报表,按式(3)计算。
三、讨论
1.由于水分生产率体现水量投入的产出效率,与我国推
行的节水灌溉根本目标一致,可以促进降水利用率的提高和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
如果仅以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作为惟一或最重要目标与导向,则各灌区必然将渠道衬砌防渗漏作为节水的最主要措施,甚至是惟一的措施,这样将不利于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我国将水分生产率作为灌溉工程评价指标之一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虽然广义的水分生产率按式(4)计算是评价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最客观的指标之一,概念也很明确,但它在我国还很难在短期作为统一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即便在计算方法统一后,资料的积累也还需要有一个过程。
事实上,在1997年由国际水管理研究院(IWMI)D.Molden等人系统地提出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后,由于资料达不到该计算方法的要求,按式(4)计算水分生产率在国外也不普遍,而简便的计算方法又不统一,这也是各地计算出的水分生产率还不具备可比性的原因之一。
3.我国目前有条件、有必要采用的指标为狭义的水分生产率,即作物(或农田)水分生产率和灌溉水分生产率。
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多年平均值(包含不同水文年份)可作为宏观评价指标,亦可评价同一灌区不同阶段(如实施节水灌溉改造前后)农业生产水平、灌溉工程状况与灌溉管理水平。
作物(或农田)水分生产率在年际间、地区间均具备可比性,且方法易统一,计算简便,我国目前宜采用该指标。
4.在试验条件下(如表1),我国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水分生产率均达 1.2kg/m3以上,玉米水分生产率达2.0kg/m3以上,根据作物水分生理特性,属于高效用水畴。
而我国漳河灌区灌溉水分生产率持续提高的经验(如表2)已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在与国外有关文献所报道的水分生产率值进行比较时,应注意分析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