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最难掌握的是什么
中国人学英语的八大难题

⼀、母语影响,发⾳古怪中⽂与英⽂在发⾳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发⾳位置、发⾳⽅式、语⾳语调、重读弱读以及连读和同化等⽅⾯。
许多英语初学者使⽤汉语拼⾳或汉语⽂字来标注英⽂的发⾳,⽐如,有⼈⽤'古得拜'或拼⾳'gu de bai' 来标注英语的`Goodbye',读起来怪怪得,令⼈啼笑皆⾮。
在各地⽅⾔中'古得拜'的发⾳也不相同,这种标注⽅式势必出现河南'古得拜'、四川'古得拜'、以及天津'古得拜'等。
还有⼀些学习者由于受地⽅⽅⾔的影响,分不清/l/ 和/n/,常常将life 读成knife。
养成不正确的发⾳习惯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才能改正。
所以,⼀开始学英语就应该认真学习正确的发⾳位置、发⾳⽅式以及正确的语⾳语调。
⼆、偏重⽂法,忽视使⽤英语语法的学习很重要,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使⽤英语。
但是,许多⼈只注重研究语法的条条框框,却忽略了语法的实⽤性。
从语法上讲,'remember'这个词后⾯可跟动词不定式和动名词,然⽽在使⽤时,是跟动词不定式还是跟动名词是有区别的。
'I remember giving you the key.' 不同于 'I remember to give you the key'。
前者表⽰我记得已经把钥匙给你了,后者表⽰我不会忘记把钥匙给你。
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语法⽽学语法,语法的学习应贯穿到使⽤英语进⾏交际的整个过程中去,⽤语法指导英语学习,在交际中学会语法。
三、单词攻关,毫⽆章法许多⼈认为只要多掌握英语单词,⾃⼰的英语⽔平就会提⾼,所以,不断给⾃⼰设定单词攻关的⽬标,每⽇强迫⾃⼰牢记若⼲个单词。
有些⼈甚⾄⽴下豪⾔壮语,要背下⽜津双解词典。
英语是世界上词汇量的语⾔,共有⼋⼗多万个词汇。
但是,我们要牢记以下事实:1)英语为母语的⼈平均词汇量为五千;2)英语书⾯语中有45%的词汇是由50个单词来完成的;3)英语中最难学的,出现频率的词汇是单⾳节词,⽐如go, come, bring, take, get, put, make, set, have 等等。
为什么说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英语思维-

为什么说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英语思维?话题:英语语法教育学习(一)、尽量使用英英词典而不是英汉词典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英普特英语认为,英语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英语思维,就是可以大脑里仅仅用英语思考分析和处理所有问题。
由此,英普特英语提出了“思维英语”的学习理念。
不难看出,中国人在中国学英语,最难的就是建立英语思维,试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这种窘况,在2003年3月2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次北京中学生知识竞赛中,有一个比赛项目是请各著名中学的参赛代表,根据主持人出示的一个英语单词用英语作出解释,只要参赛选手的英语解释能够让一个美国中学生能够听明白并正确说出该英文单词即为胜出,这样简单的题目却难倒了众多著名中学的参赛精英们,只有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一个参赛女同学能够在一分钟内正确描述出6个英文单词并让外国学生说出正确的单词,而其他各名校的参赛选手在一分钟内却只能正确描述出一两个英文单词,那些参赛的同学算可是经过多轮选拨才能够出场的“大人物”了,但仍显得如此狼狈,那么普通的同学更是不难想象的了,由此可见中国英语教育对于建立英文思维方面是多么的失败。
前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中国英语教育的悲哀,中国人学的英语大多不能够用于沟通,大多无法让洋人明白。
人们学了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英语,还无法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
要学成英语关键是从每一个词条着手去建立系统的英语思维,要建立英语思维关键是熟记每一个英语单词的英文解释和例句,用自己的语言去给某件事或某一个物体下定义。
因此,在口语学习的过程中,要多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尽量使用英英词典而不是英汉词典。
学会用英语思维(二)、语音是口语的基础,而口语是语音的延伸任何口语能力的提高都是从听力开始。
英语听说包括语音、语调节奏、用词、句式、思维和文化六部分。
首先,对于任何一门语言,语音是基础,它不仅包括单词的发音,还包括真实交际中词汇、习语的连读、失爆、弱化、浊化、重音、缩读等许多音变形式。
中国人学英语的困难与策略

中国人学英语的困难与策略语言的三大构件一门语言由三大构件组成:语音、词汇、语法。
语音语调的重要性前面已经讲了,下面主要讲一下词汇问题。
任何一个单词都包括3个方面:音、形、意。
其中音和意的连接比形和意的连接要重要得多。
所以学习一门语言,词汇量的突破是关键,而尤以单词的音和意的连接优先,要做到听单词句子能条件反射。
为什么我们的听力不行?因为我们每听到老外讲英语的时候,我们对听到的每一个单词的反应都做不到条件反射,都有一个滞后的过程。
假如我们对每一个英语单词滞后0.1秒,当老外讲到20个单词时,我们已经滞后2秒,当老外讲了几句话之后,我们已经滞后好几秒,我们的思路就跟不上了。
结果全乱了套,不知老外讲些什么。
况且许多单词都有多重意义。
所以我们认为要学好英语,词汇量是关键,单词的语音和语意的条件反射连接能力是核心,而我们的大多数学生的词形到词意的条件反射能力比语音到词意的条件反射能力要强得多。
而这也就是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尚可,听力口语能力很差的原因所在。
比如cup这个词,见到它的拼写大多数的学生能立即条件反射出它的语意,但当听到它的音的时候,很多学生并不能立即条件反射出它的语意,有一个滞后的过程。
更不用说bachelor,embassy之类的不常用词。
所以我们让学生背单词,是要听音背单词,而不是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字母顺序。
记得我们当年学英语,就是死记硬背英语单词的字母顺序,又辛苦,效率又低。
由于英语单词有拼写规律,能记住单词的发音,拼写也就不难了。
词汇量的重要性英语的词汇有多少?至少有50万个。
在时代周刊上出现的有9万个,包括一些生僻字。
邱吉尔有6万的词汇量。
我们的大学生一般只有5000个词汇,而且有许多是只有阅读时才被唤起的被动词汇。
语言学家TERREL认为,只要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即使没有多少语法知识,外语学习者也能较好理解外语和用外语进行表达。
语言学家WILKINS有一句名言:没有语法只能传达很少的信息,没有词汇则什么也无法传达。
英语,其实就是汉语里的一个方言

英语,其实就是汉语里的一个方言英语,其实就是汉语里的一个方言 出国路 2007-07-04 01:42:29 害怕英语,岂有此理凡动物皆有“欺生”和“怕生”的本能,每遇到一个新奇事物,首先是害怕,小心翼翼地判断这家伙对自己有没有威胁,有威胁则赶紧逃跑,若没有威胁则敢小心地靠近。
若发现对方没什么了不起则敢大胆地靠近,若发现对方软弱无力甚至就敢欺负对方。
这一点在小孩身上表现得最明显。
英语,对中国人来说,绝对也是一方怪物。
从鸦片战争登上中国海滩的洋人嘴里发出的“哇啦哇啦”的奇怪声音,到中国目前英语教材里满是勾勾牙牙的洋字码儿,英语这怪物在咱中国绝对越传越广,仅区别在一开始它给中国带来的是灾难,后来它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
然而遗憾的是,面对英语这样一个已经见怪不怪的怪物,咱中国人似乎从来都只有“怕”的份儿,就从来没敢想过反过来咱也欺负欺负它。
爱也英语,恨也英语,关键是咱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掌握英语,要是像骑上高头大马一样手握僵绳地掌握英语,驰骋在世界大舞台上大把大把地挣票子,看哪个还说不爱英语?其实英语在我的眼里,根本就是另外一种汉语,或说是汉语里的一个方言,一个较大的方言而已,英语和汉语惊人地相同或相似,要不怎么能相互“同声传译”。
英语的秘密,其实全在汉语里,只要你搞通了汉语的秘密,英语的秘密就全搞通了,何苦再去害怕英语?举一个小例子来说吧,中国人学英语,最怕的是英语里的什么,居然很多人怕“介词”,常听见有人抱怨说:“英语的介词最头疼,最陌生、乱七八糟的,从来搞不懂?”。
而我的回答是:“怕介词,你冤不冤?介词这东西,咱汉语里早就有了,而且整天用,用得熟练着呢,汉语的介词绝对比英语的介词要复杂得多,如果你已经会用了汉语的介词,反而去怕英语的介词,就好像能驯服一只大象,却害怕一只老鼠,你说冤不冤?”。
那么汉语的介词是怎么回事呢?你还别以为你真明白,听我往下说一说,你才能恍然大悟。
汉语的介词有三种:前介词、后介词、括号式介词。
中国人为什么记不住英语单词

中国人为什么记不住英语单词中国人为什么记不住英语单词在中国,英语单词的记忆之苦,困扰了整整几代人。
多少人,在不断地背了忘、忘了背的无奈重复中耗费了青春,模糊了志向,最终在“还是用的工夫不够”、“还是脑子笨”等自我安慰之后,疏远了书本,背叛了承诺,告别了本来想学一手好英文的美好初衷。
也有些人,以千辛万苦、历尽磨难,甚至是伤害大脑硬盘的代价最终死记硬背下来了洋洋洒洒的几千单词,然而,无知的机械决定了必然的肤浅,死记硬背下来的单词,只是在他们的大脑中演变成了一个个与中文释义生硬相对的字母符号,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考场上不能很好地领会由这些“无机”单词“有机”构成的一个个美妙深刻的句子,最终没有取得阅读理解、听力理解的理想得分,多次败北之后痛苦得找不到北。
当然,他们也必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用他们死背下来的单词活跃地表情达意,以至于想表达“重要”的时候,就永远只能想起来一个“important”,而那些其实背过上百遍的重要的“重要”单词(crucial-至关重要的、significant-意义非凡的、main-绝大多数的'、necessary-必须的、vital-生死攸关的)此刻却想不起来,说不出口,词不达意,痛不欲生。
中国人记忆英语单词最缺什么——理解。
为什么中国人理解不了英语单词——英语单词和汉字的造词理念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的——汉字是用旧符号变形拼贴而成新字,英语单词是用旧符号变音组合或者摘取字母而成新词。
关于“汉字变形拼贴”——把汉字“人”压扁变形成单人旁“亻”,再把汉字“木”压瘦变形成木字部,最后组合而成“休(人靠在树旁边直直腰儿以缓解疲劳)”字,对于外国人,这个字很好记住含义,却很难记住其发音,因为字面上只表示含义,不体现发音。
而英语呢?关于“英语单词变音组合”——百分之五十的英语单词,由旧符号相互组合成新词时为了发音顺畅将原简单单词进行了变音处理,所以中国人很难在没有词源学引导下独立发现英语单词中隐藏着的旧单词素材,以至于不能理解新词的构成逻辑并将其理解记忆。
国人学英语的困境及我们的突破英语16字法

作者简介邓良平:⼀个在中国出版界和英语产业界开创了有声出版先河的⼈,其认真英语产业公司拥有《疯狂英语》《⾳乐天堂》《⾃由⾳乐》《⽇之韵》《疯狂⽇语》等⼀系列有声读物品牌。
虽不是英语科班出⾝,对于中国的外语教学这壶烧不开的⽔,邓良平经过多年深思熟虑,集中花了多年时间研究中国的外语教学法,终于有话要⼤声说。
汪佳奇:《疯狂英语》杂志的创建⼈和主编,杭州⼤学外语系毕业,⼀个语⾔的多⾯⼿,当过配⾳演员、⼤学外语。
付敬茹:中⼭⼤学英美⽂学硕⼠、外语学院,美国波⼠顿⼤学双语教育硕⼠,⼀直研究双语教育问题。
英语是什么?Life is a game that we have to play, English is a language that we have to learn.英语是什么东西? 英语就是⼒量,英语就是品位,英语就是格调。
英语的普及程度成为衡量⼀个不发达国家是否愿意融⼊世界主流体系的尺度,同时是这些国家中产阶级和体⼒阶层的划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势的语⾔。
英语在45个国家是官⽅语⾔,世界三分之⼀的⼈⼝讲英语,75%的电视节⽬是英语,四分之三的邮件是⽤英语书写,电脑键盘是英语键盘,任何⼀个会议敢号称是国际会议,其会议⼯作语⾔⼀定要⽤英语。
当⼀门语⾔取得国际交往的标准语⾔地位时,你就只有迁就它了,我们对此⽆可奈何,法国⼈德国⼈⽇本⼈也⼀样…. 英语是中国学⽣的精神鸦⽚。
你对它⼜爱⼜恨,让你牵肠挂肚,放之不下,弃之可惜,你被它吸引,可和它⼜建⽴不了感情。
英语是英美等国永远的贸易顺差商品。
全球每年英语有100亿美⾦的贸易额,象澳⼤利亚,每年的英语贸易顺差是4.15亿美⾦。
英语是英美帝国⽤来⼤量消耗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武器。
象中国5000万中学⽣,600万⼤学⽣,还有⽆数的⼩学⽣和幼⼉园的⼩朋友在可怜兮兮啃着⼲瘪⽆味的英语….你想,中国⼈每年消耗在英语教学上的⼈⼒物⼒财⼒有多少?60万英语⽼师,在⾟勤⼯作着,培养着⼀批⼜⼀批聋哑学⽣….以致李岚清副总理也不得不说:中国的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
中国人学英语发音的最大误区

中国人学英语发音的最大误区世界上的文字有千千万万种,但粗分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拼音文字(如英语),它的文字形态是由若干个字母连接在一起来组成文字,另一种文字是象形文字(如汉语),它的文字形态是由几何图形来组成文字,文字的样子就像是一幅幅画。
世界上的大语言里,汉语是唯一的象形文字,日语是唯一的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组合的文字,而其他语言(如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等)就一律都是拼音文字了。
不知你是否相信我这样一个观点:拼音文字是比象形文字简单得多的文字。
你去过中药铺没有?是否有这样的印象,中药铺里一般都有一个大药柜子,柜子上是密密麻麻的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写着两种字,一种字是汉字的药名(如当归、地黄、车前、二花、陈皮……),一种字干脆就是号码(如001,002,003,004,005……)。
请问两种文字哪种简单?很显然,第二种文字(数字号码)简单。
为什么呢?因为第一种文字是象形文字,学习它时不仅你要学会每个汉字的发音,还必须学会每个汉字的书写,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学不会的。
而第二种文字呢,却简单得多,因为它是拼音文字,发音和字形是对应的,只要你学会念和写1234567890,十几分钟就可以掌握第二种文字,会“念”就会写了。
如此说来,学习拼音文字,“念”(即发音),是最关键的一件事,一旦你能念准一个拼音文字,就基本已经掌握它了,写不成多大问题。
或者我干脆夸大一点地、直接地说:学习拼音文字,发音是最关键的一步,学发音时要不厌其烦苛求“精”与“准”,谁的发音越精准,谁的单词就越记得牢、学得会,谁的发音越是是而非、含糊其词,谁的单词就越记不准,谁的拼音文字就学不会。
因此当有人说,学英语就是在学发音,我基本完全赞同。
按照这样一个标准,发音在学英语中就太关键了,说发音关系到学英语的成败,一点不为过。
然而当我说出下面的事实,你是否会相信?你是否会觉悟?你是否会在相信后惊出一身冷汗?你是否会在惊出一身冷汗后恍然大悟地尖叫?我要说的事实是:中国人学英语之所以难,排在第一号的重大原因是“有史以来中国人在字典上看到的英语发音全是模糊音”。
中国人学英语常犯的5个严重错误

中国⼈学英语常犯的5个严重错误
相关推荐
中国⼈学英语常犯的5个严重错误
中国⼈学英语的热情,⽐任何⼀个英语⾮母语的国家的⼈都要⼤,不管是升学还是求职,英语都是⼀项很重要的指标,但是中国⼈学英语,会有经常犯的严重错误,如果不好好改正,英语肯定学不好:
1、太执着于发⾳标准。
中⽂的发⾳⾮常复杂,不标准就很容易产⽣歧义。
但英语不会,全世界经常说英语的'⼈当中,有80%的⼈英语不标准。
⽐如我的⼀个印度朋友的英语就不标准,但外国⼈都能听懂。
发⾳标准是对中国⼈学英语的极⼤束缚,因为中国⼈太看重这个了。
可惜的是,英语不是汉语,发⾳标准固然好,但如果发⾳标准成为⼀个束缚你开⼝说英语,束缚你表达⾃⼰和与⼈交流的障碍的时候,这是不是因⼩失⼤呢?⼀个美国⽼师就曾经说过,以英语为母语的⼈的⽿朵是WIDE OPEN 的,因为听过太多外国⼈说不标准的英语了。
因此中国⼈学英语⾸先要把标准这个障碍去掉。
COMMUNICATION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学英语常犯的5个严重错误】相关⽂章:
06-26
03-08
03-27
03-28
04-09
03-18
03-29
03-17
07-15
04-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教一对一学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最难掌握的是什么?对中国人来讲最难掌握的肯定是介词。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不同,介词对中国人而言无疑是最最难掌握的知识点,能否灵活的使用介词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大家先不要往下看,先试着翻译一下这3个句子:1,她看着我,感到很惊讶。
2,那个穿着黑色夹克的男人是我最好的朋友。
3,她看着我笑。
我想大多数朋友的翻译差不多是用分词或者下面的形式:1, She looked at me and felt surprised. (in surprise)2, The man who wears a black jacket is my best friend. (in a black jacket)3, She looked at me and laughed. (She looked at me in laughter)这些句子从语法上都不能算错,但是不大符合英语的惯用说法,多少有些Chinglish的痕迹。
不难看出,例子中保留着中文喜欢用动词的痕迹,而括号中改进后的句子更加简单凝练,更加符合英语的习惯。
还有很多让中国人奔溃的用法,比如说在微软工作为什么要用at Microsoft而不用in; 在农场是on the farm但是在村里又变成了in the village;木头做的椅子是a chair made of wood但是为什么葡萄做的酒又变成了wine made from grapes。
这些用法常常让人捉摸不透,但其实如果你仔细研读下介词的含义,会发现这些不同的介词常常代表了人们对对象之间“关系”理解的不同。
如果你不明白,可以继续往下看。
为什么介词很难掌握?我们写或说英语的时候,基本所有的错误是由中文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你搞不懂时态,是因为中文里没有时态;你常常被定冠词搞的晕头转向,因为中文没有冠词;你she和he不分,是因为中文发音相同……也就是说,你在英语的错误绝大多数都可以找到母语的影子。
同理,介词之难也就在此:英语中介词的数量远远大于中文。
从本质上来说,汉语是一门多运用动词的语言,而英语有很多介宾短语(比如cut back, cut out, cut down on意思都不同),而且很多介词的意思也相近。
例如,中文“我觉得学习很难”,里面没有任何介词,但有些同学可能就会错误的翻译成“Learning is very difficult to me.”(to 应该用for),这表明我们在学校通过死记硬背记掌握介词的方法其实往往不那么可靠。
另一个原因,由于介词用法灵活复杂,老师和字典有时候讲不到有些知识点。
例如字典往往告诉你一个介词可以使用的情况,却不告诉你它不能被使用的情况。
例如,如果一只笔完全被一张纸盖住了,我们可以说笔under或者underneath这张纸。
但是如果这支笔有一半露在纸张外面,我们这时候就只能用under,不能用underneath了。
也就是说underneath的使用范围要比under小。
这些知识是字典和语外教一对一法书不会告诉你的,那么在实际情况下你就有可能用错。
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在意思相近的介词之间,比如in和inside,字典往往只会给出解释,但不会讲解他们各自不适用的情况。
一个介词往往有很多用法,学校和语法书只是列出这些解释,但是并不讲解这些不同意思之间的语义联系,因此本身可以通过理解来轻松掌握的知识点最后成了完全的死记硬背。
比如fall over和get over a cold中的over有什么共同点?老师和字典很少会讲。
了解英语对这种“关系”的理解能帮助我们正确使用介词。
最后,吐槽下我们的英语教育,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却不解释知识点背后的原因。
我有次在上中学的妹妹的英文卷子上看到的选择题是“_____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 in B, at C, during,标准答案是B。
当时很想和出卷的老师好好的撕一场啊。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为什么during不可以用。
为什么,什么是介词?从本质来讲,介词是用来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
英语通过词语,短语之间的关系来体现逻辑脉络,句子主干。
介词便是表现这种“逻辑关系”的元素之一,用来体现词和词之间的逻辑脉络。
把“暴力防止研究中心”翻译成Violence Prevention and Study Center,一定没有Center for the Study and Prevention of Violence看起来好懂。
但是第一种恰恰是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而英语的习惯则是尽量不用名词去修饰名词,因为名词是“静态的”,不能表达词和词之间的关系。
但后一个翻译中的介词for和of 的运用,清楚表明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center,是针对什么的防治和研究。
更近一步讲,介词用来描述的“关系”主要有三种:❶空间关系(spatial relationship),比如:the cat sat on the mat, over his shoulder❷时间关系(temporal relationships),比如:on Thursday, in November❸抽象关系(metaphorical relationships),比如:on her Majesty’s secret service, for your eyes only如果回顾介词的历史,其实可以看出介词的语义是以空间位置和运动为本源的。
也就是说,这种空间关系经过拓展可以表示时间和抽象关系。
了解这种语义范畴的转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熟练准确的运用介词。
空间关系语言学家 R. C. Close 在 A Reference Grammar 中,把表示空间关系的介词大致分为了点,线,体,线四部分来讨论。
这部分内容施元佑在《语法俱乐部》中做了简单的介绍,但是书中这部分内容太过宽泛,并不系统。
我们以最最常用的in,on,at三个空间介词来举例,这三个词用来表示空间整体,空间的面和空间的点为研究对象。
in Shanghai中把上海看成了一个立体的「3D空间」;on the table中虽然table是立体的,但是这里强调桌「面」,所以用on;而at更多的是强调空间的「点」,例如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时间关系可以发现,表现空间的介词往往会自然而然的引申到时间域。
同样的,on,in,at在表述空间关系上的不同往往也反映在了时间域上。
外教一对一in在空间上里强调「3D空间」,因此它表明时间似乎「长到可以在里面(in it)」,所以in the Stone Age, in 2016, in May等等;on自然就用在时间不长不短的场合(unit of time of medium size),有on the day, on Monday等等;at在空间上表示「点」,那么在时间上似乎就有短的意味,比如at that moment, at 9:15等等。
这似乎就给介词带上了一层「修辞」的功能,比如美国人常常说over, on 或者 during the weekend,但是英国人一般说at the weekend。
这种不同其实表现了两种文化对weekend的观念的不同,也许是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加觉得周末太过于短暂,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用at吧。
同样,有时候作者可能会在同一种情况用不同的介词来达到不同的写作效果。
比如during表现时间的时候似乎有把时间“拉长”的感觉(stretch out the time),看例句:The ball drops down a flagpole during the final minute of the year.这句话给我们的画面是球在那一分钟的时间里(stretched time)降落的过程,是动态的。
而如果我们把during改成at,由于at往往用来描述短暂的时间点,句子本来传达的动态感似乎就消失了,变成了“那个球在那一瞬间落了下来”。
你可以试着自己体会一下。
看到这里你自然也就明白了上面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的选择题有多么荒唐了,简直是禁锢思维的枷锁。
抽象关系同样,继续引申,空间介词会表现抽象关系。
比如on在表示空间关系的时候,往往有“接触+支撑”的意思,例如the phone on the desk,电话和桌子是接触的并且桌子提供了支撑。
这种“接触”反应到抽象关系时,就引申出了“负担(burden)”的意味,例如Shame on you,there’s a lot of pressure on me, the difficult on them等等。
再看,- turn your back to sb- turn your back on sb前者表示背朝某人,只是方向上面的变化。
而第二个on的“负担”意味,表现出了对某人感情上的不尊重感。
He is short of brains 和He is short on brains两句意思相同,但是第二个的感情色彩更加偏贬义。
写了这么多,只是觉得我们从来都是在努力死记硬背介词的用法,而学校的教育也在不断的重复这种方式。
想要学好英语,应该了解介词最基本的解释,再通过广泛的阅读来解决:快速,大量,持续的阅读英文作品。
这样看过各种用法和例子之后,就会在自己的脑海中掌握这种“感觉”(a matter of convention)。
那么在自己输出的时候,自然可以熟练准确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