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滑轮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滑轮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滑轮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滑轮组教学设计

《我的滑轮》教学设计崔坝镇小学毛继万教材分析:《我的滑轮》是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是一节综合探究实践活动课,教学内容为一课时通过观察提重物,自然过渡到理解各种滑轮的原理和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促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目标:1、会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实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和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2、会动手做实验,能亲历定滑轮、动滑轮方便与省力的探究过程教学重点:利用滑轮等简单机械研究滑轮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学生自己实验、操作验证定滑轮、动滑轮方便与省力过程教法学法:创设情境法、讲解法、观察法、演示法、实验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具学具:滑轮、细绳、铁架台、钩码、测力计、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谈话:同学们,每周星期一的早晨,全校师生就会站立在操场上,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知道国旗是怎样升上去的吗?小结:看来国旗是在绳子和轮子的共同作用下升上去的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一定会发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我的滑轮”板书课题:我的滑轮4、出示学习

目标二、教学定滑轮、动滑轮认识定滑轮、动滑轮1、出示图片:生活中的滑轮2、自学指导什么叫做滑轮?滑轮就是一个绕了根什么的轮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滑轮有什么特点?结合生活中滑轮的例子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要用滑轮提升重物呢?滑轮分为哪两种?3、引导:滑轮有两种不同的使用方法:一种是把滑轮固定在一处不动,这样使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还有一种像这样能随重物一起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性质1、固定的轮子---定滑轮使用定滑轮可不可以省力?怎样验证?分组实验定滑轮:)组织汇报实验结果结论:定滑轮方便,不省力作用:定滑轮工作方便,它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改变用力方向板书:定滑轮方便不省力2、会移动的轮子---动滑轮使用动滑轮省不省力?怎样验证?组实验动滑轮:组织汇报实验结果结论:动滑轮不方便,省力作用: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板书:动滑轮不方便省力三、教学滑轮组1、既然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那怎样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发扬优点呢?做到既方便又省力呢?2、学生分组实验3、组织汇报实验结果结论:方便,省力作用:既省力又改变了用力的方向板书:滑轮组方便省力4、使用滑轮组提起重物,可以做到既省力又方便刚才同学们组装的是一组滑轮组,实际应时还可以组装成两组、三组、或多组滑轮组使用的滑轮组越多,越省力四、抢答题:一、填空1、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起来使用,就构成了2、滑轮组合结合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优点,既能,又能3、滑轮按组装方式不同,可分为、、4、滑轮组的动滑轮越多,就越2、选择题:1、升国旗时旗杆顶部的轮子就是一个A、定滑轮B、动滑轮C、滑轮组2、升国旗时用的力比直接提起国旗用力A、大B、小C、是一样的D、不知道3、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A.定轮组B.动轮组C.滑轮组4、滑轮组由()等几部分组成A.定滑轮、动滑轮和绳子B.几个动滑轮和绳子C.几个定滑轮和绳子5、起重机用吊起重物A.定滑轮B.动滑轮C.滑轮组6、滑轮组的滑轮个数是A.一定是1B.一定是2个或2个以上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定滑轮方便不省力动滑轮不方便省力滑轮组方便省力《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认识杠杆省力费力规律,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3、培养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运用实验记录帮助分析实验现象的实验能力二、教学准备1、演示器材:重物、竹杠、方凳、老虎钳、裁纸刀、镊子、杆秤、天平、玩具跷跷板等2、学生实验器材:杠杆尺、铅笔、铅笔盒、螺帽若干、剪刀、白纸三、教学活动设计问题情景引入我们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即使是大力士,遇到很重的物

体也有很难搬动的时候比如,学校买来一箱实验材料哇,好重呀你们谁能帮助老师搬动它?请班上的大力士来师:为什么搬不动?太重了师:谁有办法?生:老师,如果能利用工具,我可以把它搬起来老师: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想到用工具,很聪明你来试试师:成功了是这位女生的力气比刚才的几位男生都大吗?生:不是师:谁帮了她的忙?研究杠杆的特点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杠杆师:杠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简单机械,像刚才这位同学撬重物的竹杠就是杠杆别看它简单,里面蕴含着的科学道理还不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2、提出研究问题师:研究之前,应该带着问题来研究才有收获你想研究杠杆的一些什么问题?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3、分组实验研究师:我们先来研究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方法:是实验、观察、思考请同学们拿出一只铅笔盒、一根尺和一支铅笔,按刚才这位女同学撬重物的方法,用尺撬一撬铅笔盒4、交流、整理师:通过上面的实验研究,你认为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生:把尺垫在铅笔盒下,再把铅笔垫在尺下,在尺的另一端往下按,就能把铅笔盒撬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整理:在杠杆中,我们把铅笔顶住尺子的地方叫做支点,手指用力的地方叫力点,放铅笔盒的地方就叫重点师边说边画简笔画研究杠杆的省力规律1、在上面的实验中,谁还有什么新发现?生: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

撬起铅笔盒,用力的大小不一样生:铅笔位置不动,手指在不同的地方按,用力的大小也不一样师小结:刚才通过大家的研究,就发现了铅笔放在不同的位置,要撬起铅笔盒,手指用力的大小就不一样支点移动,力点不动,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支点不动,用力点移动,也会引起手指用力大小的变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问题归纳为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省力?在什么情况下,杠杆比较费力?2、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尺后在一边放一重物,另一边不同的地方放螺帽,分别记下使杠杆平衡时的螺帽数,并填写实验记录表出示实验记录表,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次数支点在中间,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支点到力点的距离螺帽数省力费力3、汇报实验结果与学生一起得出省力、费力规律在支点不动的情况下,力点离支点越远越省力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近,离用力点越远,越省力在力点不动的情况下,支点离物体越远,离用力点越近,越费力师:当支点离物体和力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是省力还是费力?师:像天平,它中间的刀口是支点,两边两个托盘,只有当两边的重量一样时,天平才会平衡天平就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应用与扩展1、比比谁的力气大我们来用今天学到的杠杆做一个游戏,比谁的力气大请班上的大力士上来,谁来挑战?选比较瘦小的女孩上来比师:瘦小女孩要想获胜,应该怎么办?见机巩固支点、重点、力点以及省力

规律2、挑战老师问小女孩儿,老师的力气比你们班的同学都要大,你敢和老师比试吗?同学们给她出主意支点尽可能离老师近点师:同学们用科学知识战胜了老师,真不简单老师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老师的力气再大些,老师身上压很多重物,你能够把老师撬起来吗?如果把老师换成很重很重的重物,象地球一样重,你能用杠杆把地球翘起来吗?还真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古希腊有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宇宙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杆子,我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看来杠杆确实很神奇,能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情3、杠杆的应用你们知道哪里用到了杠杆吗?你还见过哪些杠杆或运用杠杆的地方?公园里的撬撬板、天平、剪刀、老虎钳、开啤酒瓶盖的工具、指甲钳、老虎钳、裁纸刀、镊子、杆称《我的滑轮》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通过探究,让学生能够利用滑轮、钩码、测力计等简单器材进行观察试验,研究使用滑轮的原理,做好分析试验纪录2、指导学生研究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是否省力二、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能根据现象进行推测,并能进行实验验证从而发现定滑轮方便不省力,动滑轮省力却不方便的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并能应用规律,自行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材料,最终得出滑轮组既省力又方便的结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重证据,敢于尝试的精神,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机械给人类

带来的诸多方便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通过实验来验证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是否省力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两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回形针、实验记录表等等演示材料:大滑轮一个、学生分组材料一套,多媒体课件一、情景引入1、谈话: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全校师生就会站立在操场上,举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在旗手的操作下,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朝阳冉冉升起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看着红旗迎风飘扬,我们的心情怎么样?咱们班有谁做过升旗手?你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的,还是向上用力的?为什么向下用力,国旗却会向上走呢?大家想不想也体验一下,升红旗的乐趣呢(想)那好,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2、教学活动一看哪个小组同学能用一根线、一个回形针或线轴,将桌上的钩码提升到与铁架台一样高,然后再稳稳地放回原处?请注意游戏规则:①不能用手直接去拿、放钩码②小组内可以合作③可以加工回形针,可以把线剪成两段比一比,看谁设计的方法多将方法画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3、分组游戏,记录数据4、组织汇报你设计出了哪些方法?说给大家听听5、讨论:这种提升重物的方法,我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吗?请举例小结:刚才我们使用的回形针、线轴,其实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我们管这种提升重物的简单机械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我的滑轮”揭示课题:我的滑轮二、重点探究定滑轮、动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

运动与摩擦力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又与物体的轻重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过程与方法 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 学生:装有笔等的文具袋、测力计、毛巾。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物体重量关系实验记录表。 教师:自制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制演示实验材料两组: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组合装置一套;上下用木块,两侧各用海绵连接围成的矩形框子、条形木板、大理石块等组合装置一套。 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学生有的教师也有一份)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摩擦力 1.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小人在这根绳子上可以随便移动,而且特别听老师的话,老师叫它停它就会停在哪里,想知道这里面的秘密吗?老师再给大家做一个小实验:筷子提米。为什么筷子能把大米提起来呢? 同学们都有这样一个生活经验: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纹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呢?如果穿着花纹磨平的旧鞋子走在结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样?怎样做才能不滑倒呢? 2.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费力呢? 3.演示并讲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压力往前推,我会觉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种阻力,阻碍手向前运动,这就是桌面对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条形木板上,用测力计轻轻向右边拉,矩形框就变形为平行四边形,上面的木块倾向右边,而下面的木块还在原来的位置并没有滑动。这就说明有一种阻力在阻碍下面的木块向右滑动,这就是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动让它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起来,这个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对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碍矩形框向右运动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矩形框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现象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拿起一个物体,它没有掉下来,就是受到了我手对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双手)运动与摩擦总是相随相伴、密不可分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

【优质课、示范课、研标课、公开课】教科版小学科学《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6 课 《摆的研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实验设计,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初步意识到精确测量结果的得出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2. 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在实验过程中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发现新问题的重要性。 3. 培养对新问题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能够联系已有认识合理推测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 2.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改变摆的摆锤、摆的摆长对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3. 能够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分析进行推测。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

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教学重点 经历改变摆的摆锤轻重与摆绳长短对一定时间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否产生影响的实验探究。侧重于引导学生控制探究变量和分析实验误差。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合理控制变量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并应用于解决生活问题。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学生材料:三个相同大小的铁垫圈、一根长的摆绳、铁架一个、秒表一只、实验记录单一份。 教师材料:上节课中学生关于摆的摆动次数的实验记录表、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的摆。 2. 知识准备 知道摆是由摆绳和摆锤组成,知道摆的摆动快慢与摆动幅度没有关系,对比实验的知识。 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活动。用你的身体模仿一下摆的运动,比一比看谁模仿的像!预备,开始。你觉得摆是怎样运动的?(你这样模仿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观察,关注到了摆的特点。我想在这节课上你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上课。 教学过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 1.5定滑轮和动滑轮同步练习D卷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 1.5定滑轮和动滑轮同步练习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学期1.5定滑轮和动滑轮 (共8题;共46分) 1. (1分)旗杆顶部的滑轮是________。 2. (2分)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3. (9分)选择题。与滑轮有关的定义和力的计算方法。 (1)下列关于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定滑轮能省力,动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 B . 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省力 C .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相同 (2)动滑轮经常用在()。 A . 旗杆顶部 B . 门把手上 C . 吊车的吊钩上 (3)下列三幅图是用滑轮移动相同的重物的示意图,三种情况下重物与水平接触面的摩擦力也相同,箭头代表用力方向,则用力最小的是()。 A . B .

C . (4)下面是使用滑轮提升重物的装置图,其中放大部分是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①图中使用的滑轮,称为(________ )。 A.定滑轮 B.动滑轮 C.滑轮组 ②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________ )。 A.1.5牛顿 B.150牛顿 C.15克 ③图中被提起的重物的重力(________ )。 A.小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B. 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C.大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4. (5分)填图题。 我们可以将滑轮看作一个杠杆,请在下图中标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的位置。 5. (10分)简答题。如果甲重,甲会拉动绳子向下走。如果乙重,乙会拉动绳子向下走。 (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箱子通过两个定滑轮相连。如果甲比乙重,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甲比乙轻,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 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 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 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 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 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 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 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 实验又多又好。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 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级实验目录.doc

三年级上册 序号章节实验内容所需仪器备注 1 1-1 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放大镜、皮尺分组 2 1-2 对校园里树木的观察放大镜、软尺、蜡笔分组 3 1-3 大树和小草狗尾草、三叶草等小草若干、一条樟树枝分组 * 4 观察水生植物水花生、浮萍、水葫芦分组 5 1-5 观察植物的叶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放大镜分组 * 6 1-6 测量植物的叶大小不同的叶片、尺子分组 7 2-1 寻访小动物放大镜分组 8 2-2 观察蜗牛(一)蜗牛、放大镜、树枝、线、玻璃、饲养槽分组 * 9 2-3 观察蜗牛(二)挨饿的蜗牛、放大镜、菜叶、苹果、饼干等食物分组 * 10 2-4 观察蚯蚓蚯蚓、培养皿、放大镜、水槽分组 11 2-5 观察蚂蚁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昆 分组 * 虫盒、放大镜、蚂蚁 12 2-6 观察金鱼金鱼,玻璃缸、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 演示 * 少许鱼食 13 3-2 谁更硬一些橡皮、木头、金属和塑料条分组 14 认识金属铁、铜、铝等金属条、玻璃杯、热水、空饮料罐演示 15 3-3 比较柔韧性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钩码、 演示回形针 16 它们吸水吗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红墨水、滴管、放 分组 3-4 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17 我们来造一张纸餐巾纸、透明杯子、棉布、筷子演示 18 3-5 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水槽、分组 * 19 3-6 探究砖瓦和陶器、瓷器的砖瓦和陶器、瓷器各一小块、铁钉、烧杯、滴管 演示物理特性 7个黑色塑料袋、石头、木头、树叶、醋、牛奶、 20 4-1 水在哪个袋子里水分组 塑料杯、玻璃片、蜡光纸、筷子、试管、玻璃杯、 21 4-2 观察水和食用油 塑料瓶、水槽、植物油 分组或演示 * 22 4-3 谁流得更快一些玻璃杯、玻璃、油、洗洁精、滴管分组 23 4-4 比较水的多少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几个、演示 24 认识量筒塑料杯、纸带、胶水、量筒分组 * 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水槽、 1 根香、打火机、 25 4-5 我们周围的空气 吹泡泡器或吸管、洗洁精或肥皂水 分组 玻璃瓶、玻璃杯、注射器、吸管、纸巾、橡皮泥、 26 4-6 空气占据空间吗 水槽 演示和分组 * 27 4-7 细木条、细线、橡皮泥、气球、皮球、托盘天平、 空气有重量吗 砝码 演示 *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斜面是否省力? 1、实验题目:斜面是否省力? 2、我的猜测: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3、变量:是否利用斜面。 4、常量:物体提升的高度、提升的重物、测力计 5、实验过程:①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②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高度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两次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二、斜面的坡度大小(倾斜角度)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1、我的猜想:斜面的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坡度越小越省力。。 2、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大小 3、不改变的条件:斜面的高度、测力计、小重物_。 4、操作方法:①用长度不同的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 形成四个相同高度不同坡度的斜面; ②分别利用不同的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 并用测力计测出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四次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利用斜面可以省力,而且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要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哪一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要求写出题目,材料,实验步骤。 1、实验题目:报纸和普通白纸,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2、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3、实验材料:报纸、白纸、小木块、大头针 4、变量:纸张的不同(白纸和报纸) 5、常量:纸张的大小、小木块之间的距离(桥墩的距离) 6、实验过程:①用两块小木块做成桥墩,把报纸放在上面做桥面,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②把普通白纸放在桥墩上,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③比较哪一种纸放的大头针多,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就更强。 四、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 2、我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3、检验的因素(变量):线圈的圈数。 4、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①20圈;②40圈;③80圈。 5、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常量):铁芯的大小、电流强度、导线、大头针。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光的反射

小学科学全国优质课教案 《光的反射》(第一课时) 北京市平谷区山东庄中心小学刘春梅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光的反射”一课,是首师大版科学第六册“光与生活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课标和教材的要求来看本课聚焦的是光的反射概念。学生建立光的反射概念之后,教材又安排了通过纸筒在平放的镜子中分别找一找上、中、下三个气球(拴在铁架台上)、两个平面镜用纸或胶条连接在一起,看镜子中的像、自制万花筒、自制潜望镜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看到的现象除了与镜面反射有关还与漫反射也有关,所以本节课聚焦的是两个科学概念:光的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一个认识(命题或判断):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 镜面反射是指光遇到镜面障碍物发生偏折返回的现象;漫反射是指光遇到粗糙面障碍物向四面八方反射的现象。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方式都为发生定义,即“属概念”为光现象,“种差”为发生偏折返回,即以发生方式的区别下定义。这里以建构主义学习为指导思想,以逻辑学概念定义理论为依据,通过设计揭示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发生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反射和漫反射的发生过程及特点,遵循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采用逻辑思维方法中的典型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即:由一根光线、一束光线的行为推广到无数光线的行为,建立普遍结论(光的反射和漫反射的科学概念)。 一个认识:人眼的视觉主要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它是经历认识过程,得到的科学判断,也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通过设计学生的观察活动建立此认识。具体的观察活动设计,又是以逻辑学理论为依据。选择运用典型归纳法,即:一个物体漫反射可以形成视觉,可以代表多个物体或无数个物体。视觉是物体漫反射的结果,由于不易察觉、观察,为此教师根据观察实验方法中的增强感觉知觉的方法——对比法,设计有光和无光条件,指导学生对物体的视觉效果进行对比感知。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 ! $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记录。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

小学科学优秀教案设计

推荐参加“2008年全国小学科学(粤教科技版)优秀教学论文、案例评比”材料之一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 (广东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 江门市江海区江南小学徐爱娥 一、概述 《唤醒种子里的生命》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的内容,需要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它是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什么样的种子能发芽”的基础上进行的,也是后面学习种子的萌发过程、子叶的作用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种子萌发过程需要的一些外界条件及成因。 2、能力培养目标:学生经历“实验—观察—分析”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研究,培养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的好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种子萌发的有关知识,体会植物的奥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组织学生经历科学的实验和探究,将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的结果联系起来,进行前因后果的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难点:根据实验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参与学习的是五年级学生, 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一定的感知。同时,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有较强的兴趣,动手实验能力

不断在加强,对生活中隐含科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活动的分析能力还不强。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了实验法、分析法、猜想——探究法等方法组织教学。首先以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阐明本课的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让学生分析实验中种子为什么发芽和不发芽的成因,让学生真正理解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并引深讨论种子发芽的其他外界条件,最后通过小结进行课后延伸学习。 六、教学准备 3个实验种子发芽的杯子、一个花盆、课件、投影仪。 七、教学过程 课前,在课室实验角摆放三个各装有泥土和10粒菜豆种子的杯子(分男、女两组),安排学生轮流每天按课本实验要求去实验,全班同学每天用课间时间去观察,并做好记录。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种子的经历”片段。 许许多多的种子存放在仓库里(寂寞的表述),经过农民伯伯的播种,种子种到了地里生根、发芽(快乐的表述)。 师: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在仓库里不发芽,种到地里种子就会发芽?你们想知道是怎样唤醒种子里的生命吗? 生: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唤醒种子里的生命”的奥秘,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二)收集实验情况,探究成因。 1、由实验情况,引出问题。 师:课前,我们在实验角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同学们也进行了观察和记录,请同学们说说实验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人教版小学科学 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哪杯水多

《哪杯水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哪杯水多”是本册教材集中体现“科学探究”方法理念的单元。其中“哪杯水多”一课排在本单元的第5课。编排意图是:要求学生尝试着把前三课所学到的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在本课中综合运用,并通过多种方法的比较,进一步认识到运用工具测量比运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单元的前四课已学习了感官观察、工具观察、科学分类等基本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们把本课重点设立为“如何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方案来探究哪杯水多”,以帮助学生把已学知识和方法在本课中大胆迁移、灵活运用,从而形成技能技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储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测量比用感官观察更准确。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能设计与众不同的方案验证自己的观点,通知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三)情感目标 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验测量的科学方法及其准确性,培养细致观察的科学态度;乐于探究,在探究中受到科学启蒙教育。

四、教学要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设计不同的方案探究哪杯水多。 (二)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 2、实验用品: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3、实验报告,教学课件。 (二)学生准备 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六、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年级实验操作试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各年级实验操作试题 三年级上册实验 实验一: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实验步骤:100ml量筒、一定量的水。 实验过程: 1、将量筒放平稳,倒入一定量的水。 2、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视线与量筒内水的凹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实验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金属块、塑料块。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物品的沉浮情况。 2、将三种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说出结论。 实验三:观察一杯水 实验器材:烧杯、水、干净的一次性筷子。 实验步骤: 1、用眼睛看(无颜色、透明)。 2、用鼻子闻(无气味,注意闻的方法)。 3、用嘴巴尝(无味道)。 4、总结水的性质(水是一种无颜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会流动的液体)。 四年级上册实验 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滑轮组》参考教案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滑轮组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

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实验要求: 明确分工; 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2.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小学科学 <<土壤与植物>>教学设计 9 土壤与植物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梳理: 上课之前我在网上搜索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本节课堂教学需要,搜索关于土壤与植物的图片以及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大多数学生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以往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实验也没有充分地让学生去做,学生的实验能力得不到发展,活动时常常耗时低效,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四、学习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并做实验记录;并能学会做到主动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喜欢大胆想象;能参与中长期的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得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关心日常生活中的新科技、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知道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 4、继续完成“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认真观察,做好 记录。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并知道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教学难点: 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六、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好活动材料准备:有关植物与土壤的资料、赞美土壤的诗歌、植物在不同土壤生长情况、种植在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种不同土质相同的植物等。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了解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内容。) (二)猜想假设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必做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44个,分组实验150个 年级单元课题实验名称需准备的实验器材、药品等分 组 演 示 实 验 方 法 三年级上册一、 植 物 1、我看到 了什么 观察一棵大树皮尺、放大镜、观察记录纸。√观 察 2、校园的树 木 观察一棵树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 尺,一个放大镜。 √观 察 4、水生植物观察水葫芦和金鱼 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 录纸。 √观 察 5、植物的叶观察比较树叶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观 察 6、植物发 生了什么变 化 观察叶的生长变化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的叶片,记 录表。 √观 察 二、 动 物 2、蜗牛(一)观察蜗牛的外形、 运动反应等 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 饲养箱(或槽)。 √观 察 3、蜗牛 (二) 观察蜗牛吃食、排 泄和呼吸 2-3只挨饿的蜗牛,菜叶、苹果片、 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观 察 4、蚯蚓观察蚯蚓的身体运 动和反应 放大镜,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记录纸。 √观 察 5、蚂蚁观察蚂蚁面包,白糖,死掉的昆虫,装在玻璃 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 小石块。 √观 察 6、金鱼观察金鱼金鱼,玻璃缸、滴管,少许使用色素 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观 察三、 我 2、哪种材料 硬 比较硬度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 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 √实 验

们周围的材料 杯、热水、电路检测器、榔头。 3、比较韧性比较韧性塑料、不锈钢、木头尺、“7字”尺、钩 码、回形针。 √实 验4、它们吸水 吗 比较吸水性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稀释的 红墨水、滴管、放大镜、餐巾纸、铅 画纸、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实 验 5、材料在水 中的沉浮 沉浮实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 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水槽、水。 √实 验6、砖瓦和陶 瓷、瓷器 研究砖和陶瓷的性 质 砖与陶瓷各一小块,铁钉、水、滴管√实 验 四、水和空气1、水水在哪个袋中黑色塑料袋、透明塑料袋,石头、木 头、醋、牛奶、树叶、分类用图纸, 网状图记录纸。 √实 验 2、水和食用 油的比较 比较水和食用油塑料杯、玻璃、蜡光纸、筷子、试管、 长木条(可以是长一些的牙签)玻璃 杯、塑料瓶(矿泉水瓶)、水槽,记 录表。 √实 验 3、谁流得更 快一些 流动比赛水、油、洗洁精、玻璃、滴管(或吸 管或塑料勺)。 √实 验4、比较水 的多少 比较水的多少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玻璃 杯、量筒、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 √实 验5、我们周 围的空气 空气的存在透明塑料袋、玻璃杯、水槽、香、打 火机、吹泡泡器(或吸管)、洗洁精 或肥皂水,记录纸。 √实 验 6、空气占据 空间吗 空气占据空间玻璃瓶、玻璃杯、注射器、吸管、纸 巾、橡皮泥。记录纸、维恩图。 √实 验7、空气有重 量吗 空气有重量细木条(或竹条)、细线、橡皮泥、 气球、皮球、托盘天平,比较石头、 水、空气的表格。 √实 验

最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滑轮组》教案

6.滑轮组 【教材简析】 在本单元第五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有关知识,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滑轮组”进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图片或视频观察建筑工地上的吊车、起重车等发现起重机上有许多定滑轮和动滑轮在组合起来使用。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滑轮组。要思考这些滑轮组有什么作用,需要在课堂上组装一些滑轮组,来模拟研究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的组装有两种方法,这里不强调方法的不同,也不需要让学生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省力。为避免出现用力方向与重物上升方向一致而不便学生解释的现象,老师可以示范在定滑轮上固定线的方法组装滑轮组。当学生组装好滑轮组后,首先测试用一个钩码作为重物,直接提起需要多大的力,然后再测试用滑轮组提起需要多大的力,并记录下来。随后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使用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下每次的测量数据。通过分析实验获得的几组数据,发现用力大小与滑轮组的结构的关系。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滑轮数量,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呢?这一问题将学生对滑轮组作用的研究引向深入。 采用游戏的方式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游戏中进行体验。分析游戏和滑轮组实验,学生可以认识到滑轮组的组数(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为1组)越多,就越省力。这也是起重机能够吊起很重的物体的原因。 【学情分析】 在前一课学生认识并研究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认识滑轮组,并亲手组装滑轮组,进行滑轮组作用的研究实验。将滑轮组合起来使用是生活中常用的省力机械。学生在前一课学习的基础上也可能已经作出滑轮组更省力的推测,组装一个滑轮组并进行实验验证,感受机械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是有基础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2.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科学探究目标

小学科学《我在哪里》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我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前后左右远近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 2. 能按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运 用前后左右远近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发展初步的空间 观念。 3. 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 发现和解决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确定并描述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 课前准备:水彩笔、A4 纸张、课件、磁力扣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听口令做动作 伸出左手来,左手摆一摆,

拍拍右肩膀,摸摸左耳朵。 伸出右手来,右手摆一摆, 拍拍左肩膀,摸摸右耳朵。 左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 右脚跺一跺,向后蹦一蹦。 师:你听到了哪些表示位置方向的字? 生:前、后、左、右 二、新课 师:这一节课我们就用这些表示方向的字来学习 我在哪里? 回忆:什么是前?什么是后?什么是左?什么是右? 学生利用已知讨论并回答。 活动一 用前后左右描述自己现在的位置 1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2 将你的描述写在纸上。 3 展示。 师:这两种描述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种是以自己为参照描述自己的位置。 第二种是以他人为参照描述自己的位置。 活动二 师:用另一种方法描述自己的位置 组内相互说一说 小试牛刀 描述同学的位置。 通过位置描述得出结论: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时,参照物变动,位置的描述也要发生变化。 活动三 用远近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1 师:说一说校园里都有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 模拟活动:一组在操场上体育课。 二组在食堂吃饭。 3 选择参照物,用远近描述自己的位置。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然后展示。

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加强实验教学工作是贯彻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小学实验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以及实验室材料实现科学化、分类、分档、档案管理,加强实验水平和实验效果,更好,更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制定本校实验教学工作计划。 二、主要任务、目标 按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实验教学课程,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我们力争演示实验达到95%以上,分组实验达到100%。引导每个学生亲历各个实验探究过程,形成一定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实践,实验,观察能力。 三、常规实验教学工作: 1、实验教师应与其他学科密切合配,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学期初要制定《实验教学工作计划》,并认真填写《实验进度表》,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时,任课教师要认真填写实验通知单,学生要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每次实验报告任科教师都要仔细批改。 3、实验教师要按照《实验进度表》认真准备实验。若需要药品和仪器,要提前向学校报告,及时购买。同时,开展实验教学研究,积极改进仪器及自制教具。 4、凡有危险性的实验,任课教师必须事先讲清操作规程,注意事项,其后必须两人以上进行实验,不得随便让非实验人员操作。坚决杜绝学生将实验药品带出实验室。 5、做好实验前后的仪器、药品检查和记录工作。 6、做好实验室的卫生管理工作。 7、整理好实验档案。 四、做好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 实验室必须将实验室管理条例挂放在显著位置。第一次实验课时,教师必须向学生交待清楚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实验一: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实验材料:铁架台、滤纸、漏斗、玻璃棒、水和泥沙的混合物、烧杯。 实验步骤: 1、正确折叠滤纸。 2、组装实验装置:①将折叠好的滤纸打开(一边三层,一边一层)放入漏斗中,,用水洇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内侧。(注意,滤纸与漏斗内壁不能留有气泡,滤纸边缘不能高于漏斗边缘); ②根据漏斗长度和烧杯位置调整铁架台铁环的高度,并将漏斗颈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放好。 3、过滤混合物:将玻璃棒倾斜,轻轻抵在三层滤纸一边,将烧杯中的混合物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漏斗中(液面不能高于滤纸边缘)进行过滤。 4、现象:滤纸上留有沙子,下边烧杯的水变得清澈。 5、实验结论: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6、整理器材。 实验二:如何加快溶解(能用不同的方法使溶解加快) 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冷水、热水、食盐。

实验步骤: 1、将两个烧杯中放入等量的冷水,同时放入等量的食盐。 2、一个用搅拌棒搅拌,另一个不搅拌,观察现象。 3、实验结论:搅拌能使杯中的食盐溶解得快,不搅拌杯中的食盐溶解较慢,说明搅拌能够加快溶解。 4、将等量的食盐分别同时放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中,都不搅拌,观察现象。 5、实验结论:热水中的食盐溶解的快,冷水中的溶解的慢,说明用热水能加快食盐的溶解。 6、整理器材。 实验三:分离食盐和水 实验材料:浓盐水、石棉网、蒸发皿、酒精灯、三角架、火柴。 实验步骤: 1、将适量浓盐水倒入蒸发皿中。 2、先在三角架上放石棉网,再把蒸发皿放在上面。 3、点燃酒精灯(注意使用过程中要用酒精灯外焰,灯帽放置方法),加热至蒸发皿内的盐水基本变干。 4、熄灭酒精灯(注意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火焰,别摸三角架)。 5、实验结论:加热能分离出溶解的食盐。 6、整理实验材料。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1.6、滑轮组》教案

第六课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情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冗忙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解放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1.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2.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1)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2)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请学生猜想, (3)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例外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 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明,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明,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3.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1)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2)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1.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小学科学《常见的动物》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常见的动物-科学-小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第一课时《常见的动物》。 【教材分析】 《常见的动物》一课是科学青岛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周围的动物》的第一课时,属于生命科学领域。 本节课共分为3 个版块。 第一版块:活动准备。观察身边的小猫、小狗、小鸟等动物。本环节的 设计目的:观察身边小动物的外形特征,增强学生对身边动物的感性认识,为上课探究动物的特征做好准备。 第二版块:活动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教科书呈现了生活中常见的大熊猫、燕子、金鱼、青蛙、蝴蝶等5 种动物的图片。活动目标是:通过观察动物认识动物的不

同特征。第二部分: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教科书呈现了兔子、鱼、虾、蝗虫、麻雀、海豚等6 种动物的图片。活动目标:借助生活经验, 了解动物不同的生活环境。 第三版块:拓展活动,观察山羊和绵羊有哪些不同?活动目标:观 察绵羊和山羊的外形,找出它们不同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 物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2. 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 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 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 动物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2. 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活动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一些动物的视频,方便学生课堂上观察;搜集国家重 点保护动物图片;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认识一种动物,或搜集有关动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去过小珠山野生动物园吗?在动物园里都看见了什么动物?(3、4 名学生回答) 师:一提起动物,同学们就兴奋起来了,看来你们很喜欢小动物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动物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 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 谈话:我们全班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根据课堂表现选出一个优胜小组,作为我们今天的动物守护天使。 二、探究活动 1. 海豚小博士要来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