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论文
水产养殖专业(5篇)

水产养殖专业(5篇)水产养殖专业(5篇)水产养殖专业范文第1篇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习人的志趣、力量等详细状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1]对于在校高校生而言,在经受了高考,做出了专业选择后,专业是其对个人力量与志趣作出综合推断后选择的人生奋斗目标。
专业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同学增加专业志趣,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阶段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同学对受教育机会的珍惜程度下降,对学好专业走向社会的信念不足,面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对人生将来心理彷徨的同学人数增多,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是同学在志趣与专业的结合上消失偏差,部分同学失去了学习本专业的爱好。
一、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几个主要特点(一)专业应用性更强,就业区域性更集中,产业前景更宽阔水产养殖学是讨论水产经济动、植物养殖理论与技术的学科。
专业本身即打算了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就业方向除了科研、教学、管理外,大多数同学毕业后将在沿海地区进展。
水产养殖业在沿海农村经济中地位显赫、经济效益高,是沿海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也是21世纪全球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产业前景宽阔。
(二)水产养殖环境更简单,技术依靠程度更高水产养殖学除关注经济动、植物自身的生理、生态特性以外,养殖生物生存的水环境同样特别重要。
养殖环境简单体现在水体的流淌性和可变性更快,光照、氧气及养分限制更突出,这就更加需要综合的理论和过硬的技术做后盾。
因此形成了当前在水产养殖业内,除了极少数特别传统的行业的部分生产环节可以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外,其他绝大多数产业都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指导。
(三)学科交叉明显,理论与技术更新快,专业进展快速水产养殖学是一门以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隶属于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也是其讨论的一个重要方向。
养殖工程学又属于工程学讨论的范畴,因此学科交叉特别明显。
各学科的进展促进了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快速进展,同时水产养殖技术又在欣赏渔业、濒危水生生物物种爱护、海洋渔业生态环境爱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水产养殖学论文:浅谈水产养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谈水产养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1水产养殖概述水产养殖所指的是在人为调控之下的繁衍、养育以及获得水生动植物的生产行为。
其大致涵盖了在人工饲养环境下由苗种培育成水产品的整个环节。
2 水产养殖技术发展现状2.1 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运用伴随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已在上海、江苏、北京以及天津等地区进行了部分试点工作与运用。
当前,物联网技术在水产养殖环节的运用大致展示在以下几个层面。
(1)水环境监控其和农业物联网在大棚种植里面的运用相同,运用传感器来检测池塘水里面的溶解氧、氨、pH、亚硝酸盐以及氮等其它相关的指标。
经过无线传递同时转换处理以后,将有关信息与数据传输至养殖户中。
养殖人员经过监控终端、手机以及电脑等方式均能够即时掌握养殖环境的具体情况,无需到现场进行评判同时运用相应的措施。
(2)区域管理监控对于养殖水域的管理监控大致涵盖了养殖水域内的气象环改变以及安全生产的监管。
(3)動物生长情况监控经过创建数字化的管理体系,合理的针对养殖水质情况、饲料投入的数量、养殖的密度等相关的参数实施分析,同时按照最终的分析结果实施分类、分塘、差异化的管理。
(4)产品储藏、运输、加工过程监控物联网能够针对产品的养殖、加工以及出售等环节实施全流程的追踪。
仅需要在产品包装里面植入相应的标签代码,便能够经过查询系统,针对产品相关的信息实施检索。
顾客在购置水产品的时候,如果有存在疑问的,仅需扫描二维码,便能够获悉此产品的养殖地、次号、责任主体、生产的日期以及具体的联系方式等大量有缘的信息,以确保顾客能够了解产品的来源,寻求责任主体。
2.2 水体净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运用(1)物理方法当前,水体净化运用最多的物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纳米技术与材料的运用、物理过滤、水底微孔管道增氧技术与耕水机、泡沫分离设备等等。
(2)生物方法生物方法对于净化养殖体系里面的水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般而言,生物处理运用硝化细菌把亚硝酸盐与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消除水体里面的亚硝酸盐、有机物以及氨氮等其它的毒害物质。
水产养殖毕业论文范文

水产养殖毕业论文范文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论文参考题目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关键控制指标研究思路:本文对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关键控制指标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白洋淀水产养殖现状和养殖水域情况系统调查,掌握了养殖水域位置、面积、高程、养殖品种、养殖方式、产量、饵料投喂、常见鱼病及渔药使用、经济效益、存在问题及发展潜力等相关资料,从源头出发提出了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产生的关键环节是投饵过程。
在淀内选取6个典型的水产养殖。
题目:水产养殖综合效益评价思路:水产品资源的有限性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重点产业。
对水产养殖业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进行综合效益评价成为研究热点。
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进行水产养殖业的效益评价,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筛选出适用于水产养殖业综合效益评价的理论方法。
本文将水产养殖综合效益评价初。
题目:水产养殖政策性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思路: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渔业生产中占有主体地位。
水产养殖业为扩大农民就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满足国内外不断增长的多元化消费需求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水产养殖业属于高风险产业,在2008年的雪灾中及2010年的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中,我国水产养殖业均遭受了相当大的损失。
水产养殖业。
题目:中国稻田水产养殖的潜力和经济效益分析思路:土地资源、水资源是人类食物安全最重要的资源,随着人口增加和对食物要求的提高,用于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日显短缺,如何拓宽资源利用的空间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直受到关注。
稻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土地资源稻田的浅水环境可为水产生物鱼、虾、蟹和鳖提供栖息地,因而能否将水产养殖同水稻生产相结合,发展的稻田水产养殖复合系统。
题目:徐州市水产养殖现状、养殖模式调查及对策思路:该论文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世界渔业、国内渔业尤其是江苏渔业的基本现状、渔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渔业发展趋势。
水产养殖综述论文1

中国渔业发展现状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渔业发展的现状,对比了2009年和2008年渔业各方面的数据,提出了未来中国渔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渔业现状方向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东南两面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面积辽阔,总面积达470万km^2,有海洋生物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数千种,其中,海洋鱼类1700多种,淡水鱼类800多种,虾、蟹、贝、头足类和藻类等水生经济动植物多达数千种。
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内陆水域最多的国家之一,水面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在1000多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20多个,还有数万座大中型水库、数亿亩稻田和低洼盐碱荒地[1]。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发展渔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我国渔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2 0年来,我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稳步发展,效益显著。
进入21世纪后,渔业资源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9年我国渔业产品总产量达5116.40万t ,其中海水产品达2681.55万t ,淡水产品达2434.85万t 。
人均占有量达到38.32 k g ,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0多k g(见表一)。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1445.1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5937.37亿元,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1.87%[2]。
表一:中国水产品产量发展态势指标2008水产品产量(万t) 2009水产品产量(万t)2009年比2008年增长幅度(%)水产品总产量4895.60 5116.40 4.51 海洋捕捞1149.63 1187.61 2.52 海水养殖1340.32 1405.22 4.84 淡水捕捞224.82 2 18.38 -2.86 淡水养殖2072.5 2216.46 6.95 海水鱼类864.36 880.82 1.90 海水虾蟹类288.75 303.58 5.14 海水贝类1072.46 1120.02 4.43 海水藻类142.27 148.41 4.32 淡水鱼类1998.46 2109.90 5.58 淡水虾蟹类210.06 228.83 8.94 淡水贝类50.08 51.95 3.73 淡水藻类0.62 0.7 13.751.1 养殖业目前,养殖仍是获得渔业资源的重要途径。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

池塘水产养殖论文1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发展健康、高效生态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水质问题不可避免地对水产品健康生长造成危害,间接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人们对水产品健康状况愈加重视。
其次,大力解决池塘水产养殖中水质问题是当前环境下发展健康、生态、可持续水产养殖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池塘水产养殖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
2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及危害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然生态环境状况不断恶化,植被锐减、大气污染、工业排放等因素都对自然水体构成严重危害,致使水质状态每况愈下,对池塘水产养殖业造成严重影响。
综合来讲,池塘水产养殖常见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2.1池塘水体中PH值异常。
PH值即酸碱度,是衡量水体酸碱度的重要指标,PH值异常对池塘水产品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造成水产品死亡。
当PH值过低时,水体呈现酸性,致使在水中生长的水产品血液PH值降低,水产品动物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动物生理性缺氧,晕厥而浮出水面。
当水体PH过高,水体呈碱性,此时水体腐蚀性强,容易对动物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引起动物大量死亡。
此外,水体PH值异常还容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受到抑制,有机物常留水体,不易分解,水体毒性强,动物不易生存,更谈不上生长发育。
2.2水体中氨氮含量高导致水质变差。
水体中氨氮含量高,会致使池塘动物中毒,引发动物肌肉痉挛,甚至出现不正常的游泳姿势,最终导致动物死亡。
池塘水体中氨氮含量高主要源于池塘多为封闭性水体,水体不循环流动,加之水体中微生物分解,动物粪便排放,废料不当使用等因素。
2.3池塘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过高,水质受到严重影响。
亚硝酸盐是一种有毒物质,对动物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引发动物死亡。
它在养殖水产的池塘水体中出现主要是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形成并残留下来的。
水体中动物排放的粪便,微生腐物的分解产生大量氨氮,氨氮在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亚硝酸盐这种有毒物质。
水产养殖技术的概念及应用论文

水产养殖技术的概念及应用论文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部分地区水环境的恶化。
因此,大力推广水产生态养殖技术已成为当下的要务。
1.基本概念(1)养殖原理水产生态养殖的基本条件是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系统,强调不同养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在养殖生产过程中采用改造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来预防和控制养殖病害,从而提高养殖生物自身健康状况,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生态养殖与人工养殖的主要区别在于“共生互补”,自然界物质循环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设施养殖模式。
(2)技术关键水产生态养殖技术是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形态、食性、生长、繁殖、习性)采用相应的技术措施,实现对养殖系统(养殖设施、养殖品种、养殖环境)实施有效控制。
技术关键点主要为良种选育、生态平衡、科学选用绿色饲料和药物等,以改善养殖生物的生态环境,生物品质,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2.养殖技术(1)苗种选育水产苗种的品质好坏直接影响生态养殖的最终效益,因此选择苗种时必须选择品种纯正,健康优质的苗种。
如选择海参苗时以肉眼观察,品质良好的参苗肉刺坚挺,体色发亮,体态呈自然伸展且在苗池池底、网片、池壁均匀分布,排便呈条状;如参苗体色发黑、缺少光泽则为劣质苗(用药不当或已感染疾病)。
育苗过程中应对水质、饲料、药物处理进行严格检验,避免高温育苗,严禁使用抗生素等禁用药品。
放养海参时则要考虑到海参对盐度的敏感度,要精确测定盐度,必要时应带參圈水试苗,确定成活率之后再引苗。
优质苗种则品相健康、色泽明亮、逆水性强、规格统一、一般可采用多品种混养方式进行合理放养,充分利用水环境中的各类资源以提高水产品质量,为后期养殖养护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进行选育和改良时一定要选育经济效益好、食用价值高、抗病害能力强、环境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好、生长周期短的苗种,要保证苗种选育的多元化。
(2)生态环境水产生态养殖,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需要人工进行管理调控,现阶段多以合理放养、多元混养、控制数量、采用微生物技术等方法来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水产养殖概论论文

水产养殖概论论文简介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中人工圈养和控制鱼类、虾类、蟹类等水生动物的养殖活动。
自古以来,水产养殖就是人类获取水产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十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本文从水产养殖的历史、分类、发展状况、优点和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水产养殖的历史中国古代已有水产养殖的先例,早在唐朝就已有鲤鱼养殖,宋代已有黑鱼、虾、蟹养殖,清代已有龙虾、鳗鱼养殖等。
现代水产养殖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水产养殖的深入研究和发展,水产养殖在我国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
水产养殖的分类水产养殖可以按养殖对象的类别分成鱼类养殖、虾蟹养殖等。
按养殖方式分,又可以分为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池塘配套与养殖等多种养殖方式,满足了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
水产养殖的发展状况当前,中国水产养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总产值、出口量在世界水产养殖业中居于世界前列。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基本上形成了从海水养殖到淡水养殖,从鱼类养殖到虾蟹类养殖,从传统养殖到现代科技养殖,从散养到集约化养殖的全系列、多层次的养殖产业。
水产养殖的优点水产养殖有着很多优点,如可以增加水产资源供应、提高水产生产效率、增加中国水产出口收入等。
水产养殖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扩大农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工业化等。
此外,水产养殖还是一种可以实现农业品牌经济的生产方式,为农村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水产养殖的不足水产养殖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度投入、污染环境、养殖品质不高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挑战。
因此,水产养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环保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和技术监管体系,推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养殖方式。
结论水产养殖作为我国重要的养殖产业之一,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创造了很多机会。
在未来的发展中,水产养殖业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传统养殖方式的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3年水产养殖学基础期末结课论文

2023年水产养殖学基础期末结课论文自从人类开始通过养殖水生生物来满足食物需求以来,水产养殖学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领域。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产养殖学在解决全球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2023年水产养殖学基础的最新进展和应用。
1. 水产养殖学的定义和基础概念水产养殖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有效地养殖和管理水生生物的学科。
其包括水生生物的生态学、遗传学、养殖技术、健康管理以及市场需求等内容。
水产养殖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饲养和管理,达到提高水生生物产量、改善其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水产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1 水质管理技术水质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合理控制水质对于保持生物健康和高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2023年,新型水质监测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推出将使养殖户能够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水生生物的生长和发展。
2.2 渔业饲料研究与改进渔业饲料是水产养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2023年,研究人员将继续努力开发更加营养丰富、环境友好且可持续的饲料替代品,以减少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依赖和环境的污染。
2.3 疾病防控与治疗技术水产养殖中的疾病问题一直是困扰养殖业者的挑战之一。
2023年,随着基因编辑和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育种出抗病性更强的品种将成为可能。
同时,新型的疫苗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水产养殖的生产效益。
3. 水产养殖学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水产养殖学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变得更加重要。
在2023年,可持续的水产养殖模式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实践。
例如,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和溶氧设备,可以减少养殖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和水体污染。
4. 水产养殖学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影响水产养殖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影响。
根据预测,到2023年,全球对水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因此,水产养殖业将成为解决食物安全和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水产养殖如何与传统动物养殖以及种植业相结合
学生姓名:宋腾飞学号:20095071339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黄斌职称:教授
摘要: 水产养殖是人为控制下繁殖、培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
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
传统的水产养殖业已经走到了尽头,水产健康养殖将成为这个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可持续的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应该使水产养殖品种结构搭配合理,经济投入和养殖产量相适应,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禽畜饲养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循环再利用;环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渔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它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动物蛋白,保障人们的食品与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目前我国已走出渔业“以养殖为主”的发展道路,水产养殖业将是我国渔业为社会提供动物蛋白的主要途径。
但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还未走出传统养殖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池塘占地面积大、耗水多,单位效益与产量很难再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对水环境产生污染。
因此,急需建立新的、科学的模式使水产养殖业有一个跨越式提升。
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由单纯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建立集约、生态、高效、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生产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是今后渔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 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淡水池塘综合养殖高产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均已成熟,北方地区的高产池塘鱼年产量可达15T/hm2左右。
在现有养殖模式下继续提高产量,不但增加养殖成本,消耗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水体和底泥产生富营养化还会对养殖及外界环境
造成污染。
究其原因,就是在传统模式运行方式下,养殖残饵、鱼的粪便及排泄物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水质恶化阻碍养殖量的进一步增加。
2 将水产养殖,畜牧业,种植业相结合的立体循环模式
鱼一桑一鸡:池塘内养鱼,塘四周种桑树,桑园内养鸡。
鱼池淤泥及鸡粪用作桑树肥料,蚕蛹及桑叶喂鸡,蚕粪鸡粪喂鱼,使桑、鱼、鸡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试验表明,每500公斤桑叶喂蚕,蚕粪喂鱼,可增加鱼产量25公斤,桑园内养20只鸡,年产鸡粪1200公斤,相当于给桑园施氮肥1 8 公斤,磷肥17 .5 公斤。
鸡一猪一鱼: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肥料。
以年养100只鸡计算,将鸡粪喂猪,可增产猪肉100公斤,猪粪喂鱼可增成鱼5O 公斤,加上塘泥作肥料,合计可多获利1000多元。
牛一鱼:将野草、稻草或牧草经氨化处理喂牛,牛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农田肥料。
2 头牛的粪可饲喂667平方米(1亩)塘鱼,年增产成鱼200公斤。
牛—蘑菇一蚯蚓一鸡一猪一鱼利用野草、稻草或牧草喂牛,牛粪作蘑菇培养料,用蘑菇收后的下脚料培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养鱼,养鱼塘泥作肥料。
家畜一沼气一食用菌一蚯蚓一鸡一猪一鱼:秸秆经氨化、碱化或糖化处理后喂家畜,家畜粪便和饲料残渣制沼气或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繁殖蚯蚓,蚯蚓喂鸡,鸡粪发酵后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沼气渣和猪粪养蚯蚓,将残留物养鱼或作肥料。
家畜一蝇蛆一鸡一猪一牛一鱼:家畜的粪便喂蛆,蝇蛆是鸡的高蛋白质饲料。
鸡粪发酵后喂牛,牛粪喂鱼,鱼塘淤泥是优质有机肥料。
羊一猪一鱼:用草饲喂山羊,奶喂猪,猪粪发酵后喂鱼,塘泥作料。
每只奶山羊每天可产奶1.5 公斤一2公斤,可作5—1O头猪的蛋白质饲料。
3 问题
在将水产养殖与小生产者农作制度结合时,人们经常提出的主要问题有:足以吸引农家
产品是否可以较低的成本销售,即使最穷的消费者也买得起,如产品留作自家消费,它是否可取代农家需购买的某商品或物品?
充足的资源
农作制度是否可获得足够的资源(劳力,水源,土地,启动资金等),以从事
水产养殖?其可利用性是否随季节而变动?水产养殖是否可代替农作制度现有的部分,以相同或较少的机会成本即可获得更多的回报?
技术上是否胜任
农户现有的技术知识是否足以成功地经营水产养殖,或所传授的技术是否有保障?该项技术是否可传授给他们?
可靠的生产投入供给
是否可获得关键性的投入(如鱼种或亲鱼,饵料,肥料等?这些生产投入是否可以机会成本获得,使生产在经济上可望成功?
可靠的,有效的发展支持
农民是否可获得创新性水产养殖的技术支持?这一支持是否可靠和有效?比较发展而稳定的市场
对该产品是否有足够及稳定的需求?就间接和经营成本而言,价格结构是否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产品丰收后是否可卖出?
社会及文化的因素
从社会和文化角度而言,将水产养殖引入预定的农作制度是否会被接受?水产养殖是否与特定的价值以及行为模式发生冲突?它是否会产生新的问题,如与现存的资源系统发生冲突?它是否会改变现有的生产体系,如从以个体农业为基础的体系转为集体生产?或它是否会对现有以性别为主的劳动分工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增加妇女的负担?
在将水产养殖引入现有农作制度时,应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问题。
如评估的结果是积极的,则对合适的水产养殖技术加以改进,会进而加强该制度的成效。
4措施
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水产、农业、畜牧相结合,解决上述问题,在过去20年中研究了一系列方法和工具:
4.1投资方式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由龙头企业投资进行企业化管理,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增强带动能力。
首先应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与农户关系密切的乡镇企业,要鼓励城市中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形成“重量级”的龙头企业,以发挥其资金雄厚,管理基础好,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势,其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运用
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4.2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选择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粮食和农业桔杆)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水肥资源供给和农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的客观基础。
利益联结机制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要能调动各方面、各环节的积极性,要贯彻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要通过各个环节,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一体化,从长远看,龙头企业应该拿出部分利润,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返还给农户,增加农户的收入,这样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龙头企业以老大自居,以短期行为和不规范的趋利行为使农户蒙受损失,则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必要失败。
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要加强价格指导,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
4.3完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体系发展的外部环境发展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体系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包括工商、税务、财政、金融、农产品补帖、法律等政策,来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加强对市场通讯、交通、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降低运行成本。
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可通过直接财政拨款、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4.4 快科技进步, 促进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进步是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动力。
要加强对农业科技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推动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对农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系统培训,使其达到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成为农村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
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
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参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
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引进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种养大户、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加强合作,通过成果转让、购买专利、委托开发等形式,取得技术支持。
进一步发展生产基地、科技队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组织,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牵头或参与组建新型弄技推广组织。
4.5 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促进环保型绿色农
业产业化体系的发展,龙头企业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要按照国际质量安全生产绿色食品的标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与国际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用标准组织生产,评价质量,规范流通,促进出口和引导科研的作用,积极采纳世贸组织涉及农业领域的协定,制订农业标准、指南和建议,吸收出口农产品所在国的农业标准,作为制订当地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依据和基础资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检测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确保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