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底盘教学计划.doc

合集下载

底盘课程设计

底盘课程设计

底盘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底盘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了解底盘在车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培养学生对底盘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1.了解底盘的基本结构,包括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

2.掌握底盘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3.了解底盘在车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4.能够分析底盘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和性能。

5.能够进行底盘的基本维护和故障排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底盘技术的兴趣和认识。

2.培养学生对车辆工程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底盘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

1.底盘的基本结构:介绍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底盘部件的构成和作用。

2.底盘的工作原理:讲解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包括弹簧、减震器、转向机、刹车盘等。

3.底盘的功能:阐述底盘在车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如行驶稳定性、操控性、安全性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底盘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功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底盘技术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底盘在车辆中的重要作用。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底盘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提供学生系统学习底盘知识的基础。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底盘技术。

3.多媒体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底盘各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底盘技术。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案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汽车底盘的基本构成和功能2. 掌握汽车底盘主要部件的构造与维修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二、教学内容1. 汽车底盘概述汽车底盘的作用汽车底盘的构成2. 发动机的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的类型和性能参数发动机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3. 变速器的构造与维修变速器的类型和性能参数变速器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变速器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4. 驱动桥的构造与维修驱动桥的类型和性能参数驱动桥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驱动桥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5. 转向系统的构造与维修转向系统的类型和性能参数转向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转向系统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底盘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维修方法2. 演示法:展示汽车底盘各个部件的结构和维修操作过程3.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掌握底盘部件的拆装和维修技巧4. 讨论法:分组讨论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四、教学准备1. 教材:《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 教具:汽车底盘各个部件的实物或模型、工具、设备3. 课件:教案对应的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平时成绩2. 实操考核:设置底盘部件拆装和维修的实操考核,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4. 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六、第六章教案内容:制动系统的构造与维修1. 制动系统的类型和性能参数2. 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3. 制动系统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七、第七章教案内容:行驶系统的构造与维修1. 行驶系统的类型和性能参数2. 行驶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3. 行驶系统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八、第八章教案内容:悬挂系统的构造与维修1. 悬挂系统的类型和性能参数2. 悬挂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3. 悬挂系统的维修方法及注意事项九、第九章教案内容:轮胎与车轮的构造与维修1. 轮胎的结构、性能参数及其维修更换方法2. 车轮的结构、性能参数及其维修更换方法3. 轮胎与车轮的匹配及注意事项十、第十章教案内容:汽车底盘的诊断与维修1. 汽车底盘故障诊断的方法及工具2. 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3. 汽车底盘的定期检查与维修十一、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底盘教案(完整版)-10-11-2

底盘教案(完整版)-10-11-2

教案(2010 ~2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班级:09汽检1、2班
教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教学计划
授课过程
针对标准
2、控制原理
接收信号进行处理执行控制
3、主要部件及功能(通过图片和动画讲解各部件的结构和原理)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空档起动开关、模式选择开关、制动灯开关、超速(O/D)开关、电磁阀
4、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功能:换档控制、锁止离合器控制锁、换档平顺性控制、故障诊断、失效保护等功能。

5、电子控制系统的自诊断(视频演示)
二、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与检修
要求:记住掌握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与排除的九项步骤和方法
(课本P129)
简述强制降档阀的功用和工作原理
具有自动回下正的能力,使汽车正常转向,保持汽车直线驶
2、组成:轮毂、轮辋、轮辐
二、车轮的构造
1、轮辐:轮辐式、辐条式
2、轮辋(图片)
1)结构及类型
①深槽式轮辋(DC)
②平底轮辋(WFB)
③对开式轮辋/对拆平底式轮辋(DT)
3、国产轮辋规格的表示方法
三、车轮的拆装及产检故障诊断(视频演示)
课题8.2 轮胎
一、轮胎的功用和类型
1、功用:
承受汽车的重力;当汽车行驶中,路面不平引起冲击和振动要求轮胎与悬架一齐起缓和冲击的作用;保证车轮和路面接触具有良好的附着性,传递驱动力和制动力,保持汽车行驶稳定性。

2、类型:
1)汽车轮胎按胎体结构不同可分为充气轮胎和实心轮胎。

底盘培训计划

底盘培训计划

底盘培训计划一、前言底盘是指汽车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车辆的稳定性、舒适性和安全性。

因此,对底盘的培训是汽车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针对底盘培训制定详细的计划,以提高汽车技术人员的底盘知识水平。

二、培训目标本次底盘培训的目标是:1. 了解底盘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包括底盘的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2. 掌握底盘的检修、维护和保养方法,包括了解底盘故障的诊断与排除;3. 提高底盘保养意识,减少底盘故障发生,保证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4. 培养汽车技术人员的责任感和维修意识,提高底盘维修水平。

三、培训内容1. 底盘基础知识- 底盘的定义和分类- 底盘的基本组成- 底盘各部件的功能和作用- 底盘结构与工作原理2. 底盘系统检修- 底盘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底盘系统检修的操作方法- 底盘轮胎、制动系统、悬挂系统的检修3. 底盘维护和保养- 底盘的日常保养方法- 底盘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周期- 底盘保养时应注意的事项4. 底盘知识拓展- 底盘相关的新技术和新材料- 底盘知识的更新和扩展- 底盘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四、培训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专家的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底盘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检修方法。

2. 实操演练:组织学员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底盘系统的检修、维护和保养,以巩固学习成果。

3. 底盘维修案例分析:分析真实的底盘故障案例,让学员了解故障排除的方法和技巧。

4. 底盘知识竞赛:举办底盘知识竞赛,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培训评估1. 通过考试测试学员的底盘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 观察学员在实操演练中的表现,评估其底盘检修和维护能力。

3. 调查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和改进意见,用以改进培训计划。

六、培训总结通过本次底盘培训,学员们对底盘的基本知识、检修方法和维护要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底盘维修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学员们的责任感和维修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未来,学员们将能够更好地保证底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汽车维修服务。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计划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计划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3.建立汽车医生的概念,逐步由“汽车护士”向“汽车医生”转变。

4.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5.具有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潜力【二】教学要求1. 掌握各类汽车底盘整体结构的特点;2. 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3.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检测、维修及调整工艺4.了解现代汽车的先进结构、特点和原理。

学时分配建议(162学时)模块课程内容学时数讲授实操1 离合器 4 82 手动变速器 4 123 万向传动装置4 64 驱动桥 6 85 车轮与轮胎6 86 车桥与车架8 127 汽车悬架 6 108 汽车转向系8 109 汽车制动系8 1210 汽车车身 6 8课堂测验 4 4 总计64 98三、教学内容和要求项目一离合器(12学时)教学内容:1、离合器功用、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2、摩擦片式离合器构造与工作原理3、离合器操纵机构4、离合器的拆装、检修及调整教学要求:1、了解离合器的功用、类型2、掌握周布弹簧单片离合器的工作原理与构造3、了解膜片弹簧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及一般构造4、了解离合器操纵机构工作原理与构造5、掌握离合器的拆装、检修及调整工艺重点与难点:1、离合器的拆装、检修及调整工艺2、了解安全生产知识,初步具备安全生产的能力3、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劳动的观念项目二手动变速器(16学时)教学内容:1、手动变速器的功用及类型2、手动变速器传动机构3、同步器4、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5、手动变速器拆装、检修教学要求:1、了解手动变速器的功用及类型2、掌握二轴式与三轴式手动变速器传动机构的结构及工作原理3、掌握惯性式同步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4、了解手动变速器操纵机构的结构和工作情况5、掌握手动变速器拆装、检修工艺重点与难点:1、惯性式同步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手动变速器拆装、检修工艺3、养具有继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潜力4、培养学生有机结合不同课程的知识点的能力项目三万向传动装置(10学时)教学内容:1、万向节2、传动轴和中间支承3、万向传动装置的拆装、检修教学要求:1、了解万向传动装置的组成及其在汽车上的应用2、掌握普通十字轴万向节的构造与工作特性,准等速万向节、等速万向节的类型、工作原理与构造特点。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教学计划(共11篇)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 教学计划(共11篇)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计划(共11篇)第1篇:《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开课计划《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上课计划第一周:变速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第二周:(星期一,星期二)考核。

第二周:(星期四到星期五)变速器的拆装与检修。

第三周:(星期一,星期二)变速器的拆装与检修第三周:(星期三,星期四)考核。

第三周:星期五驱动桥的构造与拆装检修。

第四周:(星期一到星期三) 驱动桥的构造与拆装检修。

第四周:(星期四,星期五)考核。

第五周:(星期一到星期三)行驶系统。

第五周:(星期四,星期五)考核。

第六周:(星期一到星期三)转向系统。

第六周:(星期四,星期五)考核。

第七周:(星期一到星期三)动力转向系统。

第七周:(星期四,星期五)考核。

第八周:(星期一到星期三)制动系统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第八周:(星期四,星期五)考核。

第九周:(星期一到星期三)制动器的拆装与检修。

第九周:(星期四,星期五)考核。

第十周;段考。

第十一周:鼓式制动器的检修。

第十一周:(星期一,星期二)考核。

第十一周:(星期三到星期五)盘式制动器的检修。

第十二周:(星期一,星期二)考核。

第十二周:(星期三到星期五)液压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第十三周:(星期一,星期二)考核。

第十三周:(星期三到星期五)制动传动装置的构造检修第十四周:(星期一,星期二)考核。

第十四周:(星期三到星期五)制动总泵的拆装检修。

第十五周:(星期一,星期二)考核。

第十五周:(星期三到星期五)制动防抱死系统。

第十六周:(星期一,星期二)考核。

第十六周:(星期三到星期五)轮胎拆装检修。

第十七周:(星期一,星期二)考核。

第十七周:(星期三到星期五)轮胎动平衡。

第十八周:考核。

期考。

第2篇: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大纲8、《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标准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二、总学时100学时三、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是《汽车运用与修理》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

汽车底盘教案(doc 87页)

汽车底盘教案(doc 87页)

第一章汽车底盘技术的发展概况汽车底盘是汽车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

它包括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个系统。

随着汽车的发展,底盘技术也不断发展。

早年,汽车底盘设计只考虑能量的转换,以保证汽车的正常使用;20世纪60年代,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的频发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汽车底盘改造了制动装置,也添加了许多安全装置;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是汽车业的重大问题。

底盘设计应考虑如何减少行驶阻力,此时以机械控制和液压控制系统为主。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汽车底盘也采用了许多电子控制技术。

如今,汽车底盘已经引进了电脑控制技术,使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大大提高,尤其在汽车的安全性和操作智能化方面更加突出。

第二章汽车传动系概述第一节汽车传动系的作用与组成一、汽车传动系的功用是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按需要传给驱动轮。

二、汽车传动系的类型按结构和传动介质不同,汽车传动系分为机械式、静液式、液力机械式和电力式等。

本书只介绍机械式和液力机械式。

三、汽车传动系的组成汽车传动系的组成与传动系的类型、布置形式及汽车驱动形式等因素有关。

机械式传动系组成:离合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万向节和传动轴)、驱动桥(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

液力机械传动系:液力机械变速器(液力变矩器和齿轮变速机构)、万向传动装置(万向节和传动轴)、驱动桥(主减速器、差速器和半轴)。

四、传动系各总成的功用1、离合器:按照需要适时地切断或接合发动机与传动系间的动力传递。

2、变速器:变速、变扭和变向,并能暂时切断发动机和传动系的动力传递。

3、万向传动装置:传递动力并能适应两轴间的距离和夹角的变化。

4、主减速器:增扭减速,并能改变动力的传递方向。

5、差速器:将动力分配给左右两半轴,并允许两半轴以不同的转速转动。

6、半轴:将差速器传来的动力传给驱动轮。

第二节传动系的布置形式传动系的布置形式决定于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汽车驱动形式。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教学计划
7.掌握检测、诊断与排除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方法。
8.掌握汽车底盘维护和修理的基本方法。
9.掌握自我学习新知识、适应汽车底盘新结构和新技术发展变化的方法。
三、各章节课时安排及学分
章节
内容
课时
学分
绪论
概述
20
12
第一章
汽车传动系
82
第一章
汽车行驶系
40
第三章
汽车转向系
24
第四章
汽车制动系
42
第五章
其他技术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汽车底盘各系统、各总成的功用、组成和类型。
2.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3.掌握汽车底盘合理维护和修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4.掌握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的检测、诊断与排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5.掌握汽车底盘拆装的方法。
6.掌握正确使用、操作汽车底盘维修与检测工具和设备的方法。
灵武市职业教育中心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计划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 讲授现代汽车底盘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底盘的维护与修理,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 等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的功用、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初步具 有汽车底盘拆装、故障诊断与排除、零件损耗分析与检验分类、合理维护与修理 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汽车运用与维修岗位 的职业能力,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多媒体教
的功用、性能要
学展示工作
求和类型;
原理
2、掌握离合器
2、实物直观
的基本组成和
教学构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底盘教学计划
教材采用项目式教学理念编写,根据汽车底盘各总成的功能特点,共设有离合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手动变速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万向传动装置的组成与工作原理、驱动桥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车轮的组成、悬架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转向系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和制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教材的任务使学生掌握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汽车维修中出现的常见故障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对象及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13级汽修专业的学生,学生为刚入学的新生,普遍兴趣较高,这些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快的的占一部分,学习慢的也占一部分,因些,在教学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从实际出发,教能学以致用的知识,理论性和实践的知识都一起上,以实训室项目教学法为主,引导学生也积极参与到本课程教学中来,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各总成及零部件的作用、结构、工作原理、相互间的连接关系;
2.掌握各总成的拆装步骤、方法和技术要求;
3.掌握各总成、零件损伤检验方法、修理工艺或调整方法;
4.掌握典型汽车底盘各总成及其部件的作用、结构、基本工作原
理、拆装工艺和维修方法,熟悉常用维修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5.掌握汽车底盘各总成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方法。

本学期教学重点、难点
1、离合器的构造与维修;
2、手动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3、万向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组成;转向系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4、驱动桥的工作原理及组成、车轮和轮胎的构造及保养;
5、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应用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2)直观和现场教学法(3)案例及实际生产任务教学(4)项目教学(5)多媒体教学
考核方法及考核形式
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理论课(知识)部分和实践(技能)部分
本课程的理论考核方式是:全部采用闭卷、笔试方式。

闭卷笔试考试采用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相结合的方法。

本课程的实践考试方式是:采用单元阶段性单项技能测试或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