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行为矫正原理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一、行为矫正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矫正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积极的、适宜的行为模式,以替代那些负面、不适宜的行为,从而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二、行为矫正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系统性脱敏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焦虑症患者,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恐惧场景中,并引导其进行放松反应和积极认知,以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情绪。
2. 反应后果分析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分析其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给予相应奖罚措施,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并培养积极行为模式的目标。
3. 认知重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情感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重新构建其负面认知模式,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以达到改善情感状态的目的。
三、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观察和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相应的干预方法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和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四、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行为记录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客观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其不良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
2. 行为干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给予相应奖罚措施来纠正不良行为,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行为模式。
3. 反馈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轻的患者,通过给予正面反馈来增强其积极行为,并减少其不良行为。
五、行为矫正治疗和行为观察和治疗的异同点1. 相同点:两种方法都是以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模式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2. 不同点:行为矫正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通过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而行为观察和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外在的行为模式,通过客观记录、分析和干预个体不良行为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Behavior correction is a process that aims to promote positive behavioral changes in individuals. This process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behavior,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and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 individual in order to address their behavior. 行为矫正是一种旨在促进个体积极行为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了解行为的潜在原因,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为个体提供支持,以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One principle of behavior correction is the us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his involves rewarding desirable behavior in order to encourage its continuation. Positive reinforcement can be in the form of praise, rewards, or other incentives that motivate the individual to engage in positive behavior. 行为矫正的一个原则是利用积极强化。
这包括奖励良好的行为,以鼓励其继续。
积极强化可以是赞美、奖励或其他激励措施,激励个体参与积极行为。
Another principle of behavior correction is the use of negative reinforcement. This involves removing or avoiding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desirable behavior. By eliminating negativeconsequences,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continue engaging in positive behavior. 行为矫正的另一个原则是利用负强化。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是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行为学的原理和依据进行的。
行为塑造是通过给予正向的反馈和奖励来促使个体表现出特定的行为。
它依据着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即个体通过与环境不断的互动来形成特定的条件反射。
行为塑造通过不断强化和奖励目标行为,削弱和消除不良行为,达到塑造和增强目标行为的目的。
行为矫正是针对不良行为或不适应行为提供相应的改变和修正。
它依据认知行为学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思维、情绪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的。
行为矫正通过分析个体的思维方式和情绪状态,帮助个体改变认知模式和学习新的行为技能。
它通过引导个体重新认识和理解情境,采取适当的行为选择,并提供反馈和奖励来实现行为的改变和矫正。
这些原理和依据强调了行为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互动下的可塑性和可改变性,通过调整和引导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和情绪,可以塑造和矫正目标行为,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升。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心理学行为矫正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改变和调整个体不适应或有害行为的方法。
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通过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分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变负面行为模式以实现个人发展和满意的生活。
1.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心理反应。
通过建立良好的环境刺激和奖励制度,可以训练和增强个体积极健康的行为反应。
另一原理是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它关注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过程。
通过帮助个体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行为矫正还包括对情绪和欲望的管理,控制环境激励和加强,以及建立自我监控的技能。
2.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临床心理学中,行为矫正被用于治疗各类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等。
在教育心理学中,行为矫正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组织心理学中,行为矫正可用于改善员工工作表现和提升组织的绩效。
此外,行为矫正还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和社会工作,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戒除不良习惯等。
3. 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对被矫正的个体进行评估,了解其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和相关因素。
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的行为矫正计划。
这包括明确目标、设计行为改变的策略和方法,并制定具体的技术和程序。
然后,开始实施矫正计划,通过识别和记录问题行为,应用相应的技术和策略,引导和增强正面的适应行为。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估矫正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最后,继续跟踪和支持个体的行为改变,确保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持续维持积极的行为模式。
4. 行为矫正的效果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评估是确保矫正计划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行为观察和量化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个体的行为改变情况。
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方法

3、大庆对自己学习的定义是:任何时候自己在 图书馆把书打开放在面前或桌子上,这时电视必需是 关着的,而且没有任何干扰。
2.5 反应
反应:是指行为记录过程引起被观察行为的改变。 减少反应的方法:1. 等被观察者习惯了;
2. 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
2.6 观察者信度
1.观察者信度(IOR):当两个人各自独立地对同一 个行为进行观察并且都作记录时称为观察者信度。(80% 以上的值可以被接受)
2.观察者信度计算方法: (1).频率记录:较底的频率除以较高的频率再乘以100% (2).持续时间记录:较短的持续时间除以较长的持续时间
所以,行为治疗一般是改变僵化的刺 激——反应行为模式,学习适应当前社 会的和物理的生活环境的新的行为模式。
要改变已经习惯的行为反应模式不是容 易的,会感觉不舒服,需要专业的心理 治疗技术的帮助。
分析行为从四个层面进行:
认知:当刺激出现后,你当时想到了什么? 动作:当刺激出现后,你当时有什么外现
Behavioral概括起来包括有三类: (1)外显的行为:衣着、谈吐、姿势、
动作速度、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眼 神、身体语言、字体和讲课风格等; (2)内隐行为:思维、言语、表象; (3)躯体行为:肌肉、骨骼、腺体、胃 肠道、血压、皮电皮温等。
行为主义认为:
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建立 的后果,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刺激——反 应的行为模式过于僵化的结果。
• 连续记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
• 成果记录: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的结果或持久的成果。 • 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的时间段中记录行为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及代码:特殊教育导论课程学分与学时:3 分/48 学时(课堂讲授36 学时,实验实践12 学时,自主学习0 学时)先修课程:《特殊教育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等合用专业:特殊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一) 课程性质《儿童异常行为矫正》是特殊教育学专业学生自主选修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讲述行为矫正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行为矫正方法。
综合了学生所习得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特殊教育儿童的认识,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对特殊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课程目的通过《儿童异常行为矫正》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特殊儿童异常行为特点;通过理论、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评估并分析问题行为,并能够根据异常行为的特点科学的设计行为矫正的程序,为学生从事儿童行为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三 ) 课程任务1. 掌握行为及行为矫正的普通概念;2. 了解行为矫正学的发展简史及其应用领域;3. 掌握行为矫正学的理论依据和基础;4. 了解特殊儿童常见的异常行为及其理论;5. 掌握各类行为矫正技术在特殊儿童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策略和普通原则;6. 学会各类特殊儿童行为矫正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理论讲授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概念( 3 学时)1 .行为的特征2. 行为及问题行为1. 行为矫正的定义2. 行为矫正基本特点3. 行为矫正与行为治疗的关系第二章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3 学时)1. 巴普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2.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3. 认知行为学习理论4.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第三章问题行为的功能评估(6 学时)第四章强化( 3 学时)1. 强化的含义与分类2. 强化物的含义与分类1. 强化的程式及其特点2. 强化原理的原则1. 强化的正例2. 强化的误用第五章惩罚( 3 学时)1. 惩罚与惩罚物的含义2. 惩罚与惩罚物的分类1. 惩罚过程的特点2. 影响惩罚效果的因素1. 惩罚的正例2. 惩罚的误用第六章消退( 6 学时)1. 消退的含义2. 消退的基本类型1. 消退过程的特点2. 影响消退效果的因素1. 消退的正例2. 消退的误用第七章差别强化与刺激控制( 3 学时)1. 行为分化与差别强化2. 刺激辨别与刺激控制1. 差别强化的四种类型2. 差别强化的正用与误用第八章塑造、渐隐与连锁( 6 学时)1. 塑造的含义2. 塑造的使用原则1 .渐隐的含义2.渐隐的使用原则1. 连锁的含义2. 连锁的使用原则第九章代币系统与行为契约( 6 学时)1. 代币系统的含义及特点2. 行为契约的含义及特点1. 代币系统的构成及其使用2. 行为契约的构成及其使用第十章行为维持与自我控制( 3 学时)第十一章临床行为治疗( 2 学时)第十二章认知行为疗法( 2 学时)1. 原理和基本技术2. 基本过程3. 应用程序1. 基本原理2. 基本过程3. 应用技术和程序第十三章示范摹仿疗法( 2 学时)( - )实践教学[实验类型] :验证性[开设类别]:必修[实验目的] :发现问题行描述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行为矫正是指通过纠正不良行为和建立良好行为习惯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首先,行为矫正的原理之一是行为的可塑性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和塑造的,不良行为并非天生的特质,而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通过提供正面激励和建立适宜的环境,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行为矫正的原理还包括行为的反馈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行为的改变和学习需要及时的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是指给予个体积极的奖励和赞扬,以增强其良好行为;负反馈则是给予相应的惩罚或者剥夺,并关注不良行为的后果,以减弱其不良行为。
通过对行为的及时反馈,可以促使个体调整行为并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行为矫正的方法可以分为正面强化、负面强化、惩罚和认知重构等。
首先,正面强化是通过给予个体正面激励来增强良好行为。
比如,可以给予奖励、表扬、鼓励等来增强个体的积极行为,使其重复并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儿童来说,可以给予糖果、游戏时间、额外的夸奖等来激励他们遵守规则、完成作业、参与活动等。
其次,负面强化是通过减少不愉快或不适宜的刺激来增强良好行为。
比如,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做家务,可以通过减少其家务量或者给予其他的奖励来引导他主动参与家务工作。
负面强化并不是惩罚,而是通过刺激对个体来说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与良好行为相联系,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
惩罚是另一种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
当个体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以减弱其不良行为。
惩罚可以是时间限制、阳光房、罚款等,但需要注意适度和公正性。
过度的惩罚可能会激发抵抗或逆反心理,因此适度且公平的惩罚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认知重构是通过帮助个体改变其认知和态度来改变不良行为。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教育和心理干预来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从而引导其更加积极和健康地应对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其理解并掌握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缓解其攻击倾向并培养积极的应对策略。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的原理和依据是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是改变个体不良行为并塑造良好行为的一种方法,其原理和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1. 强化和惩罚原理:行为塑造和矫正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强化和惩罚。
通过给予积极的强化(如奖励、赞美)来增加期望的行为,同时通过给予消极的强化(如惩罚、批评)来减少不良行为。
2. 正反馈原理:行为塑造和矫正通过提供正反馈来增加积极行为。
当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行为时,给予积极反馈,例如赞美和奖励,以增强这种行为的出现概率。
3. 预期和目标设定原理:行为塑造和矫正过程中,设定明确的目标对于实现行为改变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明确告知个体期望达到的标准和目标,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动机,并使行为的改变更有针对性。
4. 自我效能感原理:行为塑造和矫正中,个体对自己能力的感知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相信他们能够改变自己的行为,并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时,他们更有可能成功地塑造和改变行为。
5. 理解行为的动机和背后原因:了解个体不良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对于制定更有效的行为塑造和矫正方案至关重要。
通过识别和解决潜在的心理、情绪或环境问题,有助于解决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
以上原理和依据为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通过合理应用这些原理,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行为改变和积极生活方式的养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行为矫正原理,加强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肥城市十一五课题《小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矫正的研究》小组一、课题提出问题学生是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他们身心健康, 影响智能发展, 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比较稳定行为的学生。
我们在与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谈话的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的行为主要是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形成的, 一般应列为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的对象。
问题学生这些行为扰乱性大、对学习影响较重, 虽然不如违法行为那样稳定和严重, 但它往往是造成违法行为的前奏,需要长期耐心教育加以矫正。
同时问题行为不同于病理行为, 在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病理症状, 但是象退缩、孤僻以及由感情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所引起的问题行为, 若不及时矫正也可能导致心理失常和行为变态。
概念界定对问题学生的理解,我们应该至少有以下的认识:第一,这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与同龄人、同集体其他成员相比较而言;第二,他是个别的,即集体中的绝对少数的学生;第三,他的核心特征是品德不良和心理不健康;即经常性有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第四,问题是相时的,可以通过教加以转化。
而课堂问题行为是指“乱班”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不包括“多动症”、“学习不能”或“智力落后”儿童的问题行为。
“乱班”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有:(1)这种儿童难以适应需要保持注意的课堂活动,经常不能安静地坐着听老师讲课。
(2)这种儿童不能听从老师的要求和指示。
这种儿童学习起来总是粗心大意,解题错误百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课堂问题行为实际上是非智力行为。
国外研究近几十年来,世界心理学界推崇行为矫正法,来解决学生不良的行为。
行为矫正法又称行为疗法,它是生理和心理学家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用来矫正人的某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
行为矫正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来自巴甫洛夫经典的反射原理、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和模仿原理。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理论创始人华生在20年代做过实验后认为,我们无论成为什么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而且人类习得的不良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而设法消除掉。
模仿学习理论的代表之一班杜拉也认为: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
虽然个体通过简单的观察学会某些行为,但为了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
国内研究目前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问题行为采取两种分类:一是根据他所表现的主要倾向, 把问题行为分为外向性即攻击型和内向性即退缩型两类;二是根据问题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外部情景、心理活动状态及个性特点、行为方式、行为特点、行为后果、自我评价和体验、性质程度, 把问题行为分为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
鉴于以上背景,我校在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同时,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积极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进行课题的立项、实验研究。
二、研究目标通过对个体的再训练、再教育,也就是再强化的方法,即辅导他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适应,或改变他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办法,把异常的行为变为正常的行为。
矫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破坏课堂纪律的行为,改良学生在口语、阅读、计算、写作等方面的学习不良行为,同时应用课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新行为。
加强教育的理论研究,实践研究总结一套适合学生的行为矫正方法,指导教师开展特殊教育活动。
三、研究步骤本研究在2006年9月至2001年8月间实行,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12月)建立课题组成立了研究课题小组,制定规章制度,研究组成员各司其职,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
制订研究方案全体成员对课题的研究统一了认识,加强理论学习,积累各方资料,对学校特殊教育的情况作了了解,提出了一个初步研究方案。
2、研究阶段(2007年1月——2001年7月)通过学习研究方案和研究理论、建立子课题组、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研究和活动效果检测等手段来推进课题研究。
3、总结阶段(2001年7月——9月)在各成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过程(一)更新观念,树立意识对于问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问题学生观”。
首先,问题学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那些心理能力、学习行为等方面相对不足的学生,除了智力上和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外,并不存在原发性的“差生”。
其次,问题学生并非一无长处,他们既有较严重的心理、品德和学习行为的问题,又有许多积极因素,即平常人所说的“闪光点”,这是问题学生上进的生长点。
第三,问题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只要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找到适合个性的教育方法,是完全可以转化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才能的基础在于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或男女青年”。
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学生,不要片面化、绝对化和凝固化。
(二)加强管理,保障研究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有序进行,配备了教育的阵地,建立了心理辅导室,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研究学生心理,针对自己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学生谈话辅导,到辅导室里,安静,有设备,效果好;对于师生的谈话辅导要及时作好记载,凡是进入心理辅导室的学生都要建立心理辅导档案,课题组对每个成员的辅导研究工作,加强检查和指导,统一管理。
交流。
每月有一次讨论交流的时间,实验承担的老师们畅谈自己的教育体会,摆出问题,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合力提高。
汇报。
每学期有两次有课题组向学校汇报实验研究情况。
听课。
每月对承担研究的老师进行不定期的随堂听课,检查老师的实际研究情况,进行个别交流,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检查。
抓好第一学期末的中期检查,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召开全校课题研究专项交流会,老师分别介绍自己的研究情况,课题组进行小结,并提出下阶段的工作要求。
(三)优化策略,多法并施。
问题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小学的问题学生,思想尚未定型,可塑性大。
我们既要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要考虑每个问题学生所具有的心理、行为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把问题学生的行为矫正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发现以下矫正策略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有较明显的作用。
情感沟通。
热爱学生,使其消除戒备心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爱问题学生,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
由于后进生身上缺点多,常遭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冷淡、歧视,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由于自卑、自傲、对老师抱戒备、对立的情绪;对集体疏远,怀疑老师的真诚爱护和关心。
因此,教师在个别教育转化过程中,更应多爱护他,多方面关心他。
(1)动之以情,“感情投资”,使他们感到亲切与善意,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是教育他们的前提。
(2)教师与差生要尽量做到心理相容,双方心理协调一致,教育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3)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
可采取一段时间内对学生都不评分,或对考试成绩差的学生不公布分数的方法,以克服其自卑感。
同时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或当众表扬,以提高其自信心。
(4)加强课外辅导。
对他们的作业全批、详批或面批面改,并辅之以趣味题,帮助其进行章节(单元)总结,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5)充分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关注和爱护差生,对他们抱以良好的期望,这有利于他们的发展。
树立了正确的“问题学生观”,教师才能以情感沟通的方式矫正问题行为。
这要求教师有“偏爱”问题学生的胸怀,全方位地关心、理解、尊重和支持学生,“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孩子的欢乐和苦恼。
同情孩子,对孩子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与肉。
”(苏霍姆林斯基语)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渠道,引起师生双方的情感共鸣。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师生感情“共振”“共鸣”期提出的教育要求,可接受性较强,矫正行为的效果最佳。
自行消退。
行为矫正中的消退技术是指停止对某种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行为逐渐消退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术。
一般来说,课堂上出现儿童的捣乱行为最能立即引起老师或同学的注意和谴责。
老师和同学的这种反应不仅难以制止儿童的捣乱行为。
相反却加强了这种行为,因为有些儿童产生捣乱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别人对他的注意。
老师和同学愈是及时注意他,给他批评,则捣乱行为就愈难消失。
因此,一旦课堂上出现捣乱行为,只要不影响上课,我们要求老师可若无其是地继续讲课,不予过问,使儿童达不到目的而自行减少这种行为。
沸点转移。
问题学生多数胸无大志,学习不感兴趣,兴奋点在吃喝玩乐上,常常是无事生非。
但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如果把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上来,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不良行为告别。
因此我们根据我校班队活动丰富的特点,多设计一些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到活动的准备和开展过程中,或让他们主持节目,或让他们担当主要角色,或让他们为活动作一些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享受到快乐,不仅有机会使他们弥补学习不好的遗憾,还可以让同学认识其美好的另一面。
当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并明确角色规范,可以使其不断进步。
目标激励。
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学生,并非一日之寒。
老师转化矫正他们的行为,不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因此要大目标小步走,使其不断增强改变自我的内驱力。
(1)列出问题学生常见几种缺点的表格,如懒惰、口是心非、坚持错误、自高自大、爱说空话、谎话、独自一人时行为不端、嘴馋、面对善恶无动于衷等。
要他们对照表格选出自己身上的缺点,再与教师为他选出的缺点做对比,双方确认相同的缺点,分析其形成原因,共同商量,制定纠正计划。
(2)为他们建立“记功本",凡科目测试进步5分,能通过常规检查、被老师表扬3次等情况,均记录在"记功本"。
(3)及时将他的进步告知家长,改善家长对孩子的冷淡、歧视,伟大的亲情能燃起其不断进步的愿望,实现自我的肯定。
(4)当他实现了小目标后,让全体同学见证他的成功,再连续制订第二、第三期目标等。
用切合实际的目标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遵循“目标——成功——新的目标——新的成功”的发展思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形成积极人格,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当然目标的制订也要注意分寸。
首先,目标的确立要得当:既不能过高,否则不易达到;也不宜过低,否则没有动力作用不同学习水平。
不同问题行为程度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目标。
其次,目标须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不同个性,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也应设计不同的目标,以便于学生在平时检查对照和及时进行目标调控。
自评奖励。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运用正强化原理,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采取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
老师要训练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法规。
教师每天在学生桌上放张纸,要求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分,由同学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