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

行为矫正治疗与行为观察和治疗一、行为矫正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矫正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来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积极的、适宜的行为模式,以替代那些负面、不适宜的行为,从而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二、行为矫正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系统性脱敏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焦虑症患者,通过逐步暴露患者于恐惧场景中,并引导其进行放松反应和积极认知,以减轻或消除其焦虑情绪。

2. 反应后果分析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分析其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并给予相应奖罚措施,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并培养积极行为模式的目标。

3. 认知重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情感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重新构建其负面认知模式,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以达到改善情感状态的目的。

三、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概念和原理行为观察和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内在的心理状态,并通过相应的干预方法来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个体行为进行客观记录和分析,并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四、行为观察和治疗的技术和方法1. 行为记录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客观记录患者日常生活中出现过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以了解其不良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心理因素。

2. 行为干预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严重的患者,通过给予相应奖罚措施来纠正不良行为,并引导其建立积极、适宜的行为模式。

3. 反馈法:该方法主要用于针对某些特定行为问题较轻的患者,通过给予正面反馈来增强其积极行为,并减少其不良行为。

五、行为矫正治疗和行为观察和治疗的异同点1. 相同点:两种方法都是以改变个体的不良行为模式来达到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2. 不同点:行为矫正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通过建立积极、适宜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反应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而行为观察和治疗更侧重于干预个体外在的行为模式,通过客观记录、分析和干预个体不良行为来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技术Behavior correction is a process that aims to promote positive behavioral changes in individuals. This process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 behavior, implementing appropriate interventions, and providing support to the individual in order to address their behavior. 行为矫正是一种旨在促进个体积极行为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涉及了解行为的潜在原因,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为个体提供支持,以解决他们的行为问题。

One principle of behavior correction is the use of positive reinforcement. This involves rewarding desirable behavior in order to encourage its continuation. Positive reinforcement can be in the form of praise, rewards, or other incentives that motivate the individual to engage in positive behavior. 行为矫正的一个原则是利用积极强化。

这包括奖励良好的行为,以鼓励其继续。

积极强化可以是赞美、奖励或其他激励措施,激励个体参与积极行为。

Another principle of behavior correction is the use of negative reinforcement. This involves removing or avoiding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desirable behavior. By eliminating negativeconsequences,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continue engaging in positive behavior. 行为矫正的另一个原则是利用负强化。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名词解释心理学行为矫正是一种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来改变和调整个体不适应或有害行为的方法。

它是一种有针对性的干预手段,通过对个体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分析,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改变负面行为模式以实现个人发展和满意的生活。

1. 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理论。

它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心理反应。

通过建立良好的环境刺激和奖励制度,可以训练和增强个体积极健康的行为反应。

另一原理是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它关注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过程。

通过帮助个体重新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可以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

行为矫正还包括对情绪和欲望的管理,控制环境激励和加强,以及建立自我监控的技能。

2. 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心理学行为矫正的应用领域广泛。

在临床心理学中,行为矫正被用于治疗各类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焦虑症、进食障碍等。

在教育心理学中,行为矫正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在组织心理学中,行为矫正可用于改善员工工作表现和提升组织的绩效。

此外,行为矫正还被广泛应用于康复和社会工作,帮助个体建立自信、改善人际关系、戒除不良习惯等。

3. 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需要对被矫正的个体进行评估,了解其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和相关因素。

其次,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的行为矫正计划。

这包括明确目标、设计行为改变的策略和方法,并制定具体的技术和程序。

然后,开始实施矫正计划,通过识别和记录问题行为,应用相应的技术和策略,引导和增强正面的适应行为。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估矫正的效果,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最后,继续跟踪和支持个体的行为改变,确保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持续维持积极的行为模式。

4. 行为矫正的效果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评估是确保矫正计划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行为观察和量化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估个体的行为改变情况。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1. 行为矫正原理行为矫正原理是指治疗某一不良行为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包括适应性、原则性、有效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首先是适应性原则。

治疗方式必须与被治疗者的性格、智力、文化背景、社会经验和家庭背景相适应。

矫正方式要能够引导被治疗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是原则性原则。

行为矫正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不能跟从个人的主观想法或激情,而是以科学的数据和理论为基础来决定行为矫正方案。

接下来是有效性原则。

行为矫正必须针对具体问题,对被治疗者的不良行为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行为矫正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是安全性原则。

治疗过程必须确保被治疗者的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后果。

2. 正向强化正向强化是行为矫正的一种方法。

它是通过给予奖励,增加被治疗者对应的正向行为,以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

正向强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可以是小礼品、糖果等,非物质奖励可以是称赞、赞扬、鼓励等。

正向强化可使被治疗者将正向行为视为一种加强性刺激,从而增加正向行为的频率,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交能力。

3. 反向强化反向强化是一种关注行为强化和惩罚的行为矫正方法。

反向强化常用于认知行为疗法中,通过消除消极行为,增加积极行为,让被治疗者逐渐改变行为模式。

反向强化分为负向和正向。

负向强化是增加积极行为以消除消极行为,如教育被治疗者通过放慢心率来控制情绪。

正向强化是增加积极行为以强化积极行为,如定期奖励被治疗者等。

4. 暴力行为矫正暴力行为常常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暴力行为矫正的方法分为两类:心理和生理的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让被治疗者清除暴力行为的认知认同;生理治疗可以改变被治疗者暴力行为发生的生理过程。

心理治疗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情绪管理、干预等。

而生理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如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等。

5.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它通过帮助被治疗者认知不良行为,让其发生改变,从而达到矫正行为的目的。

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方法

行为疗法的原理及方法
2、小丽对自己发脾气的定义是:对我丈夫闹情 绪,向他大喊,走进卧室摔门,或者当他说出阻止我 的话时对他说“闭嘴”。
3、大庆对自己学习的定义是:任何时候自己在 图书馆把书打开放在面前或桌子上,这时电视必需是 关着的,而且没有任何干扰。
2.5 反应
反应:是指行为记录过程引起被观察行为的改变。 减少反应的方法:1. 等被观察者习惯了;
2. 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
2.6 观察者信度
1.观察者信度(IOR):当两个人各自独立地对同一 个行为进行观察并且都作记录时称为观察者信度。(80% 以上的值可以被接受)
2.观察者信度计算方法: (1).频率记录:较底的频率除以较高的频率再乘以100% (2).持续时间记录:较短的持续时间除以较长的持续时间
所以,行为治疗一般是改变僵化的刺 激——反应行为模式,学习适应当前社 会的和物理的生活环境的新的行为模式。
要改变已经习惯的行为反应模式不是容 易的,会感觉不舒服,需要专业的心理 治疗技术的帮助。
分析行为从四个层面进行:
认知:当刺激出现后,你当时想到了什么? 动作:当刺激出现后,你当时有什么外现
Behavioral概括起来包括有三类: (1)外显的行为:衣着、谈吐、姿势、
动作速度、语音、语调、面部表情、眼 神、身体语言、字体和讲课风格等; (2)内隐行为:思维、言语、表象; (3)躯体行为:肌肉、骨骼、腺体、胃 肠道、血压、皮电皮温等。
行为主义认为:
人的行为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建立 的后果,问题行为的出现是刺激——反 应的行为模式过于僵化的结果。
• 连续记录:记录一个观察阶段中每一次行为的出现。
• 成果记录:记录行为发生带来的切实的结果或持久的成果。 • 间隔记录:在一个观察阶段里各连续的时间段中记录行为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行为矫正是指通过纠正不良行为和建立良好行为习惯来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

行为矫正的原理和方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

首先,行为矫正的原理之一是行为的可塑性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和塑造的,不良行为并非天生的特质,而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

因此,通过提供正面激励和建立适宜的环境,可以帮助个体改变不良行为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行为矫正的原理还包括行为的反馈原理。

这一原理认为行为的改变和学习需要及时的反馈,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是指给予个体积极的奖励和赞扬,以增强其良好行为;负反馈则是给予相应的惩罚或者剥夺,并关注不良行为的后果,以减弱其不良行为。

通过对行为的及时反馈,可以促使个体调整行为并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行为矫正的方法可以分为正面强化、负面强化、惩罚和认知重构等。

首先,正面强化是通过给予个体正面激励来增强良好行为。

比如,可以给予奖励、表扬、鼓励等来增强个体的积极行为,使其重复并巩固良好行为习惯。

对于儿童来说,可以给予糖果、游戏时间、额外的夸奖等来激励他们遵守规则、完成作业、参与活动等。

其次,负面强化是通过减少不愉快或不适宜的刺激来增强良好行为。

比如,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做家务,可以通过减少其家务量或者给予其他的奖励来引导他主动参与家务工作。

负面强化并不是惩罚,而是通过刺激对个体来说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与良好行为相联系,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

惩罚是另一种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

当个体表现出不良行为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以减弱其不良行为。

惩罚可以是时间限制、阳光房、罚款等,但需要注意适度和公正性。

过度的惩罚可能会激发抵抗或逆反心理,因此适度且公平的惩罚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认知重构是通过帮助个体改变其认知和态度来改变不良行为。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教育和心理干预来改变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从而引导其更加积极和健康地应对问题。

例如,对于一个有攻击性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其理解并掌握更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缓解其攻击倾向并培养积极的应对策略。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第五版读后感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第五版读后感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第五版读后感After reading the fifth edition of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Behavior Correction," I was impressed by the comprehensive coverage of the topic. 这本书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使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

The authors provided a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principles behind behavior correction, which helped me grasp the underlying theories and concepts. 作者清晰地解释了行为矫正背后的原则,这帮助我理解了其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The inclusion of case studies and practical examples enhanced my understanding of how behavior correction principles are applied in real-world scenarios. 书中包含的案例研究和实际例子增强了我对行为矫正原则在现实场景中应用的理解。

Furthermore, the book also delved into the various methods used for behavior correction, such as positive reinforcement, punishment, and extinction. 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行为矫正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如正向强化、惩罚和消失。

The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hese method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provided me with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behavior correction techniques. 对这些方法的详细解释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有效性给了我对行为矫正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深刻的见解。

校本培训资料--行为矫正技术

校本培训资料--行为矫正技术

1行为矫正技术培训资料第一章:行为矫正的基本理论一、概述(一)行为与问题行为(1)行为1。

行为的概念.行为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或者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

2。

行为的特征。

①行为就是人们说的和做的.②行为是可测量的。

③行为是可以进行观察、描述和记录的。

④行为对外界环境会产生影响.⑤行为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

(2)问题行为1.概念.问题行为指的是那些偏离常态、给他人或者自己的身体、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危害甚至危险的行为。

2。

表现①行为不足。

②行为过度。

③行为不适当。

3.分类①不成熟的行为。

②缺乏安全的行为。

③不良习惯。

④与友伴有关的问题.⑤反社会行为.⑥其他问题。

(3)影响行为发展和形成的因素.①生理因素(遗传因素)②家庭因素③学校及社会因素(二)行为矫正的概念行为矫正通常指的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问题行为,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如果要对个体开展行为矫正,必然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观察、测量和评估个体当前可观察到的行为模式;2.确定环境中的先前事件和行为发生之后的结果;3.建立新的行为目标;4.通过控制所确定的先前事件和行为结果,促进新行为的学习或者改变当前的行为。

(三)行为矫正技术的理论基础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2.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

认知行为矫正理论2二、行为矫正的研究方法(一)行为矫正的实施过程一是行为评估阶段1。

行为评估阶段的任务①行为筛选②问题行为的详细评估2.行为评估的方法①访谈②直接观察:ABC记录法(叙事观察法)③行为检查表④标准化的评估工具二是制定矫正计划的阶段1.确定行为干预的目标2.确定行为干预的方法与具体步骤3.实施行为矫正计划三是行为矫正实施阶段3第二章用于行为形成和增强的行为矫正技术一、强化1。

概念:强化指的是“某种行为发生之后,所跟随的结果能够导致将来该行为发生概率增加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行为强化科学研究已经立了许多解释人类和其他动物行为的基本原理。

行为强化就是行为学家们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基本原理之一。

行为强化的定义是:行为被紧随其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的过程。

当一个行为被加强时,就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出现。

反应→后果结果:行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

有人将一只饥饿的猫关进笼子,在笼子外面猫能够看得见的地方摆上食物,在笼子上安装了一个机关,只要猫用爪子击打一根杠杆,笼门就会打开。

当猫刚一被放进笼子时,它做出很多种行为,比如抓咬笼子上的栏杆,把爪子从栏杆缝隙中伸出,以及试图从栏杆之间挤出。

最后,这只猫偶然地碰到了杠杆,笼门打开了,猫于是能够走出笼子吃食。

每一次将饥饿的猫放进笼子,猫都用更短的时间击打杠杆打开笼门。

最后, 只要一将猫放进笼子,它就马上去击打杠杆。

桑代克将这种现象称为效果定律。

在这个例子中,当饥饿的猫被重新放回笼子的时候,这只猫就更有可能去击打杠杆,因为这个行为在此之前导致了一个直接的结果: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

逃出笼子和得到食物就是对猫击打杠杆的行为起到强化(增强)作用的结果。

从20世纪30代开始,斯金纳使用诸如老鼠和鸽子等实验动物进行了大量的行为强化原理研究。

例如,在用老鼠作的实验中,斯金纳将动物放进一个试验用的盒子里,每次当老鼠压下安置在盒子一面内壁上的一个杠杆时,斯金纳就给它一小块食物。

起初,老鼠在盒子里到处察看活动,用鼻子嗅,用后腿支撑着向上爬等等。

当它碰巧用一只爪子压下了杠杆时,盒子里的自动装置就通过内壁上一个小洞送进一小块食物。

每次这只饥饿的老鼠压下杠杆时,它就得到一块食物。

这样,每次老鼠被放进盒子的时候,它就更可能去压下杠杆。

这个向下压杠杆的行为得到了加强,因为每次它发生时,都立即跟随着一块食物的出现。

相对于老鼠进入笼子以后所展示出的其他所有的行为,这个压杠杆的行为增加了。

桑代克的猫和斯金纳的老鼠的例子,非常清楚地阐述了行为强化的原理。

当一个行为造成了有利的结果时,这个行为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相似环境中被重复。

虽然行为强化原理最初是利用动物的实验结果阐述的,但是行为强化也是一个对人类行为构成影响的自然过程。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行为强化的例子1.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

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

2.一位正在雨中等车的妇女撑起了雨伞。

雨伞可以防止雨点落到她身上。

现在下雨时她总是撑起雨伞。

3.当一位厨师烹制全熟的牛排时,油烟总是很大。

他于是打开抽油烟机,抽烟被吸出了厨房。

现在他在烹制全熟牛排时,更有可能使用抽油烟机。

4.一个大学生正在回答行为矫正课程的学习指导问题。

当答不出某个问题时,她就去问已经上过这个课的朋友。

朋友就会告诉她正确答案。

结果,她现在更有可能就那些不会做的问题请教她的朋友。

5.当尊尼在课堂座位上注意力集中时,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表扬他。

结果,尊尼就更有可能集中注意力(也就是说,当老师讲课时看着老师)。

6.帕特丽夏看电视时,如果画面变得模糊,她就把一片锡纸放在天线上,画面就变清楚了。

现在她更有可能在画面变得模糊时把锡纸放在天线上。

7.作为代替按小时付酬的做法,一个自行车生产公司开始按件付酬。

根据这种方法,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工人们每组装一辆车就挣到一定数量的工钱。

结果工人们每天组装的车更多了,而他们挣的钱也更多了。

8.当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杂货店里向他妈妈要糖果遭到拒绝时,这个孩子就会发脾气(哭闹和尖叫)。

最后他妈妈还是给他买了糖果,他也停止了哭闹。

这个孩子将更有可能在商店里发脾气,因为这将带来母亲给他买糖果的结果。

行为强化的定义(1)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2)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3)这导致了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这个人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从事这个行为)。

通过行为强化过程得到增强的行为称作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作用于环境,产生出一个结果,它随后被这个直接结果所控制,或者作为这个直接结果的结果出现。

这个增强了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就称作强化剌激。

当孩子的父母把她放到床上时她会哭闹。

这个孩子的哭闹行为就是一个操作性行为。

对她的哭闹的强化剌激就是父母对她的关心。

因为她在晚上的哭闹导致了这个直接结果(强化剌激),她的哭闹行为被强化了:将来她更有可能在晚上哭闹。

正性和负性强化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都是加强行为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们都会增加这种行为在将来出现的可能性,这一点是极为重要的。

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的区别仅仅在于行为结果的本质不一样。

正性强化的定义如下:(l)一个行为的发生,(2)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剌激的增加或者剌激强度的增加,(3)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负性强化是这样定义的:4)一个行为的发生,(5)随着这个行为出现了剌激的移去或者剌激强度的降低,(6)导致了行为的增强。

刺激是可以被感官察觉并且能够对人构成潜在影响的事物或事件。

这个事物或事件可以是自然环境的特征或者社会环境的特征(另一个人或另一个个体的行为)。

在正性强化中,随着行为出现的刺激称为正性刺激。

在负性强化中,随着行为被移除或者被避免的刺激称作负性剌激。

因此,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在正性强化中,反应产生出刺激(正性剌激),而在负性强化中,反应移除或阻止剌激(负性刺激)的发生。

但是在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中,行为都更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

有些人弄不清负性强化和惩罚的区别,这两者是不同的。

负性强化(和正性强化一样),是行为得到增加或者加强,而惩罚则使行为减少或减弱。

这种迷惑主要来自于负性强化中的负性一词。

在这个名词的语境中负性一词并不具有坏的或令人不快的含义,它只是指随着行为出现的剌激的消失(减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的例子。

当孩子在商店中发脾气立刻妈妈给他买糖孩子停止发脾气;-结果:将来孩子在商店中哭闹时,妈妈更有可能给他买糖果.孩子在商店中发脾气立刻妈妈给他糖果结果:将来孩子更有可能在商店里发脾气。

必须记住的关于正性矫正和负性矫正的重要一点,那就是它们对行为具有同样的作用:都对行为进行强化。

行为强化总是用它对行为的效果来定义的,这称作功能定义。

一个孩子独立地完成了作业,老师走到他的桌子前,对他说:"做得好",并拍拍他的后背。

这是一个正性强化的例子吗?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能辨别它是否是正性强化的例子,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

要成为一个正性强化的例子,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即作为老师对孩子的夸奖和拍后背的结果,这个孩子将来更有可能独立地完成作业。

请记住,这是行为强化的功能定义:行为的结果增加了该行为将来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的夸奖和关注是加强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行为的强化刺激。

但是,对于有些孩子(例如,孤独症患儿)来说,老师的关注就不是强化刺激。

因此,夸奖和轻拍后背就不会加强这种行为。

当必须分析才能确定某种情形是正性强化还是负性强化的时候,你应该问自己下列几个问题: l.这个行为是什么?2.行为之后直接发生了什么(是否有一个剌激出现或者消失)?3.将来对这个行为会发生什么事(这个行为是否被加强,是不是更有可能出现)?如果你能回答上述所有问题,你就能确定,一个案例到底是正性强化还是负性强化,亦或两者都不是。

有一类正性强化方法是将从事一个高发生率的行为(个体更喜欢的行为)的机会作为一个低发生率的行为(个体不那么喜欢的行为)的结果,以此增加低发生率的行为,这称作普利马克规则(Premack)。

例如,当父母要求他们四年级的儿子完成作业后才能出去和伙伴们玩儿的时候,普利马克法则就会发生作用。

将出去玩(高发生率的行为)的机会作为完成作业(低发生率的行为)的结果,可以强化做作业的行为,也就是说,让这个孩子更有可能完成作业。

逃避行为和防止行为定义负性强化时,我们要对逃避行为和回避行为进行区分。

在逃避行为中,行为的发生导致已经存在的一个负性刺激的终止。

换句话说,个体通过从事某一具体行为来逃避负性剌激,从而强化了这个行为。

在回避行为中,行为的发生阻止某种负性刺激的出现。

换句话说,个体通过从事某一具体行为来防止负性刺激,从而强化了行为。

在回避行为中,剌激经常标志着负性刺激的出现,于是当这种警告性的刺激出现时,个体就从事某种防止行为。

因为回避和防止是消极行为强化的两个类型,所以,它们都会导致能够终止或避免负性剌激的行为等级的提高。

逃避行为和回避行为的区别将在以下情况中进行说明。

将一只老鼠放进一个实验用的盒子中,盒子的两边用一个障碍物分隔开。

老鼠可以从障碍物上跳过到达盒子的另一边。

在盒子的底部有一个电动栅格,这个栅格可以对盒子的两边分别进行电击。

当对盒子的右边施行电击时,老鼠就跳到左边以躲避电击。

跳到左边的动作就是逃避行为,因为老鼠从一个负性刺激(电击)中逃出来了。

当电击在左边施行时,老鼠也会跳到右边。

这只老鼠相当快地学会了这个逃避行为,只要一施行电击,它就立刻从盒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

在回避行为的情况下,每次电击前都向老鼠发出一个声音(老鼠的听觉比视觉发达)。

当声音发出后老鼠学会做什么?在电击前经过几次发声实验后,只要声音一发出,老鼠就从盒子的一边跳到另一边。

这个声音就是警告剌激;只要警告剌激一出现,老鼠就跳到另一边以避免电击。

生活中回避和防止行为的例子逃避一个光着脚的人踩到热沥青上,立刻跳到草地上。

跳到草地上的结果使他可以逃避热沥青上的热量。

回避这个人下一次在热沥青上走路时穿上鞋。

逃避发动汽车时音响像爆炸一样响起来,因为上次离开汽车时有人把音量开到最大。

你于是把音量调小以逃避这种撕扯耳膜的躁音。

回避你在启动汽车之前先把音量调小,这样就可以防止音响发出噪音。

条件强化剌激和非条件强化剌激行为强化是影响人类和其他动物行为的自然过程。

通过进化过程,我们继承了某些对我们的生存起作用的生物学特征,其中之一就是通过行为强化学习新的行为的能力。

尤其是,某些剌激物正在自然地强化,因为我们的行为被这些剌激物强化的能力具有生存价值。

例如食物、水和性剌激都是自然的正性刺激物,因为它们对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生存起作用。

逃避痛苦的剌激和逃避极限水平的刺激(寒冷、酷热,或者其他令人不舒服的剌激或负性剌激)是自然的负性剌激物,因为对这些剌激的逃避或回避也对生存起作用。

这些自然的正性和负性的强化刺激物称作非条件强化剌激,因为这些剌激的发展不需要条件或训练。

非条件强化剌激有时也称作基础强化刺激。

这些剌激物是非条件的强化剌激,因为它们具有生物学价值。

另一类的强化刺激构成了条件强化刺激。

条件强化剌激(又称次级强化剌激)是指,通过与一个非条件强化刺激或者一个确定的条件强化刺激配合,变成确定的强化刺激的中性刺激物(中性剌激物是指目前并不具有强化剌激功能的剌激物,即,它并不影响所跟随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