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连通器
连通器

二、连通器的特点: 连通器中注入同种液体,静止时各部分
液面总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三、液面相平的原因:
分析:在连通器底部取一个面积为S的小液片
由于水不流动,所以液片是静止不动的
h1
h2
由二力平衡的条件,液片受到的左右两管中
水对它的压力 F1 = F2
而F1=P1S
F2=P2S
所以P1=P2 而p1 =ρ gh1
p2 =ρ gh2
所以
h1=h2
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 装的不是同种液体,
液面还会相平吗?
四、连通器原理的应用:
• 大江、湖泊、河流构成的水网, • 锅炉液位计 • 船闸 • 茶壶 • 人内耳的半规管
思考与讨论
在教室墙上有一条水平线,怎样在另一墙上 再画出与它等高的水平线?(给塑料长管、 水)
2、如图所示的敞口容器中加水,则水能达到的最高 位置是( B ) A.容器A的顶端 B.容器B的顶端 C.容器C的顶端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3、如图所示,A,B两容器内盛着水,水面等高, 两容器间用一斜管相通,K是开关,当K打开后,
则( C )
A、水将由A流向B B、水将由B流向A
C、水不流动 D、无法确定
4、图中正确的是( B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船闸是利用_连__通__器_的原理工作的.
6、U形管内装有同种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静止时两液面是_相平_的_。当把U形管左边提高 一些,静止时两液面是_相平_的_。
课堂小结:
一、定义:几个底部相通,上部开口或相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二、连通器特点:连通器中注入同种液体,静止时各部分 液面总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第三节 连通器

h BN
水h AN 1 68 5cm 水银 13.6
2 2
又由于左边下降的体积等于右边上升的体积: ra h MN rb h BM
h MN 4h BM
而hBN’=hMN+hM’N’
h MN 4cm
h BN 1cm
例2、如图所示,粗细相等U型管内装有水银,向 右管中倒入一定量的水后,两管中水银面相差 2cm,求此时两管的液面高度差是多少?( ρ水银 =13.6g/cm3) 解析:如图所示,设水和水银的最低交界 面为MN,水面、水银面到MN的距离为h1、 h2 ,当水和水银静止时,U型管两侧液体压 强应相等。 P左=ρ水银gh2 P右=ρ水gh1
B. A.
3.如图所示茶叶经销的广告,有一处科学性错误,请找 出错误并简要说明它违背了什么物理原理或规律. 壶内液面比壶嘴低(茶水倒出来了) 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违背的物理原理和规律是: 连通器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酒具
三、连通器的应用
喷泉
水渠通过公路的地 方,为了不妨碍交通。 过路涵洞
三、连通器的应用
液压千斤顶
液压机
船闸:利用连通器把船从高水位运到低水位或
从低水位运到高水位。
从上 游去 下游
从 下 游 去 上 游
打开上游阀门A,闸室和上游水道 构成了一个连通器。
闸室水面上升到和上游水面相平后, 打开上游闸门,船驶入闸室 打开下游阀门B,闸室和下游水道 构成了一个连通器
1.如右图,密闭容器内盛水,有一个力F=5N压在横截面积 为S的活塞上,则传递到A点的压强 相等 传递到B点 的压强,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力 大于 5N。(填“大于”、 “等于”、“小于”) 2.一只可乐瓶,其侧壁有两个小孔a、b 用塞子塞住,瓶内有一定质量的酒精, 如图所示,把可乐瓶放入水中,当瓶内 外液面相平时,拔出a、b小孔上的塞子, 则( A ) A.a、b两孔均有水流入 B.a、b两孔均有酒精流出 C.酒精从a孔流出,水从b孔流入 D.水从a孔流入,酒精从b孔流出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三节连通器教学设计

7.作业布置: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连通器应用,并分析其原理。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连通器这一概念并不陌生,生活中也常见到连通器的应用。但由于物理知识逐渐深入,学生可能在学习连通器原理时,对其中的抽象概念和物理规律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数据分析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方面: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连通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连通器原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连通器中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液面高度相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3.实践探究教学,加强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目的:通过课后习题,加深对连通器原理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请同学们思考并撰写一篇关于连通器在未来科技中可能的应用的小短文,字数不限。鼓励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结合科技发展,探讨连通器在新技术领域的潜在价值。
-目的: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思维,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4.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单的连通器模型,并进行实验观察。要求记录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分享。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4.引导学生关注连通器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新教材】3.7《压强》(3课时全:压力的作用效果、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液体的压强)

4、1Pa物理意义: 每m2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例题:一本教科书平放在1m2的桌面上,书 的重量约为2.5N,与桌面接触面积约为 5×10-2m2,试计算书对桌面的压强。 解:教科书静止地放在桌面上,它对桌面的 压力等于它的重力,所以
F=2.5N
桌面的受力面积 S=0.05m2
所以压强 P=F/S=2.5N/0.05m2=50N/m2=50Pa 书对桌面的压强为50Pa
温故知新
1、什么是压力?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压强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如何定义?
某水库大坝的侧面图
深海鱼类
浅水潜水
200m橡胶潜水服
600m抗压潜水服
潜水员为 什么要使 用不同的 潜水服?
浅海潜水服
深海潜水服
1.大坝的横截面为什么均为上窄下宽,呈梯 形状? 2.为什么深海鱼类被捕捞上岸后会死亡? 3.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深海潜水服比浅海潜水 服要厚重一些?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
结论2: 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 越小,压 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交流讨论
A
B
A
B
F1 =200N F2 = 100N S1 = 2m2 S2 = 2m2
F1 =200N F2 = 200N S 1 = 2m2 S2 = 3m2
相同受力面积比较压力
相同压力比较受力面积
例2.如图3所示,试管中装一些水,当试管倾斜时, 水在试管底部产生的压强比竖直时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比较
h
P1 = ρ gh
H
p2=ρ gH
二、液体压强 的应用
三、连通器
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 容器,叫做连通器。 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 时,各个容器里的液面 高度总是相同的。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连通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连通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连通器》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认识连通器,知道船闸的工作原理,能用连通器原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经历用“叶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建立模型是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
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事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将物理知识主动运用于生活生产的意识。
3重点难点
连通器原理及其运用是本节重点。
经历用“叶片模型”推导出连通器原理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连通器和船闸
1、实验探究:连通器有什么特点。
①三峡大坝拦腰截断长江,为什么下游船只能驶到上游?它们是怎样翻越大坝的?由此引出连通器概念。
②用胶管把两个注射器头连接起来,让学生认识最简单的连通器。
③移动其中一个注射器筒,使它升高、降低、倾斜,观察:水流动时流动方向有什么特点;静止时两管中水面情况。
④分析实验现象,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连通器原理。
2、讨论交流:船闸怎样工作。
船闸是一个“运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的突出事例,用挂图、实物模型、影视材料,结合书上数据使学生开阔眼界,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4-3 连通器

第三节连通器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刘红星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节课力图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学生应用连通器的原理简单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先根据茶壶、喷壶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认识连通器。
当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连通器的时候,通过实验演示探究连通器的原理。
教材在“提个醒”中用假想“液片”的方法分析连通器的原理是学生不易理解的一个难点。
最后介绍生活中的连通器,重点观察、分析船闸的作用和工作过程,强化对连通器基本原理的认识。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学习了液体压强的知识后,具备了学习连通器的知识基础。
对生活中的连通器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具体原理并不清楚。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的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对于船闸,学生没有直观认识,教学中应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清楚。
3.教学方式教师演示与讲授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分析归纳相结合。
4.教学准备茶壶、洒水壶、连通器图片、连通器、水、船闸视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及其原理。
(2)了解连通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1)观察连通器及其应用,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学生大胆猜想,有分析问题的意识。
(3)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过程,培养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应用所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连通器的原理,认识其应用。
2.教学难点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原理。
五、教学流程图六、教学过程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出示教具连通器,提问: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播放船闸视频(三峡大坝5级船闸),让学生更加明确船闸的工作原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峡大坝应用的连通器原理

三峡大坝应用的连通器原理1. 引言连通器是三峡大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和管理大坝的各个部分,以确保大坝安全稳定运行。
本文将介绍三峡大坝应用的连通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2. 连通器的定义和作用连通器是一种特殊的设备,用于连接和传递信息。
在三峡大坝中,连通器起到连接和管理水电站、水闸、泄洪口、导流洞等各个组件的作用。
它可以实现各个组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并确保大坝的运行安全。
3. 连通器的原理和工作方式连通器是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原理设计的。
它采用了分布式控制系统和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各个组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
下面是连通器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式的详细介绍:3.1 分布式控制系统连通器采用了分布式控制系统,也可以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
这种系统将各个组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通过统一的控制器进行集中控制。
分布式控制系统具有分布式控制、实时性好、可靠性高等特点,适用于大规模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3.2 网络通信技术连通器利用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各个组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
它采用了现代通信协议和网络架构,包括以太网、Modbus、CAN等,确保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实时性。
网络通信技术可以将各个组件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
3.3 数据交换和控制连通器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实现各个组件之间的数据交换和控制。
它可以接收来自各个组件的数据,如电流、电压、温度等,并将其传输给相应的控制器进行处理。
同时,它也可以向各个组件发送控制指令,如开启水闸、调整泄洪量等。
通过数据交换和控制,连通器确保各个组件之间的协调运行。
4. 连通器的优势和应用连通器具有以下优势和应用:•提高大坝的运行效率:连通器可以实现各个组件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传递,提高了运行的效率和灵活性。
•增强大坝的安全性:连通器可以实时监测各个组件的运行状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警报,确保大坝的安全稳定运行。
•降低维护成本:连通器可以实时监测各个组件的工作状况,提前发现故障并进行维修,减少了维护的成本和时间。
[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的原理
![[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a820c0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d9.png)
[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的原理篇一 : 连通器的原理连通器的原理教学目的1(常识性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2(知道连通器的应用,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连通器的例子。
3(知道船闸是连通器的应用之一,知道船只通过船闸的简单过程。
教具演示用:连通器装置、用橡皮管连接的U形管、漏斗、茶壶、船闸的活动挂图。
教学过程一、旧课复习、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简述液体压强的规律。
写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
课堂练习:题目:如图1所示的容器,甲、乙两管横截面积相等,等于1厘米2,内装水,水面到容器底部的距离为20厘米,问:A、B两处受到的压强各是多大, 此题要求学生在下面做,另让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做,做后进行评讲。
2(引入新课:由以上计算讲述,容器甲、乙两部分底部连通,我们把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由此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1(读图:读课本中图10—19、图10—20和图10—21,观察它们的共同特点,像这三幅图,上都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2(演示连通器如图2所示,在连通器内装入红水,平放在讲桌上,在水不流动时,几个容器中的水面有什么关系,教师可用尺子平放在几个容器的水面处,启发学生回答出上面观察到的现象。
用黑板刷把连通器的底坐垫成斜的,又观察几个容器中的水面是否相平,让学生回答,水面仍然相平。
3(小结实验结果:由以上实验可知: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总保持相平。
4(演示课本中图10—22,将图中右面的玻璃管上提和下放,观察其现象跟上面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验证上面所得结论,加深学生对连通器这一特点的认识。
5(讲述:由课本中图10—23所示,设液片AB的面积为S,左、右两管内水深分别为h左和h右,由于水不流动,即液片AB左、右两面所受二力平衡,这两个力同作用于液片AB上,则左、右两管中的水对液片AB的压强相等;因为两管中同是水,只有两管水深相等,压强才能相等。
即h左=h右,所以左、右两管水面总保持相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连通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连通器和船闸的结构。
2、知道连通器的性质和船闸的工作原理。
学习重点:连通器的性质和船闸的工作原理
课时:1课时
导学方法:实验法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连通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连通器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闸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
一、连通器
1、教师出示连通器模型,实物及图片让学生观察。
①结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象:显示水不流动时,液面相平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质:不流动相等。
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问题讨论(1)若连通器中为不同液体,则液面情况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连通器中为同种液体,液面不相平,会出现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出示图片,观看动画。
①结构;②作用;③实质。
2、船闸的工作过程。
讲解,轮船从上游至船闸到下游的过程。
练习:轮船从下游至船闸到上游的过程。
学生归纳:
课堂练习
1、关于茶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壶嘴和壶口一样高
B、壶嘴比壶口高
C、壶嘴比壶口低
D、以上说法都正确
2、两端开口的粗玻璃管的下端扎有薄膜,在玻璃管倒入一些酒精,薄膜向下凸出,如果将玻璃管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并使玻璃内外液面相关,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A、薄膜向上凹进
B、薄膜向下凸出
C、薄膜向下凸出,凸出程度变大
D、薄膜变平
3.关于连通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连通器中,若液体不流动,各容器中的液面一定相平
B.连通器中,液面的高低与容器的形状有关
C.只要底部互相连通的容器都属于连通器
D连通器中装有同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内在同一水平面的压强均相等
4.如图的装置中,两端开口的U型管装有一定量的水,将A管向右倾斜,稳定后A管中的水面将()
5.A.高于B管中的水面
B.低于B管中的水面
C.与B管水面相平
D.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5.下列应用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A.茶壶
B.锅炉水位计
C.喷雾器
D.喷泉
6.如图所示连通器装入水,在左边放一木球浮在水面上,当放入木球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左右两边水面一样高
B.左边水面高于右边水面
C.左边水面低于右边水面
D.以上分析都不对
7、如图1所示,公路两侧的甲、乙两条水渠由路面下的倾斜涵洞
相连,两渠水面相平,涵洞中的水方向,正确的说法是()
A.水从水渠乙流向水渠甲
B. 水从水渠甲流向水渠乙
C.因水面相平,水不流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如图2所示,甲、乙两容器间有一斜管相连,管中间有一阀门K,
现甲、乙两容器内装有水,且水面相平.当阀门K打开后,管中的水将
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图12 (a ) (b ) (c ) (d ) 水 水 水 盐水 9、某小组同学用水、盐水、两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和指针式压强计验证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压强计指针顺时针偏转的角度越大,表示压强越大,他们的研究情况如下图(a )、(b )、(c )、(d )所示[图(a )、(b )、(c )中的容器内均装满液体,且水盐水ρρ>]
(1)根据上图_______可验证;当深度相同时,同种液体内部压强与容器形状无关。
(2)根据上图(b )、(c )可验证:__________,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根据图(b )、(d )可验证:当深度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上图__________中的容器内轻轻插入一木块,压强计指针偏转的角度会增大。
[选填“(a )”、“(b )”、“(c )”或“(d )”]
10、给你如下器材:玻璃管、刻度尺、水、细线,设计出测牛奶密度的实验方案,并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提出你的改进意见。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