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故事汇总
六年级成语故事

六年级成语故事六年级成语故事11、完璧归赵的故事(主要人物:蔺lìn相如)拼音:wánbìguīzhào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物归原主久假不归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帽子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
故事: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
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
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
”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
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
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
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
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xiácī,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0个原版

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0个原版1、龙驹凤雏成语故事晋朝时期,陆机的弟弟陆云六岁时就能作文,文气很好。
因此年少时就与哥哥齐名,虽然文章没有陆机那么优美,但是论点十分犀利。
一次吴尚书广陵闵鸿看见陆云感慨地说:“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
”【解释】驹:小马;雏:细鸟。
比喻英俊秀颖的少年。
常作恭维语。
2、离群索居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生性孤僻,平时很少与同学合群,只与曾参比较要好。
子夏的儿子死了,他差一点哭瞎了眼睛。
曾参前去批评他,子夏听后,如梦初醒,觉得自己离群索居很久就造成这样,于是节哀顺变,与同学打成一片。
【解释】索:孤单。
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
3、松枝挂剑成语故事古代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见到徐君结为好友。
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口头虽没言明。
季札心里明白这事,为了便于执行公务,就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公务完毕路过徐地,见徐君已经去世,就到他的坟墓旁把宝剑挂在树上而离开。
【释义】比喻重信义的美德。
4、藏污纳垢成语故事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率军攻打宋国。
宋国派乐婴齐去晋国求救。
晋景公看不惯楚国的恃强欺弱,准备出兵救宋。
大夫伯宗认为晋国是鞭长莫及,他说:“谚曰‘高下在心’。
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释义】污、垢:肮脏的东西。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5、断杼择邻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小时候非常聪明,经常模仿送葬人吹喇叭,孟母担心他荒废学业就把家搬到城里,刚好旁边是一个屠宰场,孟子很快就学会了杀猪宰羊,孟母只好搬家到一个学校附近,从此孟子就开始学习孔子的思想而成为一代思想家。
【解释】孟母为了教育孟子不要中途荒废学业,用被割断的纱不成布来做比喻;孟母三迁居处,选择良好的环境,来影响孟子的成长。
6、年高有德成语故事薛蟠在酒席上调戏柳湘莲,遭到柳湘莲的一顿毒打后,觉得没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于是想与年高有德的张德辉一起外出做生意,请示薛母,母亲没有主意,宝钗认为应该让他去试一试,如果旧病复发也没办法,如果彻底改变同性恋倒也是好事。
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

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此时此刻的大道理大才智,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洁的事,让我们感觉到好玩从而明白须要知道的,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局部,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欢送查阅。
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1秦朝末年,继陈胜、吴广揭杆而起以后,不少英雄豪杰和诸侯也都纷纷起兵抗秦。
其中势力的要算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队伍。
陈胜、吴广死后,原来六国的一些贵族各抢各的地盘,秦将章邯、李由等那么趁机打击起义军,予以各个击破,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召开了会议,让大伙推选一位楚王,以便统一领导抗秦的力气。
找来找去,找到了楚怀王的一个13岁的孙子,于秦二世二年(公元208年),立为楚王,也称为楚怀王。
当时,包括项羽、刘邦在内,各路反秦军队的将领在外表上听从楚王的领导,楚王也和大家约好,谁先进秦都咸阳谁就为王。
后来,刘邦先进了咸阳,项羽对此不甘心,想借楚王的吩咐变更原来的盟约,谁知一请示楚王,得到的答复是“照前约,谁先进关谁做王。
”项羽一听火了,就夺了楚王的实权,尊他为义帝。
后来,干脆指使人把楚王杀了。
不久,刘邦兴兵攻打项羽。
当时,有一个被人称为董公的三老(县或乡中管理教化的老年人)对刘邦说,打项羽得找个名目,并给刘邦出办法说,可借义帝被杀这件事做点文章。
刘邦一听有道理,于是就大举为义帝发丧,并且派人告知各路诸侯说:“义帝是大家立的,此时此刻项羽指使人谋杀了义帝,真是大逆不道,我情愿和你们一道去征伐杀害义帝的人。
”在以上这个故事中,“大逆不道”这句成语是指紧要违反某种封建道德。
后来,人们常用这句成语譬如专制者对起来造反的人所加的罪名。
古代成语故事六年级2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你看,应当派谁去当比拟适宜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答复说:“叫解狐去,最适宜了。
他必须能够胜任的!”平公惊异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引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适宜;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六篇

【导语】成语(chéng yǔ,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词汇中定型的词。
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七字以上。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楚国发兵攻郑,郑国不敌赶紧求救于晋。
晋国派出⼤将栾书增兵援助,楚国不敢与之交战,⽴即撤军⽽⾛。
栾书转⽽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蔡国告急,楚国来不及调集⼤军,只好派公⼦申和公⼦成两⽀⼩部队前去救援。
晋军⼤将赵同与赵括向栾书请战,这时,谋⾂知庄⼦、范⽂⼦、韩献⼦上前劝阻道:“如果这次与楚军对阵,即使打赢了也不过只胜了两⼩股楚军⽽已。
如果输了,那晋国可就被⼈耻笑了。
”当时,栾书的部下主张进攻的有⼋⼈,主张收兵的只有这三位,按理说应以多数⼈意见为准,但栾书最终还是采纳了知庄⼦三⼈的意见,退兵回国。
第⼆年,栾书趁楚不备,率军攻下了蔡国,继⽽⼜发兵攻向楚国。
知庄⼦、范⽂⼦、韩献⼦三⼈分析了具体情况,再次建议暂时不要陈兵楚国⽽去攻打沈国,结果此战⼤获全胜。
当时有⼈称赞栾书说:“这个⼈能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向下那样,不仅快⽽且⾮常⾃然。
”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抛砖引⽟ 据说,唐朝有⼀位得道⾼僧从谂禅师,对徒弟们参禅的要求⾮常严格。
他要求每个徒弟都必须将注意⼒⾼度集中,静⼼打坐,不受外界的任何⼲扰,⾝⼼都要达到⼊定的美好境界。
有⼀次,徒弟们正在晚参,从谂禅师故意试探⼀下徒弟们的定⼒,说:“今天晚上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就站出来。
”⼤多数徒弟知道师⽗的⽤意,都聚精会神地盘腿打坐,对⽼师的话理也不理。
只有⼀个⼩和尚糊涂得很,⾛出来⽤毫⽆禅意的话来回答禅师。
虽然如此,从谂禅师也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看了看他,说了⼀句:“刚才抛砖引⽟,却引来⼀块连砖头都⽐不上的⼟坯!”六年级经典成语故事三:惊⼸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个叫更羸的射箭能⼿。
有⼀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打猎。
⼀只⼤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六年级成语故事大全成语故事精选1:【断头将军】张飞是三国时期刘备手下的猛将。
曹操占领了荆州,刘备仓皇南逃。
曹操率领骑兵追了一日一夜,追到当阳长坂坡。
在危难关头,张飞带着二十多名骑兵断后,他在桥上横枪跃马,喝道:“我是张飞,谁敢上来决一死战!”曹操大军没有一人敢上前的。
刘备入川时,队伍一路西进,没遇到什么阻碍,但在巴郡的时候遇到了太守严颜的抵抗,张飞三番五次地引兵挑战,严颜就是不出去打,也不投降,后来张飞用了计谋才攻破巴郡,活捉了严颜。
严颜被捉后,被押至帐下,但他昂首不跪。
张飞对严颜呵斥道:“我的大军到了,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敢抵抗?”严颜说:“你们没有道义,夺我州郡,我州只有断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张飞大怒,下令推出砍头,严颜面色不变,边往外走边回头骂道:“匹夫!砍头便砍头,也用不着发怒。
”张飞觉得严颜很有骨气,就把他放了,并向他道歉,以宾客相待。
严颜感其恩义,才投降。
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磬鸣有因】在洛阳的一座寺院里,有一只磬qing常常会莫名其妙地发出响声,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又没有人去敲击它,它总是这么自己响起来。
僧房里的僧人对这只会自鸣的磬十分恐惧,总以为是鬼怪在作祟,时间长了以后,这位僧人因惊恐而吓出了病。
寺院里上下都有些惶恐不安,他们请来许多术士、法师,让他们施展出各自的高招,也没有一个人能制止这只磬的自动发声。
这件事搞得僧人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
僧人有个好朋友,名叫曹绍夔kui,他听说僧人病了,便前往寺院探望。
这一天,曹绍夔来到洛阳的这座寺院,见到自己的朋友面目憔悴,眼神惶惑,很是同情,便询问病情病因。
僧人把磬自鸣的情况和自己的怀疑都告诉了曹绍夔。
正说话间,寺院里敲起了斋钟。
忽然,那磬又自己响起来了。
僧人一听到磬又响起来,自然是吓得脸色惨白,跳起来一把抓住朋友的衣袖,哆嗦着说:“你听……你听……”曹绍夔已基本明白了磬鸣的原因。
他见朋友吓成那个样子,不觉笑了。
六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

六年级第⼀学期语⽂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六年级第⼀学期语⽂期末复习之成语故事、寓⾔故事专项训练⼀(共16分)宋⼈有耕者,⽥中有株①,兔⾛触株,折颈⽽死。
因释其⽾②⽽守株,冀③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④当世之民⑤,皆守株之类也。
——选⾃《韩⾮⼦》注释:①株:露出地⾯的树根和树茎。
②⽾(lěi):古代的⼀种农具,形状象⽊叉。
③冀:希望。
④治:治理,管理。
⑤民:百姓。
1、⽂学常识:(2分)韩⾮是时期思想家。
教材中的成语故事就选⾃《韩⾮⼦》。
2、解释加点词。
(4分)(1)兔⾛.触株()(2)因释.其⽾⽽守株()3、解释⽂中画线的句⼦,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3分)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4、这则成语故事叫。
(2分)5、作者讲故事的⽤意是批评、讽刺了(⽤⽂中的话来回答)“”的⼈。
(2分)6、“兔不可复得,⽽⾝为宋国笑。
”从宋⼈失败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3分)⼆(共15分)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今者⾂来,过易⽔,蚌⑤⽅出曝⑥,⽽鹬⑦啄其⾁,蚌合⽽拑⑧其喙⑨。
鹬⽈:“‘今⽇不⾬,明⽇不⾬,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今⽇不出,明⽇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并禽⑩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11),以弊(12)⼤众,⾂恐强秦之为渔⽗也。
故愿王熟计(13)之也。
”惠王⽈:“善!”乃⽌。
——节选⾃《战国策·燕策⼆》注释:①且:将要。
②伐:征伐,讨伐。
③苏代:战国时著名的说客,洛阳⼈,苏秦的弟弟。
④惠王:惠⽂王赵何。
⑤蚌:⽣活在淡⽔⾥的贝壳软体动物,有两⽚椭圆的外壳。
⑥曝(pù):晒太阳。
⑦鹬(yù):⽔鸟。
⑧拑(qián):夹住。
⑨喙(huì):鸟的嘴巴。
⑩禽:同“擒”,捉获。
(11)⽀:对峙。
久相⽀:长久相持不下。
(12)弊:使……疲惫,使……困乏。
(13)熟:仔细,周详。
计:谋划,考虑。
7、解释加点词。
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整理

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整理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背景。
这些成语往往概括了丰富的故事情节,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语文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四面楚歌故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在垓下被刘邦所围。
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无法突围。
最终,项羽被刘邦击败,楚国灭亡。
寓意:形容处境孤立,四面受敌,无法挽回局面。
2. 青梅竹马故事:公元前202年,项羽率领楚军在临江城围困刘邦。
刘邦的一名将军,因为与临江城主的女儿青梅竹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借此建立了维系友军和谈判的机会。
寓意:形容童年时代结下的友谊或青梅竹马的恋情。
3. 画蛇添足故事:唐代,有个善画蛇的人,他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
他的朋友劝他不要画脚,因为蛇本来就有脚的部位。
但是他不听劝告,继续在画中添加了蛇的脚,结果让画变得荒谬可笑。
寓意:形容做多余或不必要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4. 杯弓蛇影故事:战国时期,有位韩国将军,喜欢用琴弹奏。
有一次,他在弹琴时,发现墙上有一根绳子投下来,他以为是敌人的计谋,拿起弓箭射了过去。
结果,他受到了惊吓,摔倒在地。
原来墙上只是一条蛇的影子。
寓意: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胆小怕事。
5. 开天辟地故事: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
在混沌之中,盘古用斧子将天和地分开,形成了世界的样子。
寓意:形容开创事业和创造历史。
也用来形容具有伟大创举的事情。
6. 拔苗助长故事:古代有个农民种稻,他种下的稻子长得很慢。
他为了让稻子快些长高,就每天都去拔苗,结果稻子枯萎了。
寓意:比喻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7. 画龙点睛故事:唐代,有个画家名叫吴道子,他画了一幅龙的画,但画的龙总觉得缺点什么。
最后他用了一笔墨,只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了一点,画龙点睛,画龙活了起来。
寓意:比喻在事物最重要的地方补上短缺的部分。
8. 掩耳盗铃故事:战国时期,有个小偷,他专门盗窃铜铃。
六年级了解的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
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
’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
’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
”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
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守株待兔——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
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
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
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
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画蛇添足——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
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
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杯弓蛇影——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
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①甚:很。
②惠:智慧。
③诣:拜见。
④乃:就,于是。
⑤示:给……看。
⑥曰:说。
⑦未:没有。
⑧设:摆设。
梁国有一位杨家的孩子,才九岁,却很聪明。
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
孩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
”孩子应声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禽鸟。
”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
⑦洋洋:广大。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曲。
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巍峨的泰山在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奔腾的江河向前!”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悟他的心意。
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毁掉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学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下棋。
②通国:全国。
③诲:教导。
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⑤援:引,拉。
⑥缴:带丝绳的箭。
⑦俱:一起。
⑧弗:不。
⑨矣:了。
⑩为:因为。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一心想着有天鹅就要飞来,想拉弓搭箭射天鹅。
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是不如前一人。
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如前一人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问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的像车盖,到了正午就像个盘子,这不就是远的时候看着小,而近的时候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感觉清凉,到了正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这不就是近的感觉热,远的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①辩斗:辩论,争论。
②以:认为。
③去:离。
④日中:正午。
⑤及:到。
⑥沧沧凉凉:清凉。
⑦探汤:把手伸进热水里。
汤:热水。
⑧决:判断。
⑨孰:谁。
⑩汝:你。
小学语文课本(回顾·拓展)中出现的成语故事
三上:
1、闻鸡起舞(祖逖)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典出自《晋书·祖逖传》。
近义词: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2、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记述的一则寓言。
三下:
1、买椟还珠(郑国人)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画龙点睛(张僧繇)
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
四上:
1、胸有成竹(文与可)
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已经非常熟练很有把握了。
2、杏林春满(董奉)
董奉有很高的道术和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
人们用“杏林春满”来称颂医生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
近义词:誉满杏林、妙手回春
四下:
1、手不释卷(吕蒙)手里拿着书不肯放下来。
形容勤奋好学
2、鹏程万里用来比喻前程非常远大。
五上:
1、水滴石穿(张乖崖)
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2、大公无私(祁黄羊)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
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五下:
1、程门立雪(杨时、程颐)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
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入木三分(王羲之)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
六上:
1、竭泽而渔(狐偃、雍季)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2、响遏行云(秦青、薛潭)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
六下:
1、邯郸学步(燕国寿陵少年)
后用此比喻一味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2、舍本逐末(赵威后、齐国使臣)
现在,人们用“舍本逐末”来比喻做事抓不住主要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