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

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议论文摘要:水文化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武汉市作为“江城”和“百湖之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水文化的研究,对武汉市水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武汉水文化江城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
徐城北先生的文集这样叙述到:“武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线贯通、两江交汇、三镇雄峙、四海呼应、五方杂处、六路齐观、七星高照、八面玲珑、九省通衢、十指连心。
”寥寥数语,想必是对武汉最全面的概述了。
同全国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武汉市的水资源优势突出。
166个湖泊、165条河流点缀其间,水面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数第一。
丰富的水资源为武汉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武汉的人文历史就是水兴武汉、武汉兴水的历史。
一、水文化的内涵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
管仲曾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
”综观世界文化流源,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枯容消长明显地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胜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是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籍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所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似乎可以将一切文化现象纳入到“水文化”的范畴内,“水文化”称的上是其他文化的母体。
总的来说,水文化是对传统水功能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其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德在水事活动中的体现,其根本理念是创造以认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水文化有不同的含义。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管子·水地篇》中说“书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这里,水充满生机和活力;而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论水德“上善弱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儿于道。
”这也体现了水的人格魅力。
可见,水文化就是人的文化,这也是我们现在提倡“人水和谐发展”的最初依据。
水文化论文

水文化论文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滋养着大自然的植物和动物,也支撑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发展。
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思想、信仰、习俗和艺术表现形式。
本论文将探讨水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的影响以及文化表达方式。
首先,水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水是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因此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定居选择、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程度。
同时,水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许多文化都与水有关,如农耕文化、渔猎文化和航海文化等。
水文化对塑造人们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水文化在个体生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与水的接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
许多人喜欢在水边度假、钓鱼、游泳和进行各种水上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给人们带来乐趣,更能够舒缓压力、增强体质。
同时,水也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如清洁、潜能和流动性等。
人们通过与水的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
最后,水文化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艺术领域,许多艺术家利用水的形态、颜色和流动性进行创作。
水被用来表达生命的起源、变化和流转等主题。
在文学作品中,水通常象征着生命的流动、记忆的追溯和情感的表达。
许多文学作品以水为背景,通过描写水的形态、声音和气息,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主题和情感。
此外,水文化还表现为各种传统节日和仪式。
许多文化信仰和仪式中都包含了与水相关的祭祀、洗礼和祝福等活动。
总结起来,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和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艺术和文学等形式表达出来。
深入探究水文化的发展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并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文化传承。
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5篇

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5篇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精选篇1)水我们都很熟悉。
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即便是这样的重要,却也很少有人注意到它。
因为它是那么平凡,而它也不在意,只是慢慢地流,慢慢地流……水是无色的,是透明清亮的。
因为它是天空的孩子。
透过水,你可以看清任何东西,它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都暴露在世人的面前。
如果说火是跳动的橙色精灵,那么水就是沉稳的冰魄神剑。
屈原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其实,即使水被搅浑,只需沉淀片刻,便又清亮如初,这便是它的特性。
水是无味的。
平平淡淡,普普通通,但是却又是极能解渴的,任凭它可乐是怎样的爽口,雪碧是怎样的刺激,但人到渴时,我们还是从心底里希望有一瓶水,用它来浇灌自己干枯的心田。
大自然的植物也离不开它。
拼命的扎根在地下,希望获得生命之水。
水是无形的。
它却以任何形式存在。
或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或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或是“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或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总之,它能适应任何一种环境,以任何一种形式存在于这天地之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即便水是这样的柔弱,看似的弱不禁风,但是任何东西都打倒不了它。
最多只能暂时停留住它的脚步,却挡不住心的前进,因为抽刀断水水更流,待困难过后,水依然慢慢地流,慢慢地流…我在家想着这水潺潺地流走,心中一片宁静。
关于水的议论文600字(精选篇2)水是伟大的是它让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美轮美奂,让全世界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欢声笑语,水也像是一位母亲。
据星期四下午的水资源讲座报告显示,浙江省是一个多水地区,但引近年来工厂异常多,因着这样,工厂排出的污水也就肆意的流入小河小溪,造成水污染严重,并且,我省多个地区遭遇暴雨袭击,洪水泛滥难以退去,造成涝水过多,所以,如今的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我省推出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
生态水利工程论文六篇

生态水利工程论文六篇生态水利工程论文范文1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转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淌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转变。
这些转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将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意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从学科进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将来风险等问题。
学科的进一步进展应汲取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
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讨论水利工程在满意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
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
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峻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3.1工程平安性和经济性原则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意人的需求,包括防洪、浇灌、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
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需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平安、稳定和耐久性。
工程设施必需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
水文化作文

流动的历史——中国水文化浅谈从茫茫太空俯瞰地球,地球是一个闪耀着蓝色光芒的水球。
水是这个星球分布最广泛的的一种物质,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是孕育生命的母体,是一切生命的依托,水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奔腾不息的幼发拉底河见证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蔚蓝美丽的地中海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古希腊文化,流淌在东方长江与黄河,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华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水文化,既包含了物质文明方面,也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内容。
因此,研究水文化不仅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古代文明的摇篮世界上文明古国的形成的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祥于多泥沙河流,如埃及的尼罗河,中国的黄河,另一种是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得以发展,如幼发拉底河上发展起来的巴比伦文明。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给人们带来无穷恩惠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洪水的祸患。
太史公司马迁就曾感慨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部生动光辉的控制河流、兴修水利的历史。
传说中的女娲氏“积芦灰以止淫水”,共工氏“壑防百川”崇伯鲧“作城,障洪水”,夏禹“决九川距四海”就是真实的写照。
尽管如此,历代文人墨客仍对水有着无限赞美与歌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唐古拉山脉发源,黄河九曲十八弯,一泻千里,磅礴气势,蔚为壮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汨罗的水包含了屈子的无尽的嗟叹和深深的绝望;“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洞庭的水包含了“左拾遗”忧国忧民的泪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悲壮的旋律,杀声震天的场面,是水的雄浑演绎了一曲曲英雄颂歌。
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

水文化生态文明论文一、水生态文明的观念水生态文明包括水生态认识文明,认识文明包括水科学、水伦理,本次生态伦理价值观确立是水生态文明认识的统一。
水生态观念还包括水生态的制度文明,维护水生态系统稳定和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制度安排。
如何从制度上规范水资源利用,包括水资源开发的科学性、利用的高效性与有序性。
水生态文明是水生态本身的物理载体文明。
一个地区要实现水生态文明,应该表现为水生态本身的可持续,社会环境的安全性和水生态制度的完备性,以及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制度性。
二、水文化的概念辨析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水生态文明是尊重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更高阶段。
关于GDP如何衡量浙江“五水共治”的关系问题,应该利用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等多个指标来衡量社会发展,将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与水生态和人口数量控制问题综合考虑。
浙江有5000万人口,应将提高人口素质等发展战略作为综合考核的指标。
从文化层面讲,水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是水乡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产物。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化的培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主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刚性措施难以奏效。
水文化不仅渗透到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哲学观与道德观等精神层面,而且融入到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人们信奉的行为准则。
可见,我国的水文化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
就此而言,我们理当将水文化研究从精神文化层面拓展到生产生活领域,使水文化建设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驱动力。
水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构成和支撑,化解水危机、保护水环境、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有三条重要途径,即文化的途径、制度的途径和技术的途径。
这三条途径缺一不可,在当代尤其要重视文化建设。
今天我们不缺处理水、建设重大水利工程的技术,也不缺管理水的法规,缺少的是正确使用水的观念、利用水资源的价值观、善待水的行为。
因此,水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水文化建设,拥有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水文化,就拥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

略论水文化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政作用水是生命之源,水文化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在新时代,水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资政作用。
本文将从水文化对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进行论述。
水文化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水被视为大自然的恩赐,人们在长期的利用水资源过程中形成了诸多有关水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人们便有“取自然之水而和百姓之欢”的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并且强调保护和节约水资源。
水文化中的这些观念和传统习俗,对如今的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新时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而水文化中的水德观念、“一滴水”理念等,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水资源保护观念,推动着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保护环境。
水文化对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水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农业生产、工业制造和城市供水等。
水文化中的许多智慧和技艺,例如古代的水利工程、灌溉和水资源管理经验,对现代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人们运用水文化中的“灌区分田、交口供水”等技术,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水文化中的“节约用水、循环利用”的理念,也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新时代,尤其是在水资源紧缺和水污染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水文化的智慧,发展节水型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文化对社会和谐起到了促进作用。
水文化中蕴含着和谐共处、团结互助的思想。
中国古代水文化中的“百川归海”理念,强调不同水流汇聚于大海,象征着人们应该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可以借助水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发展和谐社会。
尤其是在水资源分配和水环境治理中,我们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水文化中的许多传统习俗和活动,例如泼水节、赛龙舟等,也成为人们交流互动、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促进社会和谐。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论文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探讨【摘要】本文就如何进行水文化教育展开探讨,寻求有效地实施路径。
【关键词】水文化教育路径目前水资源形势严峻,公众对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比较关注,但是社会公众节水意识不强。
尽管针对公众对水的宣传较多,但进行水文化教育活动却很少。
通过开展水文化教育活动,从而推动社会公众水生态意识逐步提高,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自觉地爱水、惜水、护水,强化节水防污的社会理念,真正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水文化教育现状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
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
所谓“水文化”教育就是以“水”为载体,从“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挖掘水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由水而生成的是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处的文化要素,浓缩了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不是抽象概念的自然物质符号形态,它不但孕育文明,而且对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给出简约直观而全面的诠释。
水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播水知识、水文化、节水型方法,更是一项以实践活动为主、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方式。
目前水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 水文化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善,还缺乏完备的水文化教材;2. 水文化教育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3. 水文化教育广泛适应中小学、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但让水文化知识进教材、进课表、进课堂还局限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本身,没有引起其他高校的共鸣;4. 学生对水文化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载体简单、手段单一;5. 学生的节水意识非常薄弱,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一)水文化教育进社区加强与各大社区合作,把特色水文化教育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形成长效机制,服务社区和家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宣传,或举办特色水文化教育专场讲座,与社区居民促膝长谈,共同探讨节能减排的教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水资源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栖息地对水源的要求越来越低,池塘水的饮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自来水,地下水。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家门前的小河和屋后池塘里的水都是清澈见底的,也没有什么杂草,里面的鱼也是相当多的。
每逢放假,同村的小伙就会接伴去钓鱼,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到了农耕时节,秧田里也是可以捉到什么鱼啊虾的什么的。
到了夏天,那更是兴奋不已,在池塘里摘莲蓬,在小河里洗澡,那都是我们的乐子。
现在到了大学,回家的时间也少了许多,上次放假回去,在周围转了转,变化可真是不小啊。
昔日金色的稻田,如今已是杂草丛生,宽阔清澈的湖水,也只剩下中间巴掌大的面积,水中的草爬上岸来,已分不清哪是路了,更不用说小河小沟了,眼下都是面目全非的。
在武汉读书一两年,也武汉的水资源发展也略知一二,书中说武汉是“百湖之市”,在我看来,已是名存实亡。
据武汉水文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初,武汉市仅中心城区就有湖波59个,水面面积273平方千米,2000年统计的湖波数量为41个,水面面积122平方千米,数量减少30%,水面面积减少55%。
以近郊的汤逊湖为例,上世纪50年代水面面积56.9平方千米,80年代初减至36.6平方千米,面积约较少36%。
一些在世纪80年代面积为0.1-0.6平方千米的小湖,如晒湖、肉沙湖、西湖、北湖静湖等,现状面积以减少至0.05-0.2平方千米,一般减少了50%-70%。
以上表明武汉市湖泊湿地萎缩十分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
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蓄水调节功能减弱,产生滞涝灾害的机会增多,受灾程度增加,加重了防洪排涝压力。
二是水面大幅减少后,纳污能力衰退甚至丧失,加速了湖泊水质恶化。
三是湖泊水面萎缩,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环境特性,特别是水生类植物,水禽等的生存受到破坏,其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甚至灭亡。
再加上工业,生活废水的排放,使武汉市主城区大多数湖泊水质类别为IV类或V 类。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有总氮、总磷、高锰酸盐等。
根据2003年中心城区27个湖泊水质抽样监测结果统计,总氮超标率为45.1%,总磷超标率为39.2%高猛酸盐指数超标率为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