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浅谈 论文

合集下载

探索水文化

探索水文化

探索水文化摘要:本文旨在对水文化的一些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与探索,同时由于本人家住渭河边上,所以会着重对渭河水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水文化1.1文化及其作用提到水文化,我们自然要先从文化说起。

所谓文化,就是人适应环境与创造活动的总和,通俗地说,文化就是人类通过思考所造成的一切,因此也有人把文化称作是“人化”。

文化虽由人所创造,但文化反过来对人类的进步也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往大了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的主体设计者与承担者,同时又外化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产品物质;往小了讲,文化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个人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社会而言,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国家而言,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就个人而言,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文化与人类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一看中国的文化,纵观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华文化起源于鬼神、术数、天和祖,经历了先秦诸子、两汉、魏晋、隋唐、宋明、明清这么几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如今灿烂多彩的中华文化。

而水作为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水文化在文化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2水文化的几个表现形式水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从事水事活动中创造的和水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其内涵自然也是包罗万象的,在本文中我就着重说一说国学与水、科学与水、以及人文与水。

(1)国学与水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学派的数量极多,国学常呈现出包罗万象,异彩纷呈的特点。

根据现在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观点,一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二说“国学”即“以易学为根基发展出来的华夏诸子百家学术”,那么我就主要来谈一谈儒学和易学中德水文化。

A.儒学儒家认为,水代表了德,人们应该向水学习,君子应该像水那样不断流动和永不停息,顺其自然地加强道德修养。

水文化作文

水文化作文

流动的历史——中国水文化浅谈从茫茫太空俯瞰地球,地球是一个闪耀着蓝色光芒的水球。

水是这个星球分布最广泛的的一种物质,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是孕育生命的母体,是一切生命的依托,水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奔腾不息的幼发拉底河见证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蔚蓝美丽的地中海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古希腊文化,流淌在东方长江与黄河,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华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水文化,既包含了物质文明方面,也包含了精神文明的内容。

因此,研究水文化不仅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古代文明的摇篮世界上文明古国的形成的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祥于多泥沙河流,如埃及的尼罗河,中国的黄河,另一种是借助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得以发展,如幼发拉底河上发展起来的巴比伦文明。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给人们带来无穷恩惠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洪水的祸患。

太史公司马迁就曾感慨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部生动光辉的控制河流、兴修水利的历史。

传说中的女娲氏“积芦灰以止淫水”,共工氏“壑防百川”崇伯鲧“作城,障洪水”,夏禹“决九川距四海”就是真实的写照。

尽管如此,历代文人墨客仍对水有着无限赞美与歌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自唐古拉山脉发源,黄河九曲十八弯,一泻千里,磅礴气势,蔚为壮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汨罗的水包含了屈子的无尽的嗟叹和深深的绝望;“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洞庭的水包含了“左拾遗”忧国忧民的泪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悲壮的旋律,杀声震天的场面,是水的雄浑演绎了一曲曲英雄颂歌。

治水与社会发展论文:弘扬水文化之人水和谐

治水与社会发展论文:弘扬水文化之人水和谐

弘扬水文化之人水和谐水是生命之源。

自古以来,人类傍水而居,依水而存,有水则兴,无水则亡。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命脉,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史。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的深化,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精神,也就是一种文化。

中华水文化积千年之精华,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和各个时期一定人群对自然生态水环境的认识程度,以及其思想观念、思维模式、指导原则和行为方式等,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中华民族治水智慧和治水精神的结晶,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

从传说中的女娲补天到现实中的大禹治水,从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到今天的三峡、小浪底水利枢纽,无不闪耀着水文化的光辉。

中华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不绝,它既来源于人们的治水实践,又超前于人们的治水实践,在治水实践中不断演进和升华,并对促进治水实践具有强大的反哺作用,以其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渗透力,辐射力、导向力、冲击力、创造力,引领、推动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它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传播和绵延的动力,是建设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及促进治水实践活动的灵魂和导航,也是事关水利事业成败和兴衰的命脉。

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动。

水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人们对水事活动的理生思考,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它直接触及人们的灵魂,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对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能力等诸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意识和价值观,也就是人水观。

人水观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人类处于水支配人的阶段,形成了人顺应水的人水观;在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人的主体意识急剧膨胀,形成了人征服水的人水观;在现代社会,人们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形成了人水和谐相处的人水观。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论文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论文

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探讨【摘要】本文就如何进行水文化教育展开探讨,寻求有效地实施路径。

【关键词】水文化教育路径目前水资源形势严峻,公众对水污染、水安全等问题比较关注,但是社会公众节水意识不强。

尽管针对公众对水的宣传较多,但进行水文化教育活动却很少。

通过开展水文化教育活动,从而推动社会公众水生态意识逐步提高,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自觉地爱水、惜水、护水,强化节水防污的社会理念,真正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水文化教育现状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特指精神财富,比如文学、艺术、教育等等。

实质上文化归根到底是一种终极关怀,包括人格、精神、道德准则等等。

所谓“水文化”教育就是以“水”为载体,从“水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挖掘水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由水而生成的是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体现了千百年来与一个民族朝夕相处的文化要素,浓缩了大量极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不是抽象概念的自然物质符号形态,它不但孕育文明,而且对一个民族的深层文化给出简约直观而全面的诠释。

水教育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播水知识、水文化、节水型方法,更是一项以实践活动为主、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方式。

目前水文化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1. 水文化教育知识体系不完善,还缺乏完备的水文化教材;2. 水文化教育授课方式还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3. 水文化教育广泛适应中小学、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但让水文化知识进教材、进课表、进课堂还局限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本身,没有引起其他高校的共鸣;4. 学生对水文化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载体简单、手段单一;5. 学生的节水意识非常薄弱,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水文化教育实施路径(一)水文化教育进社区加强与各大社区合作,把特色水文化教育作为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一部分,形成长效机制,服务社区和家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社区进行宣传,或举办特色水文化教育专场讲座,与社区居民促膝长谈,共同探讨节能减排的教育问题。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化在水文化发展历程中探究

汉语言文学论文:汉语言文化在水文化发展历程中探究

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化在水文化发展历程中探究中华水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渗透交织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还与哲学、文学相互掺杂,构成具有水文化特色的哲学思想、汉语言文化。

例如,可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窥见水的儒雅中正之风,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中窥探几分道意,从“水利万象万物,‘善心’备焉”中领悟几分禅味。

再如,可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叹息苍梧凤,分栖琼树枝。

清晨各飞去,飘落天南垂。

望极落日尽,秋深暝猿悲。

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

”等文学作品中感悟以水喻情的妙处。

简言之,水元素、水文化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联不仅体现在“生存供养”方面,还体现在富有人文气息、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与汉语言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在2018年4月出版发行的《趣谈中华水文化》(科学普及出版社)一书,是以水文化系统性研究回应水汉语言文化与中华水文化关系的著作,该书作者李亮以中华水文化故事、中华水文化发展历程、中华水文化研究现状等为研究视角、研究主体,揭示了“水”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联、中华水文化与文学之间的联系,较为细致、全面地呈现了中华水文化与汉语言之间的关系。

总览全书,笔者认为其有以下几大特色值得注意。

一、以汉语言文学作品阐释水思想水思想的呈现与传播不仅是以《水经注》这种针对性强、专业化明显的著作为载体,还以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的作品为载体。

基于此,该书为避免内容的泛化、大众化,为读者提供新颖独特的水文化解读视角,特意结合《老子》《管子》《论语》等作品阐释了我国的水思想。

具体而言,该书表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

”等言论中,呈现了以水喻德、以水喻人的思想,一是借用水“处下”的特点,指明身居高位的人、生而尊贵的人,应如“水往低处流”一般,能够礼让比自己身份低的人,能够谦虚、恭敬地面对他人;二是借用水“不争”的特点,指明本身就具有实力的人应如“水”一般淡雅静默,如水一般平静谦和,以“不争”处理“争”所带来的胜负欲、贪欲,以“不争”为守,避免因“争”带来的身败名裂,将“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的思维贯彻到底;三是借用水“利万物”的特点,指明不管是人还是国家,应如水一般包容万象,如水一般兼收并蓄,于生活中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于政治交锋中、国际交往中做到“互利共赢,开放共享”,以便实现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四是借用水“以柔克刚”的特点,表明人要如水般柔软、如水般随性、如水般开放,能够随机应变,能够平和对待其他人与物,能够与广阔的胸怀拥抱多样食物,避免“刚则易折,情深难寿”等现象的产生。

中国水文化论文

中国水文化论文

山东轻工业学院中国水文化院系名称轻化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生姓名纪同胜专业班级林产化工07-1学号200705051032二○一○年五月十五日成语水韵水是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分布最广的一种物质,浮天载地,无处不在;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水是生命之源,地球的血液,水给人类带来的恩惠远远超过世间万物。

人作为自然的骄子,其生存和发展须臾离不开水,创造文化更少不了水的滋润;同时,水也是一种载体,可以构成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华文明是地球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

中华本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考察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水与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孕育、发展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中华文化中的许多方面都有水文化的光芒在闪耀。

以水为题材创造出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戏曲、绘画摄影、科学著述等,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瑰宝;特别是与水有关的成语与典故数不胜数。

中华大地江河纵横,滋养中华民族的大河有黄河、长江,还有淮河、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等。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离不开这些大河,以之为衣食之源、交通之孔道、灌溉之源泉。

可以说,江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恩惠。

但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些江河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洪水的祸患。

难怪当年太史公司马迁曾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一位外国学者曾说,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

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生动光辉的控制河流、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

相传上古尧舜时期,整个世界处于“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尚书·尧典》)的境地。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水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尝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与人事,都如流水般地消失了!这是孔子站在河边望着滔滔流逝的河水发出的巨大感慨。

孔子还有一句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化浅谈
姓 名
学 号
系 别 水利工程系
专 业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
班 级 2011级
时 间 2013年5月25日
-
1 -

古国华夏 悠哉黄河
一条维系着炎黄子孙灵魂家园的河流;
一条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河流;
一条 跨越时空流进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与生命的河流;
黄河,几经岁月的洗练,几经泥土的铺陈,塑造了泱泱大国,孕育了古国华
夏。

黄河,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的蓬勃张力,虽历尽沧桑,阅尽人间变幻,却始终
没有改变她那与儿女们共同的肤色,没有改变她那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个性。
也正是因为这条河,中国人不知倾注了多少情感与心智,几千年间,今人循着古
人的思绪,黑发人沿着白发人的足迹,一朝朝接着一代代,今之黄河连着古时黄
河。

大河奔涌,逝者如斯,演绎了几多荡气回肠的故事,留存了几多至今人在闪
烁的名字。在人们治理黄河的进程又走过一个甲子的年轮之后,让我们怀着无比
敬仰的心情,走进尘封的历史,重新梳理起这条厚重的治河脉络,醉熏那条流淌
在无数志士心灵的黄河

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大多由黄河流域来承载和讲述。中华文明发端与黄
河,繁衍与黄河,并由此延展至整个中国,乃至东南亚,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
替代的贡献。黄河之于中国,就如同古希腊之于欧洲,恒河之于印度,尼罗河之
于埃及,她是文明积淀的最初载体,亦是一部流淌的古书,至今乃在被翻阅、续
写。然而,如同两河流的巴比伦古国已埋没晕漫漫沙漠之中,古埃及也早已走进
历史的长河一样,与黄河文明并行的其他文明,或因环境恶化,或因河流断绝,
或因灾害更迭,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失落和中断,但只有东方这条神奇而伟大的
河流,一直伴随这我们这个民族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抗争、延续、发展,坚毅地挺
进在东方大陆上。无论从时间的跨越还是从空间的影响而言,黄河文明的记录无
疑是唯一的。
-
2 -

史前的黄河流域,气候宜人,大地富饶,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得天
独厚的所在。陕西的“蓝田人”、“大荔人”,汾河流域的“丁村人”,内蒙古河套
地区的“河套人”,以及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的“仰韶文化”等,都广
布于黄河流域。查阅我国朝代的更迭,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至今4100多年
中,西至皋兰,东抵开封,北到银川,南达西安广阔区域里,在黄河鲤鱼建都的
年代就有2400多年。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西安、洛阳、开封都在黄河流域。
遥想曾经喧嚣的京都地区,人口均逾百万,俨然一个国际大都会。

时空转换了四千多年,黄河孕育的文明从没间断过,及至今日,黄河流域依然
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今人们很难想象,曾几
何时,黄河水已经把这里几经淘洗与灭顶。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无论对于政权的稳定,还是民众的生计,都堪称人力难
以抵御的大患,为历代执政者所深虑。“黄河宁,天下平”的古语盖源于此。因
此,古人治理黄河的重心只能从抵御洪水、驱除河患、保护家园着眼。这种治理
的思想与实践自传说中的大禹开始。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甚广,至今成为中华民
族精神异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遵循水流运动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除此之外还有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筑堤防洪、除害兴利法。西汉的贾让的“贾让
三策”揉西汉各家治黄方略之长,补各种学说之短,成为当时治河理论的最高峰。
西汉末之东汉初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清时期的潘季驯,清康熙年间的靳辅,乾
隆时期的孙嘉淦,道光年间的魏源,民国期间的张含英直至今日的水利人。为之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源头到河口,从高原到平原,一条河的渡过,凝聚着一个民族的精华,吟
唱着一个国家的沧海桑田。黄河治理方略的沿革,似一条智慧的纽带,如一道不
息的闪电,划过祖国历史的天空,串联起无数治水人的情结。就让这割舍不断的
情愫如同壶口瀑布那奔腾喷张的河水,激励着我们,还有我们的后代,为了母亲
河的生命永续,为了河畔和谐的家园,让我们共同呵护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