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机制及其监测进展讲解

合集下载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 (zz) 3五、心脏毒性的监测(一)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为最佳的动态监测指标。

当LVEF基数正常(即LVEF》50%)者:阿霉素达250-300mg/m2时行第二次测定;阿霉素达450 mg/m2或400mg/m2但存在相关危险因素时,行第三次测定;之后每次用阿霉素前均需测定;如果LVEF≤50%,或绝对值下降≥10%,则需停用阿霉素。

对于LVEF基数异常(即LVEF30-50%)的患者:不论是否存在危险因素,每次用阿霉素前均需监测;如果LVEF≤30%,或绝对值下降≥10%,则停用阿霉素。

Schwartz等对281例具有CHF发生高危险的接受阿霉素治疗者采用此法临床观察,按原则用药后CHF的发生率为3%,而未遵循者的发生率为21%。

(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心脏大小及室壁运动异常,但对轻度和早期心脏毒性敏感性较差。

此提示可用来对病人进行初步检查,以决定是否进行更进一步的准确性更高的检查。

(三)ECG及酶学变化:是非特异性的检查,不能表明心肌受损程度。

ECG发现6个导联QRS波群的绝对值降低30-40%以上时,应立即停药;如果治疗后降低超过30%,应积极的保护心肌并密切观察。

(四)心内膜活检:即能够及早发现亚临床毒性,又能与其他原因的心脏损伤相区别,是最为精确的监测手段。

缺点是有创性。

六、防护与治疗为了解决蒽环类抗癌药的心脏毒性问题,各国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对策,主要有以下方面:(一)化疗前应了解患者有无心脏病史,检查心电图,掌握用药适应证;(二)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如阿霉素目前推荐剂量不超过550mg/m2;(三)选用改型换代产品,例如,表柔比星或吡柔比星与阿霉素相比抗肿瘤活性相当或更高,但心脏毒性、胃肠道毒性、脱发等不良反应相对较低。

近年来出现的脂膜包裹的蒽环类药物经研究能减少全身毒性,同时增加靶器官的药物浓度,国外临床试验中证明服用该制剂的患者较服用一般制剂者发生心脏毒性的数量少。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及防治进展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及防治进展
1 . 3 钙超 载及 代谢 学说
者左心 室容量下 降 1 2 9 / 6 ( P<O . 0 1 ) , 左 心 室 内径 降低
3 . 6 ( P=0 . 0 3 ) 。( 4 ) 遗 传 因素 : 基 因改 变导 致 细胞
膜通透性 、 抗氧 自由基 的能力 、 代 谢等 发生改 变 , 易患 心脏疾病 _ 9 ] 。( 5 ) 生活 习 惯 及其 他 : 存 在心 血 管疾 病 及危 险因素 , 治 疗 过 程 中肌 钙蛋 白及 N末 端 B型利 钠肽原 ( NT - p r o B N P ) 水平升高, 吸烟 、 嗜酒 等 生 活不 良生活方 式均可l l l l 重心脏 毒性 ] 。
1 . 5 拓 扑 异 构 酶 的 相 关 研 究
的作用下 , 蒽环类药 物的蒽醌基 团被还原 成半 醌 自由
基, 完成 电子传递过程后 生成超氧 阴离子 ( 0 2 一 )和 羟
蒽环 类 药 物 可 与 拓 扑 异 构 酶 ( t o p o i s o me r a s e ,
T OP ) 的 2种 亚型 相结 合 , 其 中与 T OP 2  ̄结 合 更 为
2 蒽环 类药 物导 致心 脏毒 性的 危 险因素 ( 1 ) 累积 药物剂 量 : 这是 引起 心脏 损 害的独 立危
化 酶系如 超氧化 物歧 化 酶 和谷 胱甘 肽过 氧 化物 酶 的
含量, 使 自由基 、 超氧化物 不能被 及 时清除 , 加 重心 肌
细胞 的损 伤 ] 。 1 . 2 铁 离子 代谢 紊乱 学说
自由基 ( OH一 ) , 导致 线 粒体及 微 粒体脂 质 过 氧化 , 损
伤 心肌细 胞 。同时 , 蒽环类药物 降低心 肌细胞 中抗 氧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进展_邵维维

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及防治进展_邵维维
sildenafil是一种具有磷酸二酯酶抑制作用的心脏保护 剂 ,它通过开放线粒体 K2ATP通道改善心肌局部缺血和再 灌注损伤 。动物实验证明 ,应用 Sildenafil与对照组相比能 够减少细胞凋亡及结合蛋白的破坏 ,抑制 Bcl22的表达 ,改 善左室功能及心电图 ST2T变化 。
参考文献
[ 1 ] Wolf MB , Baynes JW. The anti2cancer drug, doxorubicin, causes oxidant stress2induc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 J ]. B iochim B io2
phys Acta, 2006, 1760: 267 - 271. [ 2 ] Panjrath GS, Patel V , Valdiviezo Ci, et al. Potentiation of doxorubi2
cin cardiotoxicity by iron loading in a rodent model[ J ]. J Am Coll Cardiol, 2007, 49 ( 25) : 2457 - 2464.
蒽环类化疗药物在临床已广泛应用了近 40年 ,是疗效 肯定的抗恶性肿瘤药物 ,该类药物的心脏毒性早已引起人 们关注 ,特别是近来 ,由于技术的改进 ,人们得以深入研究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 、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 。 现对诸方面进展综述如下 。
1 临床类型
111 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 多于用药过程中或治疗后 的几天出现 ,发生率约 11% ,主要包括心律失常 (如室上性 心动过速 、室性早搏 ) 、低血压及多种心电图异常 (如非特 异性的 ST2T改变 ,电轴左偏 、QRS波电压降低 , QT间期延 长 ) ,这些变化一般是可逆的 。急性左心衰 、心包炎 、心肌 炎也可出现 ,但极少见 。 112 慢性心脏毒性 主要表现为心肌病和充血性心力衰 竭 ,发生率为 117% ,病死率约 50%。其发生与蒽环类药物 累积剂量 、峰值水平及是否同时合用其他具有心脏毒性的 抗肿瘤药物有关 。 113 迟发性心脏毒性 发生在治疗结束后 1年至几十年 , 表现为隐匿性左室功能障碍 、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患者 平时无心功能损害的症状 ,在感染 、手术 、妊娠等应激情况 下 ,心脏负担加重 ,诱发症状出现 。

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蒽环类药物作为抑制细胞生长的抗生素,在半个世纪前被发现,当今以多柔比星为代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已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不幸的是,该类药物引起的心脏副作用使肿瘤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大于肿瘤复发。

尽管心脏肿瘤学近年来已备受关注,然而由于没有能力充分预测肿瘤治疗所带来的相关心血管副作用,导致了低估或过度诊断心脏毒性,甚至有时不恰当的终止了肿瘤患者的生命救治。

《2016欧洲心脏病学会癌症治疗与心血管毒性实用指南》将肿瘤相关心血管毒性分为9类: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心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瓣膜疾病、心律失常、高血压、血栓栓塞性疾病、周围血管病和卒中、肺动脉高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抗肿瘤药物挽救生命的同时预防或减轻心脏毒性,促进潜在心血管副作用与抗肿瘤治疗最大效益的平衡,是心脏肿瘤学的治疗目标[1-5]。

现对生物标记物诊断蒽环类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传统生物标记物国内外学者对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损伤的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一般认为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为主要因素[6]。

肌钙蛋白作为心脏唯一的结构蛋白,是心肌特殊同源异构体,缺血使细胞膜的完整性发生改变,溶胞浆池快速耗尽。

当心肌细胞受到破坏时,进一步使肌钙蛋白释放入血。

因此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损害,超敏肌钙蛋白因更敏感被广泛应用作为心肌缺血的早期标志。

研究发现所有蒽环类药物治疗患者中Hs-cTnT值均正常,且在不同累积剂量分组中其数值并无区别,甚至当NT-proBNP升高和/或EF中度降低时,其值仍正常[7]。

与之相似的研究,对比NT-proBNP和cTnT值对预测迟发性心脏毒性的价值,发现所有患者中只有NT-proBNP值异常,且在该值升高的亚组中,LVEF值下降更明显[8]。

这表明了cTnT和Hs-cTnT并不是监测迟发性心脏毒性的理想敏感指标。

但值得关注的是cTnT可以作为急性心脏毒性的检测指标,有研究发现在cTnT升高的患者中,LVDD在6个月时有明显改变(P=0.0026),而在NT-proBNP明显升高的患者中,并未观察到任何ECHO值的改变[9]。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究表 明, 阿霉 素单次 注射后 , 心肌 内膜活检 即显示有急性损 害 发生 。用药 4h后 出现 明显 的核染 色质 聚集和核仁 纤维丝 中 心及核仁丝的微小异常 , 2 经 4h细胞修 复后多数异 常能够消 失 。随着蒽环类 药物总剂量 的增加 , 心肌 损伤 的程 度逐渐 加重 , 观察 到的主要改变 是 : 可 肌浆网扩张和肌纤维消失 。病 变早期阶段 , 这些 改变 出现在散在 的心肌 细胞中 , 其周 围包含
研究发现 , 更低 的累积 剂量也会 导致 心肌 病理性损害… 。
三、 迟发 性 心 脏 毒 性
迟发性心脏毒性发生 于化疗结束 一 年以后 , 主要包 括隐
匿性心室功能障碍 、 充血性 心力 衰竭以及 心律失常。
病 理 改 变
许多亚细胞结构参与 了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 的病理改
变, 包括线粒 体、 细胞核 、 仁、 核 肌浆网 、 酶体 、 溶 肌纤维等 。研
维普资讯
临床肺 科杂 志
20 0 8年 3月 第 1 3卷第 3期
35 2
蒽 环 类抗 肿瘤 药 物 的 心脏 毒 性
张 竞 竞 综述
蒽环类药物是最具 活性 的抗 肿瘤药 物之一 , 对造 血系统
孙 惠娟 审校
得心肌组 织易受到损害 。蒽 环类药物进 入心肌 细胞后 , 其蒽 醌基 团在 多种 还原 酶及 N D A H脱 氢酶 的作 用下 还原 为半醌 自由基 , 后者பைடு நூலகம்氧作用产 生超 氧离子 ( ・ , ・ O ) O 经歧 化酶 歧化生成 氧( 和过氧化氢 ( , 裂解产 生的羟 自 O) HO)HO 由基 ( H・) O 更 加 活泼 。这些 自由基 可 以引起 线粒 O 较 ・
二、 钙超载及能量代谢障碍 正常心肌 细胞 中 c 大部分储存 于线粒体 、 浆网及肌 a 肌

蒽环类药物引发心脏毒性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蒽环类药物引发心脏毒性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蒽环类药物引发心脏毒性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李晓琪;王鑫;姜廷军;刘禹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22(28)12
【摘要】蒽环类药物引发的急慢性心脏毒性影响其临床应用。

这种心脏功能障碍的心脏毒性主要由于氧化应激和全身性炎症影响,近年来仅通过活性氧的产生和铁的代谢来考虑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证据显然不足,新的发现强调了氧化应激可作为心脏毒性的多种机制的共同途径。

蒽环类药物也可通过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和干扰自噬及免疫代谢等一系列机制引发心脏毒性。

未来有望通过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手段减轻抗癌药物的心脏毒性,促进蒽环类药物在临床更好应用。

【总页数】6页(P2332-2337)
【作者】李晓琪;王鑫;姜廷军;刘禹
【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输血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R979.1
【相关文献】
1.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
2.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3.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4.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
5.蒽环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和诊治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用药分析

一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用药分析
8 2 8 6 ;e a :l u@ 1 6 cm 9 6 5 6 -m i 复正 常 。
3 分析讨论
3 . 1心脏 毒性 反 应分析 蒽环 类抗 肿瘤 药物 引起的 心 脏毒 性 主要 表现 为 三种 情 况 :急性 或 亚急 性心 脏 毒
蒽 环类 药 物激 活 肌 浆 网上 的C 道 ,使 肌浆 网释 能 出现 的临床表现 ,如心慌 、气短 、胸 闷、心律 失常 a通
等 ,且心肌酶检 测及心 电图、超 声心动 图检 查应为治
疗前后的 常规 检测项 目;③应用心肌保护 剂 ,右丙亚
②氧 化应 激产 物 的形 成 , 自由基和超 氧 化物 的形 成 胺为双 内酰 亚胺类化合物 ,是一种强 力的细胞 内交联 以及 脂 质过 氧化 反 应可导 致 细 胞膜 的完 整性 遭 到破 剂 ,能络 合与葸环 类药物结合 的铁 ,去除蒽环—铁 鳌 坏 ,引起 组织 损 伤 ;③铁 离 子代 谢 紊乱 ,有研 究 合物 中的三价铁离 子 ,减轻脂 质过 氧化物产生 的心脏 发 现 ,铁调 节 蛋 白一铁 效 应元 件结 合 的改 变 ,也 可 毒性【 5 J .促红细胞生成素也被多项研究证实对缺血性
s mma i e h c a i m,rs a t r ,mo i rn n r v n i n o n h a y l e i d c d c r i t x c t y u rz d t e me h n s ik f co s n t i g a d p e e to fa t r c c i n u e a d o o i i b o n y a aysso p t n t a i n n mp o a wh a a d o o i i f r h d c to . n l i f a i t a e wi m l a tl h g y h m o h d c r i t x c t a e e me ia i n y t t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
维普资讯
实用全科医学 20 0 8年 3月第 6卷 第 3期
A pi or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 eea Pat ! p ldJunl f nr rci e G l
, :! :

2 97 ・
述】
蒽 环 类 药物 心脏 毒 性 的 监测
透性 及损伤程度 的影 响。这些酶并不 是心肌 特有 的酶 , 存在 也 于肝脏 、 组织 、 脑 肾脏 、 骨骼肌等组 织和器 官 中, 除心 肌损伤外 , 在 骨骼肌损伤 、 电击 复律 、 血 、 溶 胸部 创伤 等情 况下 , 述几 种 上 酶学 指标也会有不 同程度 的升高 , 特异性 不够理想 。
瘤 和实体瘤 具有高 效 的作用 。在 临床 化疗 方案 中蒽 环类 药 物 呈 现出明显 的剂量 一效应 的线性 关 系 , 但是 随着 剂量 的增 加 , 其骨髓 抑制 、 心脏 毒性 、 脱发等副作用 也愈 加突 出, 尤其 是心脏 毒性 的累积作用 , 限制 了它 的长期使 用。蒽环类 药物心脏 毒性 的临床表现有急性 、 慢性 和迟发 性 3种 。较 为常见 的是慢 性心 脏 毒性 , 出 现 在 治 疗 1年 以 内 , 现 为 充 血 性 心 力 衰 竭 和 多 表 ( ) 或 心肌病 。临 床发 病隐 匿 , 预后 极 差 , 病死 率 高达 4 %… 。 8
n。其 中 c n I T T及 c n 仅存 在于 心肌 中 。c n不能透 过完 整 Tl T 的心 肌 细胞 膜进 入血 循 环 , 故健 康 人血 内不 含 或含极 低 量 的 cn T 。当心 肌细胞发生变性 坏 死 , 细胞膜 破损 时 ,T c n弥 散进入
细胞 间质 , 6h开始升高 ,4— 0h达 到高 峰 , 3~ 1 2 在血 中可持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堂绽蕉!Q!Q笙堡旦笙!垒鲞笙!塑丛型!!型垦曼墨也趔生!:叁匹垫!Q::!§:堕!:!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9):2334.[7]AkiraM,HigashiharaT,SakataniM.etlma"hial・1195・a1.Di‰sepanbmnehiolj.tis:follow・upCTexamination[J].Radiology,1993.189(2):epithelialcells[J].BiochemicalBiophysR鹏Commun.2000。

26(1):124・128.[12][13][14][15][16]5穷.562.[8]张洪,同桂华,张悦东,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HRCT诊断价值[J].天津医药,2008,36(8):652-653.[9]宋子艳,田风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非抗荫作_f}I在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及其机制[J】.新医学,2009,40(11):765.767.翠涛,刘卫.弥授性泛细支气管炎及其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5,26(5):613-615。

李惠萍,何国钧.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3.2(I):73-75.张玲玲.黄煌教授应用小柴胡汤加昧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10]沈慧,沈策.太环内酯类药物对免疫凋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suppressesin炎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5,12(3):87-88.陈华尧,曹敏.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i0):627-628.马清钧,王淑玲.常用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5:474-478.收稿日期:2009一il—15修回日期:2010.04-.06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11):818-821.【II]DesakiM,Takiz。

awaH,OhtoshiT.da1.Erythmniyeinnuclearfactor・kappaBandaetivahwWotein.Iactivalionhuman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机制及其监测进展马红梅△(综述).涂传清崭(审校)(深圳市‘若安K人民医院血液科。

广东深圳518101)中图分类号:R979.I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0)08-1195-03摘要:以阿霉素(多柔比星)、表阿霉素(表柔比星)和吡喃阿霉素(吡柔比里)为代表的荩环类抗癌药作为最有效的化疗药之一,目前在I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白血病、乳腺癌、肺癌、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抗瘤谱广、临床疗效高等显著特点,是多种化疗方案的核心药物。

然而.剂量依赖性不可逆的心脏毒性严重限制了其使用。

现就国内外近年对葸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监测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关键词:葸环类;心脏毒性;监测;治疗ResearchAdvanceHong—mei,TUin上的Ca2+通道,使肌浆网释放到胞浆的Ca2+增加,快速增加的细胞内游离Ca2+浓度使心电活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各种心律失常∞J。

蒽环类药物还能抑制心肌细胞肌浆网膜上的Ca2+一ATP酶基因表达,影响Ca“一ATP酶的生物合成,使其活性降低,肌浆网摄取Ca2+的能力下降,线粒体产生ATP障碍,加重了细胞损伤,甚至导致心肌细胞死MechanismandMonitoroftheCardiacToxicityofAnthracyclinesMAChuan—qing.(DepartmentofHematolog)_,BaoanShenzhen518101,China)Abstract:Asthebestchemotherapy,anthra(1yelineDistrictPeople’sHospital,ShenzhenCity,ise融・tiveanti—cancerdrugusedmyein(doxorubicin),epirubicin(epirubicin)andpirarubiein(‘FHP),widelyofleukemia,breastcancer.1ung(・ancer,lymphomaandothermalignant。

ies。

(’haraeterizedbybroadspee—trumandgoodeliniralefficacy.andbe,・omethecoreofavarietyofchemotherapydrugs.However,thede・velopmentofirreversiblecardiotoxit-ityinpathogenesis.monitofingofhasintherepresentedbyAdria・clinicaltreatmentlimitedtheirIIS4P.Thisarticlesummarizedthere∞aschprogressanthracyt・line-indueedcardiotoxk・ity.Keywords:Anthracycline;Cardiotoxicity;Monitoring;Pathogenesis蒽环类药物是一类对造血系统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抗癌药物,在临床化疗方案中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线性关系。

但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不良反应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心脏毒性的累积作用,限制了它的长期使用。

现就国内外近年葸环类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监测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为蒽环类心脏毒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发病机制目前,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机制有以下几点。

1.1钙超载正常心肌细胞中Ca2+大部分储存于线粒体、肌浆网及肌膜上,在维持心肌细胞兴奋一收缩耦联中起重要作用。

Kim等…研究发现,阿霉素可诱导心肌细胞内ca2+释放。

蒽环类药物激活肌浆网亡【31;同时Fu等H1发现Ca2+可刺激还原型辅酶Ⅱ的氧化作用而加重心肌的损伤。

1.2氧化应激产物的形成自由基和超氧化物的形成以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可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引起组织损伤。

Simunek等∞1认为活性氧在心肌内产生,蒽环类药物可以促进苷元循环,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和活性氧而形成蒽环铁复合物。

蒽环类药物可以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同时线粒体功能受损,ATP合成障碍也是导致心脏收缩舒张功能不全的一个原因‘引。

1.3铁离子代谢紊乱有研究发现,铁调节蛋白一铁效应元件结合的改变,也可能是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萤要机制o¨。

xu等旧3认为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害可能是细胞铁代谢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铁负荷实验促进了蒽环类抗生素诱导的心肌损害,另万方数据匿堂绽述垫!Q生堡旦箜!垒鲞筮!塑丛型l曼!!:!唑堡:叁匹垫!Q::!鱼:丛!:!一方面铁离子螯合剂(如脱铁氨、右丙亚胺)显著的减轻r葸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损害。

1.4自由基的作用葸环类药物与心肌组织的亲和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织,使得心肌组织易受到损害。

蒽环类药物进入心肌细胞后,其蒽醌基团在多种还原酶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氧酶的作用下还原为半醌自由基,后者与氧作用产生超氧离子,超氧离子经歧化酶歧化生成氧和过氧化氢,过氧化氧裂解产生的羟自由基较超氧离子更加活泼。

蒽环类药物增加了自由基的形成,导致心脏内多种哑细胞变化,包括心肌细胞支架结构完整性的丧失,同时它还降低了负责抵抗自由基毒性水平的抗氧化剂的浓度【9l。

2病理生理改变许多亚细胞结构参与了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病理改变,包括线粒体、细胞核、核仁、肌浆网、溶酶体、肌纤维等。

町分为直接作用:原型药与醇式代谢产物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间接作用:儿茶酚胺和组胺大量释放,氧自由基产生并释放干扰钾、钠、钙离子跨膜转运作用。

研究表明,阿霉素单次注射后,心肌内膜活检即显示有急性损害发生。

用药4h后出现明显的核染色质聚集和核仁纤维丝中心及核仁丝的微小异常,经24h细胞修复后多数异常能够消失。

随着蒽环类药物总剂量的增加,心肌损伤的程度逐渐加重。

病变心内膜活检示肌质网扩张、空泡形成、心肌纤维脱落和坏死。

1…。

3监测3.1心内膜心肌活检蒽环类药物引起心脏毒性的典型组织病理学改变包括心肌纤维减少、心肌细胞胞质空泡形成、线粒体肿胀、核仁扩大、溶酶体数量增多及脂质沉积等。

经右室行心导管心内膜心肌活检是一种高度特异和敏感的方法,但这种检查是有创伤性的,设备技术要求高,难以广泛开展…]。

.3.2心电图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有O%~4l%可出现心电图异常,最常见的是ST・T改变、窦性心动过速、一过性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及QRS低电压等。

最有价值的心电图异常是QRS低电压及明显的ST—T改变。

QRS电压较原来降低1/3时应及时停药,否则易发生难以逆转的心力衰竭。

但心电图异常由于受到的影响因素太多,故特异性不高‘…。

3.3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一种敏感的非创伤性诊断技术,已广泛用于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肌毒性的早期诊断,但该方法特异性较差。

左室射血分数是用于监测左室收缩功能的常用指标,过去认为随着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的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下万方数据降。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也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有关,他们发现反映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如等容舒张时间、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变化较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出现得更早【12l。

3.4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测定背向散射积分可用于识别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左心室心肌肥厚及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等。

它是应用超声背向散射原理,通过分析心肌背向散射信号的变化对心肌组织结构和物理学特性进行垃化分析,无创性地评价心肌细微结构及其功能变化的方法。

Ceyhan等¨引对37例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后的患者进行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测定,发现治疗前后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无明湿改变,但室问隔和左室后壁的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均值和心肌背向散射积分的心动周期变化幅度明艟降低。

3.5组织多普勒显像李文瑜等¨41用组织多普勒显像监测表阿霉素化疗后心搴舒张功能,发现反映心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如等容舒张时间,二尖瓣环左室侧壁处组织多普勒峰值速度(收缩峰速s、舒张早期峰速E、舒张晚期峰速A及E/A)较左室射血分数变化早。

由于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是应用多普勒原理,受呼吸运动、仪器增益的改变、心脏在心动周期的整体运动、多普勒超声束与心肌运动方向间夹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存在一定局限性。

3.6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albumin,IMA)当组织发生缺血和再灌注时,由于组织局部反应性氧产物增多、酸中毒、细胞膜上各种能量依赖性离子泵破坏等变化,导致白蛋白结构发生改变,与过渡金属的结合能力下降,形成IM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