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_哲理故事
古代竞争使人成功的事例

古代竞争使人成功的事例一、古代竞争使人成功的事例之孙膑庞涓在古代呀,孙膑和庞涓那可老有名了。
这俩人呢,都是学兵法的。
庞涓啊,先下山去魏国谋求发展,那时候魏国可牛了,庞涓在那当了将军。
可这人啊,小心眼儿。
他知道孙膑比他厉害,就把孙膑骗到魏国,还使坏把孙膑的膝盖骨给挖了,这得多狠呐。
孙膑呢,虽然身体残疾了,但是他可没放弃。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要和庞涓竞争。
后来他就跑到齐国去了。
在齐国呀,他就开始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
在马陵之战的时候,孙膑就靠着自己的智慧,用减灶计迷惑庞涓。
庞涓以为齐军胆小,逃兵很多,就带着兵一个劲儿地追。
结果啊,就追到了马陵这个地方。
这地方地势险峻,孙膑早就在那设下了埋伏。
庞涓的军队一进去,就被打得屁滚尿流,庞涓自己也知道败局已定,就自杀了。
孙膑呢,就靠着和庞涓的竞争,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兵法也被后人敬仰。
二、吴越争霸中的勾践越王勾践的故事那也是相当励志的。
吴国和越国打仗,越国战败了。
勾践呢,就被抓到吴国当人质。
在吴国,勾践那叫一个惨,给吴王夫差当牛做马的,但是他心里可一直想着要回国,要重新振兴越国,要和吴国竞争。
他回国之后,每天睡在柴草上,还在屋里挂着苦胆,时不时就尝一尝,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受的苦。
然后他就大力发展越国的经济,鼓励百姓生育,训练军队。
经过多年的努力,越国越来越强大。
最后啊,勾践终于带兵攻打吴国,把吴国给灭了。
勾践就是在和吴国的竞争中,让自己从一个失败者变成了成功的霸主。
三、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苏秦和张仪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
苏秦啊,他想让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合纵。
他一开始呢,可没那么顺利,到处碰壁。
但是他不放弃呀,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策略,提高自己的口才。
他一家一家地去游说六国的国君,跟他们说联合起来的好处。
最后呢,他成功了,身佩六国相印,那可是风光无限。
张仪呢,他主张连横,就是让秦国和其他国家分别结盟。
他和苏秦其实也算是竞争对手啦。
张仪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国之间周旋。
孙膑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

孙膑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孙膑和庞涓据传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相传鬼谷子姓王名栩或名禅,鬼谷子是得道之人,通天知地,精晓百家学问。
据传在孙膑和庞涓小的时候,鬼谷子担着两个学子过河。
庞涓在前,孙膑在后,庞涓就想,自己到河头的时候,从框里往外一跳,孙膑正好还没有过完河,孙膑就会掉进河里。
但是鬼谷子何许人,孙膑和庞涓的心思早就明了于胸。
待到河边的时候,鬼谷子一换肩,庞涓成了在后面,这时庞涓只好老老实实的呆在框里了。
魏王想知道孙膑和庞涓的本事谁高谁低,决定当殿考试。
他对孙庞二人说:“我坐在这大堂之上,你们可有办法让我走下来吗?”庞涓傲慢的说:“陛下,这有何难,只要在后殿放上一把火,您自然就得走下来了。
”魏王感到庞涓说的固然不错,但是并不新鲜。
孙膑只说了两句话,便使魏王立刻离开了座椅,走下大殿来。
问:孙膑说的什么话?孙膑答道:「要大王下来,我恐怕是办不到;但若大王在殿堂下面,我相信可以使大王走到上面去。
」魏王心想,既然你说可以使我由下面走到大殿上去,也可以一试。
於是,魏王就放心的由大堂走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庞涓是用一种逼迫的方法让魏王下来。
而孙膑则是用一种谦和低调的态度,孙膑使用的是一种心理控制,魏王高高在上,怎可轻易下来,但在下面,却可以使其上去。
这种心理控制也是一种反弹琵琶,突破了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为了达到目的,从反面入手,有“欲擒故纵”之效。
这只是两则小故事,反映两个人的才智机变能力。
真正让两个人青史留名的是桂陵和马陵之战。
庞涓和孙膑学成之后,庞涓效力魏国,并把孙膑引见给魏王,但没有被魏王所重用。
庞涓知道孙膑的水平在自己之上,如果魏国不能所用,一旦被别国所用,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庞涓建议魏王用刖刑把孙膑变成废物,并不允许离开魏国。
孙膑从此装疯,躲过耳目,逃到齐国,并受到重用,成为军师,这样就开始了庞涓和孙膑之间的斗智斗勇。
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用围魏救赵计谋,迫使庞涓撤军保魏国都城。
孙膑和庞涓读后感悟

孙膑和庞涓读后感悟孙膑和庞涓,这两位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许多人生的感悟。
孙膑和庞涓本是同窗,一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
这就好比是两只小鹰,在同一个鹰巢里成长,接受着同样的训练,本应有着同样向着蓝天翱翔的梦想。
可是啊,庞涓的心却被嫉妒的乌云遮住了。
他觉得孙膑比自己厉害,就像一只狐狸看到别的狐狸比自己多抓到一只兔子就心生怨恨一样。
庞涓后来设计陷害孙膑,让他遭受了膑刑。
这是多么残忍的手段啊!孙膑从一个有着无限潜力的兵法大家,一下子被打入了人生的谷底,就像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突然被人砍去了主干,还能指望它怎么好好生长呢?但是孙膑可没有被打倒。
他就像一颗顽强的小草,哪怕被石头压住,也要从缝隙里钻出来。
他装疯卖傻,骗过了庞涓,然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齐国。
到了齐国之后,孙膑的才华就像被压抑已久的火山终于喷发了一样。
他指挥齐国的军队,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把庞涓打得一败涂地。
庞涓最后落得个自杀的下场,就像一个赌徒输光了所有的筹码,还把自己的命也搭进去了。
从他们的故事里能感悟到什么呢?人心啊,真的是很复杂的东西。
庞涓的嫉妒就像一条毒蛇,不仅咬伤了孙膑,最后也把自己给毒死了。
要是庞涓能把嫉妒转化为努力追赶的动力,那他们俩说不定能成为像廉颇和蔺相如那样的佳话呢。
两个人共同辅佐魏国,那魏国在战国时期得多强大啊。
这就好比两个人抬轿子,如果齐心协力,轿子就能稳稳地向前走,要是一个人想把另一个人绊倒,那轿子肯定得翻,两个人都得遭殃。
孙膑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不管遭遇多大的挫折,都不能放弃希望。
膑刑啊,那可是极其残酷的刑罚,换做一般人可能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完了。
可孙膑没有,他心里那团火还在燃烧。
他靠着自己的智慧和毅力重新站了起来。
这就像一个在黑暗中迷路的人,始终坚信能找到出口,最后真的就走出了黑暗。
在生活里,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有时候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心里就会有点不是滋味。
这时候就得提醒自己,嫉妒是没有用的,得像孙膑一样,不断提升自己才是正路。
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_故事

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战国初期,各国流行变法,魏国在文侯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到了魏惠王时,隐士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前去应征,因为他非常有军事头脑,所以被惠王委以重任。
庞涓小试牛刀就打了几场胜仗,魏惠王非常高兴,就把全国的军事要务都交给庞涓处理了。
庞涓虽然本事不小,可是心术不正。
他深知与他同出一门的孙膑比自己能力强,担心孙膑将来的名气压过自己,因此假意向魏惠王推荐孙膑。
孙膑上任没多长时间,庞涓就在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
魏惠王听后就想除掉孙膑,此时庞涓又大卖人情,请求免孙膑一死,只在他脸上刻字,并剜掉他的膝骨。
终于,齐国一位使臣访魏的时候悄悄把孙膑救出了魏国。
当时是明君齐威王当政,孙膑和他谈论兵法后,齐威王对他大加赏识。
公元前353年,通过“围魏救赵”一战,庞涓得知孙膑还活着,而且自己率领的军队还被孙膑安排好的齐国军队伏击。
本来庞涓就对孙膑耿耿于怀,这次更是与之势不两立了。
几年后,魏国攻打韩国,孙膑故伎重施又取魏都,庞涓赶到援助时齐国军队却又撤走了。
庞涓一时着急,忘了上次兵败的教训,他率领军队直追齐军。
在他赶到齐军阵地时,观察了一下齐军的营盘,发现他们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用。
庞涓大吃一惊,可是他又不甘心就此退兵,于是仍然下令追击。
没多久,庞涓的部队赶到了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他数了数炉灶,炉灶只够大约5万人用的。
在他们追到齐军第————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三次扎营的地方时,庞涓发现炉灶只够2万余人用的。
这时,庞涓感到自己要胜利了,因为这足以看出齐军士气低迷,几天的工夫就逃走了这么多人。
膨胀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复仇欲让庞涓激动不已,他命令军队抓紧时间追过去。
追到马陵的时候,道路非常狭窄,此时的庞涓已经连最基本的兵家常识都忘记了,他只想着立刻赶上齐军杀掉孙膑,他们顾不上天色已晚冒险前进,直到先锋来报,前方道路被堵死了。
庞涓走上前去一看,路边的树都被砍倒了,只剩下一棵最大的树没砍,庞涓拿过火把一看,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一行字。
孙膑和庞涓的两次交锋,庞涓之死带来的现实教育意义

孙膑和庞涓的两次交锋,庞涓之死带来的现实教育意义孙膑和庞涓之间的恩恩怨怨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赋予了太多传奇,在两人的交锋之上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庞涓的小人之处,《资治通鉴》中曾有这样一段话:“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司马光之语),而庞涓正是才胜于德。
当有德之人兼具才,则会处处行善。
当有才之人缺乏德,自然也是无恶不作。
原本孙膑并无加害庞涓之心,却难逃庞涓祸害,最终遭遇酷刑失去膝盖。
也正是如此,两人的梁子正式结下。
孙膑为复仇孙膑前往了齐国,并且和对手庞涓展开了两次交锋,一次在暗一次在明。
而且最为有意思的是,两次孙膑都采取了一样的战术策略,作为同门师兄弟的庞涓却两次都未识破。
其实究其原因,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庞涓只知其术不知其略,在这一点上孙膑完胜。
围点打援孙膑和庞涓的两次交锋中的第一次留下了一个成语,叫做围魏救赵。
当时庞涓率领魏国军队侵犯赵国,赵国不敌所以寻找齐国救援。
就在齐国大将田忌准备引兵前往赵国时,孙膑却说:“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孙膑的初衷,站在大局观上看,魏国此次进攻是大动干戈,这也造成后方空虚。
只要把住命脉所在,自然可以破解赵国危机。
桂陵之战中围魏救赵此时孙膑和庞涓的计谋高低立现,孙膑所看的是整个战局的变化,寻找到根结所在再下猛药。
而不是庞涓的治标不治本,大举进攻而忽视后方。
正在庞涓率领军队拿下邯郸之后,后院起火便赶忙回去救援,最终于齐国交战败于桂陵。
更为奇妙的是孙膑是以逸待劳,而庞涓经历了之前的奋战后已经是疲惫不堪。
所以胜利天平倾向何方,早已经有了定论。
庞涓和孙膑第二次的交锋则是让庞涓丧命,公元前341年时,庞涓攻打韩国。
这时候韩国向齐国发起救援,正在这时所有人都在为救与不救,何时出兵争论不休。
这时候孙膑的答案洞悉人性,他说:“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
”;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魏国举全国之力伐韩,自然是志在必得。
孙膑与庞涓斗智读后感

孙膑与庞涓斗智读后感《孙膑与庞涓斗智读后感》篇一读完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故事,我那叫一个心潮澎湃啊,就像锅里的开水,“咕噜咕噜”直冒泡。
这庞涓啊,刚开始和孙膑那可是师兄弟呢,就像两根藤蔓从同一棵树上生发出来。
可是庞涓这人心眼忒小了,小得就像针眼儿似的。
他嫉妒孙膑的才能,觉得孙膑就像一颗耀眼的星星,把自己那点微弱的光都给盖住了。
于是他就想出那些个损招儿,把孙膑骗到魏国,还诬陷孙膑,让孙膑遭受了膑刑。
我当时看到这儿,气得我直想冲进书里去把庞涓给揪出来,我就想问问他:“庞涓,你咋就这么坏呢?同门师兄弟啊,你就下得去手?”再看孙膑,那可真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受了那么大的冤屈,换做一般人,可能就直接被打趴下了,就像暴风雨中的小树苗,直接被连根拔起了。
可是孙膑没有,他就像一只受伤的狼,躲在暗处默默舔舐伤口,等待时机。
他知道自己现在还不是庞涓的对手,于是就装疯卖傻。
我仿佛能看到他蓬头垢面,在猪圈里打滚儿的场景,那庞涓还以为他真疯了呢,我就想,庞涓啊庞涓,你还真是傻得可以,你也不想想,孙膑那样的大才,能这么轻易就疯了?后来啊,孙膑到了齐国,这就像蛟龙入海啊。
他开始施展自己的才能,在马陵之战的时候,那可真是把庞涓打得落花流水。
庞涓啊,到死可能都没想到自己会栽在孙膑的手里。
我觉得孙膑的智慧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平时藏在剑鞘里,关键时候一下子就拔出来,把敌人刺得个措手不及。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我自己在学校里的事儿。
有一次,班上有个同学,他成绩没我好,然后就偷偷在老师面前说我坏话,就像庞涓嫉妒孙膑一样。
我当时可生气了,就想跟他大吵一架。
可是后来我想了想,我要是跟他吵了,那不就跟他一样没品了嘛。
于是我就像孙膑一样,默默努力,最后在考试中又远远超过了他。
我想啊,遇到这种嫉妒自己的人,与其跟他正面冲突,不如像孙膑一样,用智慧去战胜他。
不过我也有点犹豫,也许有时候直接跟对方挑明了也挺好的,省得在那儿猜来猜去的。
但不管怎么说,孙膑与庞涓斗智这个故事,真的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民间关于孙膑与庞涓斗智的故事

民间关于孙膑与庞涓⽃智的故事 孙膑和庞渭是同学,拜⿁⾕⼦先⽣为师⼀起学习兵法。
同学期间,两⼈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但是他们之间会发⽣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孙膑与庞涓⽃智 孙膑和庞渭是同学,拜⿁⾕⼦先⽣为师⼀起学习兵法。
同学期间,两⼈情谊甚厚,并结拜为兄弟,孙膑稍年长,为兄,庞涓为弟。
有⼀年,当听到魏国国君以优厚待遇招求天下贤才到魏国做将相时,庞涓再耐不住深⼭学艺的艰苦与寂寞,决定下⼭,谋求富贵。
孙膑则觉得⾃⼰学业尚未精熟,还想进⼀步深造;另外,也舍不得离开⽼师,就表⽰先不出⼭。
于是庞涓⼀个⼈先⾛了。
临⾏,对孙膑说:“我们弟兄有⼋拜之交,情同⼿⾜。
这⼀去,如果我能获得魏国重⽤,⼀定迎取孙兄,共同建功⽴业,也不枉来⼀回⼈世。
” 两⼈长时紧握双⼿,最后洒泪⽽别。
庞涓到了魏国,见到魏王。
魏王问他治国安邦、统兵打仗等⽅⾯的才能、见识。
庞涓倾尽胸中所有,滔滔不绝地讲了很长时间,并保证说:“若⽤我为⼤将,则六国就可以在我的把握之中,我可以随⼼所欲统兵横⾏天下,战必胜,攻必克,魏国则必成为七国之道、乃⾄最终兼并其余六国!” 魏王听了,很兴奋,便任命他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
庞涓确有本领,不久便侵⼊魏国周围的诸侯⼩国,连连得胜,使宋、鲁、卫、郑的国君纷纷来到魏朝贺,表⽰归属。
不仅如此,庞涓还领兵打败了当时很是强⼤的齐国军队!这⼀仗更提⾼了他的声威与地位,魏国君⾂百姓,都⼗分尊重他、崇拜他。
⽽庞涓⾃⼰,也认为取得了盖世⼤功,不时向⼈夸耀,⼤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势了。
这期间,孙膑却仍在⼭中跟随先⽣学习。
他原来就⽐庞涓学得扎实,加上先⽣见他为⼈诚挚正派,⼜把秘不传⼈的孙武⼦兵法⼗三篇细细地让他学习、领会,因此,孙膑此刻的才能更远远超过庞涓了。
有⼀天,从⼭下来了魏国⼤⾂,礼节周全、礼物丰厚,代表魏王迎取孙膑下⼭。
孙膑以为是学弟庞涓以魏王名义请他共创⼤业,很⾼兴两⼈的情谊并没有失去;但⼜顾恋⾃⼰的⽼师。
关于军事家孙膑智斗庞涓故事

关于军事家孙膑智斗庞涓故事孙膑是战国时齐国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
他早年曾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很得魏惠王的信任。
庞涓妒忌孙膑的才能,就假意把他请到魏国,暗中却在魏惠王面前诬告他私通齐国。
魏惠王大怒,命人把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假装发疯,躲避了杀身大祸,后来,孙膑逃回齐国,齐威王很佩服孙膑的才能,对他大加重用。
公元前354年,庞涓带兵包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
第二年,齐威王命田忌做主帅,孙膑做军师,率军救赵。
田忌打算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不同意,说:“我们理应避实击虚,攻其要害,如今我们不如率领大军直接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一定回师自救。
既解除了赵国的危急,又可打击他们,岂不是很好吗?”田忌听了,连声称好,就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
果然,庞涓丢下赵国,急速回军。
走到桂陵,不料孙膑早已在这里设下埋伏。
魏军指手不及,被齐军打得大败而逃。
庞涓在作战中,看到齐军战旗上有个斗大的“孙”字,不由得大吃一惊,说:“原来孙膑还活着,我中了他的计了!”庞涓收拾好残兵败将,狼狈地逃回了大梁。
过了十三年,魏惠王又派庞涓去攻打韩国。
韩国抵挡不住,持续地向齐国求救。
这个次,孙膑还是采用桂陵之战的老办法,不去直接救援韩国,却去攻打魏国。
庞涓率领魏军,日夜不停地往回赶,这时,齐军已攻入魏国境内,占领了很多地方。
这次,孙膑制定计策,下令齐军退兵。
庞涓见齐军退兵,就跟在后面,紧紧追赶。
第一天,他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只见营地上到处都是煮饭用的灶。
他叫人点了一点灶的数目,不觉吃惊地说:“想不到齐军竟有十万人吃饭,人数真很多呀!”第二天,他又追到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再叫人一点,发现煮饭用的灶减少了一半。
他高兴地说:“看来已有很多齐军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庞涓发现齐军煮饭用的灶又大大减少了。
他更加高兴了,对部下说:“我早就知道齐军胆小怕死。
他们进入我们国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庞涓命令抛下辎重,只带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膑和庞涓斗智斗勇的故事
战国初期,各国流行变法,魏国在文侯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到了魏惠王时,隐士鬼谷子的徒弟庞涓前去应征,因为他非常有军事头脑,所以被惠王委以重任。
庞涓小试牛刀就打了几场胜仗,魏惠王非常高兴,就把全国的军事要务都交给庞涓处理了。
庞涓虽然本事不小,可是心术不正。
他深知与他同出一门的孙膑比自己能力强,担心孙膑将来的名气压过自己,因此假意向魏惠王推荐孙膑。
孙膑上任没多长时间,庞涓就在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
魏惠王听后就想除掉孙膑,此时庞涓又大卖人情,请求免孙膑一死,只在他脸上刻字,并剜掉他的膝骨。
终于,齐国一位使臣访魏的时候悄悄把孙膑救出了魏国。
当时是明君齐威王当政,孙膑和他谈论兵法后,齐威王对他大加赏识。
公元前353年,通过“围魏救赵”一战,庞涓得知孙膑还活着,而且自己率领的军队还被孙膑安排好的齐国军队伏击。
本来庞涓就对孙膑耿耿于怀,这次更是与之势不两立了。
几年后,魏国攻打韩国,孙膑故伎重施又取魏都,庞涓赶到援助时齐国军队却又撤走了。
庞涓一时着急,忘了上次兵败的教训,他率领军队直追齐军。
在他赶到齐军阵地时,观察了一下齐军的营盘,发现他们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用。
庞涓大吃一惊,可是他又不甘心就此退兵,于是仍然下令追击。
没多久,庞涓的部队赶到了齐国军队第二次扎营的地方,他数了数炉灶,炉灶只够大约5万人用的。
在他们追到齐军第
三次扎营的地方时,庞涓发现炉灶只够2万余人用的。
这时,庞涓感到自己要胜利了,因为这足以看出齐军士气低迷,几天的工夫就逃走了这么多人。
膨胀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复仇欲让庞涓激动不已,他命令军队抓紧时间追过去。
追到马陵的时候,道路非常狭窄,此时的庞涓已经连最基本的兵家常识都忘记了,他只想着立刻赶上齐军杀掉孙膑,他们顾不上天色已晚冒险前进,直到先锋来报,前方道路被堵死了。
庞涓走上前去一看,路边的树都被砍倒了,只剩下一棵最大的树没砍,庞涓拿过火把一看,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一行字。
此时他才明白中计了,但他的命令还没发出,齐军就已经喊声大作,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在乱军中被活捉。
这场战役使魏国损失了大量兵力,从此一蹶不振,后来竟然沦为任人宰割的小国。
孙膑的确是技高一筹的军事天才,他深知庞涓的心理,也了解庞涓有自以为是和骄傲冲动的性格,所以每天刻意减少炉灶的数目,以引诱庞涓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在树下火光亮起时,孙膑就知道庞涓到了,所以下令放箭,打败了魏军。
由庞涓数炉灶这一点上看,他还是比较谨慎的人,可是他忘了对手也是军事天才,而他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且他居然没有做任何细致的推敲和思考,就盲目地指挥军队前进,因此难逃一败涂地的下场。
由此可见,做任何事情时都应该谨慎求稳,切不可轻举妄动、率性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