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

合集下载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适用性探究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传播模式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适用性探究
程 和 信息 解 码 过程 , 表达 阶段看 作 在 目的语 中 将
给最 终 的接 受 者 ( 文 读者 ) 整个 传 播 过 程 也涉 译 ,
进 行 综合 和编 码 的过 程 , 可 以看 出代 码 模式 的 及 噪音 以及 反馈 等重 要 囚素 。【 有研 究者如 姚亮 仍 。 另
收 稿 日期 : 0 0 0 — 0 2 1— 7 1
活 动 , 复杂 过程是 语 码模式 所 不能完 全解 释 的 。 其 如 图 1它 以推 理模 式取 代 代码 模 式 , 究作 为 交 , 研
际者 的译 者 的大脑理 解 和推理 的机 制 ,强调 依据
语 境 寻找关联 的动态推理 。[ 2 1
上世 纪 9 0年代 中后 期 , 吕俊 教 授 为代 表 的 以
刮译 模式 就是对 翻译过 程和本 质所作 的概括
性描述 , 翻译 活动规 定 的一 套标准 的操作程 序 。 对 与翻译 模式密切 相关 的就 是 翻译 过程 。最 初构 建 翻译 模 式 的 是 Nd (94 、C fr(95 、 ae ia 16 ) aod 16 )K d
(9 8 、 t n r17 ) 1 6 ) Se e(9 5 等人 。这些 翻译模式大 多都 i 是建 立 在语 言学基 础之 上 ,对 翻译 过程 静态 的归 纳 总结 , 往往 不能 明确捕 述 翻译 的本质 。从 2 0世
基 金 项 目: 苏技 术 师 范学 院 青年 基 金项 门( Y 0 0 0研 究 成 果之 一 江 K Y 85 ) 作者简介: 小霞 (9 5 )女 , 诸 17 一 , 汀苏常州人 , 讲师 , 丰要研究方 向为翻译理论 与实践。
第1 O期
诸小 霞 : 韦斯 特 利~ 麦克 莱 恩 传 播 模 式在 翻 译 过 程 研 究 中的 适 用 性探 究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一、本文概述《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影响。

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认为翻译是一种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分析术语翻译中的具体案例,揭示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践意义,并对该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价值和地位进行评估。

文章首先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介绍,明确其在术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接着,将选取不同领域的术语翻译实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应选择论的原则和方法,实现术语的准确传达和有效沟通。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术语翻译实践的影响,包括对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提升以及文化交流的促进等方面。

文章将对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术语翻译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其在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多样性挑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解,推动术语翻译的实践和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该理论认为,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交流和互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适应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读者需求,同时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在于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译者需要在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灵活的选择和适应。

这种选择不仅包括对词汇、句式和修辞等语言层面的选择,还包括对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的选择。

通过这种选择,译者可以使翻译更加贴近目标语言读者的需求和期待,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翻译过程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文化交流活动。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精选推荐

翻译理论⼀外国翻译史和翻译名家西⽅翻译史可⼤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翻译研究⽅法:①语义学翻译法(philological approach)②语⾔学翻译法(linguistic approach)③交际学翻译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④社会符号学翻译法(socio-semiotic approach)社会符号学翻译法:源于美国翻译理论家,《圣经》翻译家尤⾦.奈达(Eugene A.Nida)创导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语⾔学翻译法:着眼的基本问题是原⽂的字⾯意义(the literal character of the source text)篇章的主题结构和风格(the thematic structur and style of the discouse).这种⽅法强调直译。

(公元前⼀世纪,古罗马翻译家兼演说家西塞罗:翻译不应拘泥与原⽂的词语⽽注重原⽂的思想,坚持不可逐字死译⽽要符合译⽂的语⾔规则与特性)。

18世纪中叶,爱丁堡⼤学的历史学教授泰特勒在《翻译的原则》⼀书中提出著名的三原则:①译⽂应完整的再现原⽂的思想内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the original work。

②译⽂的风格,笔调应与原⽂的性质相同——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③译⽂应像原⽂⼀样流畅⾃然——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语⾔学翻译法:现代语⾔⽂学发展的产物,它主张在对⽐语⾔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基础上制定的⼀系列规则以实现等值(equivalence)这⼀学派的代表⼈物:英国语⾔学家卡特福特catford,法国的穆南和前苏联的巴尔胡达罗夫等⼈。

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适用性

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适用性

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适用性刘佳丽【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译界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适用性一直存有争议,其在英汉翻译应用中有局限性。

从翻译操作过程释义功能对等理论,发现仅在三类语境之下具备适用性:1)受众的知识背景相同时;2)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原语读者的相同时;3)原文与译文的目的一致时,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具备相对适用性。

这三类语境的归总为今后学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使用功能对等理论的适用范围提供参考。

%Whether the theory of Nida’s“Functional Equivalence”could be applied to all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has always been questioned in translation fields. Therefore 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the theory from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cts, and ex⁃pound three limitations of its application to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he discordance of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ed text purpose, the discrepancy among readers’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lationship of source language communicators and that of translated language communicators. By analyzing examples giv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vide some advice for the ap⁃plication scope of the theory of“Functional Equivalence”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future.【总页数】2页(P103-104)【作者】刘佳丽【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电影译名中的"功能对等"——奈达的翻译理论在电影译名中的应用 [J], 刘大燕2.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生态翻译理论比较研究 [J], 韩竹林;种微微;张林影3.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 [J], 李灿宇; 李永兰4.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老人与海》中译本为例 [J], 李灿宇;李永兰5.论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适用性 [J], 刘佳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一、本文概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该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进行概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实践意义。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和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等学者的早期研究。

他们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翻译应该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

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功能派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翻译目的论、翻译行为论、翻译功能论等多个分支。

在核心观点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因此,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是决定翻译质量和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和功能,翻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在应用领域方面,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包括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等。

它不仅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还为翻译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保障。

该理论也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多元化发展,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流派,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全面概述,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应用领域。

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概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也被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或“目的论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功能的社会行为。

功能派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探究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西方翻译理论之一,它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文首先综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四个发展阶段,接着简述了目的论的三大原则,最后对目的论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评价。

标签:翻译目的论;形成;三大原则;评价1. 引言作为当代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目的论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

目的论即skopostheorie。

当代的西方翻译理论百花齐放,从注重文本和语言的微观研究到对探索历史,文化对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研究格局多种多样。

而由德国功能派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摆脱了先前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研究,开始将翻译的重点转向了译语的文化方面,更多的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形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大体经历过四个阶段。

首先,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最早提出了功能派思想。

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摆脱了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即skopostheory。

然后在威密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理论。

最后,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iristiane Nord)完善了此翻译理论。

2.1 目的论的起源在其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赖斯根据行为学的理论首先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

一方面,赖斯以等值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认为理想的译文是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交际功能和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另一方面,她同时意识到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因为翻译有特殊的具体要求,即translation brief(有些译本所要实现的某一功能或者目的并不等同于原文),所以这种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分析奈达(Eugene Nida)与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理论,揭示两者在翻译理念、方法和实践上的异同。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翻译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以其“动态对等”理论著称,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

而纽马克则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主张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本文首先概述奈达和纽马克的主要翻译理论,包括其核心理念、关键术语和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共性和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本文还将评估这两种理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理解它们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并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誉为“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也被称为字面对等,指的是译文尽可能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

奈达认为,这种对等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文献翻译,因为这些文献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其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奈达更加强调的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应该在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上达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他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为了实现动态对等,奈达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调整。

翻译目的论在文学作品中适用性的探讨 甘立

翻译目的论在文学作品中适用性的探讨 甘立

翻译目的论在文学作品中适用性的探讨甘立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莱斯和弗米尔创立了目的论,后来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的概念,诺德等人对此进行了丰富和完善,目的论迅速发展,在德国功能学派理论中占着无足轻重的地位。

有些学者认为,文学翻译不能用目的论指导,它是不适用的。

而弗米尔认为,目的贯穿在一切人类活动的过程中,文学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因此文学翻译也有其目的。

本文通过讨论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给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更多可能性和选择性。

关键词:目的论;文学翻译;适用性一、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是一个哲学概念,翻译理论家们将这一概念引入到了翻译活动之中,才有了翻译目的论。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中的第一原则,在翻译活动中,是归化还是异化,是直译还是意译,这要看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翻译目的论在德国生根发芽,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弗米尔的目的论。

目的论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功能理论发展的初期,凯瑟琳娜·莱斯是这一理论中不可不提的人物。

她首创了在翻译批评中引入了功能理论,结合了语言作用、文章类型和翻译方法,强调了要重视翻译活动的功能,也就是翻译的目的。

她在翻译过程中重视文本形式、内容和文化背景等的对等,对后来人对翻译目的论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目的论发展的第二个时期,“目的论”这一概念由弗米尔正式提出。

根据弗米尔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应该以翻译目的为首要依据。

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是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

目的论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中,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对目的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对译文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交流功能和作用,他不仅仅把翻译视为一种文字活动,而是把翻译视为一种双方之间为了交流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

在他的理论中,翻译不再是字对字的转换,而是综合考虑到其他文字之外的因素,比如文化、宗教等等。

目的论发展到了第四个阶段的时候,克利斯蒂安·诺德整合并梳理了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提出了“目的”和“忠实”的翻译指导原则,进一步地拓宽了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目的论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翻译理论之适用性研究On Relevance of Overseas Translation Theories摘要:本文从分析四篇硕士毕业论文入手,探讨了当今中国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外国翻译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论文认为,如何正确恰当地运用外国翻译理论关系到学风教风的建设,必须加以重视。

论文从不读原著、态度不正、指导不力、缺乏创新精神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适用性欠佳的根源,并举出例证提出了改进的办法。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four M.A. degree theses, discusses the relevance of overseas translation theories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The writer argues that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of overseas theories affects, ultimately, the wa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 important issue that merits close attention. The paper traces the root-causes of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 theory application to reading no monographs in the original, incorrect attitude, lacking proper tutorial guidance and absence of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it also offer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in this field关键词:适用性,外国翻译理论,原著,创新精神Keywords:relevance, overseas translation theory, monograph in the original, enterprising spirit,自从国门打开之后,我们引进了不少国外的翻译理论。

广大翻译工作者以及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外语院系的师生学习外国翻译理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可喜现象,它必将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推动我国翻译研究不断地走向深入。

笔者由于工作的需要,经常认真阅读学术刊物上刊载的有关翻译的文章,为某高校的学报审稿,也不时接受有关高校邀请,参加专攻翻译的博士、硕士的毕业论文答辩。

在阅读翻译研究论文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如何准确的引用外国翻译理论的问题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引起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关系到提高我们高校研究生(不光是翻译方向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学风的建设,关系到如何在借鉴引进的过程中创新。

千万不可等闲视。

而必须给以密切的关注。

最近笔者应邀参加了两个学校五篇硕士(同等学历)毕业论文的答辩,除开一篇是研究文学的以外,余下四篇选的都是翻译研究的题目,而且每篇都引用了大量的外国翻译理论作为论文的立论基础,读后有了一些切身体会,不吐不快。

下面想结合这四篇论文,对事不对人的就外国翻译理论的适用性的话题做一番探讨,并“借题发挥”,想就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比如如何才能学好外国翻译理论,应该怎样借鉴外国翻译理论,以及如何在引进过程中创新等,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头一篇论文的题目叫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Numbers in the Tang Poems —the Realization of them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唐诗中数字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英译中的实现》。

①选题很有新意,文章写的也不错。

作者的主要论点是,唐诗中的数字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应该尽可能地在译文中予以保留。

请看他的译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认为,许渊冲的译文: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没有把原诗中的数字译出,损失太大,因此作者建议改译为:Widen your view hundreds of miles/ By going up one flight of stairs。

显然,论文作者看到了诗词翻译当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如何保留原文的形象(image)。

当然翻译诗词,还需要考虑如何再现原诗词的韵律、韵脚等问题,由于作者的侧重点所限,后者文章中没有深谈。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竟然引用了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有名的“动态对等”的论点。

这真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只要是把奈达的一本《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的读者都知道,“动态对等”的精髓是改变原文形式,而作者的观点集中到一点恰恰是保留原文的形式。

奈达提出的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的理论,甚至可以说整个一本《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统统都是围绕着为什么要改变原文形式以及如何改变原文形式来展开的。

真不知道奈达的理论如何用以指导诗词的翻译。

也许有人会诘问:我与奈达最后要达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啊,我们追求的都是读者反应的一致啊。

但是,一个重要的翻译术语往往是和一个翻译理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与手段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同样是读者反应对等,瞿秋白也讲过类似的话,大家都知道,瞿秋白是主张直译的。

论文作者若是真的喜欢“动态对等”这个翻译术语,笔者建议,在这儿倒不如引用瞿秋白的理论,来得更加有说服力一些。

当然,这决不是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就不能用了。

如果你研究的是应用文体如广告之类的翻译,奈达的理论还是非常适用的。

另一种办法是照引奈达的术语不误,但同时说明你的理论与奈达理论不一样的地方。

这样你就进入了创新的阶段。

好多著名的翻译理论家正是这么做的。

这点我们留待后文详述。

第二篇论文谈的是口译研究,题目叫做Employment of the Relevance and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Major Step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在分段口译的主要步骤中运用关联翻译理论》。

②作者是一位有多年实际经验的口译工作者。

论文谈了译者如何进行记忆以及如何做好笔记。

有实践有理论,未见有不妥当的地方。

问题出在第一部分,作者想引用关联翻译理论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但显而易见,作者并没有把理论吃透。

具体表现在一个重要的概念“context”的理解上面。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context是个心理学术语,是某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的总和。

一个相关的术语cognitive environment指的是一个人通过各种途径储存在大脑里的世界知识。

作者尽管想引用关联理论,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对于context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阶段。

他在论文中一会儿说,所谓的context “实际上”指的是“交际所需要的环境(context)。

一般来说context包括认知环境(cognitive context),交际环境(communicative context)与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

一会儿又说“具体的环境(context)包括交际环境(communicative context)与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

这儿作者把关联翻译理论赋予context这个术语的特殊含义抛到了一边,将三个“交际所需要的环境”context 混为一谈。

而且没有明确地说明这究竟是作者有意识地对关联翻译理论进行的补充扩展,还是作者实际上没有弄明白关联理论,是对关联理论的一种任意发挥。

作者还说口译的目的是争取作到“最佳关联”。

这就更加没有根基了。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最佳关联”指的是人类在交际过程中进行推理的一种心理常态,即总想用最小的力气(minimum processing effort),去换取交际中最大的语境效果(maximum contextual effects)。

所以关联翻译理论又因此被称作“最大最小理论”(minimax theory)。

笔者见到的这篇论文统篇只字未提minimum processing effort 一词,却大谈最佳语境效果。

作者实际想说的是,在口译中应该注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注意交际的上下文,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取得最好的翻译效果。

可以坦率地说,这些和关联翻译理论根本就沾不上边。

仅仅为了增强理论力度,强拉硬拽拼凑几个外国翻译理论的术语,实际上是帮了倒忙。

第三篇论文的题目叫The Position of Translation in the Chinese Polysystem—The Influence of Ideology on Translators and their Translation《翻译在中国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意识形态对译者及其翻译的影响》。

③论文列举了中国翻译的四个高潮,并试图用多元系统理论和列夫威尔的赞助人、意识形态以及诗学对翻译的影响等两个方面,对这四个翻译高潮进行分析。

首先一个问题是,上述两个理论都是在比较文学的范畴内提出的,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文学翻译,而文中所涉及的中国历史上的这几次翻译高潮,有涉及佛经翻译的,有涉及科技翻译的,也有涉及人文科学翻译的,并不完全是文学翻译。

这样,人们就自然会对这些理论的适用性问题提出疑问。

另外,多元系统主要关心的是文学翻译在社会上的地位,比方文学作品经过了翻译,究竟是翻译呢还是译入语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红楼梦》翻译成了英文,究竟是经过了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呢还是英国的文学作品。

这种理论同论文所涉及的中国的翻译高潮,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用在这儿有点儿勉强。

从论文的内容分析,作者主要想探讨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翻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试图揭示翻译与当时当地的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

实际上,在寻求理论支持的时候,只要运用列夫威尔一种理论就绰绰有余。

没有必要非得把多元翻译捎带上。

画蛇添足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最后一篇论文的内容是对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的分析研究。

题目叫做: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Yang Bi’s Version of V anity Fair 《杨译“名利场”审美价值再现研究》④。

作者主要的观点是,杨译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是难得的佳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