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四)

合集下载

【文档】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四)人教课标版

【文档】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学设计:古代诗歌鉴赏(四)人教课标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四)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认识传统的审美习惯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认识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到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光易逝。

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哪处?杨柳岸晨风残月”,此间缠绵悱恻的分离之情,给人以悠久的回味。

5)闻雁思归。

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哪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

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小雨,到傍晚,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别内涵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行的崇高。

“洛阳亲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以折柳表惜别。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国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其余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其余感情。

3)以草木茂盛反衬荒芜,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触。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斜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往日的繁荣已无影无踪,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掉了往日的华丽堂皇,斜阳照射着破败悲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质量。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独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行的追求。

其余“宁愿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孤独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品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崇高的精神追求。

陆游的有名词作《咏梅》:“零散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残害的不幸遭受和不肯狼狈为奸的崇高情操。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古典诗歌鉴赏第4课时系列教案

高考语文冲刺复习 古典诗歌鉴赏第4课时系列教案

2011高考语文冲刺复习系列教案古典诗歌鉴赏第4课时【考点透析】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近年鉴赏诗歌的题型看,古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如果说以上三点是鉴赏诗歌的“形”,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那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体现了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尽可能地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围绕具体诗作的字词句篇中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作出中肯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在鉴赏过程中,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根据诗歌题材,把握思想内容1.儿女情长写这类内容的诗多为爱情诗、闺怨诗,诗人或表达对恋人的挚爱,或抒写对自由幸福的追求,或倾泻对负心者的不满,或揭露扼杀爱情的罪恶等。

如《静女》、《氓》、《孔雀东南飞》。

评价这类诗的内容,首先要整体把握作品体现的情感倾向是积极的、褒扬的,还是消极的、贬斥的;其次要从分析人物的性格入手,通过不同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去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分析语言和表达技巧来分析诗歌内容。

2.建功立业(1)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的《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陆游《书愤》里的“早岁那知世事艰”等。

(2)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这种内容多在怀古诗词中表现。

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缅怀古代英雄,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为国立功,但又无人问津的悲愤。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通过怀古,寄托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怀,流露宦途失意之情。

(3)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李贺的《雁门太守行》通过战斗场面的描写,表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奋起抗敌的英雄气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描写戍边将士平定边患的坚强意志和豪迈气概。

这类诗内容多为边塞诗或怀古诗。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四鉴赏诗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四鉴赏诗

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等条件,有意使语 句具有双重含意,言在此而意在彼
作用 ① ②

④ ⑤
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 精妙之处。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愁”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①·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⑥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⑦处。
【整合答案】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 是写情,寓情于景。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思路导引】 1.直接抒情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 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运用 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表达效果?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 表达技巧?
答案:以动衬静。
(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 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 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 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学案(一)06至10年高考四川卷试题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6)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7)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分)(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6分)3.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

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

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

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

②趱:赶快。

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8延)野夕答孙郎擢①(何逊②)山中气色满,墟上生烟露。

杳杳星出云,啾啾雀隐树。

虚信无宾客,幽居乏欢趣。

思君意不穷,长如流水注。

[注]①孙郎擢:孙擢,何逊的友人,生平不详。

②何逊(?一约518):南朝梁诗人。

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室等职。

(1)诗题为“野夕答孙郎擢”,诗的前四句是怎样写“野”、“夕”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末句中的“流水”比喻什么?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4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任务4鉴赏古诗的思想内容教学课件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从登山发端,继而描述渲染途中景物和感受,至尾联方点扣题目,并表明心志。 B.首联在轧轧轿声和轿夫轻健的步伐上用笔,不着痕迹地传达出诗人山行时畅快的心情。 C.山风翻卷,落花如雨,烧田之处,青烟缕缕,春景的萧瑟难减诗人登临的盎然兴致。 D.本诗气脉通畅,用语斩截有力,清新明快,与诗人游途中明朗愉悦的心境恰相契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9分) 咏芭蕉
[清]郑 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唐]杜 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①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①上番:初番,头批。多指植物初生。
实战演练 针对训练,提能力 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诗前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长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好了铺垫。 B.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从而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则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作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我坐在吱呀吱呀的轿子中上剑门关,此时正是春和景明的季节,轿夫们登山的速度比奔跑还快。风吹落红花 会迎来下一季花开,山上缭绕着农民烧田的缕缕青烟。领略如此美景,但没有写出好的诗句,能够解除客游他乡悲 凉情怀的只有美酒。隐居的高士喜欢风吹松树的感受,请不要让残破的梨花进入我梦境之中。
知识萃取 凝练知识,萃精华
参考答案 3.B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感具体化”错误,郑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在写景基础上抒情,即直抒胸臆。故选B。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5篇范例)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5篇范例)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5篇范例)第一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辅导学案一、解读诗歌基本方略1、解读标题明确类别推断情志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品味意境3、识别技法表现手法方式与修辞二、古代诗歌的类别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惜别送别诗思乡怀远诗怀古咏史诗边塞诗说理诗咏物诗(侧重于托物言志)(一)咏物诗【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特点归纳: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

②寄托什么志。

(二)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ϖ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ϖ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ϖ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ϖ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对比。

ϖ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ϖ 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5.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宿建得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复习第一专题诗歌形象的把握和鉴赏一、复习目标:1、要学会知人论世。

准确把握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

2、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形象和意象。

3、掌握出题的角度。

如:人物形象的特点,形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景物的特点和塑造的方法或角度(近远、动静、色彩、各感官、大小等),景物的层次和作用,意象的含义和深层含义,意象组合而表现出来的意境二、复习提示:1、鉴赏人物形象要分析刻画形象的手法,注意分析形象的相关描写,分析形象所处的环境;鉴赏景物要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注意景物的特点和作用;注意意象的特定含义、隐性含义、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注意不同意象表现出不同的意境。

2、了解一些题目的常规问法及答题模式三、考点分析:“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分析古诗中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两个方面,鉴赏古诗形象就是要准确分析诗中景物和人物的特征及其蕴含的情感。

景物形象包括意象和意境,意象是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图景。

人物形象包括作者形象(即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及其在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和白居易《卖炭翁》中卖炭翁的形象。

高考鉴赏古诗形象试题主要有分析意象试题和分析意境试题两类。

分析意象试题主要分为两种设题方式:(1)要求分析意象特征,(2)要求分析意象的寓意或情感。

分析意境试题主要有三种设题方式:(1)要求分析意境中的“境”,就是分析意境中景的因素,题干中常含有“画面”“情景”“图象”“景象”等要求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要求语,(2)分析意境中的“意”就是要求分析意境中蕴含的情感或寓意,(3)分别分析意境中的“境”和“意”就是既要分析意境中“情”的因素,题干中常同时含有“画面”和“感情”两个词语,或“景与情”等要求语。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复习学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复习学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高考复习学案【高考目标】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D(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点阐释】《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要点精析】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

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2005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

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

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

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古代诗歌鉴赏(四)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

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

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

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

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以折柳表惜别。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

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子”即“伶子”,“青”即“清”。

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

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

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

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第4课时一、高考原题详析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08广东卷)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高考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答:(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答案:(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解析:(1)严诗所写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

“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

“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

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

“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

“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

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来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

这一句写望中所见。

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地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

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

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

“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可谓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都渗透在了景物的描写中。

诗的一、二句中的“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

“宫前水”即浐水。

诗人就是选取了“宫前水”这个意象抒发了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此题应在原诗语句理解的基础上作答。

“绿暗红稀出凤城”。

序值春杪,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

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凤城”指京城。

友人辞“凤城”而去,作者依依惜别,心情很不平静。

“暮云楼阁古今情”。

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衔山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

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也将慨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

总之,作者此时脑际翻腾着的种种激情都由“古今情”三字含蕴了。

并且作者排除了歧路沾巾的常态,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巧妙地借“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飒形象掬出,组成了一幅感伤画面,形成了融情于景的特色。

3.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2006高考重庆卷)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答:(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答: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

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1)诗的第一句就运用拟人手法点出造物“有情”,以下三句分别写出“有情”的表现。

理清了结构,题目迎刃而解。

(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

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出现。

“化作春泥更护花”;春泥护花就是对新生事物的关爱。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答:(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第一问时,应抓住句中主要意象“数枝幽艳”和关键词语“啼”,从中理解花儿被打湿令人怜惜的景象。

解答第二问时,从“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可以看出直接对“惜春伤怀”的否定,从下阕“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可以看出作者真正的情感态度。

答案就可以围绕词中这两句来组织。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题时,只要抓住“朝朝”“处处”“辛苦”等关键词语就容易理解下阙的内容,只要抓住“人间辛苦是三农”就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高考热点体验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07辽宁)秋夜独坐(节选)夜深唐·王维宋·周弼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07浙江)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