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分级、城镇道路路面分类.doc
二建政【道路】知识点汇总

市政公用1.城市道路分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分类)2.快速路——中央分隔、主要以交通功能为主、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全控制、单向不少于2车道、两侧不设吸引较大人流量的建筑物。
3.主干路——连接城市的各个分区、以交通功能为主、两侧不设吸引较大人流量的建筑物。
4.次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的功能。
5.支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服务功能为主。
6.快速路设计车速一一60-100 (km/h)、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设计使用年限20年7.主干路设计车速一一40-60(km/h)、应设置中央分隔带,设计使用年限20年8.次干路可设,支路不设中央分隔带9.高级路面——水泥混凝土(30年)、沥青混凝土(15年)、沥青碎石。
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建设投资高、养护费用少。
10.次高级路面——适用于城镇支路、停车场。
强度、刚度、稳定性都次于高级路面、建设投资少、养护费用多。
11.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
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与弯拉应变。
主要代表为:沥青混凝土,,,(2)刚性路面——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
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
主要代表为:水泥混凝土。
沥青混凝土结构组成:1. 垫层——介于基层与土基之间的层位,改善土基的湿度与温度状况,保证面层基层的强度稳定性与抗冻胀能力,扩散荷载应力。
2.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载车辆荷载的竖向力。
3.面层——直接同大气与行车相接触的层位,承受较大的竖向力、水平力、冲击力的作用。
应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与高低温稳定性。
良好的平整度与粗糙度。
4.高等级路面——可有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上面层、中面层、下面层组成。
5.垫层性能要求——改善土基的湿度与温度状况。
垫层材料强度要求不一定要高,但其水稳定性必须要好。
6.基层性能要求——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刚度、强度;不透水性好;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doc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主编单位:xx批准部门:xxxxx实施日期:xxx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1991] 1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计划单列市建委,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原国家城建总局(80)城发科字第207号文的要求,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主编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业经审查,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CJJ 37—90,自一九九一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城镇道路桥梁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归口管理。
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负责。
本标准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出版。
1991年3月4日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使城市道路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保证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大、中、小城市以及大城市的卫星城等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设计。
街坊内部道路与县镇道路不属本规范范围。
新建道路必须按照本规范进行设计。
在旧城市道路改建设计中,个别指标受特殊条件限制,达不到本规范规定标准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近期工程可做合理变动,待逐步改造后达到规范要求。
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城市规划区的边线分界。
城市与卫星城等规划区以外的进出口道路可参照本规范与公路等有关规范选用适当标准进行设计。
进出口道路以外部分应按公路等有关规范执行。
第1.0.3条应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道路类别、级别、红线宽度、横断面类型、地面控制标高、地下杆线与地下管线布置等进行道路设计。
应按交通量大小、交通特性、主要构筑物的技术要求进行道路设计,并应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在道路设计中应处理好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在道路设计中应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贯彻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避免造成反复开挖修复的浪费。
在道路设计中应综合考虑道路的建设投资、运输效益与养护费用等关系,正确运用技术标准,不宜单纯为节约建设投资而不适当地采用技术指标中的低限值。
沥青路面结构组成及性能要求

一、城镇道路分级(1) 快速路:应 ( ) 分隔,全部控制出入并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应实现交通连续通行:单向设置不应少于 ( ) 车道。
(2) 主干路:应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以 ( ) 功能为主。
(3) 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以 ( ) 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的功能。
(4) 支路:宜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相连接,以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 ) 功能为主。
二、城镇道路路面分类(1) 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包括沥青混合料、沥青贯入式和沥青表面处治。
沥青混合料适用于各交通等级道路:沥青贯入式与沥青表面处治路面适用于 ( ) 道路。
(2) 水泥混凝土路面包括 ( ), 适用于各交通等级道路。
(3) 砌块路面适用于 ( ) 与步行街。
路面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 年 )三、按力学特性分类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它的破坏取决于 (第1 页共119 页) 和 ( )。
刚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它的破坏取决于( )。
沥青路面由面层、基层、垫层组成。
一、沥青路面结构组成(1) 垫层:改善土基的湿度和温度状况:垫层的强度要求不一定高,但其 ( ) 必须要好。
(2) 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 ( )。
应具有足够的、均匀一致的承载力和刚度,有足够的 ( ) 和 ( ),坚实、平整、整体性好,不透水性好,抗冻性满足设计要求。
(3) 面层:直接同行车和大气相接触的层位。
承受 ( ) 和降水的侵蚀作用及温度变化的影响。
①面层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耐磨、不透水和高低温稳定性,且表面层还应具有良好的 ( ) 和 ( )。
②面层可分为: 上 ( 表 ) 面层、中面层、下 ( 底 ) 面层。
粗粒式用于 ( ),中粒式用于 ( ),细粒式用于 ( )。
二、沥青面层的性能要求(1) 平整度 - 为减缓面层平整度的衰变速率,应重视面层结构及面层材料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

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标准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等级划分对于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城市道路的功能、规模、交通量和环境等因素,可以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背街小巷四个等级。
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络的骨架,承担着城市主要交通流量的运输任务。
主干道一般连接城市各个重要节点,如主要商业区、政府机构、交通枢纽等,其交通流量大、车速快、行车舒适度高。
主干道的等级划分应考虑道路宽度、车道数、交通流量、路口密度等因素,通常采用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路等等级划分。
次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承担着较大的交通流量和较快的车速。
次干道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快速路、次干路等等级划分。
支路是连接次干道和居民区的道路,承担着较小的交通流量和较慢的车速。
支路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支路、小街道等等级划分。
背街小巷是城市道路网络中的末梢道路,承担着较小的交通流量和较慢的车速。
背街小巷的等级划分应充分考虑其在城市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通常采用背街小巷、巷道等等级划分。
在城市道路等级划分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交通需求,合理划分各个等级的道路,确保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和安全畅通。
同时,城市道路等级划分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等因素,实现城市道路与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快捷、安全的出行环境。
总之,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是城市交通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地相关部门在进行城市道路等级划分时,能够充分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划分标准,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和居民的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城镇道路工程

城镇道路工程一、城镇道路分类与分级1、道路分级:考虑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及沿线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将城镇道路分为:快速路(完全为交通服务)、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2、道路路面分类:1)按结构强度分为:高级路面、次高级路面;2)按力学特性分为: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弯沉变形大、抗弯强度小,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刚性路面(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抗弯强度大、弯沉变形小,呈现较大的刚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
二、沥青路面结构组成特点(一)结构组成1、道路结构由面层、基层和路基组成;2、面层、基层的结构类型和厚度应与交通量相适应;3、基层的结构类型可分为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4、路基断面形式有:路堤(填方)、路堑(挖方)、半填半挖路基;5、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适于做路基填料,如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进行改善;6、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铺设整平层;7、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并把面层下传的应力扩散到路基;8、常用的基层材料分为:1)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属于半刚性基层,包括石灰稳定类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石灰粉煤灰钢渣稳定土类基层、水泥稳定土类基层,其强度高、整体性好,适用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2)嵌锁型和级配性材料(级配砂砾及级配砾石基层属于柔性基层,可用于城市次干路及以下道路基层);9、高级沥青路面面层可划分为:磨耗层、面层上层、面层下层,或称之为:上面层、中面层和下面层;10、沥青路面面层分为:1)热拌沥青混合料(包括沥青马蹄脂碎石混合料SMA、大孔隙开级配排水式沥青磨耗层OGFC);2)冷拌沥青混合料面层;3)温拌沥青混合料面层、4)沥青贯入式面层;5)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二)结构层与性能要求:1、路基:整体稳定性、变形量控制;2、基层:结构强度、水稳性、抗冻性、不透水性;3、面层:承载能力、平整度、温度稳定性、抗滑力、透水性、噪声量。
道路工程考试重点

1、交通运输体系:道路运输、铁路运输、水上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2、道路运输的特点:机动灵活性大,普及面广、适应性强,速度快、造价低,投资少、见效快3、国道分类: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分级:高速、一级、二级、三级、四级高速的特点:具有政治、经济意义;专供汽车分车道、分向行驶,有四车道、六车道、八车道几种。
各自特点没有整理。
4、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分级:1级公路、II级公路、III级公路5、城市道路网分为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方格网式特点:适用于地形平坦的城市,有利于建筑物的布置和识别方向,交通分散灵活,组织灵活,整个系统的通行能力大,缺点是对角方向交通不便.环形放射式特点:便于市中心与外围市区和郊区的直接快速联系,常用于特大城市的快速交通系统。
自由式特点: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道路网结合自然地形呈不规则形状。
缺点是非直线系数较大、街坊不规则。
混合式特点:混合以上三种图式,大多是受历史原因逐步发展形成的。
6、城市道路红线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7、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横断面的交通流量(即单位时间通过道路某断面的车辆数目)。
8、设计交通量:预测年度达到的年日均日交通量,用作道路、交通设施规划,确定道路等级以及论证道路、交通设施可行性等的依据。
不宜作为具体设计的依据。
9、公路通行能力: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车辆或行人)数,亦称公路通行能量。
10、在气候良好、车辆行驶只受道路本身的条件影响时,具有中等驾驶技术的人员能够安全、舒适驾驶车辆的速度。
11、道路平面线形的主要组成要素:直线、圆曲线和回旋线.12、同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当车速V大于等于6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不小于6V;当车速V小于等于40km/h时,同向曲线间的最短直线长度限制可以放宽。
13、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反向曲线间的最小直线长度以不小于计算行车速度V的2倍为宜,否则若两反向曲线已设缓和曲线,就将两缓和曲线的首尾相接.14、横向力系数体是横向力与竖向力的比值,用以准确地衡量汽车在圆曲线上行驶时的稳定、安全和舒适程度,近似为单位车重上受到的横向力。
城镇道路路面的分类及特点

城镇道路路面的分类及特点
城镇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的分类和特点。
根据路面
材料和结构特点,城镇道路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沥青路面:沥青路面是城镇道路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由沥青混凝土铺成,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平坦性。
沥青路面能有效减少车辆行驶时的噪音,提供较为舒适的行驶体验。
此外,它还具备较强的防水性能,能够减少路面积水和降低交通事故的风险。
2. 柏油路面:柏油路面是一种由石油渣、沥青、细石料等原材料混合而成的道
路铺装材料。
它具有优良的耐久性、抗滑性和抗渗性能,适用于城镇道路的普遍铺设。
柏油路面不仅能够提供较为平稳的行车条件,还能够降低车辆刹车距离,增加安全性。
3. 水泥路面:水泥路面是由水泥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
它适用于承载大型车辆和高密度交通的城镇主干道。
水泥路面在抗冲击和抗磨损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能够减少车辆的油耗和排放,对环境友好。
除了以上常见的城镇道路路面类型,还有其他一些特殊类型,如砂石路面、砖
石路面等。
它们通常用于较为特殊的场所或者对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展现出不同的美感和特色。
综上所述,城镇道路的路面分类及特点主要包括沥青路面、柏油路面、水泥路
面等。
选择适合的路面类型能够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行车安全性和行驶舒适度,为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居民出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JG(一级市政文档资料)城市道路

1K411000 城市道路工程1K411010 城市道路工程的结构与材料1K411011 掌握城市道路的级别与类别一、城市道路分类道路在城镇规划道路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划分为以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对沿线的服务功能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如果出单项选择题,考生应能判断出什么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二、城市道路分级(略)三、城市道路路面分类(一)按结构强度分类,分为高级路面和次高级路面。
高级路面包括水泥砼、沥青砼、沥青碎石、天然石材等材料。
次高级路面包括沥青贯入式、沥青表处。
此外,对不同材料的使用年限要注意区别记忆。
(二)按力学特性分类。
分为柔性路面和刚性路面。
其特点对此如下:1K411012 掌握城市道路结构组成特点一、结构组成(一)基本原则(略)二、路基与填料1.路基分类断面形式有:路堤、路堑和半挖半填三种形式。
从材料划分为土路基、石路基和土石路基三种。
2.路基填料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细料土,不适用做路基填料。
(三)基层与材料1.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
基层分为上基层和底基层。
2.应根据道路交通等级和路基抗冲刷能力来选择基层材料。
湿润和多雨地区,宜采用排水基层。
3.常用的基层材料(1)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包括石灰稳定土类、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石灰粉煤灰钢渣、水泥稳定土类。
(2)嵌锁型和级配型。
(四)面层与材料1.高等级沥青路面面层可划分为磨耗层、面层上层和面层下层,或称之为上、中、下面层。
2.沥青路面面层类型①热拌沥青混合料②冷拌沥青混合料③温拌沥青混合料④沥青贯入式⑤沥青表面处治二、结构层与性能要求(一)路基:性能主要指标①整体稳定性。
②变形量控制。
(二)基层1.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主要承受车辆荷载的竖向力。
面层下的基层应有足够的水稳定性。
2.性能主要指标①基层应具有承载力和较大的刚度;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坚实、平整、整体性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k411011城镇道路分类与分级:城市道路分类、城市道路分级、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1、城市道路分类
城市道路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形式,其中根据道路在城市规划道路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
在各种分类方法中,主要是满足道路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功能。
规范以道路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为基础,同时也考虑对沿线的服务功能,将城市道路分为四类,即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
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
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以交通功能为主。
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
支路为次干路联系各居住小区的连接线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直接与两侧建筑物出入口相接,以服务功能为主。
2、城市道路分级
大、中、小城市现有道路行车速度、路面宽度、路面结构厚度、交叉口形式等都有区别。
为了使道路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节约投资及土地,有关规范规定:除快速路外的各类道路根据城市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又分为ⅰ、ⅱ、ⅲ级。
一般情况下大城市应采用各类指标中的i级标准,中等城市采用ⅱ级标准,小城市采用ⅲ级标准。
不同类别的同一级别道路的设计速度是不同的。
3、城镇道路路面分类
按结构强度分类
城市道路分类、路面等级和面层材料
1、高级路面:路面强度高、刚度大、稳定性好是高级路面的特点。
它使用年限长,适应繁重交通量,且路面平整、车速高、运输成本低,建设投资高,养护费用少,适用于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公交专用道路。
2、次高级路面:路面强度、刚度、稳定性、使用寿命、车辆行驶速度、适应交通量等均低于高级路面,但是维修、养护、运输费用较高,城市次干路、支路可采用。
按力学特性分类
1、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
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各种沥青类路面。
2、刚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抗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呈现出较大的刚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
刚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