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流行语调查报告最终

合集下载

兆仲的《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兆仲的《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网络是当今社会和生活的一个平台,随着网络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应用网络词汇的比重越来越大。

网络是大智慧少有,小智慧不断的集合体,网络流行语的流传更是它的一大亮点。

大学生群体就是这批网络词汇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所以这个新兴的文化现象是一个很好的窗口,透视着社会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并影响着社会。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目的:了解现代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识、了解和使用状况以及他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所持以的态度。

意义: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了解网络流行语的发展现状,推断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前景,进而分析和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三. 调查过程安排(问卷调查)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调查整理 2013-11-15至2013-11-30 大学生 三亚学院 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发放250份问卷,有效回收200份,回收率为80%四.调查分析2.通过网络了解流行语的渠道网络媒体,网络文化以及网络休闲正在逐步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通过了解,大学生上网时一般的都喜欢通过即时通讯来了解流行语。

比如他们在跟同学,朋友,亲戚等聊QQ或者MSN时就可以互相传递此类信息。

其次,有15%的大学生会通过一些大型新闻网站了解网络流行语。

再就是,还有各占10%的大学生是通过逛论坛,跟帖和博客里了解到的。

最后,只有5%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网络流行语的3.你对网络流行语的了解程度?有80%的学生在上网时使用网络流行语,而只有55%的学生了解网络流行语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说有25%的学生在不怎么了解其意思的情况下也会使用它们。

这充分说明了某些学生可能就只是追新求异的心理吧。

另外,有15%的学生深谙其中之道,对网络流行语特别了解,一看就懂,这说明网络流行语已经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当然,也有5%的大学生完全不懂。

4.你在什么场合会使用网络流行语?通过分析可知,65%的大学生会在上网聊天时使用网络流行语,尤其是跟同龄的,相同层次的人沟通。

青少年“流行语“现象调查报告

青少年“流行语“现象调查报告

“ 哇噻” —— — 多用于惊异的感叹。
这类 “ 港台味”十足的词语在内地青少年中的 流行,一方面可看出港台流行文化的优势及其对内 地青少年的广泛影响,而青少年对此又具有很大的 包容性。青少年对新鲜事物最敏感、最好奇、最容 易接受。青少年往往能够快速吸纳各种外来文化, 对各种新鲜、刺激、好玩的事物做出反应。这些特 点反映在青少年的日常语言上,就是大量使用外来 词汇,包括由港台流行文化传入的流行语汇。另一 方面,也可以看出现在的青少年更易于直接把内心 情绪表达出来,同时追求引人注目的效果。当今的 青少年有着与前人不同的成 长背景,他们多数是 独生子女”占 “ 独生子女” 4 此次的被调查者, “ 众星捧月”般生活着,习惯 到 2), /* 5 ,从小被 “ 于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 独生子女”的特殊性也 使他们敢于发泄情绪。应该看到,当今青少年注重 自我的感受是积极的,但同时语言表达的单一化也 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0, 使用流行语是多数青少年日常生活中的普 遍现象 调查显示,流行语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密切相 ,越来越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上述流行 语,有 33, .* 的被调查者承认在平时说话或写东 西时 “ 经 常 使 用 ” , 有 -+, /* 的 人 “ 偶尔使 用”,有 -, /* 的人 “ 没用过,但想用”, . 项合 计占 +-, 3* 。 青少年共同的语境与生存空间,是 “ 流行语” 现象产生与流变的必要条件。调查显示,对于哪些 人经常使用流行语 4 限选 ( 项 5 ,有 -1, )* 的被调 查者认为是 “ 周围的好朋友”,有 (., +* 的人认 为是 “ 网 友 ” , 有 (., +* 的 人 认 为 是 “ 男同 学”,有 ((, -* 的人认为是 “ 女同学”。 网络、娱乐场所、宿舍、教室的互动性强,气 氛轻松,是青少年学习、生活、交往的主要空间, 也是青少年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场所。调查显示,对 于 “ 您主要在哪些场合使用”和 “ 您主要在哪些场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

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范文网络用语的调研报告一、引言网络用语是指在网络平台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在不同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使用,并且不断演变和创新。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用语也成为现代社会交流的一种形式,并对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情况,并探讨其对社会的影响。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使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问卷设计包括了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使用目的、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以及对网络用语的看法等内容。

共计发放了200份问卷,并收回了180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1. 网络用语的使用频率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大学生在平时的网络交流中经常使用网络用语。

其中,有近40%的人表示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网络用语,另外40%以上的人则表示每周都会使用。

这表明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的使用非常普遍,成为日常交流的一种习惯。

2. 网络用语的使用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打字时间和表达的简洁性。

此外,约30%的人表示使用网络用语可以增加互动的趣味性和社交效果。

只有少部分人使用网络用语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年轻和潮流时尚。

3. 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在具体的网络用语表达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最经常使用的网络用语包括“哈哈哈”、“LOL”、“666”、“emmm”等等。

这些表达常被用于表示开心、滑稽、赞美等情绪和赞美对方的表现。

总体而言,网络用语的表达方式简洁明了,往往通过独特的文字符号和缩略词来代替传统的表达方式。

4. 对网络用语的看法在对网络用语的看法方面,有近半数的人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方便快捷的交流工具,可以满足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

另外,约30%的人则认为网络用语是一种不正式的表达方式,可能会降低社交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水平。

四、结论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网络用语在现代社会中普遍使用,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常见。

2. 大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主要是为了节省时间、表达简洁和增加社交效果。

韩文玉-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报告

韩文玉-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报告

2021/7/27
4
对大学校园流行语类型分析的总结
1、 在对流行语的使用上,两性之间存在着用语差异。具体 体现在,女生比男生更喜欢用情绪化的词,像靠、牛逼、操 之类带脏话性质的词在男生中出现的频率要远远高于其在女 生日常用语中出现的频率。
2、流行语的使用受具体语言环境的影响。由于流行语大多 是轻松诙谐的,所以在上课时或者开会时,使用流行语进行 交谈的频率较低。实际上,流行语出现得最多的地方往往是 像宿舍、食堂、体育场、咖啡馆等轻松的场所。
• 大学校园流行语真实地折射出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及思想 动态,是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重要渠道。90后大学生对大学校 园流行语的语言态度是这一代人的心理、价值取向及个性 特点的体现。90后大学生总体上对大学校园流行语持积极 肯定的态度。然而,一些大学校园流行语过于粗俗与偏激, 破坏了语言的规范性,因此需要必要的语言规范使其得到积 极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校园流行语调查报告
韩文玉
2021/7/27
1
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定义
• 所谓大学校园流行语,就是指主要流行于大学校园中的时 尚语汇,其主要构成成分是单独的词,除此之外还包括一 些特定的句型或句式。操这些语汇的人士以大学在校学生 为主,也包括部分大学毕业生、个别在校教师乃至一些身 处校外但年龄与大学生相近的青年群体。
2021/7/27
2
对当前大学校园流行语的类型分析
一、 按意义类型分类
1、 学业方面:翘课、蹭课、挂科、裸考、考研、 保研、学霸 2、两性方面:高富帅、白富美、矮矬穷、屌丝、长 得有创意、长得平易近人、电灯泡 3、个人情绪方面:郁闷、牛逼、尼玛、你妹
2021/7/27
3
二、按来源分类 1、完全自创:特困生、裸考、相当、貌似、堕落、腐败 2、吸收:我走先(指我先走)PK、太平公主卡哇伊、思密达; 靓、酷、刷夜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doc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doc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doc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流行语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研究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我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流行语,以及这些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广泛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流行语,其中以网络流行语和口头禅最为常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我校本科生为样本,共计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

问卷主要涵盖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日常使用的流行语种类及其用法,以及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各种流行语,其中以网络流行语和口头禅最为常见。

网络流行语主要从各种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和网络游戏中衍生出来,呈现出不断更新、变幻莫测的趋势。

比如,“666”、“咕咕咕”、“蓝瘤”、“雾”、“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等,都是网络流行语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这些流行语有时候是为了搞笑,有时候是为了表达情感,有时候是为了增强归属感。

它们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反映出了年轻人的智慧和表达能力,并且通过网络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另外,我校大学生还广泛使用了一些口头禅,比如“嗯”、“哦”、“对对对”、“不要问我为什么”等。

这些口头禅虽然不如网络流行语广为人知,但是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却十分常见,也可能反映出一定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倾向。

分析我校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特点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一种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某种文化价值观和情感色彩,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启示性。

比如,“蓝瘤”一词来源于网络游戏英雄联盟中的一位英雄角色,原意为“长时间缺乏资源,被困在一处不能轻松行动”的状态,后来经过网络的转化和演变,成为一种形容局面困顿和心情低落的流行语。

写学校网络流行语研究报告作文

写学校网络流行语研究报告作文

写学校网络流行语研究报告作文
网络流行语,现在的学生们简直离不开它们。

你知道吗,就像
吃饭、睡觉一样,这些词汇和短语已经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老铁,你out了!”听,这是小明在和他的哥们儿开玩笑。

他们之间的这种“老铁”情谊,就是通过这些网络流行语来加深的。

“躺平”这个词最近好火啊!小红和她的室友们经常在宿舍里
讨论这个词。

她们觉得,有时候,真的好想就这样“躺平”,不去
想那些烦心的事。

不过,流行语也不都是消极的。

比如“加油”,这个词简单却
充满力量。

每次考试前,小丽都会给自己和同学们打气,“加油,
我们一定可以的!”。

话说回来,有些网络流行语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比如“内卷”,到底是什么意思啊?小刚觉得,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厉害,但
他还是不太明白。

哎,网络流行语就是这样,有时让人捧腹大笑,有时让人深思。

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独特印记,也是他们交流
的一种方式。

中学生流行语情况调查报告

中学生流行语情况调查报告

本组在通过网络收集资料时,得知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张普教授认为,流行语有一定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其研究对于各类每体用语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不错,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是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的变迁的。

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又何尝不是呢?通过本组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还并未成熟,我们对于分析事物两面性的能力还在发芽时期。

我们的统计结果有65.5%的同学有着不健康的口头语,如“无聊”“神经”“你妈的”“关你屁事”等等,这些话在我们的校园内是屡见不鲜的。

并且此类不文明的口头语还是有着更新换代的趋势,“刁啊”“拽啊”“我靠”“我晕”此类皆为新一代的口头语先锋。

先不论这些口头语是否体现了中学生的真实想法,至少,这些口头流行语表现的是一种极度消极的思想,这些消极想法的出现,与学生压力过大,课余生活不丰富有着密切关系。

更有甚者,其口头流行语是不堪入耳的。

这些流行语的出现,既表现出中学生的分辨能力和控制能力还不强,也反映出当今社会上存在许多不良风气,这些坏风气的流传,使学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当然还有34.5%的同学没有被这不文明之风所侵袭。

另外,我们还发现,大家的口头语多半是用本地话来讲,所以那些不文明用语听起来就越发粗鲁,不堪入耳。

这也足以体现我们校园文明水平的现况同学们所喜爱的流行语,也是利弊相当的。

有25.1%的同学喜欢的流行语或者说是口头语是关于学习方面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多为英语。

如“What”“No problem”还有现在风靡全国的李阳英语中的经典语句也被大家运用自如“You can do it!You can achieve it!You can make it!”;还有18.6%的同学喜欢广告流行语,例如“我的地盘我做主”(动感地带)“我就喜欢”(麦当劳)“酸酸甜甜就是我”(蒙牛优酸乳)这些广告语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之中,也很有幽默感,但是这些同学们往往只追求模仿,而不会独立创新,不免有些俗套,另外有些广告是运用谐音来制作一些琅琅上口的语句,而同学们盲目模仿,书写时难免会将含有错别字的广告词写入。

关于校园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关于校园流行语的调查报告

关于校园流行语的调查报告TO:新世纪的今天, 是一个变化莫测, 风起云涌的舞台。

处在新世纪开端的我们, 也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特色: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 也更加追求独立, 自主创新等等。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 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

我们在接受外界的思维文化时, 也避免不了接受到一些文化垃圾。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 还不能很好的去选择,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老师的正确指导。

而语言, 作为人类交流的最基本手段, 作为文化交流的窗户, 在中学生的生活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它在中学生的生活中会变得如何呢?为了让人们了解中学生的心理, 以协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思维方式, 我们选择了《关于校园流行语的调查报告》作为我们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目录一.问题的发现和提出―――――――――――――――――二.制定的研究方法――――――――――――――――――三.关于校园流行语使用的调查问卷―――――――――四.分析调查问卷―――――――――――――――――――五.采访老师同学的记录――――――――――――――――六.小组成员的讨论与指导老师的点评――――――――――七.总结―――――――――――――――――――――附录: 调查问卷――――――――――――――――――校园流行语调查小组成员名单:实验中学高一三班:丁萍如施晓瑜张迎颍曾曦琳林莹芃(组长)指导老师: 黄钢强时间: 2006年11月——2007年1月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流行语是一种词汇现象。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 是一种词汇的分类研究。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 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也是同学交流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

校园流行语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语言研究界的应有关注, 是因为对流行语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流行语混为一谈, 于是失去了分类的意义和研究的价值;或者过狭, 把流行语局限于某个地域范围, 等同于某种社会方言, 将校园流行语研究纳入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的研究, 比如青少年的流行语等等, 使得校园流行语的研究实际上与地域方言或社会方言研究重叠, 失去了独立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流行语调查报告校园流行语调查报告目录 (1)一.前言 (2)1)调查时间 (2)2)调查范围 (2)3)调查对象 (2)4)调查分工 (2)5)调查目的及意义 (2)二.研究方法 (2)调查问卷内容 (2)三.图表分析 (4)四.结论 (9)五.建议及措施 (10)指导老师:马秀春调查成员:吴素文施程程孙琳娄子晏蔡晨怡邹馨怡王凯文朱迪朱俊杰李嘉杰一·前言1)调查时间:2011年10月26——2011年11月7号2)调查范围:上海本科各院校3)调查对象:学校不同年龄、性别、专业部分学生4)调查分工:吴素文:表格绘制数据分析施程程:报告撰写孙琳:报告撰写娄子晏:发放问卷(女生寝室+网上部分)蔡晨怡:数据汇总邹馨怡:发放问卷(女生寝室+网上部分)王凯文:发放问卷(男生寝室+网上部分)朱迪:数据汇总朱俊杰:数据汇总李嘉杰:发放问卷(男生寝室+网上部分)5)调查目的及意义:校园流行语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是现代校园生活的即时反映,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

不仅可以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文化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到广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观念;是一种重要的校园文化现象。

对校园流行语的关注无疑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不仅如此,语言具有能动性,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实际在更深地层次上,能反映当代大学生的内心问题。

他们的思维价值、文化趣味往往就通过校园流行语得到体现。

因此我们有必要要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创造并使用健康纯净、积极向上的校园流行语,促进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二.研究方法Ⅰ、通过问卷形式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1.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E其他____2.性别:A男B女3.您经常上网吗?A每天B两三天一次C一周一次D基本不4.您对您的校园生活满意吗?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5.以下词语您能够准确说出意思的有___个:表酱紫晕BT 东东闪我靠多挂掉了小强忽悠粉丝PK小样TMD 沙发FB 有木有擦OMG SB NND 虾米A 1~3B 4~8C 9~15 D16以上6.您现在所听到或正在使用的流行语的主要来源(可多选):A网络B报刊杂志C电视D同学之间E其他____7.您通常使用流行语于那些渠道(可多选):A QQ B人人C MSN D飞信E其他____8. 您对校园流行语持什么态度?A支持,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为汉语词汇注入新元素B反对,它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行C无所谓D其他____9. 您认为校园流行语为何如此流行(可多选)?A通俗简洁B幽默诙谐C容易引起共鸣D具有一定的创新性E其他____10. 您有主动记忆一些流行语吗?A有,经常会收集B还好,遇到就记C一般不11. 您认为校园流行语对汉语言发展有何影响?A有积极意义,为普通话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B有消极影响,它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C有利有弊12. 您认为使用流行语有哪些优势(可多选):A幽默性B简单快捷性C时尚性D趣味性E其他____13. 您认为使用流行语有哪些劣势:A讽刺性B欠规范性C低俗D不健康性E其他____14.喜欢或最常使用的流行语____(至少两个)Ⅱ.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收回问卷后,经过统计各个为问题的选修的数目,然后经过计算得出相应比例,将数据处理成为图形表达式。

接着,对各个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三.图表分析由于人力和物力的有限性,我们小组选择了抽样调查的形式。

总共发放300份,有效回收299份。

由上表不易看出,各年级接受调查的男女生比例基本协调,而绝大数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生而且以大二学生居多。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们的当下生活态度,而这对流行语的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影响,由图表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校园生活是比较满意和感觉一般的,不满意的比非常满意的人数显然多,说明大家还是对校园生活抱有更加美好的向往,这也会影响着校园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

从上表得知,现今的大学生,80%左右是几乎每天都会上网的,两三天一次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每周一次的人数甚少,而基本不上网的几乎是没有的。

由此得出结论,当今网络媒介已经参与并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不难想象,流行语也必定会在此媒介中广泛得到传播。

人人几乎都会一两句流行语,在调查者给出的25个流行语中,能准确说出其来源或者意思的占过半数,9~15个的次之,也有人只知道1~3个的。

可见一方面流行语真在被普遍使用,而另一方面,有甚者不知道它们的正确意思,在我们使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的时候如果自己都不能真确理解她的意思,如何让看者以及听者理解到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更严重者,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所以对流行语的来源和正解对我们这些使用者来说是必要的。

要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就必须要掌握它的基本思想来源。

那么我们大学生是通过何种方式而得知那么多的流行语的呢?根据调查,半数是通过网络,在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流行语也被普遍的使用,从而得到传播。

有时看电视,流行语也会被拿来运用,而电视的传播效率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为流行语进一步深入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了解到了流行语的来源,而大学生们又是运用它于哪些渠道的呢?其中与同学间的日常交流(其他)是最主要的渠道,QQ的个性签名和聊天位居第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注册人人网,它也已然成为了流行语使用的第三渠道。

由此可见,流行语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行语的魅力可见一斑。

其实对于流行语的态度,大学生们还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人也同意它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汉语言注入了新的元素,但也有人意识到了,一些不规范的流行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汉语言的纯洁性和规范性进行了破坏,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

流行语为什么会在我们的校园文化中如此盛行呢?大多数被调查者都一致认为,流行语具有通俗简洁,幽默诙谐,容易引起共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其他”选项栏中有人还填了“很傻,很天真”类似幽默的流行语,由此可见,流行语的优势具有普遍性以及公认性。

在具有一定优势的情况下,必定会存在弊端,例如,对他人造成讽刺性和攻击性,有些语言甚至较为低俗如“你妹的”等等,还有些是不健康的。

面对流行语的来势汹汹,大学生们是否会主动记忆一些流行语呢?有小部分人会经常搜集,大部分是遇到就记型得,可见大家对流行语的还是持有相当大的兴趣和关注度的。

流行语对汉语言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认为它为普通话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的和破坏了汉语言的纯洁和规范性的各自持平,而大多数被调查者还是持辩证的态度客观的眼光看待它的,他们理智地认为,流行语对汉语言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

对于为什么流行语会如此流行,我们也做了进一步调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它会盛行的理由是它具有:幽默性,简单快捷性,时尚性,趣味性。

“其他”选项栏中,有调查者选填了类似性质,基本与调查者的观点一致。

从同学们常用的流行语中可看出,大家的心态还是大多属于幼稚型和发泄型的,例如“有木有”“童鞋”比较俏皮可爱,“你玛”“擦”等都是属于发泄型得用词。

大家用的最多的就是“给力”,而“给力”一词也被直接翻译成英文“geilivable”可见校园流行语的流行日渐影响到了汉语言在国际上的传播。

四.结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敏锐反映大学生生活心态和心理变迁的。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语言产生了空前变化,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开放性、兼容性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时,受网络和媒体影响,许多新的流行语随即产生。

这些新的流行语,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比较灵活,它们的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心态。

对于大学校园而言,大学生思想活跃开放,社会触觉敏感,且语言直观、追求新奇,善于在紧扣事件背后的民意诉求和社会问题的基础上提炼语言,由此形成了兼具知识性、谐谑性、形象性和趋雅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的符号,最能敏锐反映人们心理变迁。

对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和自我的大学生更是如此。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梅指出,从2010年网络流行语能看到大学生几种心态。

首先,是80、90后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潮流,展现个性、张扬自我,却又不喜欢被孤立的特点。

“神马都是浮云”、“围脖”、“凡客体”“哥们,让一下,你挡着我的手机信号了”、“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犀利”等网络用语在大学生中的流行,就是很好的说明。

反映了他们朝气蓬勃、敢于创新的一面。

当代大学生不喜欢套话,特殊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学生之间诸多方面的共性,使这个群体的交际更能心有灵犀,更喜欢求新求变,表现与众不同。

其次,网络流行语也流露了大学生在各种压力面前和实现面前的无奈。

社会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生压力增大,烦恼增多,需要发泄,“郁闷”一词在此情况下频频出现。

此词在大学校园里尤为流行,这似乎是高校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反映出部分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压抑。

它既表达了一些大学生心中的忧郁、烦闷,又体现了高校某种特有的文化氛围。

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么一个文绉绉的书面语,倒反而增添了几分对现实生活的讽刺味道,既新颖,又能表达心情,还能化解某种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比如“不给力”、“鸭梨山大”、“逃离北上广”、“蒜你狠”等流行语,调侃中都透露出大学生在理想、就业以及经济生活等压力面前的些许无力和无奈。

同时,大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也凸显大学生一贯关心时政、痛恨时弊、富有社会责任心的一面。

“我爸是李刚”就体现了大家对依靠父亲权势的官二代、富二代们的嗤之以鼻。

“恨爹不成刚”为慨叹为什么自己的父亲不是特权阶层,不能给自己提供保护,触犯了法律也可以通过种种手段逃避追究。

因此,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往往带有嘲讽、调侃的味道。

当然,也有些人会在心里暗自嘀咕“我为啥没有一个好爸爸” “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美女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都不戒;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表达了大学生对社会上口是心非之人的强烈鄙视。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在2011年里,大学生当中的网络流行语流露的不只是失落、无奈、嘲讽的自我情绪表达和调侃,还有当今大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

很多大学生表示,影视中“杜拉拉式”的成功,让一直被“就业压力所困”的他们看到了希望,给了他们以激励。

面对好工作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考研”“过级”“就业”“考公务员”“福”“GRE”“素质拓展”“创业规划”“职业设计”等,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大学生面对残酷的现实,适时反思、严格要求、不断完善的进取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