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进补】冬病夏治之夏季补益正当时
慢性肺部疾病的“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渊源

慢性肺部疾病的“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渊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
”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顺时养生法则。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活动处于长期与自然相应而形成的阳气变化节律的调控中。
基于此,就形成了流传数千年的中医特色防治疾病的方法——“冬病夏治”,从防治疾病的角度,其最初适用于气虚、阳虚病患,该群体尽管四季阳气均显不足,但春夏之季,人体阳气消耗量增加,且易于耗散,故阳虚之人内守与五脏阳气会更显不足。
另外,春夏之季人体气机通达,传统疗效治疗易于直达病所,阳虚体内凝寒之气也因此更易清除,乘其势而治之,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
慢性肺部疾病最适宜“冬病夏治”各种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患者临床通常表现为胸闷、气急、咳嗽,咯痰色白质稀、呈泡沫样,汗出如水,怕冷恶风,腰酸肢冷,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脉象细数无力。
根据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证,这是因为咳喘反复发作,日积月累,久病及肾,久病必虚,加上长时间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及激素,从而使患者脾虚生湿、生痰,肾阳虚损,容易引起风寒外侵,最终导致反复咳喘,逐年加重,终年不愈。
冬病夏治一方面借助夏季阳气生发,人体阳气有随之旺盛之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易解的状态,对阳虚者用补虚助阳药或阴寒内盛者用温里驱寒药,以达到扶阳驱寒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到了冬季阳气充足,阴精内藏而不外泻,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冬病夏治”的方法慢性肺部疾病的“冬病夏治”需要根据不同的年龄、疾病性质及阶段、病情程度、个人喜好及条件等选择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多种方法联合施治。
笔者介绍几种传统中医药疗法。
穴位敷贴“冬病夏治”主要是以中药穴位敷贴为主,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现代著名针灸学家陈汉平教授指出,中药穴位敷贴不单纯是刺激穴位作用和药物作用,做“算术式的相加”,而是在刺激穴位对机体进行整体性、良性调整的前提下,克服药物某些副作用,使药物的作用呈几何式地放大。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节气对人体的影响节气对人体的影响节气是由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运转规律产生而制定的,是季节变更的重要标志。
由于太阳、地球、月亮以及其他星体的空间位置总是在不规则地连续变化,同时造成宇宙能量的不断变化,而这种变化在节气前后波动最大。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
”《内经》中指出人体脏腑、气血,随着节气变化,出现周期性盛衰。
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凉,冬寒。
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中有升、浮、沉、降节律。
脉搏有春浮,夏洪,秋弦,冬沉。
人体形成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规律。
我们应以人体随着节气变化而产生变化进行调治,才能更好防病和医疗。
《素问.藏气法时论》“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因此,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起来,形成五时应五脏,阴阳消长同步的有机整体。
反映出人与天地同参,故五脏各以治时。
如年节气受邪,产生相应的病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冬生咳嗽;春伤于风,春必温病;夏伤于暑,夏生积泄;秋伤于湿,秋必咳疟。
”这就指出四时不同,各有其多发病及其病潜,且有节气规律,可及早预防。
节气灸的意义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思想,“天”的变化自然影响人体,而节气对人体影响有两个方面:1、由于节气前后气候变化比较大,一个人如果有旧患或宿疾,他的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就弱,往往会在这个时候发病或病情加重。
据医学统计:心脏病、中风、哮喘等疾病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
因为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
这正是《黄帝内经》所讲的“邪之所腠,其气必虚”。
2、由于宇宙能量在节气前后变化较大,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进行干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节气灸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成功的把宇宙能量转化为我所用的典范。
通过做节气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能力。
冬病夏治正当时 治已病更治未病

冬病夏治正当时治已病更治未病药王孙思邈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通俗的说法就是,最好的医生,是让人在疾病未发之前赶快去除其必发的条件。
冬病夏治正是传承了中医学传统“治未病”思想,成为。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
与中医“天人相应”相呼应,认为人体的阴阳气血的盛衰依季节变化而不同,疾病的发生、治疗亦应随季节变化而各异。
此外,据已知文献记载,“冬病夏治”是具有特色的传统中医药疗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利用夏季高温,阳气充足的时机,达到防治疾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冬病要放在夏天治呢?北京睿养中医院中医专家向我们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专家解释,一般,冬季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素体阳虚,又外受寒邪为本。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
这些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寒从内生。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
所以如果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吹,外寒复来的时候,不但旧病复发,还可能会再添新病。
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借天、人阳盛之时,疾病缓解之期。
中医认为,此时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祛除体内沉寒痼冷之宿疾,以预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烈日炎炎三伏天 冬病夏治正当时

烈日炎炎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今年的三伏天又要到了,很多患者咨询自己能不能用三伏贴,怎么用三伏贴,能不能自己买了药回去自己贴。
要了解三伏贴,还要从中医的“冬病夏治”说起。
一、什么叫“冬病夏治”“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
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夏治”实际上是针对“冬病”的一种预防措施。
比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冻疮、鼻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症,慢性结肠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均适宜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这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
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
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此时“冬病”一般处于缓解期,此时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冬病夏治”正符合中医经典《素问·四气调神论》提出了“春夏养阳”的原则。
如果本身阳气衰弱,又没有外来的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二、“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说到冬病夏治,人们马上想到贴“三伏贴”,其实,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不仅仅是贴膏药那么单一,服用中药、穴位艾条灸、穴位注射、穴位拔罐、脐疗、刮痧、药膳等等,都是“冬病夏治”增强疗效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药:“冬病”的共同特点是属于“寒证”、“虚证”。
烈日炎炎冬病夏治正当时

烈日炎炎冬病夏治正当时文/达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中药师欧阳军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
寒邪属于中医所说的“阴邪”,在阴气上升达顶点的冬季,患者体质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不佳时期”,所以见效缓慢。
而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则内伏不发,此时采取抑阴祛寒、补充阳气的预防治疗措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不论是内服还是外治,冬病夏治常采用药物和穴位敷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
冬病夏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即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和冻疮等,多采用贴膏药、针刺、艾灸、埋线、药膳食疗以及内服中药等方法,患者只要坚持治疗都会取得明显疗效。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有内服药、中成药、药膳食疗、敷贴疗法等,每种病症都有具体的治疗方法,这里向读者介绍几种常见病的冬病夏治方法:内服法: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分别采用扶正祛邪、补肺健脾、化痰活血、益肾壮阳、温经通络等治法。
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平时怕风自汗,容易罹患感冒,经常喷嚏频作,鼻塞流涕,当以补肺固表为主。
如果患者面色萎黄、食少便滴、倦怠乏力、平时痰多,适宜健脾化痰法。
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软、胃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呼吸短促,当用益肾纳气法,服用肾气丸或吞服紫河车粉。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可采用内服粉剂,白参、蛤蛤各等份,碾成细粉,早晩各服两克,连服一个夏季,可以补肺益肾,增强免疫力,控制冬季发作或减轻发作。
关节炎、风湿病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时期较重,而夏季较轻,治疗应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内服方可用防风、独活、丿II茸、牛膝、杜仲、桂枝、白芍各6克,桑寄生、党参、茯苓、当归各8克,地黄15克,甘草、细辛各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七天为一疗程。
健康知识讲座7月中医要养生之夏季养生报告

7月份健康知识讲座---夏季养生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一、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季调神论》中“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通俗而言,就是冬天好发的疾病,选择在夏天治疗。
二、为什么要冬病夏治?‘中医认为,夏天建的阳气旺盛,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驱赶出来。
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
倘若不在夏季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通过“冬病夏治”有利于改善体质,增加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病情好转,控制冬病发作或减轻冬病发作的程度。
三、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肺系统疾病中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变异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者,这些疾病发作时表现为“咳、痰、喘”等症状,故常称之为“咳喘病”,这些病大多随季节变化呈现冬种下轻的特点。
此外冬季易发感冒、平时怕风冷属于虚寒体质者,在夏天里应进行预防性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四、夏季人体阳气最为旺盛,抵抗力也最佳,人体许多慢性疾病如常在冬天加重的慢性支气管炎、膝关节炎、慢性结肠炎、腰腿痛等往往在夏季缓解。
1、夏季多湿夏季天地之气相交,酷热当空,湿气上蒸,经常出现暴雨与暴晒交替,气温越高,空气中水分越多,所以湿热较重,常常让人感到头痛如裹,胸闷、不清爽。
2、脾胃易伤一方面夏季天气炎热,常常出现贪凉饮食,暴饮暴食等损伤脾胃阳气,一方面饮食不洁损伤脾胃之气;另一方面夏季的湿热邪气也会阻遏胃的运化功能。
湿热困阻脾胃会出现胃部胀闷,口黏舌苔白厚,不欲饮食,便黏不爽等症状。
3、心肝火旺夏季属于五行中的火,通用与五脏的“心”。
心主血脉,所以人体的血液循环加速,热血沸腾,阳气主动,所以夏季人性格往往会变得开朗、热情、好动。
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7月17,星期日,对很多喜欢中医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大日子,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头伏的第一天。
入伏,意味着又到“冬病夏治”的时间了。
这几年,“冬病夏治”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许多人认可“冬病夏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满腹狐疑:“冬病夏治”真的有效吗?它又有哪些方面的讲究呢?本期名医谈病,为大家介绍——随着气温的上升,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
”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刻,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特别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因此,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所谓“冬病”,就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阳虚体质。
普遍症状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在中医里,这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简而言之,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谓之为“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阴酸疼痛、体虚反复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这些虚寒性“冬病”多半是由于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
据《内经》“天人合一”、“夏日养阳”理论,冬为阴,夏为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就可以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使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
到冬天少发病或病情减轻,甚至不发病。
此之谓“夏治”。
7类疾病适合“冬病夏治”目前,“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敷贴、温针灸、火罐、艾灸、穴位注射、熏洗和中药内服等,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则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骨伤类疾病等。
此外,儿科、冻疮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治疗。
都市人群当下常有的亚健康状态,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来缓解。
中医:夏天进补 冬天打虎

中医:夏天进补冬天打虎
连日来持续的高温让人们经常大汗淋漓,大量体液和体内营养物质损耗,加上食欲不振、睡眠不足,造成人体收入少支出多的情况,许多健康人在夏季也会体重下降,中医认为夏季“无病三分虚”。
长春市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焦志玲指出,夏季在饮食方面注重化湿祛暑的同时,健脾益胃也不容忽视。
俗话说“夏天进补,冬天打虎”。
此时进补能供给机体所需,补充耗损物质,维持人体正常功能。
清补清心补脾阳虚者禁用
焦医生表示,夏季进补应以清补为佳,以清热化湿、清心补脾为主。
这是因为在炎热的夏季若用滋腻温热的滋补品,如阿胶、鹿茸、红参、附子、首乌、熟地等反而会“火上加油”,适得其反。
最好选择偏于具有益气养阴生津的补品,如太子参、枸杞子、北沙参、麦冬、西洋参等,也可配上夏季常用的兔肉、鸭子、菊花、金银花、绿豆、莲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身体阳虚,有畏寒肢冷症状的人必须少食或不食,而且服食应该有所节制,在春夏两季过于用寒凉药物,会损伤人体的阳气。
平补冬病夏治好方法
焦医生指出,在冬天寒冷季节容易发作的慢性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哮喘等病人,可以在夏季采取平补的方法,能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服用性质平和的补品、补药来补益虚弱。
这一类补品有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莲子、芡实、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紫河车、银耳、猪肝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季进补】冬病夏治之夏季补益正当时
夏季进补
我们都知道夏季的主令邪气是热邪,需要清热去火,但是今天《养生堂》的现场来了一位张爷爷,他告诉我们,他的主治医生告诉他夏季更注意补益,他按照医生的叮嘱夏季多进补,果然起到了祛病强身的效果。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什么样的人群夏季更需要补呢?又应该怎么去补呢?
夏季该清还是该补?
案例:张爷爷,80岁,咳嗽带痰,他首先看了西医,确诊为肺间质纤维化,吃了一年多的药,共照了3次CT,结果显示他的症状越来越严重。
于是张爷爷找到王院长,开始中医治疗,吃了一年多的中药,情况越来越好,咳嗽基本解决了,只是晚上躺在床上偶尔咳嗽几声,痰也没有了。
王院长介绍,健康人的阳气是充盈的,到冬季寒邪主令可能侵犯人体,导致阳气虚衰,所以才说冬季更应该补益阳气来抵抗寒邪。
可是张爷爷患有严重的肺部疾病,冬季正好是疾病的高发期和急性期,此时他的体内的邪气是因为疾病产生的热毒邪。
这个时候我们补阳就不合适了,会使病情越来越重,相反会采取清热解毒的方式来将这些热毒邪赶出人体。
可是因为热邪毒邪的侵袭,会伤及人体的阳气,造成阳气亏虚的情况,就需要补阳了。
夏季是外界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正是加强补益的最好时机。
除了肺系疾病以外,王院长强调很多疾病都会造成人体的阳虚,这些有阳虚症状的人群都可以在夏季适当的补阳。
夏季更需要补益的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心脏疾病】慢性心衰等
【风湿免疫性疾病】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儿科疾病】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慢性皮肤病】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妇科疾病】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其他】阳虚型体质或素体阳虚的人群
既然夏季需要补阳的人这么多,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季节补益身体呢?
夏季如何去补?
王院长提示大家,患有多年肺系疾病的人群很容易出现肺脾肾三脏阳虚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他在夏季使用御风固本方来给患者进行调理
御风固本方
【药材】黄芪、白术、防风、人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淫羊藿、蛤蚧
黄芪在补气中偏补阳,搭配白术、防风,能治疗肺气虚;茯苓、白术、甘草、人参、半夏、陈皮组成“六君子汤”,健脾化痰;淫羊藿、补骨脂、枸杞子、蛤蚧补肾阳肾阴、纳气。
这样组成的方子,肺脾肾全补了!
【专家提醒】这个方子不适合阳气较盛的人群使用,另外方剂比较大,需要辨证论治,有肺系疾病的患者,可以咨询医师,给出具体剂量。
除了内调之外,王院长还给我们介绍了夏季补阳的外治之法—伏针。
同时也教给大家三个适合自己在家按揉的具有补阳功效的穴位。
伏针
伏针就是在三伏天,用针灸进行补阳的治疗理念。
因为背部是阳气聚集的地方,所以在三伏天固护阳气的时候,主要从背部取穴。
伏
针有调气血、舒经络、引邪外出的作用。
王院长提示大家,伏针不是一种针法,而是在夏季三伏天,用针刺、艾灸、温针等方法,进行补阳的外治法的统称。
伏针需要由专业医师操作完成,自己千万不要模仿使用。
既然伏针不能在家自己操作,那么我们有什么在家就能补阳的方法呢?
你有以下症状吗?
A:气短易感、畏风自汗、懒言声低、纳少腹胀、喜温喜按、四肢不温、浑身乏力
B:气短易感、畏风自汗、懒言声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面色晃白
脾主四肢,四肢不温是脾胃虚寒的表现;腰为肾之府,腰膝酸软跟肾虚有关;气短易感就是肺虚的表现。
针对肺虚、脾虚、肾虚,王院长教给大家三个适合自己在家按揉的具有补阳功效的穴位。
补肺——太渊穴
【位置】手腕弯曲的腕横纹,靠近大拇指一侧,手指摸下去能感受到脉搏。
【方法】用手指点揉即可,一天按揉3-5分钟,以自身感到酸胀为宜。
补脾——太白穴
【位置】足弓往前推,推到跖骨,跖骨后下方有一个凹陷,这个凹陷就是太白穴。
【方法】平时在家可以点揉,每次揉两三分钟,有酸胀感即可。
也可以用艾条灸这个位置,都能帮助我们补益脾气。
补肾——太溪穴
【位置】内踝高点和跟腱平行正中的地方,就是太溪穴。
【方法】平时做一做点按,有酸胀感即可,但是不要进行艾灸,否则可能损伤阴精。
夏季要补也要祛邪
冬天的邪气往往都是心肝之邪,在治疗的时候以祛风寒、祛风热为主,如果出现痰热,还要祛痰热。
而在夏季,身体不仅有虚,还有痰饮和瘀血,所以夏季祛邪主要祛内生之邪,以化痰饮、化瘀血为主。
痰饮的表现
【痰阻于肺】胸闷、咳嗽、气喘、痰多
【痰阻于心】胸闷、心悸
【痰停于胃】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
祛宿痰>>>>
冬季:清热化痰
【药材】黄芩、瓜蒌、连翘
黄芩、连翘清热解毒,瓜蒌润肠通便、祛痰。
这三组药针对的是痰热。
>>>>
夏季:温肺化饮
【药材】干姜、细辛、五味子、清半夏
干姜、细辛、五味子、清半夏都是温化痰饮的药材,主要针对痰饮。
专家还给大家推荐了适合在夏天食用,还能化痰饮的食疗方。
三白粥
【食材】山药10克、白扁豆10克、生薏米15克
【做法】先把生薏米泡半个小时,再放入其他食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即可食用。
山药属于肺脾肾三补的食材;白扁豆健脾祛湿,对体倦乏力、大便稀溏者有很好的作用;生薏米清热解毒、排脓化痰,对于病毒性疾病、肿瘤性疾病、化脓性疾病都有效。
【专家提醒】脾胃寒者可以将薏米去掉,用其他两味食材做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