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黄金期!巧借天力,健脾益气,润肺化痰,治好多年老慢支
冬病夏治“老慢支”

冬病夏治“老慢支”
老姜;周耀庭
【期刊名称】《药物与人》
【年(卷),期】2005(000)007
【摘要】进入炎热的7月,去医院针灸、敷贴,拔火罐的人多了起来.这种利用三伏天治疗老慢支、支气管哮喘等诸多慢性病的办法.就是被很多中医所推祟的独特的“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能减少慢性病在冬季的发作.常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老姜;周耀庭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医院特需门诊主任医师;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622.1
【相关文献】
1.冬病夏治系列之一--“类风关”冬病夏治“五字诀” [J], 王金山
2.冬病夏治赶走老慢支 [J], 狄桂英
3.“冬病夏治”莫失良机——又到“冬病夏治”的 [J], 谭奇纹
4.冬病夏治“老慢支” [J], 阿三
5.冬病夏治、夏病冬治机理探微 [J], 李宏运;王周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冬病夏治正当时,防疾治病受益多

冬病夏治正当时,防疾治病受益多
伏天的脚步逐日逼近,酷暑炙热的7、8月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节,这项中医传统疗法可祛除积寒,提升人体免疫力,防治和减少疾病在冬日的发作。
冬病为何要夏治
冬病是指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多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颈肩腰腿痛等,易病人群畏寒喜暖,中医称阳气不足。
夏季三伏天毛孔张开,人体阳气旺盛,药物最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处,此时给予养阳补益的治疗之法,可排出积寒,平衡阴阳,治病防病。
冬病夏治的好方法
汉典中医医院“三伏贴”和“三伏灸”疗法在冬病夏治方面优势明显——使用特定药物在特定穴位上贴敷或灸治,提升阳气,保护脏腑器官、扶正祛邪。
三伏贴:通经平喘、润肺祛痰
适用人群: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咳嗽、体虚易感冒、慢性鼻炎和咽炎、肺气肿、小儿反复感冒、呼吸道感染患者。
三伏灸:“灸”治百病、温阳利器
适用人群:
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鼻炎、咽炎、气管炎、咳嗽,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体虚易患感冒、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者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胃炎、腹泻、肠炎、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
骨关节疾病:
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小儿疾病:厌食、消化不良、反复感冒、支气管炎等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带下量多
亚健康调理:长期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免疫力低下者及乏力体虚者
2016年贴敷、灸治阳历时间:
头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5日
润中伏:8月6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三伏医治保健康,冬寒不受病痛苦!。
冬病夏治,治的是什么

冬病夏治,治的是什么作者:阮志忠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20年第08期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简单来说就是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各种关节痛、老年畏寒症等,在夏天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一种体现。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
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温度最高时期,此时自然界阳气旺盛,体内气血畅通,人体腠理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在穴位上贴药、艾灸、针刺,或内服中药等更易疏通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的运行来调整脏腑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是冬病夏治疗法的渊源和理论出处。
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将其注解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临床医家针对冬季易发和加重而夏季自发缓解的疾病,在夏季使用各种方法,如穴位贴敷、铺灸、中药内服等,补助阳气,鼓舞正气,减少冬季复发或缓解发作时其症状的作用。
阳气不足,是“冬病”的最基本病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抗御外邪侵袭、主持气化开合、维系阴阳平衡等多方面的功能,所以阳气在生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贴敷疗法、艾灸法、针刺、拔罐、推拿,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
贴敷疗法贴敷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冬病夏治的最常见方法。
将辛温中药材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介质(如姜汁、红糖)调制成糊或成丸状,敷贴在穴位的方法,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
贴敷疗法能使药力直达病灶所发挥作用,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腠理由表及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老慢支秋冬调补药膳方

老慢支秋冬调补药膳方作者:何国兴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11期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咳嗽、咯痰为特征。
据调查,我国发病率占3%~5%,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北方的患病率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有1%~2%老慢支患者可发展为肺气肿和肺心病。
每逢天气变化则复发,秋冬寒冷季节发作尤其频繁,夏季是相对的缓解期。
中医认为老慢支长期不愈多与肺、脾、肾三脏亏虚有关。
选用下列药膳食疗方在秋冬调补,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黄芪猪肺粥】制法;;黄芪50克,猪肺500克,大米100克,甜杏仁10克,调料适量。
猪肺洗净,氽去血水,切块,加水适量煮至七成熟时取出;黄芪、杏仁放锅中,加入适量水煎煮约20分钟后去渣取汁;大米淘洗干净,煮粥,待沸后调入药汁、猪肺块,加食盐、葱、姜、味精等调味,煮熟即可。
每天1剂,分3次食完,连服5~7天。
功效;;益气健脾,宣肺止咳,适用于老慢支、咳声低怯、气短、肢乏无力、食少便溏、畏风、易感冒等。
【燕窝冰糖枸杞汤】制法;;冰糖150克,燕窝30克,枸杞子20克。
燕窝用温热水加盖闷泡后,择去绒毛及杂物,清水冲洗净,盛入碗内加适量水,上笼蒸30分钟后捞出,盛入汤盆内。
另取一大碗,放入冰糖及枸杞子,加清水蒸30~40分钟左右,连枸杞子同倒入盛燕窝的汤盆内。
每天服食1剂,连续用药4~5天。
功效;;养阴润肺,清肺化痰,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咳喘等。
【蜂蜜鸡蛋】制法;;蜂蜜50克,鸡蛋1只。
先将蜂蜜入锅微炒,然后加水少许,待沸后打入鸡蛋。
每天早晚空腹各服1次,吃蛋饮汤。
连续服用7~10日。
功效;;补虚润肺,适用于治慢性支气管炎。
【海蜇萝卜汤】制法;;海蜇100克,白萝卜60克。
海蜇漂洗净,白萝卜洗净切丝,两味加水三碗煎至一半,每天分2次服食,连续服用2周。
功效;;润肺、止咳、平喘,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久咳患者。
【黄精杏仁萝卜猪肺汤】制法;;黄精15克,甜杏仁15克,白萝卜250克,猪肺500克,生姜3片,调料适量。
冬病夏治

一、冬病夏治的中医养生之道临近三伏,天气越来越热。
很多朋友却不知道此时却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
无锡市名中医、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朱世凯教授、和孙秀芳、吴静华等中医名专家介绍,“冬病”顾名思义: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程加重的疾病。
患有“冬病”的人多属阳虚体质。
一年四季中,人体在夏季的阳气最为旺盛,而在这个季节通过一些培补阳气的方法出来纠正阳虚体质,常能使“冬病”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伏天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根据《黄帝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
在夏天,阳气最旺,三伏天属阳中之阳,此时治疗能增强阳气,对于秋冬季节易发的‘寒质’疾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谓之‘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重要方法。
此时通过适当的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恒,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俞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并且三伏天人体皮肤松驰,毛孔张大,这样药物更易渗透皮肤,刺激穴位故而能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治病强身的功效,使一些宿疾得到恢复。
作为中医养生的理论之一,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中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无锡市名中医、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朱世凯教授、和孙秀芳、吴静华等中医名专家介绍到:传统中医认为“人至三伏气血旺、毛孔开,益药疗驱邪”。
三伏贴所针对的适应症有:1、哮喘、慢性支气管炎2、过敏性鼻炎、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易感冒体质3、慢性虚寒胃肠炎、腹泻、寒性痛经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朱世凯教授、和孙秀芳、吴静华等中医名专家表示,希望更多的人重视健康,重视中医养生,在三伏天的时候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做一些冬病夏治的治疗和保养预防。
防病于未然,有健康才有将来。
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朱世凯教授、和孙秀芳、吴静华等中医名专家的门诊时间为:朱世凯教授为周日上午或特别预约;孙秀芳主任医师为周一上午或周四下午或特别预约;吴静华副主任医师为周二上午或周日上午或特别预约等;、二、冬病夏治重在预防无锡天一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孙秀芳主任介绍说:夏天是许多过敏性疾病(例如气喘,过敏性鼻炎)的缓解期,这类冬季好发的疾病在夏季治疗可达到最好的效果,“三伏天穴位敷贴疗法”即根据这个道理。
烈日炎炎冬病夏治正当时

烈日炎炎冬病夏治正当时文/达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中药师欧阳军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
寒邪属于中医所说的“阴邪”,在阴气上升达顶点的冬季,患者体质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不佳时期”,所以见效缓慢。
而夏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则内伏不发,此时采取抑阴祛寒、补充阳气的预防治疗措施,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适用于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及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的疾病。
不论是内服还是外治,冬病夏治常采用药物和穴位敷贴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起到鼓舞正气,驱逐宿邪、痰饮和瘀血,疏通经络,活血通脉,温经散寒等作用,使人体阳气充沛,抗寒能力增强,经络气血贯通。
冬病夏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即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和冻疮等,多采用贴膏药、针刺、艾灸、埋线、药膳食疗以及内服中药等方法,患者只要坚持治疗都会取得明显疗效。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种,有内服药、中成药、药膳食疗、敷贴疗法等,每种病症都有具体的治疗方法,这里向读者介绍几种常见病的冬病夏治方法:内服法: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分别采用扶正祛邪、补肺健脾、化痰活血、益肾壮阳、温经通络等治法。
可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平时怕风自汗,容易罹患感冒,经常喷嚏频作,鼻塞流涕,当以补肺固表为主。
如果患者面色萎黄、食少便滴、倦怠乏力、平时痰多,适宜健脾化痰法。
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软、胃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呼吸短促,当用益肾纳气法,服用肾气丸或吞服紫河车粉。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可采用内服粉剂,白参、蛤蛤各等份,碾成细粉,早晩各服两克,连服一个夏季,可以补肺益肾,增强免疫力,控制冬季发作或减轻发作。
关节炎、风湿病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一般在冬春和秋冬交界时期较重,而夏季较轻,治疗应以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为主,内服方可用防风、独活、丿II茸、牛膝、杜仲、桂枝、白芍各6克,桑寄生、党参、茯苓、当归各8克,地黄15克,甘草、细辛各3克,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七天为一疗程。
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7月17,星期日,对很多喜欢中医养生的人来说是个大日子,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头伏的第一天。
入伏,意味着又到“冬病夏治”的时间了。
这几年,“冬病夏治”一年比一年火爆,在许多人认可“冬病夏治”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满腹狐疑:“冬病夏治”真的有效吗?它又有哪些方面的讲究呢?本期名医谈病,为大家介绍——随着气温的上升,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三伏天。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
”中医认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刻,此时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特别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因此,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
所谓“冬病”,就是那些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疾病,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即阳虚体质。
普遍症状为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
在中医里,这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
简而言之,所有阳气不足、肺气虚弱、虚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类疾病皆可谓之为“冬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冻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肌肉关节阴酸疼痛、体虚反复感冒、亚健康状态等。
这些虚寒性“冬病”多半是由于体内阴盛阳衰,抵抗力差,外邪容易侵入而发病。
据《内经》“天人合一”、“夏日养阳”理论,冬为阴,夏为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之达到顶峰,此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若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之气,就可以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使阳气充实、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
到冬天少发病或病情减轻,甚至不发病。
此之谓“夏治”。
7类疾病适合“冬病夏治”目前,“冬病夏治”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敷贴、温针灸、火罐、艾灸、穴位注射、熏洗和中药内服等,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则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骨伤类疾病等。
此外,儿科、冻疮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治疗。
都市人群当下常有的亚健康状态,也可通过“冬病夏治”来缓解。
“冬病夏治”三伏天最好不过 治这一慢性病最有奇效

“冬病夏治”三伏天最好不过治这一慢性病最有奇效自然界存在许多致病因子,古人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多在冬季发病,而夏季人体阳气充盛,气血流通旺盛,药物最容易吸收,夏季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最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达到标本兼治。
以下这些疾病可以选择在夏季预防和治疗。
慢性支气管炎“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认为“肺主皮毛”,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吃冰冷的食物或穿着比较少,都会影响到呼吸系统功能,再加上现代人往往用“抗生素”来治疗呼吸道疾病,导致机体脾虚生湿、肾阳虚损,易受风寒外侵,更易反复发作。
方法:取穴:取百劳、肺俞、膏盲、定喘、心俞、隔俞、肾前穴位。
具体操作:取白芥子、元朗索各20克,甘遂、细辛各10克,碾成末,加麝香0.6克和匀,(若需药物量大,可按以上比例加倍配制),用新鲜姜汁调成稠糊状,捏成药丸后捏扁,贴到各个穴位上,并用纱布固定,成人药饼保留4~24小时后去除,儿童每次敷2小时-4小时,局部有热辣感和留下赤斑是正常反应,若出现水疱,揭去膏药,停止外敷。
风湿性关节炎风湿骨关节病,在中医统称“痹症”,中医上说,“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痹”,意思是寒冷、潮湿、季节气候变化,都会引起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或加重。
夏天阳热之气,对风湿类疾病有一定缓解作用。
方法:可以用中医熏洗治疗,直接在风湿性关节炎的患处熏洗即可,用草乌,白芷,羌活、独活,细辛,川芎、桂枝,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药量和次数根据正规医院中医的建议抓取和使用)水煎,每日熏洗两到三次,在配合膏药外敷如伤湿止痛膏、五虎散等治疗效果甚好。
痛经中医认为,痛经多属于虚寒因素所致,“冬病夏治”易祛除体内阴寒、舒经通络、温化寒湿、活血祛淤,从而促进患者的盆腔血液循环,达到根治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病夏治黄金期!巧借天力,健脾益气,润肺化痰,治好多年
老慢支
“冬病夏治”老慢支
伏天,阳气比较足,“冬病夏治”正当时。
有一种“冬病”非常适合“夏治”,就是慢支气管炎,俗称老慢支。
患有老慢支的中老年朋友,动不动就咳嗽,咳出来的痰,色白、质地稀、有泡沫,还气短。
秋冬季节易犯或加重,属于阴病,在阳季治疗事半功倍。
老慢支,是由于风寒或者风热之邪侵犯后,引发急性咳嗽,又反复受到侵犯就留下了病根,寒饮之邪潜伏在肺中,令肺的宣发与肃降功能失职。
在此基础上,一旦再受到风寒之邪,症状就会加重,甚则出现气喘。
那么,老慢支的病机就叫做「寒饮伏肺、宣降失常」。
02治疗原则
针对稳定期的老慢支,如何治?
要减少咳嗽和痰,就需要用温化的药物,把肺中的寒饮之邪祛掉,令肺的宣降功能慢慢恢复。
同时用宣肺平喘的药,促使肺的宣降功能保持正常运转。
慢性病,久病气虚,主要是肺气虚。
五行当中,肺属金,脾属土,肺气虚会影响到脾,中医叫做“子病及母”。
肺气虚最后会导致脾气虚,出现「肺脾气虚」。
老慢支还影响到呼吸。
肺为气之主,但肾为气之根,呼吸能否顺畅、有深度在于肾。
那么治疗时还需顾及脾和肾,用健脾益气的药物去培土生金,同时还得补补肾阳,温肾纳气。
这几个方法结合,把肺、脾、肾都照顾到,实现标本共治老慢支。
03治疗方
张仲景的「小青龙汤」,为温化寒饮的经典妙方;「三子养亲汤」,主要用于温肺化痰;「六君子汤」益气健脾;「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张景明教授在这些妙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后,又加了温肾的药物,变方如下:
炙麻黄6g,干姜6g,细辛3g,五味子6g,陈皮、姜半夏(或者法半夏)各10g、苏子10g、白芥子10g、党参12g、茯苓15g、炒白术10g、甘草6g、补骨脂15g
ps:如果存在积食、大便不通的情况,可以加破气的莱菔子。
炙麻黄,宣肺平喘;干姜、细辛,用以化饮;五味子,味酸能收敛,能把肺气敛回来,避免再丢失;陈皮、半夏,能化痰;苏子,降肺气;白芥子,温化寒饮。
党参、茯苓、炒白术、甘草,也就是“四君子汤”,用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补骨脂,温肾纳气。
如果你一直被老慢支纠缠,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可以用此方,巧借天时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