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关节外侧室OA或膝外翻畸形,如采用胫骨高位截骨,不仅 能加大膝关节间隙向外上方倾斜的程度,还将导致膝关节侧 方不稳定,半脱位和OA进行性进展。因此要采用股骨髁上 截骨术。
胫骨高位截骨的手术方法简单,关键是要避免将胫骨平台关 节面造成骨折,如果能以坚强内固定,可以早期行关节功能 性锻炼,则术后疗效提高。推荐德国Link公司的改良 Giebel槽式钢板,其两枚皮质骨钉利用张力带的原理使截 骨面加压,并控制了远端旋转。
假体分:单髁型,全髁型。 固定方式:骨水泥、非骨水泥;按限制程度分:限 制型,非限制型。
固定方式:骨水泥,绝大多数骨水泥固定型膝 关节置换临床效果十分满意,骨水泥本身并不 是人工置换术的薄弱环节。而使用方法不当才 是问题的关键、而非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是通过 紧密压配和骨组织长入假体多孔层达到生物固 定的效果,非骨水泥假体对患者局部骨质及术 者的技术要求很高,术后负重推迟4~6周。长 期随访,两者临床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关节镜下软骨成形术,软骨移植术,微骨折软骨修复术,这 些都是针对OA软骨缺损的新兴手术,疗效不十分确切。韩 国学者的微骨折术在软骨缺损处用钢针戳出数个小孔,二次 关节镜检查,见原缺损处有软骨样组织附于骨面上,这种组 织日后能否演变成真正的软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工全膝关节 置换的状况
料分两大类,钴合金和钛合金,只有少数患者对钴过敏,应询问相关病史。钴合 金+超高分子聚乙烯组成的假体是膝关节材料的“金标准”。
膝关节OA与肌力
通过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肌力测试分析,得出患侧与健侧差20%以上,而正常 在10%以内,结合临床实践,常常发现骨关节炎患者的股四头肌和 绳肌之力下降势 必对下肢功能状态有影响,使膝关节不稳定因素加重,而不稳定又会加重OA的病变 程度,如此造成恶性循环。Nelson等认为对患肢进行有目的肌力锻炼。不但可以增 加关节的稳定性、阻断或降低这种恶性循环,而且可以缓解病情。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疗效观察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疗效观察
中图 分 类 号 : 8 . 2 R6 7 4 文 献 标 识 码 : B
Tot l K ne r hr l s y i l u ne a e A t op a t n Va g s K e
S a j n, HANG i— o g, ANG a g,ta HIF — a Z i Jn h n w F n e l ( p rm e to t o a dc ,in b iP o l s ia , nig 2 0 4 , ia De a t n fOrh p e is Ja g e e p esHo p tlNa j 1 0 8 Chn ) n Ab ta tOb e tv To o s r et eme h d n fia yo o a n ea t r pa t TKA )i ain swi a— sr c : j cie b e v h t o sa d ef c ft tl e rh o lsy( c k np te t t v l h
m o hs, o plc ton s ch asi e ton, am a e o om m on p r ne lne v p el r dil a i r kne n t biiy nt No c m ia i u nf c i d g fc e o a r e, at la soc ton o e i s a lt
收 治 膝 外 翻畸 形 患 者 2 5例 2 9膝 , 5例 , 2 男 女 0例 ; 龄 5 ~ 7 年 5 5岁 , 均 6 . 平 4 3岁 。 术 采 用髌 旁 内 侧 入 路 , 具 引 导 手 模
下 截 骨 , W hts e方 法 进 行 外 侧 软 组 织 松解 , 用 后 方 稳定 型 假 体 。对 比手 术 前 、 股胫 角 变 化 , 用 KS 按 i i ed 采 后 采 S评 分 评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

曲铁兵教授: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技术1 手术体位和消毒铺巾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体位采取仰卧位,麻醉可以采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在手术侧肢体的膝关节后方横行放置一个胶垫或沙袋,以使手术中屈膝时患肢的足部得到支撑而便于操作(图1)。

当使用止血带时,为了减少对术中膝关节及髌骨的运动轨迹评估时的影响,应尽量将止血带靠近大腿近端包扎固定,消毒范围要从止血带向下包括足部在内的整个下肢。

足部可以在消毒以后用一只无菌手套套上,以利于手术时能够清楚辨认踝关节解剖标志(图2)。

不使用止血带时的消毒范围应从脐下方到整个下肢。

由于患者的呼吸气流会因麻醉师的移动将其带到手术区,增加手术感染的机会,因此,铺巾时应该将麻醉区完全隔离(图3)。

手术无菌贴膜的粘贴方法应该是屈膝时粘贴膝关节前方,尽量伸膝时粘贴关节的后方。

这样能够避免术前标定的手术切口发生移位,同时也能够避免安装试模或假体时由于后方贴膜的紧张导致的假性伸膝障碍。

准备一个如同枕头大小的无菌包裹,在需要屈膝时垫在膝关节后方,需要伸膝时垫在踝关节后方。

建议在切开皮肤和缝合伤口时,使用屈膝位置操作。

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和减小手术后伤口的张力。

患肢驱血后的止血带充气压力一般在320~350毫米汞柱之间(或者千帕)。

时间控制在90分钟之内。

2 手术入路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时,目前最为常用的手术入路是膝关节正前方入路(即Inssal’s切口),皮肤切口于膝前正中髌上3~5 cm处向下至胫骨结节内侧。

膝屈曲位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伸膝装置显露后,取膝前髌旁内侧入路切开关节囊。

具体操作方法:沿髌上股四头肌腱与股内侧肌交界处的腱性组织切开,向远经髌骨内缘至髌韧带内侧及胫骨结节内侧切开。

髌旁保留0.5 cm的腱性组织,以便缝合。

切开髌前脂肪垫内侧,尽量保留髌韧带下脂肪垫,如果有严重的髌前滑膜病变,可以切除髌前滑膜部分保留髌下脂肪垫。

于胫骨前内侧做关节面下0.5~1.0 cm前内侧的骨膜剥离,切断内外侧半月板前角并其沿边缘切除前半部分,切断前交叉韧带胫骨附丽点(图4)。

膝关节置换关节间隙截骨厚度量化数值探讨

膝关节置换关节间隙截骨厚度量化数值探讨

成 功率 7 5 %, 6例 ( 7膝 ) 股 骨 需 二 次 截 骨 。胫 骨 平 台 平 均 截 骨 厚 度 ( 1 0±0 . 7 ) m m, 股骨 髁平 均截 骨厚度 ( 1 4±
4 . 9 ) m m。H S S评分 , 术前 平均 ( 3 8 . 8± 7 . 8 )分, 术后平均 ( 9 1 . 6±2 4 . 0 ) 分。结论
人工膝 关节表 面置换手术 , 胫骨平 台及股 骨髁 部 截 骨厚度 多少 , 往往是靠经验 , 没有一个量化 的数值来 指导实际的截骨量 , 这对初学者不易掌握 , 手 术可能需 要 多次截 骨才能完成 , 本研究 于2 0 1 0 年1 0 月至 2 0 1 3 年
5月 , 施行 2 6例 , 胫 骨 平
部 由第一作者进行 。
2 结 果
内 。对屈 曲内翻的全 膝关节置 换术 ( T K A) , 最 常见
为 伸 直 间 隙紧 , 屈 曲 间 隙 尚可 , 股 骨髁截 骨量不 够 , 对
2 9膝 中, 2 2膝股 骨截 骨一 次成 功 , 一 次截 骨成功 率7 5 %, 6例 ( 7膝 ) 股 骨需 二次截 骨 。胫 骨平 台平均
切割厚度 , 一 般 胫 骨 平 台 骨 切 除 控 制 在 8~1 2 m m以
减去现伸膝间隙的厚度 , 得 出股骨髁 截骨厚度 。举例 : 如先胫骨平台截骨 1 0 m m, 在牵引情况 下伸直膝关节 ,
此时测量出伸膝间隙为 5 m m, 那么选用 中号间 隙垫厚
度1 9 m m减 5 m m, 股骨髁截骨厚度为 1 4 m m。手 术 全
多, 关节 松弛膝关节截骨厚度 比假体实际厚度可能 少。
而临床上胫 骨 、 股骨截骨多少是靠经验 , 一次截骨厚 度 不合适 , 就 2次或 3次 、 4次截骨 , 而无一个指导性 实际 截骨多少的量化数 据。多次截 骨增加手 术 时间 , 增 加 手术创伤 , 术后 的并发症有增加 的危险 , 关节截骨 多了 易致关节松弛无力 , 关节截骨少 了易致关节屈伸受限。 早期我们行人工膝 关节表 面置换 术 时发现 , 关 节 截骨量不易掌握 , 往往行胫骨平 台截骨后 , 股 骨髁 截骨 多小 , 是根据书本上讲 , 大概是截骨 8~1 2 m m, 那 么先

国内关于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国内关于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发展规划

中国髋、膝关节置换的现状及展望关节置换术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各类中晚期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关节置换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重建关节功能。

目前全世界每年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已超过了100万,而且接受关节置换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地增长。

我国目前尚无详细的数据,但据估计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已在20万左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过去由于经济原因无法接受治疗的中晚期关节疾病患者将有机会接受关节置换治疗。

与此同时,在广大关节外科医生和材料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关节外科领域在假体设计、新材料的应用、手术操作技术以及并发症预防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

国内许多生产厂商也不断增加投入,研究、开发适合于中国国人特点的关节假体。

同时,越来越多的医院重视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随访。

虽然关节置换经过多年的努力,临床效果大大提高,但是一些问题如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磨损碎屑引起的骨溶解导致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问题尚不能完全避免,进而影响关节置换效果,使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假体固定失败需要翻修的数量同样也在不断增加,翻修对关节外科医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本文就关节外科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我国关节外科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一探讨,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关节外科技术总体提高。

一、初次关节置换(一)初次髋关节置换1. 流行病学:据各类假体使用情况初步估计,我国每年接受关节置换患者数量在20万左右,接受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包括股骨头坏死、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治愈后骨关节炎以及各类髋关节疾病继发骨关节炎(如儿童期Perthes病、股骨头骨骺滑脱)等;在我国股骨头坏死是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的主要原发疾病之一,而西方国家接受髋关节置换的多是骨关节炎。

2.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负重界面: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经成为最成功的外科手术之一。

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应用的价值

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应用的价值

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应用的价值发表时间:2014-07-30T16:29:01.8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8期供稿作者:陈霖王新亮覃健张光明侯之启[导读]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致残,严重后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到达此程度的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难度较大。

陈霖王新亮覃健张光明侯之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广东广州 510180)【摘要】目的研究观察临床上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将在2010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采取常规截骨方法治疗的4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4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在随访两组患者33个月后,对于两组患者的膝关节的活动度数以及关节的功能评分进行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

结果随访两组患者33个月后发现,实验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12.4,功能评分平均为86.3分,KSS评分平均为81.7分;对照组膝关节平均活动度为122.3,功能评分平均为80.3分,KSS评分平均为73 .7分;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两组患者的结果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结论临床上采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图分类号】R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242-02 重度的骨关节炎患者的重要临床治疗方法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骨关节炎患者在疾病的终末期经常继发性的出现膝外翻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会致残,严重后果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到达此程度的患者进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难度较大,而且在一些技术方面存在很大的争议[1]。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骨关节炎膝外翻畸形患者,分析疗效及其应用价值。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然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经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肌力下降等问题。

康复治疗对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

本文综述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疾病。

据估计,每1000名成年人中有125名患者,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膝关节是最常见的受累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良好选择,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技术和假体材料的使用寿命。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的重点是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术侧下肢肌力,使患者具有独立生活和参与活动的能力。

1.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这是近年来中国开展的最有效的联合重建行动之一。

其目的是矫正关节畸形,重建关节稳定性,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关节置换术。

临床实践证明,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中短期随访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接近90%。

1989年,国外研究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症状改善率在7年内达到98.8%,在10年内达到97.3%,在15年内达到90.6%。

因此,对于患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中青年患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多次关节切开或关节镜清创且症状没有改善的患者,应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

1.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2.1术前预康复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中,手术应激和术后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骨密度下降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整体功能水平下降,术前康复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术前康复是指患者在手术前采取的康复干预措施,也称为术前康复。

2002年,一些学者正式提出了预康复的概念,并将预康复理论应用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

HTO、UKA及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HTO、UKA及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79JOURNAL OF RARE AND UNCOMMON DISEASES, APR. 2023,Vol.30, No.4, Total No.165【第一作者】赵 寅,男,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关节,单髁膝关节置换,软骨损伤修复,全膝关节置换力线纠正。

E-mail:*******************【通讯作者】赵 寅·论著·HTO、UKA及T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赵 寅* 秦光华 姚剑南郑州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骨科 (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探讨胫骨高位截骨术(HTO)、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117例单间室KO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组,各39例。

UKA组行UKA术,TKA组行TKA术,HTO组行HTO术。

比较三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步行速度及膝关节活动度(ROM)变化。

结果 住院时间、下地时间UKA组较TKA组、HTO组短,术中出血量UKA组较TKA组、HTO组少,手术时间HTO组较UKA组、TKA组短(P <0.05);术后3个月UKA组、HTO组HSS评分较TKA组高,HTO组步行速度及ROM较UKA组、TKA组高,且UKA组步行速度高于TKA组(P <0.05);UK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KA组、HTO组(P <0.05)。

结论 HTO术、UKA术与TKA术各有优缺点,HTO术在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具有独特优势,更适宜于年轻患者;而UKA术则因其较短的康复周期、良好的功能改善更适应于老年患者。

临床应结合实际情况,严格筛选病例,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单髁置换术;胫骨高位截骨术【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3257.2023.04.035A Comparative Study of Early Clinical Efficacy of HTO, UKA and TKA in the Treatment of Single-compartment Knee OsteoarthritisZHAO Yin *, QIN Guang-hua, YAO Jian-nan.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ffiliated Central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Henan Province,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unicondylar arthroplasty (UKA) and high tibial osteotomy (HTO) in thetreatment of unicompartmental knee osteoarthritis (KO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7 patients with single-room KO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were selected for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nd they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39 cases in each. UKA group underwent UKA operation, TKA group underwent TKA operation, and HTO group underwent HTO operation. The operation time, hospital stay, landing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complication rat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 (HSS), walking speed and range of motion (ROM) before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Variet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KA and HTO groups,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the time of going to the ground in UKA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KA group and HTO group,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in UKA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KA group and HTO group, and the operation time in HTO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UKA group and TKA group (P <0.05). Monthly HTO group and UKA group had higher HSS score than TKA group, HTO group had higher walking speed and ROM than UKA group and TKA group, and UKA group had higher walking speed than TKA group (P <0.05); UKA group had a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KA group and HTO group (P <0.05). Conclusion HTO, UKA and TKA have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HTO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the range of motion and motor function of patients, and is more suitable for young patients. Functional improvement is more suitable for elderly patients. The clinical situ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strict screening of cases, and rational selection of surgical methods.Keywords: Knee Osteoarthritis; Total Knee Replacement; Unicondylar Replacement; High Tibial Osteotomy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常见骨科退行性病变,多发于老年人,随老龄化进程发展,近些年KOA患病率呈增长趋势[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研究进展当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治疗各种晚期膝关节炎的一种持久有效方法,对减轻膝关节疼痛,恢复膝关节良好的解剖力线,具有良好的效果。

晚期膝关节炎患者通常伴有各种膝关节畸形,最常见的为内翻畸形和外翻畸形。

然而,膝外翻畸形对矫形外科医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骨缺损、外侧副韧带的挛缩或内侧副韧带松弛对TKA造成很大的困难。

因此,如何达到关节的平衡,恢复膝关节力线成为TKA的关键。

1 膝外翻畸形的流行病学随着TKA技术日渐成熟,已在全世界广泛开展,为各种晚期膝关节炎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美国,2008年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例数超过650,000例[1]。

大于50岁人群中,约4.8%的女性和约3.4%的男性已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2]。

其中,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TKA最主要的病因,约占94%-97%[3]。

需行TKA手术的患者中,伴随有膝外翻畸形的约占10%-15%,男女比例约为1:9[4]。

2 膝外翻畸形的分型Ranawat AS[5]把膝外翻畸形分为3型。

其中1型外翻小于10度,在内翻应力下可畸形纠正,约占膝外翻总数的80%,此类患者中内侧副韧带未受损。

2型患者外翻在10-20度,内侧副韧带虽然被过度拉伸,但保留部分功能,约占15%。

3型外翻大于20度,内侧副韧带功能丧失,约占5%,此类病例在选择人工膝关节假体时,需要优先选用限制性假体。

3 膝外翻畸形的手术入路选择对于膝外翻畸形患者,充分的软组织松解是手术的关键和挑战,而选择有利于软组织松解的手术入路,则是手术成功的前提。

髌旁内侧入路在80年代以前较流行,被认为是最经典的膝关节置换手术入路,为大多数骨科医生所采用[6]。

吕厚山等[7]对87例膝外翻患者使用内侧髌旁入路行TKA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3.8个月,指出对于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配合单纯外侧软组织松解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膝外翻畸形伴随膝关节外侧结构的挛缩以及内侧结构的松弛。

如何充分松解膝关节外侧软组织结构成为手术成功的关键。

在90年代初,Keblish[8]首先报道使用髌旁外侧入路对膝外翻患者施行TKA,并对53例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获得良好的效果。

Stern等[9]通过134例膝外翻畸形行髌旁内侧入路的研究后认为,内侧入路难以取得良好的软组织平衡。

并且,内侧入路的优良率为71%,而外侧入路则达到88%。

而Hay[10]等在对32例膝外翻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中报道,两种入路在膝关节ROM、KSS评分上无明显差异,但外侧入路具有更好的髌股轨迹。

鉴于外侧入路的一些常见并发症,Hay[10]等不建议在髌骨轨迹正常的患者常规使用外侧入路。

Hirschman等[11]在比较两种入路对外翻畸形的疗效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发现,髌旁外侧入路合并胫骨结节截骨组在膝关节屈曲度、VAS评分、患者满意度以及步行的距离等方面都更具优势。

但使用髌旁外侧入路组的翻修率(4.5%)则较内侧入路组(1.5%)高。

对于使用髌旁外侧入路是是否需要配合胫骨结节截骨已有不同意见,Boyer[12]等对63例膝外翻畸形畸形手术,且平均7年的随访中发现,使用髌旁外侧入路均效果良好,且不需进行胫骨结节截骨。

Apostolopoulos等[13]对24例膝外翻患者手术时,常规使用髌旁外侧入路,且配合胫骨结节截骨,术后康复良好,均未出现胫骨结节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

Satish等[14]提出胫骨结节截骨可更好的显露术野,但其缺点亦不能忽视,如增加手术时间,截骨块固定困难、截骨块分离不愈合、增加髌前痛机会、增加治疗费用等。

Sekiya等[15]在分析髌旁外侧入路较内侧入路获得更好的膝关节ROM时指出,股内侧肌位于髌骨的止点较股外侧肌位于髌骨的更远侧,髌旁内侧入路会切断更多的肌肉止点,从而影响肌肉的收缩功能。

因此,手术入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的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体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外翻程度较轻、由骨缺损引起或软组织挛缩程度较轻的病例,可考虑使用髌旁内侧入路。

对于合并有髌骨脱位、外侧结构挛缩严重患者,建议使用髌旁外侧入路,在达到更好地软组织松解同时,可以减少对髌骨血运的破坏。

4 膝外翻畸形假体的选择对于膝外翻畸形,矫正畸形和恢复韧带的平衡是膝关节假体能够获得长期寿命的两个重要因素,对于外翻畸形,很难同时满足这两点,尤其是合并外翻大于20的患者[16]。

Stern和Miyasaka[16,17]等认为膝外翻畸形在假体选择时应首先考虑膝关节内侧韧带的松弛情况。

为了同时达到以上两点,很多学者倾向于使用限制性高的假体,如(CCK、铰链膝等)。

Naudie[18]等提出,在严重内、外翻畸形的患者中,为了达到膝关节的软组织平衡,使用限制性假体是有必要的。

在内侧副韧带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限制性假体。

在能够获得屈伸平衡的内外侧对等间隙的情况下,尽量使用非限制性假体。

Pour[19]等对43例人工膝关节翻修的研究中认为使用高限制性假体具有较高的翻修率,即使铰链膝等在更新假体的设计,但5年以上的生存率却少于70%,且在翻修的过程面临着更多的骨缺损,翻修手术难度较非限制性假体大。

关于使用PS假体还是CR假体的问题上,目前二者的优劣尚无定论,但在严重外翻畸形中,挛缩的后交叉韧带可能不利于软组织平衡,往往需要对其进行松解,则需使用后交叉替代型假体。

但E.Koskinen等[20]指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截骨量较少,适合于相对年轻患者,在合并外翻畸形I度-II度患者中使用,仍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Miyasaka等[16]对60例膝外翻患者使用CR假体,其13年以上的生存率达到91%。

5 软组织平衡的探讨软组织不平衡可以引起金属假体与聚乙烯之间的应力集中,加速内衬磨损而导致假体磨损松动。

对于外翻畸形患者,通常伴有外侧结构的挛缩以及内侧结构的松弛,因此,对外侧结构的充分松解对达到间隙平衡至关重要。

膝关节外侧结构一般包括髂胫束、外侧副韧带、后外侧关节囊、腘肌腱、腓肠肌外侧头、股二头肌腱等。

Buechel[21]提出,按照髂胫束、外侧副韧带、腘肌腱的三部松解法的顺序进行松解,可达到良好的松解效果。

Whiteside[22]通过对231例膝外翻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进行研究,提出对外侧结构的松解应该是有选择性的,选择性松解髂胫束以及后外侧关节囊,可对伸膝时外侧间隙紧张有良好效果。

而松解外侧副韧带及腘肌腱则对屈曲时外侧间隙紧张有良好效果。

McAuley等[23]对100例膝外翻患者行TKA手术,平均随访8.2年后发现,内侧髌旁入路均可达到良好效果。

但若同时对外侧副韧带及腘肌腱进行松解,日后翻修的风险将增加20倍,因此他建议为了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术后应至少保留一个外侧稳定结构。

Apostolopoulos等[24]在对24例膝外翻患者进行平均11.5年随访后提出相反意见,在24例患者中,外侧副韧带及腘肌腱均被松解,效果均为满意,且在随访期间均未需要翻修。

膝外翻畸形常常合并胫骨外翻,Keblish等[4]提出,通过对髂胫束的松解即可纠正胫骨外翻。

对于外侧结构严重挛缩患者,J. Brilhault等[25]提出,可以通过股骨外侧髁的滑行截骨,对外侧副韧带止点进行滑移,重新固定,既可避免过度松解外侧软组织,保护关节的稳定性,又可相对容易获得一个伸直及屈曲对等的间隙。

Paul等[26]提出,在对外侧结构松解的同时,可对内侧副韧带进行紧缩,对获得一个对等的内外侧间隙有良好的效果。

6 股骨远端截骨的探讨TKA的效果是基于精准的截骨、正确的假体安放和下肢力线的恢复。

股骨远端截骨理论上应垂直于下肢的力线轴,为了实现这一点,在利用股骨随内定位时,需要测量股骨外翻角度,即股骨的解剖轴与下肢力线轴的夹角(VCA)。

一般有三种方法决定VCA,第一种根据术者经验在5度、6度、7度中选取;第二在术前x线上测量VCA的大小;第三种则需要通过计算机导航模拟。

多数学者认为,假体安放的角度在3度以内是可以接受的。

而在截骨的时候,操作的误差一般在1度左右,所以,术前计划股骨外翻截骨角度的误差大于2度是不能接受的。

Nagamine等[27]通过对133例患者的研究表明,超过50%的内翻患者有较大的VCA,可能与股骨干的弯曲有关。

Kharwadkar等[28]对83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VCA的平均角度为5.5度+-0.9度,范围则是3.3度-7.6度,建议5-6度的外翻截骨对于简单的TKA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明确,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

但膝外翻畸形的手术难度要远大于膝内翻,需要术者对手术入路,膝关节解剖以及软组织松解的步骤非常熟悉,不断累计经验,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1]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HCUPnet: 2008 outcomes by patient and hospital characteristic for ICD-9-CM principal procedure code.[2] Alexander M. Weinstein, BA*, Benjamin N. Rome, BA*, William M. Reichmann, MA, JamieE. Collins, MA, Sara A. Burbine, BA,Thomas S. Thornhill, MD, John Wright, MD, Jeffrey N. Katz, MD, MSc, and Elena Losina, PhD. Estimating the Burden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3] National Joint Registry. National Joint Registry for England and Wales: 7th annual report. 2010./NjrCentre/Portals/0/NJR%207th%20Annual%20Report%202010.pdf (accessed Dec 16, 2011).[4] Keblish PA.The Lateral Approach fo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Knee Surg. 2003Jan;16(1):62-8.[5] Ranawat AS, Ranawat CS, Elkus M, Rasquinha VJ, Rossi R,Babhulkar S (2005)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severe valgus deformity. J Bone Joint Surg [Am] 87:271–284[6] 吕厚山.主译.膝关节外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0.[7]吕厚山,关振鹏.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华外科杂志, 2005,43(20); 1305-1308[8] Keblish PA. The lateral approach to the valgus knee: surgical technique and analysis of 53 cases with over two-year follow-up evaluation. Clin Orthop 1991;271:52-62.[9] Stern SH, Moeckel BH, Insall JN (1991)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valgus knee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73:5–8[10] Hay GC, Kampshoff J, Kuster MS (2010) Lateral subvastus approach with osteotomy ofthe tibial tubercle f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a 2 year prospective, randomised, blinded controlled trial. J Bone Joint Surg 92B:862–866[11] Hirschmann MT, Hoffmann M, Krause R, Jenabzadeh RA,Arnold MP, Friederich NF (2010) Anterolateral approach with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versus standard medial approach fo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does it matter?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11:167[12] Boyer P, Boublil D, Magrino B, et al. Total knee replacement in the fixed valgus deformity using a lateral approach: role of the automatic iliotibial band release for a successful balancing. Int Orthop 2009;33(6):1577.[13] Apostolopoulos AP, Nikolopoulos DD, Polyzois I, et 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severe valgus deformity: interest of combining a lateral approach with a 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96(7):777.[14] Satish BR1, Ganesan JC, Chandran P, Basanagoudar PL, Balachandar D.Efficacy and mid term results of lateral parapatellar approach without 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for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fixed valgus knees.J Arthroplasty. 2013 Dec;28(10):1751-6.[15] Sekiya H1, Takatoku K, Takada H, Sugimoto N, Hoshino Y. Lateral approach is advantageous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valgus deformed knee. Eur J Orthop Surg Traumatol. 2014 Jan;24(1):111-5. doi: 10.1007/s00590-012-1137-2. Epub 2012 Nov 21.[16] Miyasaka KC, Ranawat CS, Mullaji A. 10- to 20-year follow up of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valgus deformities. Clin Orthop 1997;345:29—37.[17] Stern SH, Moeckel BH, Insall J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valgus knees. Clin Orthop 1991;273:5—8.[18] Naudie DD, Rorabeck CH. Managing instabilit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with constrained and linked implants. Instr Course Lect 2004;53:207—15.[19] Pour AE, Parvizi J, Slenker N, Purtill JJ, Sharkey PF. Rotating hinged total knee replacement: use with caution.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7;89:1735—41.[20] Koskinen E, Remes V, Paavolainen P, Harilainen A, Sandelin J, Tallroth K, Kettunen J, Ylinen P. Result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with a cruciate-retaining model for severe valgus deformity--a study of 48 patients followed for an average of 9 years. Knee. 2011 Jun;18(3):145-50.[21] Buechel FF. A sequential three-step lateral release for correcting fixed valgus knee deformities dur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0 Nov;(260):170-5.[22] Whiteside LA. Selective ligament releas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f the knee in valgu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99;367:130.[23] McAuley JP, Collier MB, Hamilton WG, et al. 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valgus osteoarthritis.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8;466(11):2644.[24] Apostolopoulos AP, Nikolopoulos DD, Polyzois I, et al.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severe valgus deformity: interest of combining a lateral approach with a tibial tubercle osteotomy.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0;96(7):777.[25] Brilhault J, Lautman S, Favard L, Burdin P. Lateral femoral sliding osteotomy lateral release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a fixed valgus deformity. J Bone Joint Surg Br. 2002Nov;84(8):1131-7.[26] Paul J. Favorito, MD, William M. Mihalko, MD, PhD, and Kenneth A. Krackow, MD.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the Valgus Knee. 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2;10:16-24.[27] Nagamine R, Kondo K, Ikemura S, Shiranita A, Nakashima S, Hara T, Ihara H, Sugioka Y. Distal femoral cut perpendicular to the mechanical axis may induce varus instability in flexion in medial osteoarthritic knees with varus deformity in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a pitfall of the navigation system.J Orthop Sci. 2004;9(6):555-9.[28] Kharwadkar N1, Kent RE, Sharara KH, Naique S. 5 degrees to 6 degrees of distal femoral cut for uncomplicated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s it safe? Knee. 2006 Jan;13(1):57-60. Epub 2005 Aug 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