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保留与切除与否的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需要保留后交叉韧带?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需要保留后交叉韧带?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需要保留后交叉韧带?王伟;刘振;刘军;甄平;李旭升;宋明甲【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47)003【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终末期膝骨关节疾病患者的关节病痛,重塑关节完整性.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需要保留后交叉韧带,国内外学者一直有所争论.近年来,保留后交叉韧带和不保留后交叉韧带的膝关节假体(CR假体和PS假体)在临床上均广泛应用.一般认为,采用CR假体或PS假体在术后满意度、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假体存留率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CR假体更加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其生物力学性能,患者术后上下楼梯时的步态更加均衡,本体感觉也更好,但关节在屈曲时,股骨对胫骨产生反常后移,可导致反常运动;而PS假体能够纠正膝关节严重畸形,更好地平衡膝关节屈伸间隙,但存在发生髌骨弹响综合征的风险.建议同等条件下,对于年龄相对较小的患者优先选择CR假体,而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则优先考虑PS假体.本文结合后交叉韧带的作用及其处理技术,分析CR假体和PS假体应用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利弊,供临床工作者参考.【总页数】7页(P313-319)【作者】王伟;刘振;刘军;甄平;李旭升;宋明甲【作者单位】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骨科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宁夏银川750000;宁夏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宁夏银川750000;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骨科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骨科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骨科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军区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骨科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4【相关文献】1.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J], 胡玉亮;王业华2.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在骨性膝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黄朝霞;蔡光友;尤洁芳;张志娟3.保留后交叉韧带全膝关节置换术与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 [J], 冯超;吕波4.保留后交叉韧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影响 [J], 王金子;丁海;常文举5.保留后交叉韧带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影响 [J], 王金子;丁海;常文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PS和CR关节置换分析

PS和CR关节置换分析

P S和C R关节置换分析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Meta 分析:全膝置换保留后交叉韧带与后方稳定型假体的比较2013-06-28 21:47来源:作者:紫川秀第二字体大小-|+摘要:本 meta 分析对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和后方稳定型膝关节置换假体的临床预后进行比较。

收集和上述两个项目相关的临床文献,共 1114 例患者(1256 例全膝置换)纳入研究。

统计结果发现,后方稳定型膝关节假体术后的屈曲功能和关节运动度较好,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差异。

目前上述差异的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临床上对膝关节假体的选择取决于(be rest with)术者的个人偏好及假体设计的合理性。

目前对膝关节假体置换术中保留后交叉韧带的意义尚存在争议。

保留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假体(CR)和后方稳定型膝关节假体(PS)在临床上应用均取得了较好的长期效果,如假体生存时间较长,患者满意度较高等。

目前关于两类假体效果的临床预后比较研究较多,但结论不统一:有些研究提示组间比较无差异;有些研究提示 CR 更好;也有研究质疑膝关节后交叉韧带保留的必要性。

膝关节假体最为重要的两个指标是膝关节屈曲功能和关节运动度,该两项指标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的疗效评价起决定作用。

其他重要的临床功能预后包括:膝关节稳定性,爬梯能力,患者主观功能评分(WOMAC,SF-36)及其他并发症。

传统观点认为,CR 假体设计因为保留了后交叉韧带正常关节的生物力学和股骨后滚(rollback)装置,置换术后可以较好的增加关节的屈曲和运动幅度;但最近的多项研究表明,假体置换术后膝关节屈曲时,股骨相对胫骨反常的向前移位。

CR 假体的支持者认为,尽管存在上述反常运动,但 CR 假体保留了正常的生理结构,可以对膝关节屈曲活动进行更好的控制,这一功能保留和多个重要的日常活动相关,如蹲跳,下跪,爬楼梯等。

相反的,PS 假体支持者则认为,使用后方稳定的 PCL 替代型假体可以从机械力学上增强股骨的后滚运动,从而增加关节运动度。

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疗效比较

全膝关节置换术不同手术入路疗效比较
[ 2 ] 俞善 昌, 盛锦 云, 陈 育 智 .复 方 异 丙 托 溴铵 溶 液 雾 化 吸 人 在 儿 童
3 9 l
[ 4 ] 行 晓红 , 刘 金 权 .氨 茶 碱 联 合 阿 奇 霉 素 治 疗 咳 嗽 变 异 性 哮 喘 的
疗效分析 [ J ] .中 国 误 诊 学 杂 志 , 2 0 0 8 , 8 ( 3 3 ) : 8 1 6 4—8 1 6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P< 0 . 0 5 ) ; 术 后 3个 月 和 l a膝 关 节 H S S功 能 评 分 A 组 ( 7 9 . 4 -1 4 2 . 2 ) 分、 ( 9 2 . 9 -6 4 . 1 ) 分, B组 ( 8 9 . 7 -1 4 4 . 6 ) 分、 ( 9 3 . 2±5 . 3 ) 分( P均 < 0 . 0 5 ) 。 蛄论 同膝 前 正 中 入 路 相 比 , 采 用翻 转 股 内侧 肌 入 路 进 行 全 膝 关 节 置 换 术 能 减 少 术 后 出血 量 , 术后 股 四 头 肌 和 膝 关 节功 能恢 复 更 快 , 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 术。 [ 关键词 ] 膝关节 ; 关节置换术 ; 手术入路 ; 比 较 [ 中图分类号 ] R 6 8 7 . 4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0 0 8— 8 8 4 9 ( 2 0 1 3 ) 3 4— 3 8 2 3— 0 3
2 6 ) m i n ( P> 0 . 0 5 ) ; 术后 引 流 量 A 组 ( 1 1 0 - 4 3 7 ) mL , B组 ( 8 5 - 4 3 0 ) m L ( P<0 . 0 5 ) ; 术 后 1周 膝 关 节 V A S疼 痛 评 分 A 组 ( 4 -1 4 ) 分, B组 ( 2 - 4 1 ) 分( P< 0 . 0 5 ) ; 术 后 1个 月 时股 四 头 肌 肌 力 达 4级 以上 者 A 组 4 5例 ( 7 3 %) , B组 5 9例 ( 9 1 %)

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保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皮肤前 1 n 预防感染用抗生素静脉滴入 ,保证足量抗生素 5mi将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 的主要 关节 , 在行走 、 负重 、 下蹲 中起
重要作用 。 膝关节病 变将 引起膝关节功能的严重障碍 , 大大降 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l I 。我院 19 9 9年 6月 一 0 6年 1 20 月对保守 治疗无 效的 2 6例 3 O膝关节疾 病患者行保 留后交叉韧带的人 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 为其解除痛苦 , 矫正畸形 , 改善功能 ,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
髓 钻 向股骨髓腔 内扩大髓腔孔 , 插入股骨髓 腔定 位杆 , 装股骨 安
铺 巾, 覆盖手术薄膜 。 做膝关节前 内侧切 口, 逐层进入 , 切除膝 关节内增生肥厚 的滑膜。 反转髌骨 , 曲膝关节 , 屈 行髌骨 、 胫骨 和股骨周边骨赘清除 。特别要清 除关节囊后方 的骨赘和游离 体, 松解膝 关节 周围软组织 , 调整其力量平衡 , 以利 于膝关节
平卧 , 腰硬联合 麻醉成功后 , 常规消毒止血带 以下患肢 ,
入髓 内定 位杆 , 选用平 台截骨器 , 装髓 外定位杆 , 安 调整截骨 面 高度 和角度 , 枚短钉 固定 , 4 摆锯行胫骨截骨 , 胫骨平台测量板测 量预计假体号 。 425 股 骨髁 截骨 .. 用骨锥 于股骨髁问窝定位打孔 ,取开
维普资讯
■阎
目嘧露
保 留后交叉韧带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郭 洁欣 祁 素 兰 黎 杏 湘
( 东莞市人民医院 , 广东 东莞 5 3 1 ) 2 0 8
【 摘要 】目的
探 讨保 留后 交叉韧 带的全膝 关节表 面置
功能恢复 。做胫骨 和股 骨截 骨 , 意保 护后又韧带 , 注 安装膝关节 假体试模 至满意为止。冲洗术野 , 骨水泥 固定适当大小 膝关节假 体, 安装可旋转聚 乙烯衬垫 , 放胶管引流 , 逐层缝 合切 口, 弹力绷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

係洙和卖验區摩雇42017年3两第16象第5期•489•D O I:10.3969/j.issn.1671 -4695.2017.05.024文章编号=1671 -4695(2017)05 -0489 -04后父叉顿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杨金江鲁英郭艾李强吴杰*喻飞杨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北京100050)【摘要】目的探讨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CR型假体)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的4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患者进行CR型假体置换,作为试验组。

选取同期的4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患者进行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PS型假体)置换,作为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

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试验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AKS评分、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结论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CR型假体可以达到与PS型假体置换一致的优良效果。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后交叉韧带保留型膝关节假体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Study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 type prosthesis in knee replacement. YANG Jin -jiang, LU Ying, GUO A i, et al.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WU Jie, E - mail:fishyl@ sohu. com【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R type ( posterior cruciate - retaining) prosthesis in knee replacement. MethodsA total of 48 patients with knee arthropathy treated with CR type prosthesis replacement during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5 were allocated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48 cases of knee arthropathy at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d they were treated with PS type prosthe­sis. The operating time and amount of bleeding were observed in patients of these two groups. The 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s (AKS scores), the 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s (HSS scores) and knee joint activity in patients of these two groups and the function of knee joint wereevaluated before the replacement and 3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Results The difference in operating time and amount of bleeding betwee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P>0.05). The difference in AKS scores, HSS scores and knee joint activity in patients of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 P> 0. 05). Adverse reactions had not occurred in these 2 groups.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 type prosthesis in knee replacement can reach the similar effect as the posterior cruciate - stabilizing total knee prosthesis.【Key words】Knee joint replacement;Posterior cruciate - retaining prostheses ;Posterior cruciate - stabilizing prostheses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经 逐渐成为治疗各种重度或者保守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 性关节病的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缓解疼痛、纠正 膝关节畸形、改善膝关节功能等作用[1]。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然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经常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肌力下降等问题。

康复治疗对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

本文综述了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功能障碍和慢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疾病。

据估计,每1000名成年人中有125名患者,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膝关节是最常见的受累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晚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良好选择,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术技术和假体材料的使用寿命。

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康复的重点是恢复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术侧下肢肌力,使患者具有独立生活和参与活动的能力。

1.国内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现状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膝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这是近年来中国开展的最有效的联合重建行动之一。

其目的是矫正关节畸形,重建关节稳定性,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关节置换术。

临床实践证明,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显著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

中短期随访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优良率接近90%。

1989年,国外研究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症状改善率在7年内达到98.8%,在10年内达到97.3%,在15年内达到90.6%。

因此,对于患有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中青年患者,尤其是那些经历过多次关节切开或关节镜清创且症状没有改善的患者,应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

1.全膝关节置换术康复治疗研究2.1术前预康复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中,手术应激和术后活动减少会导致肌肉萎缩、肌力下降、骨密度下降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整体功能水平下降,术前康复被认为是一种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术前康复是指患者在手术前采取的康复干预措施,也称为术前康复。

2002年,一些学者正式提出了预康复的概念,并将预康复理论应用于骨科围手术期患者。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该如何处理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该如何处理

2012 AAOS 年会最新报道: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该如何处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TKA)我们通常会遇到髌骨该如何处理的问题。

这一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是否需要进行髌骨置换;2、是否需要对髌骨周围去神经化处理。

在本次 AAOS 会议上两份来自英国的研究让我们有了对此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髌骨置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主张进行髌骨置换的医师主要考虑这一方法可以避免术后因膝前疼痛所造成的关节假体翻修。

而不主张这一做法的医师则认为常规髌骨置换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

髌骨常规置换在美国与欧洲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在欧洲 TKA 术中大多常规都不行髌骨置换。

而既往的研究仍不能确切的回答在 TKA 中是否需要常规行髌骨置换。

本届 AAOS 会议来自英国的学者报道了他们有关髌骨置换最新的研究。

该研究从国家临床转归数据中收集了 23393 名接受 TKA 的患者信息,对这些患者术前术后的相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评估。

其目的是运用多种调查问卷和评分方法来评估髌骨置换与否对初次 TKA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会产生何种影响,其总体健康状况以及患者满意度如何。

其中 8103 例(36%)患者进行了髌骨置换。

15290 例(65.4%)患者未行置换。

术后随访时间两组平均为 7 个月(时间区间:6-12 个月)。

最后研究者发现两组在膝关节功能,总体健康状况,患者满意度报告以及手术成功性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但作者最后提到牛津膝关节评分的提高依赖于假体的类型,而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

二、髌骨周围去神经化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旨在减轻术后髌股关节疼痛,一份在英国进行的,对 TKA 术中未进行髌骨置换的患者进行了随机,双盲研究来寻找相关的证据,探讨 TKA 术中常规髌骨周围去神经化这一做法的必要性。

研究小组将 2009-2010 年间 126 名接受首次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每组 63 例)。

这些患者均患有骨性关节炎并膝关节内翻,其手术方式为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置入术。

《2024年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与否的临床研究》范文

《2024年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与否的临床研究》范文

《膝关节置换术髌骨置换与否的临床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的必要性及其对手术效果的影响。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了髌骨置换与不置换两种手术方式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综合评价。

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膝关节疾病日益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膝关节置换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关于髌骨置换与否的问题,一直是骨科医生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临床研究,探讨髌骨置换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接受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资料。

根据是否进行髌骨置换,将患者分为两组:髌骨置换组和未置换组。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率、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三、研究结果1. 手术时间与术后恢复在手术时间方面,髌骨置换组相比未置换组略有延长,但差异不显著。

术后恢复方面,髌骨置换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程度、活动能力恢复等方面表现更佳。

2. 并发症发生率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未置换组患者较易出现髌骨相关并发症,如髌骨脱位、髌骨软化等。

而髌骨置换组患者则较少出现此类并发症。

3. 关节功能评分根据术后关节功能评分,髌骨置换组患者在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步态稳定性、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表现更为优异。

四、讨论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关节功能。

尽管手术时间略有延长,但通过精心操作和适当的术后康复,这一优势得以实现。

未置换组患者在术后容易出现髌骨相关并发症,可能对关节功能造成长期影响。

本研究中髌骨置换组的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整体上明显优于未置换组,显示出在关节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中的更好表现。

此外,术后并发症的减少和较低的再入院率进一步验证了髌骨置换术的临床价值。

总的来说,本研究为髌骨置换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重要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手术方法的改进,我们相信髌骨置换将在未来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保留与切除与否的对比研究王林;宋磊;韩伟峰【摘要】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后交叉韧带采取保留与切除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至2014年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5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35例;左侧20例,右侧36例;年龄52 ~ 78岁,平均年龄(66.56-10.33)岁,病程6~15年.术中保留后交叉韧带者34人;术中行后交叉韧带切除者22人.比较二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56例患者经12 ~ 36个月随访,平均(25.6±7.3)个月.后交叉韧带保留组和后交叉韧带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21) min、(98±23)min(P >0.05);术中出血分别为(361±120)mL、(355±98)mL(P >0.05);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0.2与88.6分(P>0.05);关节活动度分别为伸:-1.0与-2.5(P <0.05),屈:111与l12(P >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总活动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伸展位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后交叉韧带的保留与否对手术效果影响不大,应依据术中膝关节具体情况以及术者习惯,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terior cruciate-retaining (CR) and posterior cruciate-excising (CE)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Methods From 2007 to 2014,56 patients (21 males and 35 females;20 left,36 right)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6.56--10.33) years (from 52 to 78 year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including group 1 of 34 patients subjected to CR TKA,and group 2 of 22 patients subjected to CE TKA.The evaluation parameters included operative time,blood loss,knee score and range of motion of knee.ResultsFifty-six patients after an average follow-up of (25.6 ± 7.3) months (from 12 to 36 mo nths).Operative time was (103 ± 21) min,(98 ± 23) min (P >0.05).Blood loss was (361 ± 120) mL,(355 ± 98) mL (P > 0.05).Knee score was 90.2 and 88.6 points (P > 0.05).Range of motion of kneewas,extension:-1.0 and-2.5 (P < 0.05),flexion:111 and 112 (P >0.05).Althoug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perative time,blood loss,knee score and the total range of motion of knee,the difference of extension range of motion of kne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nclusion Cruciate-retaining and cruciate-excising TKA function equally well postoperatively.It should be decided on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and the surgeons' habit.【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8)006【总页数】4页(P915-918)【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后交叉韧带;膝关节骨性关节病【作者】王林;宋磊;韩伟峰【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作为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有效措施,能有效矫正畸形、减轻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1]。

而在各种退行性骨关节病中又以膝关节骨关节病最为常见、影响最大。

目前全膝关节置换有保留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 和非保留PCL 2大类型,对于术中后交叉韧带的保留与否尚存争议[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自2007年6月至2014年6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5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施行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均为单侧膝关节置换,其中 34 例术中保留了后交叉韧带,22例予以切除。

现将2种手术方式和结果分析比较,报告如下。

共入选 56 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其中男性21 例,女性35 例;左侧 20 例,右侧 36 例;年龄52~78 岁,平均(66.56±10.33)岁,病程 6~15 年。

其中组1(畸形较轻,G1)保留后交叉韧带,共34 人;组2(严重畸形,G2)予以后交叉韧带切除,共22人。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术前膝关节(hospital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主要指标为术后至少6个月以上膝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range ofmotion,ROM)、手术时间、出血量。

根据HSS评分标准[1]:满分为100分,其中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不稳定10分。

总分在85分以上者为优,70~84分者为良,60~69分者为尚可,60分以下者为差。

麻醉后患肢上止血带,取膝关节前正中切口,向外侧掀起髌骨进入关节,切除滑膜、脂肪垫、髌上囊、前交叉韧带及双侧半月板,22例切除后交叉韧带,34例保留后交叉韧带。

松解软组织,逐步行胫骨平台、股骨远端及股骨髁前后方截骨,测量并选择假体,以试模测试合适后安装假体,清除骨赘,检查活动范围,彻底止血,留置引流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预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术后48 h或引流量小于50 mL/d时拔除引流管,术后第二天开始连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ntion,CPM)功能锻炼。

使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术前术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2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组56例患者经12~36个月随访,平均(25.6±7.3)个月。

膝关节疼痛及畸形明显减轻,伸膝活动度明显改善。

详见图1和图2。

后交叉韧带保留组和切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21)min、(98±23)min(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61±120)mL、(355±98)mL(P>0.05);膝关节评分分别为90.2与88.6分(P>0.05);关节活动度分别为伸:-1.0与-2.5(P<0.05),屈:111与112(P>0.05)。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膝关节评分及关节总活动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伸展位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和表2。

膝关节置换术中是否保留后交叉韧带尚有争议。

支持保留后交叉韧带的研究者[3]认为:有效地股骨后滚运动可使屈曲活动范围更大,对比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具有绝对优势,而且保留后交叉韧带可以使髌股关节面的应力下降约30%,改善髌股关节功能,股骨髁的后滚运动可延长股四头肌力臂,提升力量。

保留后交叉韧带还可以保留膝关节的本体感觉。

支持切除后交叉韧带学者[1]认为保留后交叉韧带容易引起张力过高,部分患者本身存在后交叉韧带痉挛,屈膝时胫骨与股骨后部发生撞击,影响关节屈曲,甚至发生后交叉韧带断裂,出现关节不稳。

下面让笔者是通过两种假体的设计特点来分析二者的利弊。

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通过后交叉韧带发挥膝关节的后滚机制[4],平坦的胫骨平台表面减少对膝关节的限制,继而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

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问题:该假体是希望由后交叉韧带的本体感受器受到机械应力刺激,诱发神经反射从而引起相关肌肉韧带紧张,形成膝关节的后滚运动,使膝关节能够有较好的屈曲功能。

但由于需要接受膝关节置换患者交叉韧带大多已经失去正常功能,很难形成神经反射[5],因而也就没有了后滚机制。

对于挛缩的后交叉韧带进行松解平衡非常困难,需要较长学习曲线,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不保留后交叉韧带,通过立柱及盒式结构发挥后滚机制以改善膝关节的屈曲功能[6]。

屈膝时立柱与其后侧的盒式结构相互作用,使股骨髁与胫骨平台接触点后移,变相形成后滚作用。

相关运动学研究[7]也证实了后稳定型假体后滚运动的趋势。

碟型结构的胫骨平台内衬提高了与股骨髁的吻合程度减少了磨损的机会。

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

不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存在的问题:①该类型的假体通过立柱与盒式结构的相互作用形成后滚,应力会通过股骨髁或者胫骨平台向上下传导,增加了骨与骨水泥之间的界面应力,增加假体松动概率[8]。

②立柱—槽式结构前侧撞击征:膝关节过伸及屈曲旋转时立柱前方与股骨髁组件髌骨面碰撞、摩擦可导致前侧的磨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