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合集下载

重识李鸿章

重识李鸿章

重识李鸿章-----看过走向共和后的感想偶然处拷来一部《走向共和》,于是耐着性子将其细细品味,才发现这是多年以来又一次给我带来深远影响与思考的电视剧。

每晚我都坚定不移地观赏直到电脑的电池耗干才肯罢休,我也一直被李鸿章这个人物所深深吸引,我身入电视剧中突然之间有了一种感觉:李鸿章这个人物角色我难以辨别。

我曾一度以为导演将其刻画成了一个正派角色,虽然谈不上高大,但却与我们从中学历史课本中了解到的那个反面的“卖国贼”的形象背道而驰。

故而,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李鸿章的人物原型,以解心中之疑惑。

天下只有平庸之人既不会挨骂,也不会得到赞誉。

如果全天下都在骂一个人,那么他就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奸雄;如果全天下都在赞美一个人,那么他则可以称得上是超乎寻常的豪杰。

尽管这些说话的人,差不多都是些平常人,有见识有才干的几乎一个也找不到,那么让平常人评论超乎寻常的人,难道是一件可信的事?所以誉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欺名盗世之徒;谤满天下的人,未必不是伟人。

俗话说:盖棺定论。

我却发现有些人死了几十年几百年,还没有一个确定的评价。

说好的还在说好,说坏的还在说坏,让后世写书的人无所适从。

比如说,有的人被千万人赞扬,但诋毁他的人也不下千万;夸他的人把他捧到极致,骂他的人也把他贬到极致;他今日所受到的诋毁恰好可以抵消从前得到的赞誉,他所得到的赞誉也恰好补偿了从前所受到的诋毁。

像这样的一个人,该怎么评价呢?答案是他是个非凡的人。

这个人是非常的奸雄还是非常的豪杰先不说,单是他处的位置与层次,就不是普通庸人的眼光所能达到的,也不是普通庸人的嘴所能随口胡说的。

不深入地去了解一个人便无法客观的去评判他的功过是非,我仅是从看过电视剧的角度出发去表达出我对这个人物的个人看法而已,而后再去细细品读《李鸿章传》,或许会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启发。

现实中的很多人或许确实对其含有曲解,异或于人云亦云地将别人持有的观点摇身一变成为自己的深刻见解。

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我仅是想阐述一些新的看法与观点。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最近看了《走向共和》这部剧,感触颇深。

这部剧把晚清到民国初年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剧里的人物一个个都那么鲜活,仿佛不是在演戏,而是真真实实地在历史的舞台上走过一遭。

先来说说李鸿章吧。

以前在历史课本里,对他的印象就是个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的“卖国贼”。

可这部剧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李鸿章。

他在列强面前据理力争,为国家争取利益,可无奈国弱民穷,很多时候他也是有心无力。

记得有一场戏,李鸿章去和洋人谈判,对方趾高气昂,提出各种苛刻的条件。

李鸿章气得胡子直抖,却又不得不强压怒火,和对方周旋。

他那无奈又悲愤的眼神,真的让我心里一揪。

他知道自己签的条约会被后人唾骂,可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还有慈禧太后,以前总觉得她就是个只知道贪图享受、不顾国家死活的老妖婆。

但这部剧里,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无奈和纠结。

她也想让国家强大,也想抵御外侮,可她被封建礼教和宫廷斗争束缚住了手脚。

她一边要维持自己的权威,一边又要应对各方的压力。

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她带着光绪皇帝出逃。

一路上风餐露宿,狼狈不堪。

曾经的威风荡然无存,那一刻,她也不过是个可怜的老人。

再说说孙中山先生。

他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可谓是呕心沥血。

他那种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真的让人敬佩。

记得有一场演讲的戏,孙中山站在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自己的理想,台下的人们群情激昂。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热血沸腾的力量,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追随他,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而奋斗。

这部剧里的战争场面也让我感触良多。

那些士兵们在战场上拼命厮杀,可很多时候都是白白送死。

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只是听从命令。

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真的让人痛心。

还有那些老百姓,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食不果腹。

有一个场景,一群难民挤在一个破庙里,面黄肌瘦,眼神里充满了绝望。

他们不知道明天在哪里,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下去。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
还有慈禧太后,这个掌握着清朝最高权力的女人。以往我觉得她就是一个贪图享乐、昏庸无道的统治者。但在这部剧中,我看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权谋和手段。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但同时,她也并非完全没有意识到国家面临的危机,只是她的思维和观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剧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场景,是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军费被挪用去修建颐和园,导致舰队装备老化,炮弹不足。而日本则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为海军建设投入大量的资源。当战争爆发时,北洋水师的将士们虽然英勇作战,但最终还是因为装备和后勤的差距而惨败。那一幕幕惨烈的海战画面,让我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愤怒。那些年轻的将士们,怀着保家卫国的信念,义无反顾地冲向战场,却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而白白牺牲。
还有戊戌变法那段。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满怀激情地想要通过变法来改变中国的命运。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如废除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发展工商业等。然而,他们的变法触动了守旧派的利益,最终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谭嗣同等六君子慷慨赴死的场景,让我热泪盈眶。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变法的坚定信念。
看完这部剧,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统治者的决策和人民的觉醒息息相关。在那个时代,中国之所以会陷入如此深重的危机,一方面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广大民众的麻木不仁。只有当统治者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改革创新,同时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一个国家才能真正走向富强。
走向共和观后感
最近看了《走向共和》这部剧,真的是感触颇多。
这部剧展现的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甲午战争的失败,到戊戌变法的夭折,再到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国在那个时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点。比如李鸿章,以往在我的印象中,他可能就是一个签订了众多不平等条约的“卖国贼”。但这部剧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复杂的李鸿章。他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努力地想要维持着清朝的统治,试图通过洋务运动来强国富民。他有着自己的无奈和苦衷,夹在朝廷和列强之间,左右为难。他为了国家的利益,也在不断地周旋和抗争。虽然他最终没能改变清朝灭亡的命运,但他的努力和付出不能被完全否定。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

走向共和观后感一一点点想法花了几天时间把争议颇大的《走向共和》看完了,59集啊,除了四大名著外,我看过最长的电视剧了。

看着看着就慢慢的自己也好像生活到那一段所有中国人都觉得耻辱的历史中去了。

悲其之悲,喜其之喜。

但是回味之时,却又有很多的感触。

下面就谈几点自己的感受吧。

走向共和,是一群悲剧式的历史人物组成的一段让人深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第一位值得评论和争议的人物恐怕就是李鸿章了。

以往的教科书中,对他的评价不提大家也都知道,那会在学历史教科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真是一个卖国贼,他还能做到那么大的官吗?如果他真的出卖主权,皇帝为什么还会让他去出卖呢?这样没道理啊。

这个怀疑直的读了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得到了解释,也证明了我当初的怀疑是正确的,教科书上的历史并不客观。

在这一部电影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大的纠正,我个人觉得拍的很客观真实,也把李鸿章的内心真实的展示出来。

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轻之时就曾经做出“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觅封侯。

”如此豪迈的诗。

后面执掌北洋,直隶总督,是洋务运动的领袖。

其对中国当时国情的把握不可谓不深,只是身不逢时。

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片段,伊藤博文与五大臣之一的载泽关于自己与李鸿章对比的对话,是借用梁启超的书中语了:"伊藤不才,然何其幸哉,能驻足日本之地,此乃立宪国之地,且举国人才辈出;李鸿章大才,然何其不幸,为政于中国,此乃绝对专制之地,故而有才而化无才,且举国人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

"一言道破了李鸿章的时代悲剧。

第二位要说的人物就是慈禧太后。

以往书中也说,她是如何如何的仅为自己私欲,不惜卖国,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以前我也有怀疑。

作为一国之主,她就真的这样愿意让自己脸面无存,愿意让别人把自己家里的东西都拿走吗?这一电视剧也算真实反映了其痛苦的内心挣扎。

一方面她让光绪维新自强,顺应时代,以保大清王朝万世不易,另一方面她又维护其权力不被剥夺。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慈禧太后慈禧是一个复杂的人,不仅个性复杂,世人对她的功过评论,也复杂。

从咸丰末年得势开始,慈禧历经三朝皇帝,倘若计上她临死时钦点的宣统帝溥仪,总是四代人。

这中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慈禧对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其实“孝心可鉴”。

《走向共和》一剧的故事是由光绪年间开始的,其至慈禧死去,从未见这老太后的权柄旁落,就算是“庚子西狩”的时候,慈禧依旧靠情感赢得了李鸿章一辈的支持,驾驭权力争得袁世凯的一时忠心,几近断送国家基业却能顺利回京、仍踞高位。

可见这女人的能耐非同一般,尤其是待人之道,颇有康熙朝的孝庄太后的影子。

常语言:男人靠征服天下征服女人,女人靠征服男人征服天下。

孝庄和慈禧都驾驭了时势,但是她们不靠征服男人,她们征服的是满朝文武、天下子民的人心。

当然,慈禧较之孝庄比较不幸,她没能遇到康熙那样的好子孙。

而且,慈禧的私权欲望决定了她不能完美的处理好和皇帝之间的关系,她作为封建女子固有的短浅眼光也使得很多宏图伟计无法从她手下顺利通过。

无法引领潮流的慈禧注定要被时代的潮流推着向前走,而历史的巧合使他生于变革年代的一个亟需变革的国家,被动地挟于潮流让她的强大魅力变成误国的魔力。

慈禧几次流露出对光绪皇帝的怜爱之情,以及后来痛骂军机大臣瞿鸿畿之后说的“还是自家人靠得住”之类的话语,说明她对爱新觉罗家颇有孝心,她阻挠戊戌变法,有维护自己威严的考虑,也有对光绪所用非人的担忧,既担心久为傀儡的年轻皇帝掌权之后对自己不利,也担心血气方刚的光绪一时冲动断送祖宗社稷。

慈禧驱逐瞿鸿畿、启用众多“载字辈”王子入军机,就是基于这样的“家天下”的意识。

可惜的是:她没有考虑到并非每个爱新觉罗家的人都象她一样着眼天下。

慈禧的这次历练新人的安排,为她死后的“立宪”、“新政”埋下了一个绊脚的大桩——皇族贵胄虑及私利的掣肘使得本就缺乏诚意的“新政”成了一场儿戏。

《走向共和》对慈禧的塑造血肉丰满,不再仅仅将其刻画成为颐指气使的封建君后而忽略了人性,反而使得这一形象更具真实感。

走向共和

走向共和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广东人。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

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

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

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

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

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黄花岗起义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黄花岗起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

并且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无论如何,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用生命和鲜血献身革命的伟大精神却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从而促进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

起义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真实历史人物

《走向共和》背后的历史真实主要人物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

1851年选为秀女,次年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晋懿贵妃。

载淳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执行妥协政策。

1898年反对戊戌变法,发动宫廷政变。

1908年立溥仪为帝,自为太皇太后,次日病死。

光绪帝(1871—1908),醇亲王之子。

1875年登基,继位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1898年宣布变法,起用维新人才,发布诏书。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将其幽禁。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被慈禧挟持逃往西安,从此不问政事。

1908年死于赢台涵元殿。

隆裕太后(1868—1913),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被立为光绪皇帝皇后。

1908年光绪帝驾崩,尊为皇太后。

袭慈禧以行“垂帘听政”,并立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1912年她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1906—1967),清代最后一个皇帝,辛亥革命爆发后退位。

1917年复辟帝制,12天后二次退位。

1924年,废帝号,出皇宫。

1931年充当满洲国傀儡,1945年被苏军俘获,后移交中国政府。

1959年获特赦。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

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战后兴办洋务。

1889年调湖广总督,是“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

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主战派,1898年撰文攻击维新思想,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6年授军机大臣,1908年督办粤汉及川汉铁路。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主帅,洋务派首领。

1853年在皖北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5年署两江总督,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机器局。

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受命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奕(1838—1918),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4年进封庆亲王。

历史趣谈袁世凯大姨太的身世 袁世凯老婆沈氏是个名妓?

历史趣谈袁世凯大姨太的身世 袁世凯老婆沈氏是个名妓?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大姨太的身世袁世凯老婆沈氏是个名妓?导语:前些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我觉得是一部这几年不可多得的好戏,严肃,深刻,雄阔。

这部戏赢得了许多知识分子的称赞和深思,是前些年有一部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我觉得是一部这几年不可多得的好戏,严肃,深刻,雄阔。

这部戏赢得了许多知识分子的称赞和深思,是啊,咱中国走向共和与民主的道路为什么这样曲折和多难呢?在《走向共和》中,袁世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贯穿全剧始终。

在第一集中出现的袁世凯,落魄京城,沉溺于妓院,得一个青楼女子的赏识,许以终身,袁发誓他日富贵,定迎娶此妓。

袁世凯如此亮相,颇具传奇色彩,显示了他的枭雄本色。

看电视时,以为这个故事是编剧为刻画袁世凯的形象而“创作”的,可是后来我读好几本袁世凯的传记,发现这故事是有所依据的。

这些传记都是说,袁世凯的大姨太沈氏,原系苏州名妓,是袁世凯落魄时的风尘知己。

沈氏“慧眼识英雄”,资助袁世凯去猎取功名,并备酒送行,袁矢志决不相负。

袁发迹后,果然娶沈氏为姨太太,把她带到朝鲜。

而且因为太太于氏原是个目不识丁的村妇,上不得台面,袁便把沈氏作为太太看待,在一些外交场合中,沈氏也常以太太身份出现。

袁还让她管家,管教后娶的姨太太们,并让儿女们称沈氏为“亲妈”(沈未生子女),可见袁对她宠爱的程度了。

这故事颇为风流动人,有点像明清小说《三言二拍》中的《玉堂春落难逢夫》。

但是,因为故事太有传奇意味了,太像小说了,我就有点不太相信。

我查了一下,有没有第一手材料记载大姨太的身世呢?关于袁世凯的家事,当然他家里人说的应该是最可靠了。

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的《我的父亲袁世凯》记载了大姨太的出身,故事与前述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共和》背后的历史真实主要人物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

1851年选为秀女,次年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子载淳,次年晋懿贵妃。

载淳继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

对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外执行妥协政策。

1898年反对戊戌变法,发动宫廷政变。

1908年立溥仪为帝,自为太皇太后,次日病死。

光绪帝(1871—1908),醇亲王之子。

1875年登基,继位时年仅4岁,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1898年宣布变法,起用维新人才,发布诏书。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将其幽禁。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被慈禧挟持逃往西安,从此不问政事。

1908年死于赢台涵元殿。

隆裕太后(1868—1913),慈禧太后侄女,1889年被立为光绪皇帝皇后。

1908年光绪帝驾崩,尊为皇太后。

袭慈禧以行“垂帘听政”,并立醇亲王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1912年她被迫宣布清帝退位。

溥仪(1906—1967),清代最后一个皇帝,辛亥革命爆发后退位。

1917年复辟帝制,12天后二次退位。

1924年,废帝号,出皇宫。

1931年充当满洲国傀儡,1945年被苏军俘获,后移交中国政府。

1959年获特赦。

张之洞(1837—1909),直隶(今河北)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首领。

中法战争中主张抗法,战后兴办洋务。

1889年调湖广总督,是“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

中日甲午战争中为主战派,1898年撰文攻击维新思想,1900年力主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6年授军机大臣,1908年督办粤汉及川汉铁路。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主帅,洋务派首领。

1853年在皖北举办团练,抵抗太平军。

1865年署两江总督,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机器局。

1870年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创立北洋水师学堂,建立北洋海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1901年受命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奕(1838—1918),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94年进封庆亲王。

1900年与李鸿章同任全权大臣,与八国联军议和。

1903年升任军机大臣,武昌起义后,派兵镇压起义军。

1912年清帝退位后,携巨资避居天津。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

清末维新派领袖,后为保皇会首领。

1888年上书皇帝,请求变法,未达。

1895年同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拒和、迁都、变法,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戊戌政变后逃往日本,并攻击革命,反对民主共和。

1917年参与张勋复辟活动。

五四运动后,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群众运动,1927年病故于青岛。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弟子。

1898年入京,参与组织保国会,协同康有为进行变法活动,时人合称“康梁”。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反对民族革命,主张君主立宪。

1915年袁氏复辟帝制,反对帝制。

1920年回国,曾先后任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

袁世凯(1859————1916),字慰亭,河南项城人。

1885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朝交涉通商大臣。

1898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使“百日维新”夭折。

1899年,率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1年袁世凯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7年调任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

1909年,袁世凯被削职回到原籍。

武昌起义后被清政府重新起用,担任内阁总理大臣。

1912年,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

1913年,派人暗杀宋教仁,镇压了“二次革命”,逼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5年,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同年12月,袁世凯自行称帝,复辟封建帝制。

1916年,在蔡锷的护国军和孙中山的“讨袁军”的打击下,他被迫取消帝制。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

是近代资产阶级著名革命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长期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深感帝国主义的欺凌和中国社会的腐败,萌发爱国救亡思想。

1894年,他上书李鸿章,提倡发展农工商业,遭拒绝后投身革命,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1895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的政治主张。

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在日本和美国从事革命活动。

1905年,他创立“中国同盟会”,被选举为总理。

随后制定革命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06———1911年间,他领导多次武装起义。

1911年12月,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后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决心以武力推翻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发起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2年,他得到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4年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创办了黄埔军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其他人物翁同和(1830—1904),江苏常熟人,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

1898年,翁同和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力主变法图存。

6月16日慈禧令光绪下谕将翁开缺回籍。

盛宣怀(1844—1916),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与各国驻沪领事订立“东面互保章程。

”1901年任升会办商务大臣。

“二次革命”中操纵招商局抵制、破坏革命。

张謇(1853—1926),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得张之洞支持,创建大生纱厂。

1901年发表《变法平议》,提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方案。

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帝制自为,辞职南归。

李莲英(1848—1911),1856年净身入宫,跟从那拉氏懿妃,因机灵圆通得宠。

在慈禧太后纵容下干预朝政,弄权谋私,1908年慈禧死后出宫养老。

伊藤博文(1840—1909),1885年出任日本明治政府首届内阁总理大臣。

在甲午战争中起重要作用,是日本侵略中国的罪魁,1909年在哈尔滨被朝鲜爱国志士击毙。

丁汝昌(1836—1895),北洋水师提督,在中日甲午海战中领军重创日本舰队。

1895年在威海港被日军包围,自杀殉国。

文廷式(1856—1904),光绪十六年进士,甲午战争时多次上书主战。

后参加强学会,支持维新变法。

陆皓东(1868—1895),1893年与孙中山在广州筹组兴中会。

1894年随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变革,被孙中山称为“为共和牺牲之第一人”。

徐世昌(1855—1939),1905年被授军机大臣、督办政务大臣。

1911年任“皇族内阁”协办大臣,帮袁世凯取总统职位。

1918年被选为总统,1922年被吴佩孚赶下台后隐居天津。

孙眉(1854—1915),孙中山长兄,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

1909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后赴广州湾宣传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反对袁世凯。

冯国璋(1859—1919),北洋军阀首领之一。

参加过甲午战争,1896年投奔袁世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下镇压革命。

袁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为直系首领。

1916年当选副总统,1918年被赶下台。

王士珍(1861—1930),1902年任北洋常备军步兵第一协统领、江北提督等职,与冯国璋、段祺瑞号称“北洋三杰”。

1917年8月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次年去职。

谭嗣同(1865—1898),生于北京,“戊戌六君子”之一。

积极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宫廷政变后被捕,慷慨就义。

杨士琦(1862—1918),1901年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任总统府高等顾问,1914年任参政院参政。

岑春煊(1861—1933),1898年任广东布政使,后任山西巡抚、四川总督,曾多次镇压人民反清斗争。

护法运动期间排挤孙中山,军政府解散后退居上海。

瞿鸿(1850—1918),经慈禧亲自面试后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掌握国政大权,他廉洁而守旧,后因机事不密,被削除官职,开缺回籍。

赵秉钧(1865—1914),1900年率巡防营在京津一带镇压义和团。

1912年,任唐绍仪内阁内务总长,同年8月代理内阁总理。

1914年2月,被袁派人毒死。

载沣(1883—1952),1908年光绪帝逝世后,其子溥仪继位,授命任摄政王,主持朝政。

1909年罢免袁世凯。

1911年成立皇族内阁。

1928年移居天津,“满洲国”建立后曾一度去东北。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北洋皖系军阀首领。

与王士珍、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

1913年代理国务总理,参加镇压“二次革命”。

1918年,被袁任为参谋总长,镇压护国军。

1920年在直皖战争中失败而去职。

1926年镇压北京爱国运动,造成“三一八”惨案。

黎元洪(1864—1928),湖北黄陂人,1894年甲午战争后投奔张之洞。

1911年筹组中央军政府时被举为大元帅,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副总统。

后配合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

张勋复辟后寓居天津,1922年再次出任总统,电请孙中山北上。

后被直系军阀驱逐。

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

1904年创立华兴会,后参与组织中国同盟会。

武昌起义后协助军政府办理外交事务,并筹组中央临时政府。

1913年因抨击袁世凯被特务刺杀,成为民国历史上为宪法流血的第一人。

杨度(1875—1931),1907年创办《中国新报》月刊,支持立宪。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

1922年后追随孙中山,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毓鼎(生卒年月不详),清宫御史,与恩师瞿鸿感情甚笃。

铁良(1863—1938),1906年后历任军机处政务大臣、督办税务大臣等职。

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顽抗联军起义。

后投靠日本,在青岛、大连等地进行复辟活动。

恩铭(?—1907),1903年任两淮盐运使。

1906年补授安徽巡抚,派兵镇压红莲教。

后奉旨推行“新政”,整顿警务学堂。

1907年被徐锡麟枪杀。

张勋(1854—1923),北洋军阀。

1900年参与镇压义和团,1911年任江西提督。

武昌起义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民国成立后投奔袁世凯。

1917年率兵入京拥宣统复辟,遭到各界的反对,复辟丑剧早早收场。

徐锡麟(1873—1907),1905年加入光复会。

1907年与秋瑾约定在浙、皖起义,同年刺杀恩铭后英勇就义。

良弼(1877—1912),参与清末改军制,为清廷所倚重。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主张武装镇压,同时反对起用袁世凯。

1912年26日被革命党人炸死。

曹锟(1862—1938),北洋直系军阀首领。

1923年逼黎元洪下台,当选总统。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其幽禁于中南海延庆楼,被迫辞职。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者、教育家。

1905年加入同盟会。

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32年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