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公共关系实例探析

合集下载

少林寺公关案例研究

少林寺公关案例研究

——从“少林寺公关案例”谈起论公共关系与河南旅游的发展——从“少林寺公关案例”谈起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由于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

少林寺在唐朝时期,享有盛名,以禅宗和武术并称于世。

民国时期被军阀石友三几乎焚毁殆尽。

现在寺内的建筑多是明清两代所建。

少林寺因1982年版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而享誉海内外。

时至今日,少林寺已经成为名扬海内为的著名旅游景点,少林文化正在逐步发扬光大,天下第一名刹焕发出新的光彩。

30年前,一部电影《少林寺》让这座藏于深山的千年古刹名扬天下,30年后,这个千年古刹,早已在全国打响了自己的品牌。

2007年, 少林寺成为登封市旅游经济的支柱。

以禅修、武术驰名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现代多元化企业经营,架设英文站点宣传,到各地演出,在世界各国广开分寺;俨然已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海外每年收入高达一千万英镑。

近些年来,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名声大振。

“促成饿罗斯总统普京参观少林寺”,“促成美国500个武术爱好者朝拜少林寺”等,都是少林寺面向世界,公关营销的大手笔。

1990年以来,永信法师利用少林寺佛教文化这一特殊途径和优势,先后访问香港、台湾、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地区,为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增进中外友谊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释永信的领导下,少林寺一步步走向品牌化,国际化,这些是在一系列精心策划的公关活动中得以实现的。

少林寺的发展,无疑就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缩影。

由此可见,河南的旅游业发展也应该面向国际,走出国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河南对外宣传的一副名片。

现今,处于经济全球化的风潮中,河南旅游应该及时掌握了社会变化,顺应社会潮流,与时俱进。

用适当的公关手段来更好的提升河南的品牌形象和世界影响力。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

中国古代的公共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公共关系不单单只在现在才有。

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出现了。

确切一点来讲,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萌芽是从春秋战国时出现的。

在当时社会,由于国家分裂,各种势力不断重新组合,造成了一种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氛围,这在客观上为各种思潮的发端提供了现实的土壤。

各种思想、言论的冲撞与吸收,终于造就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

郑国“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就是古代公共关系思想的极好表现。

乡校是古代养老和比赛射箭的场所,老百姓常在那里议论和批评政府。

有人建议毁掉乡校,子产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在社会上举足轻重,深受诸侯君王的器重与信任,形成策士游说成风、舌战艺术发达的局面。

特别是当时以齐国孟尝君为代表的“四君子”,家里都养了成群的门客,这些门客在当时主要起提供参谋意见、收集信息情报和外交说服的作用。

上述门客的种种功能和今天公共关系部的功能有着惊人的相似。

《文心雕龙·论说》曾云:“战国争雄,辩士云涌,纵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聘由巧辞,《飞钳》优其精术。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战国的游说,以闻名中外的合纵连横之术为最高境界。

下面我为大家讲一个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的故事。

信陵君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儿子,为人仁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没有才能他都以礼相待,不因自己富贵而踞傲。

魏国大梁城里有一个人叫侯赢,七十岁了,家中贫穷,看守宫城东面的夷门。

他其实是位身负奇才的隐者。

信陵君听说了,就去请他,送给他很多财物。

侯赢不接受,说:“我修身洁行数十年了,不能因为贫穷就接受公子的财物。

”信陵君请不动他,就想了个办法,置酒大宴宾客。

宾客们落座以后,信陵君驾上车,空着左边上首的位子,亲自迎接侯赢。

侯赢穿着破衣,戴着破帽,径直上车在信陵君上首坐下,并不道谢。

他是为了观察信陵君的诚意。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与公众或相关组织之间进行的双向交流、沟通和互动的一种行为方式。

公共关系的思想和实践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也有着丰富的发展和探索。

在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

在政治方面,历代王朝的皇帝通过宣传和造福百姓来提高民众的认同和支持。

在周朝,宣扬天命,认为王权是天赐的,王才有资格领导整个天下,这种思想得到广泛响应,从而促进了周朝政治的稳定。

到了汉朝,刘邦通过赏罚分明、待人宽和的方式来提升民众对其的认同,从而推进了汉朝的统治。

在宋朝,宣传科举制度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社会各阶层人民提供了一个进取的机会,从而明显提高了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社会活动方面,公共关系思想主要表现在互助和慈善事业中。

在古代中国,孝道和仁爱精神始终被弘扬,这对推动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清朝,慈善事业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福利院、医院等公益机构纷纷成立,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清朝皇帝也经常以创造和维护和谐社会的先进理念,展开各种公共关系活动,从而与民众建立广泛而有力的联系,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公共关系思想的认识是逐渐深刻和发展的。

无论是从政府宣传和互动,还是社会人道主义和慈善,都有着鲜明的公共关系特征。

除此之外,我国古代还有一些著名的公共关系实践活动。

例如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它连接了南北两条交通要道,实现了南北互通,大大促进了物流和人员的交流。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民间组织密切合作,充分发挥了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了这一伟大工程的实现。

另外,还有广为流传的苏州清平乐。

”他表现了苏州园林文化的卓越之处,以此吸引游客和宣传苏州的风景名胜。

通过各种表演和互动活动,大大增强了苏州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些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古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和实践方式。

总之,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无论是从政治、社会还是文化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体现。

《古代公共关系》课件

《古代公共关系》课件
古代公共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简单沟通和交流,到逐渐形成系 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公共关系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也有所不同,但都强 调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和交流。
02
古代公共关系的表现形式
古代政治公关
政治公关是指古代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处理内外关系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手段。
汉武帝的“推恩令”公关策略
总结词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这一公关策略,成功实现了中央集权的巩固。
详细描述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而削弱了诸侯王的势 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一公关策略的成功运用,不仅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地位,还赢得了 各地诸侯和民众的支持。
《古代公共关系》ppt课件
目 录
• 古代公共关系的起源 • 古代公共关系的表现形式 • 古代公共关系的影响 • 古代公共关系的案例分析 • 古代公共关系的启示
01
古代公共关系的起源
古代公共关系的概念
01
古代公共关系是指古代社会中, 政府、组织或个人为了维护自身 形象和声誉,通过各种手段与公 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行为。
05
古代公共关系的启示
对现代公关的启示
古代公共关系实践
了解古代公共关系的实践,如官 方使者、使节的活动,以及他们 如何处理与公众的关系,为现代 公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公关策略与技巧
古代公共关系中的策略和技巧, 如通过修辞、演讲和文书来影响 公众意见,对现代公关的技巧和
策略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公关策略
总结词
唐太宗通过“贞观之治”这一公关策略 ,实现了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定。
VS
详细描述

博物馆公共关系案例

博物馆公共关系案例

博物馆公共关系案例
博物馆公共关系案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
1. 故宫博物院与央视合作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和认知度。

2. 大英博物馆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全球观众进行互动,分享展品信息和背后故事,增强了观众对博物馆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3.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的“MetKids”项目,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计了一系列互动和教育活动,使儿童和家庭成为博物馆忠实的拥趸。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可查阅博物馆公共关系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历史中的公共关系

历史中的公共关系

历史中的公共关系广告学院公共关系学陈诚201003313005公共关系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公共关系这个词是在近代被“公共关系之父”美国著名记者艾维·李首先提出的。

但是在历史中人们早就开始运用公共关系的方法来指导生产生活了。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大量的公共关系的案例。

诸葛亮、鲁肃、刘备等都是利用了受众心理和社会环境的特点从而实现了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向心力。

然而我认为曹操的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运用很有特色。

公共关系的核心是塑造形象。

曹操在少年时期有一个不好的形象,他的叔父一直数落他,并且向曹操的父亲曹嵩打小报告。

这样一来,曹操就在他的父亲面前有了一个“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的不良印象。

曹操既不能改正自己的“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性格,又不能阻止叔父向父亲告状。

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信息传播的过程发生改变。

有一次曹操在路上遇见了叔父,他马上装作面瘫,口鼻歪斜。

叔父觉得奇怪就问怎么回事。

曹操说突然中风发作。

于是叔父就对曹操的父亲说了。

曹嵩大惊,连忙叫来曹操。

此时的曹操又恢复正常了。

曹嵩问:“叔父说你中风了,已经痊愈了吗?”曹操说:“我本来就没有中风,只是叔父不喜欢我,所以说我坏话。

”于是曹嵩开始对曹操叔父的话开始产生怀疑。

后来叔父再来告曹操的状,曹嵩再也不相信了。

曹操的此次公关活动让父亲对叔父的信任降低。

从而摘掉了不学无术的坏标签。

公共关系的两项指标是美誉度、知名度。

太尉桥玄将曹操推荐给当时的名流许子将。

曹操正值青年时期,俗话说出名要趁早,在当时的社会,名流的欣赏与好评是使人出名的快捷方式。

于是曹操就时常问许子将自己是个怎么的人。

许子将不愿回答,曹操就一遍又一遍地询问。

许子将说出了那句名言:“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样一来,曹操的名声就开始响亮起来。

一般人得到这样一个不好不坏的评价应该比较平静,然而曹操只是大笑。

曹操所达到的效果是名声很大,毁誉参半。

但是他的目的达到了,在混乱的时代知名度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关注,从而具有社会影响力,在乱世中的号召力才是曹操想要的。

古代中外公共关系思想案例

古代中外公共关系思想案例

喉舌之官据《尚书》等古籍记载,尧在帝位时,通过咨询四岳,而推举舜做继位人。

舜也按照同样的方法选择禹来摄政行事。

很明显,这种活动离不开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司马迁《史记》载:舜曾设计两名“纳言”的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要求做到”明确四方耳目“。

这些官员,所从事的就是上下交流信息的有组织的通信活动。

他们也被称为“喉舌之官”。

这种“喉舌之官“的设立,有其产生的特定环境。

当时正是我国由母系公社转为父权制的社会,贫富悬殊现象日益明显,阶级分化日趋严重,各氏族联盟之间为争夺生存地盘而矛盾日多,战争频发。

为解决各氏族联盟之间的内部纠纷,需要广泛征求意见,从而产生了专职的“纳言”官,借以广泛上下交流,代解纷争。

另《史记·夏本纪》载:夏禹治水时,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说明当时交通工具已十分发达。

而大禹治水时,把全国分为九洲,动用治水人工达388.8万人,工程巨大,人力众多,地域广阔,时间久长,这一切,如果没有有效信息传达手段,如此惊人治水的奇迹,是不可想象的。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管仲“与民同好恶”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

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

辅佐齐桓公,使齐国富强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

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思想和实践活动探析我国古代公共关系是历史上人们为了解决社会交往中的问题而自觉形成的一种思想和实践活动。

公共关系在古代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的稳定发展以及国家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从古代公共关系的概念、特点、思想以及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探析。

一、古代公共关系的概念公共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利用各种交流手段以形成相互了解、共同认知、相互影响和良好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古代,公共关系的定义与今天不同。

古代公共关系主要强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人际交往体系。

在整个古代社会中,公共关系在“仁义礼法”的思想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公共关系的特点1、强调互信互助在古代的公共关系中,强调的是人际之间的互相帮助和互相信赖。

在古代,人们的相处是由“信”来支撑的,只有多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才能形成良好的公共关系。

2、传统文化的融合公共关系的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不会抛弃传统文化的价值,而是通过传统文化来推动公共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因此,古代公共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进化,而是在多元文化中持续融合进步发展的过程。

3、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古代公共关系在依赖亲密、信任的基础上形成。

基于社会网络链的支持,人与人之间形成密切的亲密关系,形成早期社会的社会阶层,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古代公共关系的思想在文化传承和经典的贯通中,古代公共关系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其根本思想是“仁义礼法”。

1、“仁者爱人”“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普遍的价值观念之一。

古代公共关系中,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该体系强调“仁者爱人”,即人们应该互相敬爱和关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亲密的公共关系。

2、“义者道人”在古代,对付事物的正确处理方式往往是在推动公共关系的过程中非常关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公共关系实例探析
关键词:商汤骆宾王王安石道德气势
正文:弗雷泽西泰尔的《公共关系事务》对公共关系做了这样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有计划的过程,立足于双方都满意的双向沟通,通过可靠的文字和适当的表现来影响公众的看法”,按此,虽然公共关系作为一门学科兴起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但是我国古代类似的活动是非常活跃的。

笔者在本文准备就挑取中国古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公共关系案例分析中国古代公关的特色。

(一)商汤的公关分析
夏桀时商部落强大,具备了改朝易代的能力。

商汤决定伐夏,但是商部落和联军内部还有很多疑虑,联盟并不稳固,商汤通过一篇誓师演讲打消疑虑,提高士气。

这个堪称中国古代可知的最早的公关案例,完整的记载在《尚书汤誓》中。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商汤伐夏毕竟是以臣伐君,当时在道德上很难站住脚。

也是反对声四起的原因。

然而商汤在演讲一开始就直截了当提出最过硬的理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用天命给自己披上合法性的外衣,为以下抗上辩护,显得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在气势上占胜。

“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接着商汤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消除听众的顾虑,进一步说服和打动听众。

面对人们对他荒废政事的指责,商汤以遵从上帝的旨意,必须惩罚夏桀为由反驳。

今天看来可能好笑,但须知商部落是一个尚巫术占卜,崇拜神灵的部落。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

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商汤简短有力地陈述夏桀的罪恶。

从沉重的负担到无尽的苦役,把丧尽民心的夏桀揭发得淋漓尽致。

他显然有所针对。

夏桀曾自比为太阳,商汤就引用民谣(也可能是他自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该句极有穿透力,“夏德若兹,今朕必往”表明自己决心已定,义无返顾,可以想象能充分感染听众,煽动情绪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最后严辞威胁加上利诱,震慑联军内部的反对声音。

通过这场演讲,商汤成功驳斥压制住反对声音,阐明伐夏的合法性,巩固了自己的政治权威,从而广泛赢得公众支持,终于夺得天下。

(二)《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的公关宣传唐光宅元年武则天废除中宗,临朝称制。

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为其撰写檄文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檄文分三段,是并列结构,没有明显的递进关系。

第一段讲被征讨
者武则天身世寒微、罪孽深重,“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於翚翟,陷吾君於聚麀。

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

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可谓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

首先指责武则天出身寒微,为人不齿。

接着大骂其在后宫的秽乱,乱伦,没有人性。

最后指出她大逆不道,害皇后,废储君。

种种罪行都不能容忍。

骆宾王在文
章里并没有条条兼备,仔细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