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钳

合集下载

膜片钳实验与技术

膜片钳实验与技术
膜片钳实验与技术
汇报人:XX
单击输入目录标题 膜片钳实验原理 膜片钳实验操作流程 膜片钳实验数据分析 膜片钳实验的应用实例
膜片钳实验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添加章节标题
膜片钳实验原理
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
膜片钳实验原理:通过玻璃微电极接触细胞膜,记录单一离子通道活动的 电位变化,从而研究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特性。
膜片钳实验操作步骤
准备实验器材:包括膜片钳 放大器、微操纵器、微电极、
细胞夹持器等
添加标题
细胞贴片稳定:等待细胞贴 片稳定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添加标题
开启膜片钳放大器:开启放 大器,调节放大器参数,确 保记录到有效的膜电流信号
数据记录:记录膜电流信号, 进行分析和处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新型膜片钳技术的研发,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动化数据分析与处理 结合其他技术手段,拓展膜片钳技术的应用领域 持续优化膜片钳设备,降低实验成本,提高普及率
膜片钳实验在多学科交叉中的应用前景
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神经元电活动与行为之间的联系 生理学领域: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和机制 药理学领域:研究药物对细胞膜通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开发新型膜片钳技术,提高实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膜片钳技术的特点: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能够记录单个 离子通道的活动。
膜片钳技术的应用范围:研究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药理作用和药 物作用机制等。
膜片钳实验的影响因素:电极内液的成分、温度、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和 pH值等。
膜片钳实验的应用范围
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药理学:药物对膜通道的影响 生理学:研究生物膜的离子通道功能 病理学:研究疾病状态下膜通道的异常变化

广州电生理膜片钳原理

广州电生理膜片钳原理

广州电生理膜片钳原理
一、膜片钳技术简介
膜片钳技术是一种用于记录单个细胞或亚细胞电生理活动的方法。

它通过在细胞膜上形成一个小型突起,称为膜片,以隔离细胞膜和电极之间的直接接触。

这种技术使得科学家能够精确地测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进而研究细胞的功能和生理过程。

二、广州电生理膜片钳原理详解
在膜片钳的控制下,一个被称为玻璃膜片的薄而坚硬的玻璃片将电极与细胞膜间隔开。

这使得电极能够记录到细胞的电活动信号,而不会干扰细胞膜的电位。

同时,膜片钳技术还能保护细胞免受电极插入引起的损伤。

此外,在缺氧水剂下保存细胞是膜片钳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这种方法可以保持细胞的活性和完整性,使得电极能够记录到更加真实和可靠的细胞电活动信号。

因此,广州电生理膜片钳是一种高效、准确的电生理记录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心血管研究等领域。

三、广州电生理膜片钳技术的应用
广州电生理膜片钳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研究神经元电活动、离子通道功能以及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转运等。

此外,在心血管研究领域,该技术也被用于研究心肌细胞的电活动和离子通道功能等。

总之,广州电生理膜片钳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电生理记录技术,能够精确地测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进而研究细胞的功能和生理过程。

它具有高精度、高保真度和高可靠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心血管研究等领域。

膜片钳系统的基本组成

膜片钳系统的基本组成

膜片钳系统的基本组成背景介绍膜片钳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工业机械装备,用于夹持和固定薄膜、薄片等材料。

它由多个组件组成,每个组件都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实现了膜片钳系统的生产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膜片钳系统的基本组成。

一、膜片钳系统的组件膜片钳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件组成:1. 膜片钳本体膜片钳的本体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负责夹持和固定薄膜、薄片等材料。

常见的膜片钳本体包括机械式膜片钳、气动膜片钳和电动膜片钳等。

机械式膜片钳通过人工操作实现夹持和固定,气动膜片钳通过气压控制夹持和固定,而电动膜片钳则通过电力驱动实现夹持和固定。

2.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负责控制膜片钳的工作状态,包括夹持力的调整、夹持时间的控制等。

控制系统根据实际需求,可以采用手动、自动或半自动的方式进行。

3. 传感器传感器常用于膜片钳系统中,用于监测夹持力、夹持位置等参数。

通过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可以实时调整膜片钳的工作状态,确保夹持效果的稳定和可靠。

4. 操作界面操作界面是膜片钳系统的用户接口,提供了对系统进行设置和控制的功能。

操作界面通常采用触摸屏、按钮等形式,操作简单、直观。

5. 外壳和支架外壳和支架是膜片钳系统的配件,用于保护系统内部组件和提供稳定的支撑。

外壳材料通常选用防腐蚀、耐磨损的材料,而支架则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

6. 输送系统输送系统用于将待夹持的薄膜、薄片等材料输送到膜片钳工作区域,以便进行夹持和固定。

输送系统可以采用机械输送、气动输送或电动输送等方式,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

二、膜片钳系统的工作原理膜片钳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如下:1.当待夹持的材料进入膜片钳工作区域后,传感器会检测到材料的位置。

2.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号,调整膜片钳的夹持力和夹持时间。

3.膜片钳本体开始工作,通过机械、气动或电动的方式夹持和固定材料。

4.完成夹持和固定后,膜片钳本体松开夹持力,材料被释放出来。

5.输送系统将已夹持和固定的材料移除,并将下一个待处理的材料输送到膜片钳工作区域,重新进行夹持和固定。

膜片钳技术及其应用

膜片钳技术及其应用
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
膜片钳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离子通道和受体的变 化,了解信号转导的机制。
细胞功能调控的研究
膜片钳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功能调控的机制,例如细胞兴奋性的 调节和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变化。
04 膜片钳技术的优势与局限 性
膜片钳技术的优势
高灵敏度
细胞无损
膜片钳技术具有高灵敏度,能够检测单 个离子通道的活动,从而提供关于细胞 膜电位和离子通道功能的重要信息。
膜片钳技术可以在保持细胞完整性的 情况下进行实验,不会对细胞造成严 重损伤或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
实时监测
膜片钳技术可以对细胞膜电位进行实时 监测,从而了解离子通道的动态变化, 有助于深入理解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
膜片钳技术的局限性
1 2 3
实验条件要求高
膜片钳技术需要高精度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包括 低温、低噪声和低阻抗等,这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和成本。
03
04
05
膜片钳放大器
微操纵器
细胞培养皿或显 微镜载玻片
电极溶液
细胞内和细胞外 灌流液
用于放大细胞膜电信号, 提高信号的检测灵敏度。
用于精确控制电极的移动 ,以便在细胞膜上定位和 进行膜片钳实验。
用于培养和固定细胞,以 便进行膜片钳实验。
用于填充电极,以保持电 极的湿润和导电性。
用于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 稳定,并排除干扰实验的 物质。
03
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细胞信号转导和离子通道功能,深入了 解细胞生理和病理过程。
膜片钳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联合应用
结合光学成像技术,利用膜片钳技术对神经元电生理特性进行同时监测和成像,实现多参数的同时测 量。
与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利用膜片钳技术对特定基因表达的离子通道进行功能研究,深入了解基因与离子 通道的关系。

膜片钳技术原理

膜片钳技术原理

膜片钳技术原理膜片钳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

它是利用一种特殊的仪器,通过对细胞膜的控制和操作,实现对细胞内外环境的调控和研究。

膜片钳技术的原理主要涉及到膜片形成、膜片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等方面,下面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膜片的形成是膜片钳技术的基础。

膜片是由玻璃或石英毛细管制成的,其内外涂有一层导电性金属。

在形成膜片的过程中,需要将毛细管和细胞膜接触,利用毛细管的吸附作用将细胞膜抽附到毛细管上,形成一个微小的膜片。

这一步骤的关键是要保持膜片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后续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膜片钳的构造是实现膜片钳技术的重要工具。

膜片钳通常由微操作系统、压力控制系统、电压控制系统等组成。

微操作系统用于控制膜片的形成和定位,压力控制系统用于控制膜片与细胞膜的接触压力,电压控制系统用于记录和调节膜片与细胞膜之间的电压变化。

这些系统的协同工作,使得膜片钳能够对细胞膜进行高度精准的操作和控制。

最后,膜片钳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膜片与细胞膜之间的接触和电学特性的测量,实现对细胞内外环境的调控和研究。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膜片与细胞膜的接触压力和电压,观察细胞膜的电学特性和通透性的变化,从而研究细胞的离子通道、受体通道等功能。

同时,也可以利用膜片钳技术对细胞内外环境的离子浓度、pH值等进行精准调控,以研究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总之,膜片钳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其原理涉及膜片的形成、膜片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应用膜片钳技术进行细胞内外环境的调控和研究,为生物学、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膜片钳技术及应用

膜片钳技术及应用

制备玻璃微电极
拉制微电极 材料:硼硅酸盐毛细玻璃管。 要求:玻璃毛胚外径1.3~1.7㎜,内径1.0~1.2
㎜,壁的厚度在0.2㎜以上。管壁越厚,拉 制出的电极尖端管壁也越厚,电极的跨壁 电容就越小,噪声也就越低。
玻璃微电极及膜片的几何形状
电极拉制仪
拉制方法:两步拉制法。
第一步:使玻璃软化,并拉开一个距离,形 成一个细管,即拉制电极的颈部;
高阻封接形成的电流图
膜片钳技术四种基本记录模式
细胞吸附膜片(cell-attached patch) 将两次拉制后经加热抛光的微管电极置于
清洁的细胞膜表面上,形成高阻封接,在细 胞膜表面隔离出一小片膜,既而通过微管电 极对膜片进行电压钳制,高分辨测量膜电流, 称为细胞贴附膜片。由于不破坏细胞的完整 性,
膜片钳技术
向细胞内注射恒定或变化的电流刺激, 纪录由此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这叫做电流 钳技术。在具体实验中,可通过给予细胞一 系列电流脉冲刺激,诱发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电压钳技术是通过向细胞内注射一定的
电流,抵消离子通道开放时所产生的离子流, 从而将细胞膜电位固定在某一数值。由于注 射电流的大小与离子流的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因此它可以反映离子流的大小和方向。
电极液的充灌
对于尖端较细的玻璃微电极,膜片钳实 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微电极尾部施加负压 使尖端充灌电极内液,然后用注射器在微电 极尾部充灌电极内液,最后轻弹微电极杆步 使其内的气泡排出。
充灌长度为电极的1/3。
制备细胞标本
从理论上来讲,膜片钳实验用的细胞标 本可来自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只要细胞表面 光滑,能与微电极尖端形成高阻封接即可。 但在标本制备上,不同组织细胞间联接牢固 程度不同,采用的分离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大体上包括冲洗、酶解消化或机械分离以及 清洗等步骤。

膜片钳的原理和应用

膜片钳的原理和应用

膜片钳的原理和应用膜片钳的原理膜片钳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制动器,它的工作原理基于膜片的弹性变形和钳片的夹持作用。

膜片钳由膜片和钳片组成,通过外部力的作用,使膜片产生变形,进而通过钳片的夹持实现制动功能。

膜片钳的主要部件是膜片,膜片通常由弹簧钢或不锈钢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弹性。

当膜片钳受到外部力的作用时,膜片会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一定的弹性力,通过这种弹性力的作用,将制动器与被制动器之间产生接触,并通过膜片的变形实现制动。

膜片钳的应用膜片钳由于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1. 汽车制动系统膜片钳在汽车制动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制动器通常由膜片钳和摩擦材料组成。

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膜片钳受到踏板力的作用,膜片钳的膜片发生弹性变形,钳片夹持摩擦材料与制动器之间的摩擦面,实现制动效果。

2. 工业机械膜片钳在工业机械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膜片钳可以用于制动装置,通过膜片的变形实现机械的制动。

此外,膜片钳还可以用于离合器,通过膜片的弹性变形实现传动效果。

3. 制动防抱死系统膜片钳还可以应用于汽车的制动防抱死系统中。

制动防抱死系统通过利用膜片钳的快速反应和可靠的制动效果,实现对车轮的减速和控制,防止车轮抱死,提高行车安全性。

4. 其他领域膜片钳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膜片钳可以用于飞机的刹车系统,通过膜片钳的制动作用实现飞机的停止。

在医疗设备中,膜片钳可以用于手术器械的夹持,实现准确和可靠的操作。

总结膜片钳是一种常见的机械制动器,通过膜片的弹性变形和钳片的夹持作用实现制动功能。

膜片钳由于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汽车制动系统、工业机械、制动防抱死系统以及其他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膜片钳的应用使得各个领域的设备和机械能够实现安全、可靠的操作。

膜片钳记录法

膜片钳记录法

膜片钳记录法(Patch Clamp Recording)是一种生理学实验技术,用于测量细胞膜离子通道或受体的电生理特性和活动。

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使用微型玻璃电极将一个非常小的玻璃管(称为膜片)贴附到单个细胞的表面上,从而形成一个微小的、高阻抗的突触点。

然后在膜片和细胞膜之间形成一个密封,并使用微电极或电极芯片记录跨越这个突触点的电位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测量非常小的电流变化(尤其是亚毫安级别),因此非常适合研究离子通道和受体的活动。

通过控制细胞环境的情况,例如改变温度、pH值或添加化学物质,可以进一步调节离子通道和受体的电生理属性及其响应模式。

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研究各种细胞类型的电生理特性,包括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等。

膜片钳记录法是一种十分精密的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非常小心谨慎,以避免损坏细胞或膜片。

同时,该技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设备支持,因此通常由有经验的生理学家和技术人员来执行。

总之,膜片钳记录法是一种重要的电生理技术,已经成为研究离子通道和受体的电生理学特性的关键工具之一,对于揭示神经、心血管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也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分析
1.事件检测方法——50%阈值检测法: 将阈值水平设在开放水平与关闭水平中间
2.单通道电流幅度和电导的分析 ➢目的:揭示通道的通透性机制;帮助区分通道的类 型、通道不同的亚单位组成以及突变等 ➢单通道电流的分析—— 幅度直方图 ➢单通道电导的计算 ⑴斜率电导:步阶电压(voltage step);斜坡电压 (voltage ramp) ⑵拟合电流幅度直方图:高斯拟合
Rs的影响:使膜电位对命令电压的反应时间延迟;产生 电压降,影响钳制电位的数值;与膜电容形成一个单极 RC滤波器,限制了摄取电流信号的频带宽。
膜电阻(Rm):指电流通过细胞膜时所遇到的阻力。 在静息状态下,Rm主要来自脂质双分子层的电阻。
3. 膜漏电流去除:
➢电容器(capacitor):
被绝缘体隔开的两个导体 的组合,其储存电荷的能 力用电容(capacitance) 表示。
㈡ Ag/AgCl电极
Ag + Cl-
电子从Ag/AgCl 电极流向浴液
AgCl +e电子从浴液流向Ag/AgCl电极
➢长时间导通电流,AgCl会消耗掉,要定期镀AgCl: 含Cl-的溶液,长度为1~1.5cm
➢玻璃微电极尾端烧灼,防止AgCl被刮掉
电极电阻
二、封接
测试脉冲(20mV) 产生的电极电流
原因:离子通道的开放导致膜电阻迅速降低,电流 和电压的关系偏离了欧姆定律。
分外向整流和内向整流
外向整流:指随膜电位的去极化,I-V曲线靠近y轴
内向整流:指随膜电位的去极化,I-V曲线靠近x轴
(2)离子通道的激活(activation) (3)离子通道的失活(inactivation) 衰减(decay):通道在激活因素持续存在条件下的 失活。用衰减的时间常数来表示 稳态失活(steady-state inactivaion):反映通道 失活数目的电压依赖性,可用失活曲线表示 (4)通道失活后的恢复 通道失活后,必须将激活因素去除并维持一定时间, 才能使通道脱离失活状态,再次给予激活因素时通道 才能恢复开放。维持时间即通道失活后的恢复时间。 (5)离子通道的去激活(deactivation) 指在激活因素结束时通道的关闭过程,所记录到的电 流称尾电流。有些离子通道的尾电流也具有电压依赖 性,关闭过程呈指数分布。
3.单通道开关动 力学分析
方法:做通道开 关时间的事件频 数直方图;选择 合适的指数方程 进行拟合;求开 关时间分布的时 间常数τ值。
α 关闭 开放
β
速率常数: α=1/τo β=1/τc
T1=0.07ms T2=10.16ms T3=29.97ms
T1=0.02ms T2=9.02ms T3=50.00ms
时间常数:指从最大值变化到原来的37%或从0变化到 最大值的63%所需的时间。
二步法:垂直拉制器 三~五步法:水平拉制器 入水电阻:单通道6~10M欧
全细胞2~5M欧
3. 涂胶:降低噪声 ➢硅酮树脂Sylgard#184 ➢原则:离尖端越近越好,涂满整个颈部、肩部 4. 抛光 目的:使尖端光滑,利于封接;防止刺入细胞;烧 去涂胶时残余的树脂 5. 充灌 尖端:虹吸,时间尽量长 尾端:1cm左右高度 弹去气泡
自发突触开放 事件:
amplitude(pA)
gapfree
10
0
Minianalysis
-10
软件分析
-20
-30
-40
con dAPV con-dAPV
快电容与慢电容: 快电容:指分布电容,主要为电极电容(Cp)。与放 大器输入相连。瞬间被充电,封接后补偿快电容 慢电容:指电极尖端与地(或浴液)之间的电容。与 串联电阻相连。需经电极电阻充电。破膜后补偿慢电 容
去极化电流——微电极尖端流向细胞内的正电流 超极化电流——微电极尖端流向细胞内的负电流
膜片钳记录的大致过程
一、电极 ㈠ 玻璃微电极
1. 基本特性 ➢ 是噪声的主要来源 ➢几何形状:杆部,肩部,颈部(短,半径大),尖 部(决定Rp,1~3微米) ➢玻璃的选择:硬质硼硅酸盐玻璃
2. 玻璃微电极的拉制 ➢玻璃毛坯外径1.3-1.7mm,内径1.0-1.2mm,壁厚 0.2mm以上 ➢清洗:超声波法(无水乙醇+超声10min),重酪酸 法(24h) ➢拉制:不能碰铂金片
封接电阻
1. 电极安装 2. 电极入水(正压):
可检测系统密闭情况 3. 封接:(Rp变化0.1-
0.3)撤正压,施负压 单通道:>5G 全细胞:>1G
⑴.封接前补偿液接电位(liquid juntion potential, LJP),用放大器的pipette offset.
LJP:微电极内液与浴液之间、电极内液与细胞内液之间 产生的接触电位。
三、单通道记录
㈠记录模式 ㈡基本概念 o
1.基线(确定) c 2.事件(event) 通道开放与关闭 之间的矩形波 3.单通道电导 G=i/△V 恒定 4.亚开放状态(substate) 电流幅度比单通道电流幅度小的开放事件 原因:所记录膜片含几种通道;通道不止一个开放状态
5.闪烁现象(flicking) 由于通道的高速开放、关闭导致通道开放或关闭的持 续时间太短,记录到的关闭、开放时间不完全。 包括:高速短时开放和开放时高速短时关闭。 6.爆发式(burst)开放与簇状开放(cluster) burst:密集而短暂的开放事件 cluster:一系列的burst开放 7.驻留时间(dwell time) 反映单通道门控机制的动力学过程,但常用平均开放 或关闭时间 8.组距(bin):人为设置的一个组的宽度
外式 注,外部物质浓度可变
微管内需低钙以防囊泡形成
全细胞 可改变内部介质以分离电流 内部介质需交换,直径大于

外部物质浓度可变
30~40 μm的细胞难钳制
新应用范围: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1. 通过检测膜电容的变化分析单个分泌囊泡与细胞膜 融合过程。 2. 检测单细胞中mRNA分子的单细胞PCR技术 3. 全细胞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 4. 检测细胞或膜片分子结构的原子力显微镜技术 5. 研究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的压力钳技术
具体做法:在刺激脉冲施加前或后,软件向细胞施加N个漏减 脉冲诱发漏电流,将漏减脉冲电流的总和与刺激脉冲电流相减。
㈡分析
1.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1)离子通道的I-V曲线 反映通道的激活过程、阈电位、反转电位、整流特性
整流(rectification):通道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不满 足欧姆定律的直线关系。
膜电容:脂质双分子层
➢漏电流:
当细胞膜内外电位差发生改变时,膜电阻和膜电容有电 流通过,产生电阻电流和电容电流,两者合称膜漏电流。
膜漏电流去除: ➢电容电流可通过膜电容补偿 ➢电阻电流的补偿:
放大器的漏减功能(leak subtracition) ; Clampex软件中的P/N漏减功能:
P指刺激脉冲,用于诱发离子通道电流;N指漏减脉冲的个 数,漏减脉冲用于诱发膜漏电流。
接触电位指导电体相接触的界面产生的微小电位差。
⑵.电极电容(Cp)补偿: Cp:包括电极浸液部分的电极内液与浴液之间的跨 壁电容、电极非浸液部分与邻近地表的漂浮电容。 影响: ➢电极尖端的电压变得缓慢 ➢不能区分电极电容与膜电容,膜电容被过高估计 ➢参与形成噪声
补偿: ➢加厚电极管壁:加厚玻璃毛坯;涂硅胶树脂 ➢减小电极浸液深度 ➢放大器补偿:fast钮,slow钮
4.通道开放概率的计算 ➢一个通道:Po=to/T ➢多个通道,且通道总数N已知:Po=To/NT To为通道开放的总时间,等于各个通道水平开放时间和 ➢多个通道,且通道总数N未知: 开放概率用NPo表示:NPo=To/T
四、全细胞记录
㈠全细胞模式的形成
1. 破膜:快速给负压;电击(Zap) 2. 串联电阻和膜电容补偿
四种记录模式的比较
分型
优点
缺点
细胞贴 不需灌注,不干扰胞浆,调 不能改变细胞内介质,需用 附式 制系统完整 ;确定第二信使 另一电极测量膜电位
的作用
内面向 膜两则均可接近,细胞内离 实验中膜外介质不能改变, 外式 子或调节物质的浓度可变, 需低Ca2+液灌流防囊泡形成
可向膜内表面加酶
外面向 膜两则均可接近,不需浴灌 实验中膜内介质不能改变,
2.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1)浓度依赖性
根据不同配体浓度所产生的全细胞电流幅度的大小, 可作出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
(2)电压依赖性
(3)失敏 (desensitization) 受体长时间暴露在 配体或外源性激动 剂的情况下,受体 离子通道会发生自 发性关闭。 衰减过程可反映失敏 (4)使用依赖性(use-dependence) 指作用于受体离子通道内部的拮抗剂随着通道开启次 数的增加,其作用不断增强的性质。
I=V/R I=gV g=I/(Vm-Vrev)
膜片钳技术的分类:
电压钳(voltage clamp) :向细胞内注入恒定或变 化的电压刺激,记录由此引起的膜电流的变化。
电流钳(current clamp) :向细胞内注入一定的电 流,抵消离子通道开放时所产生的离子流
膜片钳所需设备:
倒置显微镜、膜片钳放大器、A/D转换器、微操纵器、 电极拉制器、 电脑与 相关软件、 防震台
膜片钳的基本 记录模式
细胞贴附式---内面向外式 全细胞模式---外面向外式
穿孔膜片模式(perforated patch mode)
传统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离子通道电流的记录中 存在机械稳定性差,对细胞的损伤大,以及胞内液的 被渗析影响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和离子通道调控有关 的第二信使物质的正常运行.而穿孔全细胞膜片钳技 术应用二性霉素B或制霉菌素在细胞膜上形成特定 的孔道,选择性地允许一些离子和大分子物质,从而 使细胞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 述缺陷,实验成功率也相应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