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特征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篇: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第一节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词义二、游戏的本质学说三、游戏的本质特征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一、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三、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第三节学前游戏教育一、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二、游戏教育及其模式探索第二单元角色游戏第一节角色游戏概述一、角色游戏的特点二、角色游戏的结构三、角色游戏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一、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四、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第三节角色游戏的指导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主要内容二、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四节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记录项目二角色游戏的教学指导计划第三单元表演游戏第一节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表演游戏的特点二、表演游戏的种类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表演游戏的指导一、表演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三节表演技能实训项目一手影表演技能项目二木偶表演技能项目三歌唱表演技能项目四综合表演技能第四单元结构游戏第一节结构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结构游戏的特点二、结构游戏的分类三、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结构游戏的指导一、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三、结构游戏教学指导范例第三节建构技能实训项目一积木建构技能项目二凸点型积塑建构技能项目三分割拼图的设计与制作技能项目四七巧板的制作与游戏指导技能项目五其他常用拼板玩具的制作技能第五单元体育游戏第一节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体育游戏的特点二、各年龄班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三、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体育游戏的结构和分类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六单元智力游戏第一节智力游戏的特点和指导一、智力是什么二、智力游戏的结构和特点三、智力游戏的指导第二节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一、听觉游戏二、视觉游戏三、触觉游戏四、嗅觉与味觉游戏五、观察力游戏的指导第三节发展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智力游戏一、注意力游戏二、记忆力游戏第四节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力游戏一、想象再造游戏二、想象创造游戏第五节发展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智力游戏一、发展思维能力的游戏二、发展操作能力的游戏第六节智力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二发展记忆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三迷宫设计项目四游戏棋设计项目五幼儿智力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七单元其他游戏第一节语言游戏一、幼儿语言发展阶段二、幼儿语言游戏的类型三、幼儿语言游戏的指导要求第二节数学游戏一、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二、幼儿数学游戏的主要内容第三节音乐游戏一、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二、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第四节美术游戏一、幼儿绘画游戏的发展阶段二、幼儿美术游戏的指导第五节集体娱乐游戏一、集体娱乐游戏的组织二、集体娱乐游戏的主持技巧第六节婴幼儿游戏一、婴儿的发展与游戏引导二、婴幼儿游戏的类型三、婴幼儿游戏的指导要点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
学前游戏论名词解释

游戏名解学前游戏概论游戏发展规律:指游戏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征。
恩物:福禄贝尔为幼儿园设计的做游戏和进行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意为神赐予儿童的礼物。
摄取:指重视国外儿童游戏研究的资料,摄取其中的营养成分,用以发展自己。
选择:批判的吸收。
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要求在搜集资料、分析和解释结果时,不允许带有价值偏见。
发展性原则:把学前儿童的游戏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要使研究活动与教育活动达到统一,有益幼儿身心发展,促进游戏发展。
观察法: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并分析学前儿童游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前儿童游戏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有关儿童游戏特征、水平与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研究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研究游戏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中借助于一定的仪器严格的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
教育现场试验(自然实验):在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现实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加以适当控制的实验。
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流派前意识指人们能够从无意识中回忆起来的经验,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
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本我(伊特)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原是本能冲动组成的,它们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唯乐原则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超我代表我们意识的要求,反映着人你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受理想原则支配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图式是动作的组织或结构,具有概括性特点,可从一种情景中迁移到另一种情境中去顺应是有机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是自身发生变化同化意味着接纳和整合,是把环境因素纳入到有机体原有的结构中去。
学前儿童游戏论 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

第三章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1、评述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⑵价值: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⑶局限:没有全面客观地展示出—儿童游戏作为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游戏的本质属性和主体性价值。
2、评述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⑴观点: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⑵价值:强调了游戏制约于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儿童对前辈经验的掌握;主张游戏是生活的反映。
⑶局限:否定游戏作为一种自发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3、游戏作为主体性活动的特征表现游戏是儿童主动的;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4、确立游戏主体性本质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是什么⑴强调儿童在游戏中内部主观体验的决定地位,有助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⑵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控制驾驭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
⑶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发展的功能特性,体现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有益于儿童主体性的培养,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⑷承认和肯定了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⑸促使我们在引导儿童游戏实践中,以尊重儿童主体性为根本前提和基础。
5、我国对游戏特征的一般认识是什么⑴是儿童主动自愿的活动。
⑵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
⑶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或强制性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⑷伴随愉悦情绪。
6、侧重与非游戏活动对比的游戏特征的表述。
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⑵游戏中儿童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⑶区别于探究行为⑷区别于工具性行为⑸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束缚⑹要求参加者主动积极地活动7、与成人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哪些不同⑴工作是成人的主要活动。
游戏是儿童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形式),调节情绪的主要途径。
⑵成人游戏的目的是休息放松。
儿童需通过游戏积累经验,尝试今后可能的发展道路。
⑶成人游戏带有相当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少功利性。
8、什么是游戏特征的“三内说”即纽曼提出的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

第三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 具体表情:
愤怒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夸张 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加
❖ 2.动作 ❖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a.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b.对物体关系的探索 c.动作效应的探索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构性动作,包 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一事物或动作。
指标
游戏的特征
控制 —— 内部控制
真实性 —— 内部真实
动机 —— 内部动机
❖ 2.克拉斯诺对游戏特征的分析(四因素论) ❖ 克拉斯诺(Krasnor)和佩培拉(Peplerp)1980
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四种特征或四种因素。 (1)灵活性(flexibility)。 (2)肯定的情感(positive affect)。 (3)虚构性(nonliterality)。 (4)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
❖ 三、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
❖ 1.愉快与严肃:(1)游戏是愉快的活动。(2)游戏不是 非严肃的活动。(3)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 2.手段与目的:(1)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2)游戏 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3)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 3.自由与约束:(1)游戏是自由的。(2)游戏是有规则 约束的。(3)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3)嬉戏:故意做“坏事”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 的性质。
❖ 3.角色扮演:以人代人 (1)机能性角色 (2)互补性角色: (3)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
❖ 4.言语 (1)伙伴之间的交际语言。 (2)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3)想象性独白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愤怒 夸张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放声大笑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兴奋性程度增加
精品课件
2、动作
非常规性、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对物体关系的探索 动作效应的探索
精品课件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的想象性虚 构性动作,包括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代替另 一事物或动作。
(3)嬉戏:故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 逗乐、玩笑的性质
毛曙阳
——
精品课件
游戏的本质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这种 活动现实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 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刘焱 内部动机 游戏者决定游戏活动的过程、内容 游戏者想象和创造游戏材料的使用和游
戏情节的开展
精品课件
四、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一)游戏的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1、表情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 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 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 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
①趣味性 ②具体性 ③虚幻性 ④自由自愿性 ⑤社会性 ——《教育大辞典》
精品课件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 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其中自主 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 你小时候玩的游戏有哪些? ❖ 为什么你认为它是游戏?
❖ 如何判断一个活动是游戏?
精品课件
第一节 游戏的本质
一、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识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精品课件
二、国外对学前儿童游戏特征的认 识
_学前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征

(一)、儿童游戏本质内涵上由生物性 社会性。 经历的阶段: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3)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
问题:试评述游戏的生物性(社会性)本质观?
游戏的生物本质观—本能活动
三、游戏特征的辩证统一关系
1、愉快与严肃:(1)游戏是愉快的活动。(2)游戏不是 非严肃的活动。(3)游戏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2、手段与目的:(1)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2)游戏 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3)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3、自由与约束:(1)游戏是自由的。(2)游戏是有规则 约束的。(3)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4、假想与现实:(1)游戏是假想的活动。(2)游戏活动 源于现实又从属于现实。(3)游戏用假想改造现实。 5、练习与探索:(1)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是探 索的后继活动。(2)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3)游戏 是在力所能及范围里的探索。 6、活动与幻想:(1)游戏是活动者的积极参与。(2)幻 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
(二)、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
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具体表现为: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性活动。 (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活动。
(三)、确立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的理论意义与实 践价值
思考:怎样理解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其特征表现 是什么)?其意义如何?
幼儿的主导活动---游戏
游戏的本质和特征—什么是游戏
游戏的构成要素---怎样辨别游戏 游戏的作用----为什么是主导活动 游戏理论-----游戏的研究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

学前游戏论复习提纲第⼀章学前⼉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建⽴科学的⼉童游戏本质观(⼀)⼉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般演变趋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觉到⾃觉,在内涵上由⽣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觉化理解:游戏⼀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来,⽽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在。
英⽂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作;使⼈愉快和满⾜。
2.游戏的⽣物性本质观:游戏是⼉童的本能活动。
在⼤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起了游戏的⽣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童尝试创⽴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童内部存在的⾃我活动的表现,是⼀种本能性的活动,是⼉童内⼼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的⽆⽬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物性本质观⼀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次以抽象的思辨⽅式,充分肯定了⼉童的⽣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们对⼉童游戏不屑⼀顾的习惯性思维⽅式和态度。
幼儿园游戏概述—儿童游戏的特征

二、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游戏的特征
(二)儿童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 社会性、虚构性、创造性
二、儿童游戏的特征
(三)儿童游戏是“重过程”的活动 • 非生产性(非功利性) • “游戏本身就是目的”
二、儿童游戏的特征
(四)儿童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 愉悦性(自娱性)
案例
“ • 为了能让刚入小班的孩子们快乐游戏,王老师精心设计了若干个游戏区,如爱心医院、自助 餐厅、小超市等,每个区域都投放了精美的玩具材料。王老师觉得孩子们一定会喜欢并且积 极参与角色游戏。王老师把孩子们随机分到了各个游戏区,但让王老师出乎意料的是,大多 数孩子只是自己在摆弄玩具材料,极少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互动。王老师经过反思,决定设立 奖励以此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 王老师非常困惑,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导致游戏活动“失败”?
“
一、学前游戏特征的分析
国外学者:
纽曼:“游戏特征三内说”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动机 克拉斯诺和裴培拉:“游戏四因素论” 加维:“游戏行为五特征说” 克罗伊斯:“游戏行为六特征”
我国学者: 丁海东、刘焱、邱学青、杨枫、董旭花等
二、儿童游戏的特征
(一)儿童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 自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是内生需要的自愿活动
“自愿”属于动机的范畴。活动动机是推动人去 活动的心理力量,它指向于解释个体活动的原因。
游戏的内容、种类和玩法,都受到社会文化、地 理条件、风俗习惯等的影响,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 分。
但游戏本身不是日常生活,它是对社会日常生活 的一种表征。
对
现
的 一
实 生
种活
表
征
社 会 经 的验 反 映
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游戏具有自主选择性,即不同的人依据个人和游 戏的特点选择了与自己相对应的游戏形式。(幼儿 园的区域活动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的这种 需求)
游戏的本质特征
早
精力过剩说
期
生活准备说
的
成熟说
游
放松说
戏
行为复演说
理
休养说
论
生长说
现 代 游 戏 理 论
精神分析的游戏观 角色模仿的游戏观 认知动力的游戏观 行为主义的游戏观 社会活动的游戏观 元交际理论
游戏的觉醒理论
想一想:
游戏的实质是什么? 怎样给游戏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游戏?
学习本课程网站上提供的各类资源 实地观察生活中或幼儿园小朋友游戏时的
状态,并作记录
谢谢大家
显规则是游戏所明确规定的、游戏者需要有意识 自觉遵行的规则,主要是关于游戏方法的规定;
隐规则是约定俗成、不必说明的规则,它以游戏 者的技能、经验水平和合作意识等为基础。
游 戏 的 本 质 特 征
游戏是内生需 要的自愿活动
游戏是“日常 生活”的表征
游戏富有选设 性的自足乐趣
游戏是有规则 的活动
作业:
自主性体验
绽放性体验
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游戏者的快乐体验包含着多个层次: 第三层次:
成功感体验是 游戏者在游戏 挑战中胜任, 获得成功的快
乐体验。
玩味性体验是 游戏者在游戏 活动后回味游 戏乐趣的快乐
体验。
成功感体验
玩味性体验
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
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的行为顺序,和被允 许或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规定。
想象性体验是游戏者在 游戏前对游戏乐趣的预 期,对活动浮想联翩的 一种心理状态。
趋乐性体验想象性体验游戏富Fra bibliotek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游戏者的快乐体验包含着多个层次: 第二层次:
自主性体验是游戏 者自主进入游戏所 引起的一种“为我 所欲”心理。
绽放性体验,即游戏者 在活动中体验到肢体舒 展、体能疏释的生理快 感,和心情放松、精神 愉悦的心理快感。
快乐是游戏的原始品质。在游戏中儿童感受的是 积极的情感体验,伴随的是欢笑的面部表情,反 映的是满足、渲泄、愉悦、尽情、自得和轻松。 (这也是儿童为何喜欢游戏,不厌其烦从事游戏的 原因)
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
游戏者的快乐体验包含着多个层次: 第一层次:
趋乐性体验是游戏 者受游戏趣味所吸 引,跃跃欲试的心 理状态。
根据活动动机的起因,分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由内在条件(如好奇心、兴趣等)引发出 来的动机;而外在动机是指由外在条件(即诱因)诱 发出来的动机。
游戏是游戏者的一种自愿的内在需要,是由内在 动机引发而产生的。
要为 玩什 踢么 键 子 ?
要为 玩什 沙么 子 ?
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