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导学案 教师版

合集下载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7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7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分享。

柳永《望海潮》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此的标题是次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导入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

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具体内容为柳永的《望海潮》。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颔联赞叹杭州美景;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把握《望海潮》的词牌特点,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感悟。

重点: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分析《望海潮》的词牌特点,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句子,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讲解其表达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句,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钱塘江潮景象。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柳永《望海潮》教案2. 内容:首联:钱塘江潮颔联:杭州美景颈联:人生感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望海潮》的鉴赏短文。

2. 答案:(1)首联描绘钱塘江潮的壮阔,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2)颔联赞叹杭州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颈联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还需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柳永的其他作品,进一步感受其词作风格。

望海潮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望海潮》是柳永成名之作。

据说也是柳永为求见孙何而作。

孙何当时为两浙转运使,驻杭州,门禁森严。

柳永功名失意,流浪江湖,欲见孙何无门故作此词,让歌伎在宴会上献唱以引起孙何注意。

孙何听后即引柳永与宴。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望海潮导学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望海潮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望海潮导学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法指导】诵读法,鉴赏法,探究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2、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柳永《望海潮》导学案教师版

柳永《望海潮》导学案教师版

望海潮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词相关的知识。

2、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3、把握其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

4、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表现手法。

重难点:1、疏通词面2、品味意境与情感3、手法第一课时一、词的有关知识:〔读、记,讲析〕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开展到顶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容的集中表达。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轼、辛弃疾、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观、清照、周邦彦、夔等。

5、风格比拟A、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观、清照、周邦彦等。

阴柔之美: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秀雅恬静、安闲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感“闺语〞: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煜B、豪放派:题材广泛,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轼、辛弃疾、岳飞等;阳刚之美: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如长风出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粗暴豪迈、雄伟刚毅,,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轼"赤壁怀古"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仲谋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清照"声声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望海潮导学教案

望海潮导学教案

望海潮导学教案《望海潮》是柳永成名之作。

据说也是柳永为求见孙何而作。

孙何当时为两浙转运使,驻杭州,门禁森严。

柳永功名失意,流浪江湖,欲见孙何无门故作此词,让歌伎在宴会上献唱以引起孙何注意。

孙何听后即引柳永与宴。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望海潮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望海潮导学教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体会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学习重点:体会柳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难点:1.柳词所运用的虚实相济和点染的表现手法2.把握柳词的特点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前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遭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据说,柳永因生活窘迫,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襄阳南门外作品有《乐章集》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柳永:2.写作背景。

(1).《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七章《两宋词赋》第三节,详细内容为《望海潮》一词,作者柳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宋代词赋的特点,把握柳永的词作风格,深入领会《望海潮》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体会其词作风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望海潮》词谱、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望海潮》。

2. 讲解: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分析《望海潮》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3.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词谱,朗读并背诵《望海潮》。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柳永2. 内容:柳永生平及地位《望海潮》基本内容韵律特点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望海潮》中的艺术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望海潮》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是否提高了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宋代词坛的其他名家,拓宽知识面。

组织一次古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柳永词作风格的理解,诗词意境的把握。

2. 例题讲解:分析词中的重点句子,如“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等,解析其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画面,进行互动交流。

柳永《望海潮》导学案

柳永《望海潮》导学案

无棣二中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主备人:刘芳英审核:使用人:课题:《望海潮》1.感知画面,体会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一、解题望海潮,词牌名,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这首词共117字,属于长调、慢词。

二、轶事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三、背景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一、初读诗文1.读准字音参差.()堤.沙()天堑.()无涯.()重.()千骑.()珠玑.()罗绮.()钓叟.()叠巘.()2.读清停顿与节奏二、再读诗文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形胜都会参差天堑竞豪奢叠巘清嘉弄泛乘烟霞异日图凤池夸三、赏读诗文1. 感知画面诵读这首词,你的脑海中浮现哪些画面?请用“图”的形式加以概括。

2.体会情感你认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品味语言你最喜欢的诗句是什么?请从描述意境、炼字、修辞(或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方面鉴赏自己喜欢的语句,之后交流。

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注释](1)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2)汴州: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的哪个字词最能体现这种情感?1.背诵描写杭州或西湖的名诗词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

2024年《望海潮》柳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海潮》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内涵。

2.分析《望海潮》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望海潮》的意境美和情感表达。

难点: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柳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柳永诗词,如《雨霖铃》等。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2)分析《望海潮》的情感表达柳永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现出来?(3)分析《望海潮》的艺术特色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等。

结构特点: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望海潮》的艺术价值。

(2)讨论《望海潮》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望海潮》。

四、教学反思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2.学生对《望海潮》的理解是否深入?3.教学目标是否达成?1.导入(1)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字耆卿,号乐山,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被誉为“词中之龙”。

(2)回顾柳永的其他词作,如《雨霖铃》等,引导学生了解柳永的词风。

2.阅读课文(1)学生齐读《望海潮》。

(2)教师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孙山何处?谢公遗迹,千古犹存。

异日图之,天堑无涯。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3.分析课文(1)分析《望海潮》的意境美描述钱塘江的壮丽景色,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分析“烟柳画桥,风翻翠幕,怒涛卷霜雪”等句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导学案一
班级姓名
自主学习案
一、词、词的发展及分类
(一)了解词
(二)了解柳永对宋词的贡献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甚至可以称之为“词中第一人”了。

1.他是第一个“专业词人”。

其创作中有大量的市井俚语,更显得真实平素。

2.他擅作慢词,并把慢词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极致。

3.他发展了词体。

柳永词调有150个之多,大部分为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多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4.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给后人的词及曲的创作做了深厚的铺垫。

二、了解柳永的生平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
(一)识记作家作品(读课本P34页注解①)
柳永(约987~约1053),字,原名,北宋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排行第七,也称。

多次应进士试不第,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也称),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的词人,他的词发展了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的局面。

柳永是北宋派词人的代表。

作品有词集《乐章集》,词作《》《》《》等。

(二)了解《望海潮》写作背景(读课本P34页注解②)
明确:“望海潮”是,柳永途径时,拜见两浙转运使时写的一首词。

(三)基础巩固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天堑.( ) 无涯.( ) 珠玑.( ) 罗绮.( ) 豪奢.( ) 叠巘.( )
羌.( )管千骑.( ) 箫.( )鼓吟.( )赏参差
..( ) ( )
2.熟读《望海潮》,力求成诵。

(四)理解并翻译《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探究导学案
赏析并背诵《望海潮》:
1 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上片主要写的;
下片主要写美景和的生活景象。

2、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原文中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3、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4、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5、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6、《望海潮》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情感?(课后练习一)
的生活景象;
以下方面:

抒发了的情感。

《望海潮》导学案二
班级姓名
合作鉴赏《望海潮》
(一)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

”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该词运用点染的表现手法,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
【提示】点染手法:“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明确:(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点;
居住环境华美,钱塘景观壮阔,百姓生活富有(分)——染。

(2)重湖叠巘清嘉(总)——点;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分)——染。

(二)体会词的意境美。

找出这首词里你所喜欢的优美词句,并用自己的话鉴赏意境。

(请仿照例句,找出你喜欢的一句优美词句,并把分析鉴赏写在横线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发言成员。


【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彩桥似画,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描绘了杭州城繁华与美丽。

(概括画面)“烟”,水雾,细雨迷蒙之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柳丝细嫩,稠密,飘渺,如梦如幻。

“参差十万人家”点出人烟阜盛、城市繁华。

(分析意象)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概括情感)
明确: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描绘了钱塘江潮之开阔壮美、气势磅礴。

(概括)“绕”“卷”两字形象、逼真。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

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

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

(分析)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

(情感)
(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满柜,好一副繁华景象。

(概括)“列、盈、竞”说明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

(分析)写出了作者对杭州繁华富庶的惊叹于艳羡。

(情感)
(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里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写出了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景色宜人,非常清秀美丽。

(概括)“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三秋时节桂花飘香,映日荷花绵延十里,芬芳馥郁,令人陶醉。

(分析)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沉醉与眷恋。

(情感)
(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

(概括)“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

“泛”写出歌声荡漾,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回响的景象。

老叟悠然垂钓,少女嬉嬉采莲,互文见义,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分析)暗含对友人政绩的颂扬。

(情感)
(5)“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此句写官员出行仪仗威严、饮宴游乐之雅兴。

(概括)地方官员闲暇之余带着众多随从,在杭州西湖诗酒唱和,欣赏音乐,感慨美景,可见杭州安定祥和,因而官员方能政清事简,才有游山玩水之雅兴。

(分析)暗含对友人与民同乐的称颂,奉承拍马却极有分寸。

(情感)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案
一、词、词的发展及分类
(一)了解词
唐代宋代长短句诗余小令中调长调上片上阕下片下阕
豪放派婉约派
二、了解柳永的生平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
(一)识记作家作品
耆卿三变柳屯田柳七长调慢词慢词铺叙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婉约望海潮雨霖铃八声甘州
(二)了解《望海潮》写作背景
词牌名钱塘(杭州)孙何投赠
(三)基础巩固
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
天堑.(qiàn)无涯.(yá)珠玑.(jī)罗绮.(qǐ)豪奢.(shē)叠巘.(yǎn)
羌.管(qiāng) 千骑.(jì)箫.(xiāo)鼓吟.(yīn)赏参差
..(cēn)(cī)
探究导学案
1、答案:C
【解析】风流云散:像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指原来聚在一起的人零落离散,也形容某种事物或思想很快消失。

烟消云散:比喻某些思想、情绪或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能指人)。

海底捞针:比喻很难找得到或无从寻觅,侧重“难”。

海底捞月:比喻根本不能达到目的,徒劳无益。

2、D试题分析:第①句填“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第②句填“独树一帜”比喻新奇独特,自成一家。

呼应“取法颜真卿,但能”;第③句“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

与“构思新颖”相对;“匠心独运”形容独特的艺术构思,主语一般为人。

第④句省略了“导演”这一主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