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导学案(完整教师版)

合集下载

《望海潮》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

2.学习点染、铺陈的手法。

3.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词的音韵美。

4.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且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有《乐章诗》,收词近200首,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千古不朽的名作。

2.文学常识关于宋词词的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宋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的定义——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3.写作背景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杭州)。

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4.咬文嚼字参差()堤沙()天堑()珠玑()罗绮()重湖叠巘()钓叟()千骑()豪奢()5.思考探究(1)开头三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2)上阕与下阕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3)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6.反馈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望海潮》 导学案

《望海潮》 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经历及创作风格。

2、品味《望海潮》的语言特色,理解词中描绘的杭州的繁华景象。

3、学习词中运用的铺叙手法和点染艺术。

4、体会词人对杭州的赞美之情,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杭州的繁华景象,感受其壮丽之美。

(2)学习词中运用的铺叙手法和点染艺术。

2、难点(1)体会词人在词中蕴含的情感。

(2)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7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望海潮》是柳永写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投赠之作。

当时,柳永不得志,到处漂泊流浪,希望能得到孙何的赏识和提拔。

这首词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壮丽,展示了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富庶,以博得孙何的称赞。

四、文本解读1、诵读全词,正音正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2、整体感知(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上阕主要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开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方面总写杭州的重要地位和繁华。

接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具体描绘了杭州的美丽景色和人口众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进一步展现了钱塘江的壮阔和雄伟。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从商业和居民生活方面突出了杭州的富庶和奢华。

柳永《望海潮》导学案 教师版

柳永《望海潮》导学案  教师版

《望海潮》导学案一班级姓名自主学习案一、词、词的发展及分类(一)了解词(二)了解柳永对宋词的贡献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甚至可以称之为“词中第一人”了。

1.他是第一个“专业词人”。

其创作中有大量的市井俚语,更显得真实平素。

2.他擅作慢词,并把慢词的写作推到了一个极致。

3.他发展了词体。

柳永词调有150个之多,大部分为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多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4.他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给后人的词及曲的创作做了深厚的铺垫。

二、了解柳永的生平及《望海潮》的创作背景(一)识记作家作品(读课本P34页注解①)柳永(约987~约1053),字,原名,北宋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排行第七,也称。

多次应进士试不第,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也称),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的词人,他的词发展了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的局面。

柳永是北宋派词人的代表。

作品有词集《乐章集》,词作《》《》《》等。

(二)了解《望海潮》写作背景(读课本P34页注解②)明确:“望海潮”是,柳永途径时,拜见两浙转运使时写的一首词。

(三)基础巩固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天堑.( ) 无涯.( ) 珠玑.( ) 罗绮.( ) 豪奢.( ) 叠巘.( )羌.( )管千骑.( ) 箫.( )鼓吟.( )赏参差..( ) ( )2.熟读《望海潮》,力求成诵。

(四)理解并翻译《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探究导学案赏析并背诵《望海潮》:1 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样的内容?上片主要写的;下片主要写美景和的生活景象。

柳永《望海潮》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柳永《望海潮》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名句,再认真研读本学案。

2、限时完成,规范认真。

时间:30分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作者及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②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①反复吟读直至背诵,体会这首词的音韵美。

②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预习案】
1.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景。

望海潮导学教案

望海潮导学教案

望海潮导学教案《望海潮》是柳永成名之作。

据说也是柳永为求见孙何而作。

孙何当时为两浙转运使,驻杭州,门禁森严。

柳永功名失意,流浪江湖,欲见孙何无门故作此词,让歌伎在宴会上献唱以引起孙何注意。

孙何听后即引柳永与宴。

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望海潮导学教案,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望海潮导学教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2.体会虚实相济、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学习重点:体会柳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难点:1.柳词所运用的虚实相济和点染的表现手法2.把握柳词的特点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前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他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遭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据说,柳永因生活窘迫,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襄阳南门外作品有《乐章集》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柳永:2.写作背景。

(1).《雨霖铃》:柳永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因而他深深了解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歌妓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导学案

导学案《望海潮》主备人:刘岩审校人:申萍使用时间:7月6日【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体会诗歌感情,赏析手法。

【重点难点】手法、感情预习案一、词的基本常识(1)起源: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词是诗的一种。

(2)别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倚声”“填词”等。

(3)分类:按字数多少: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二、作者介绍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婉约派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三、背景介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

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

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四、初读全词,疏通词意。

《望海潮》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

《望海潮》导学案《望海潮》导学案东南形胜[1],三吴[2]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3]翠暮,参差[4]十万人家。

云树[5]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6]无涯。

市列珠玑[7],户盈[8]罗绮竞豪奢。

重湖[9]叠巘[10]清嘉[11],有三秋桂子[12],十里荷花。

羌管[13]弄晴,菱歌泛夜[14],嬉嬉[15]钓叟莲娃[16]。

千骑[17]拥高牙[18],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19]。

异日[20]图将好景[21],归向凤池夸[22]。

【注释】[1]形胜:地理条件优越。

[2]三吴:《水经注》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

[3]风帘:挡风作的帘子。

[4]参差:指房屋楼阁高低不齐。

[5]云树:树木远望似云,极言其多。

[6]天堑:天然的险阻,这里指钱塘江。

[7]珠玑:珍宝。

[8]盈:充满,言其多。

[9]重湖:西湖有里湖外湖之分,故称重湖。

[10]叠巘(yǎn):重叠的山峰。

[11]清嘉:清秀美丽。

[12]三秋桂子:杭州灵隐寺一带多桂树,传说此地桂花为为月中仙桂落籽而生。

[13]羌管:羌笛,这里泛指乐器。

[14]菱歌泛夜:采菱女夜间在江上放歌。

[15]嬉嬉:游乐貌。

[16]莲娃:采莲女。

[17]千骑:形容州郡长官出行时随从众多。

[18]高牙:军前的大旗。

这里指高级官员的仪仗。

[19]烟霞:山水美景。

[20]异日:他日。

[21]图:描绘。

[22]凤池:原指皇帝禁苑中的池沼,此指中书省,代指朝廷。

※目标确立《望海潮》是柳永的代表作品,词人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主要通过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展开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此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通过学习了解:1、柳词的几个基本特点2、本词在写景,状物上的特点与手法3、学习本词中的白描和铺叙手法※重点提示《望海潮》一词景物描写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点,做到了写景抒情相得益彰。

全词以点带面,描绘了钱塘江和西湖的别致风光,并以此为背景,渲染出杭州的一派繁荣景象。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望海潮(东南形胜)-柳永》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了解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一、导入引导1. 请同砚们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看到过的海洋景色,描述一下当时的感受。

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你们对海洋有什么样的印象?海洋在你的心中代表着什么?二、诗歌背景介绍1.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宋代闻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在东南海边的壮丽景色和心里的感慨。

2. 柳永是宋代闻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婉约清丽著称,情感精致,意境深遥,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三、诗歌赏析1. 请同砚们朗读《望海潮(东南形胜)》,体会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描写的海洋景色,包括海浪、海鸥、海岛等,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精致描写和感悟。

3. 分析诗歌中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包括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诗歌理解与感悟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诗歌中的海洋景色和诗人的情感有何联系?海洋在诗中象征着什么?2. 请同砚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哪些情感和意境触动了你们?3.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诗歌中的“东南形胜”是什么意思?它给你们什么样的启迪和感悟?五、诗歌创作与赏析1. 请同砚们结合自己对海洋的感受和对诗歌的理解,尝试创作一首诗歌,表达自己对海洋的感悟和情感。

2. 请同砚们互相交流诗歌创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互相赏析和评判。

六、诗歌欣赏与评判1. 请同砚们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柳永词作进行朗诵和赏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请同砚们就柳永的词作进行评判,谈谈自己对他的诗歌风格和情感表达的看法。

七、教室总结与延伸1. 请同砚们总结一下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和收获,谈谈自己对柳永的诗歌和海洋景色的理解和感悟。

2.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创作中,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也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希望同砚们在以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保持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不息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教师版)【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几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了解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2、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音律美和语言美,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词的意境美,整体把握词作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掌握点染、铺陈的表现手法。

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

【导学流程】一、了解感知1、导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词是在我国文学史上继唐诗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种诗歌体裁。

而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

他们的作品兼顾了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和《雨霖铃》,来体会柳永词的语言特色及其创作风格。

2、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4)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5)风格比较:A、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

阴柔之美:如升初日、如云如霞、如烟如清风、如幽林曲涧、如珠玉之辉、秀雅恬静、安适柔媚,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悦之感婉约派四大旗帜:“闺语”:李清照“别恨”:晏殊“情长”:柳永“愁宗”:李煜B、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阳刚之美:如霆如电,如重山峻崖,如长风出谷,如决大河,如奔骐骥,粗犷豪迈、雄伟刚劲,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3、作者简介柳永(约987 —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

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

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

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等。

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

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时期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

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

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

《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

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

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

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

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4、写作背景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

南宋罗打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

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的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

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

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

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

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

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

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5、诵读全词,整体感知,适当进行朗读指导。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

②上片首句朗读在“繁华”处升调且顿为下文蓄势,写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注意以下生字的读音。

都会(dū) 参差(cēn cī)堤沙(dī)天堑(qiàn)珠玑(jī)罗绮(qǐ) 豪奢(shē)叠巘(yǎn)羌管(qiāng) 菱歌(líng)嬉嬉(xī)钓叟(sǒu)千骑(jì)乘醉(chéng) 箫鼓(xiāo)二、深入学习1、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望海潮》一词作者上下两阕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和美丽的?(请仿照例句,分析下阕的内容,把解析写在横线上,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例】上阕,“东南形胜”从地理角度,“三吴都会”从都市角度,“钱塘自古繁华”从历史角度概括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概括)后面“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写“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侧重刻画“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侧重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这几句具体描写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分析)明确:下阕,首先从湖山胜状、四时风物、昼夜笙歌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穷其美好风貌;极写杭州百姓之安居乐业。

(概括)“重湖叠巘清嘉”写出杭州湖山胜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出西湖四季皆美,人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洋溢着祥和欢乐的气氛。

最后盛赞郡守孙何的声势和雅望,“烟霞”照应前边“云树”等自然景色,使对孙何的称颂与全词自然融为一体。

(分析)2、体会词的语言美。

找出这首词里你所喜欢的优美词句,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赏析。

(请仿照例句,找出你喜欢的一句优美词句,并把解析写在横线上,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不得重复发言,争取每个同学都有展示机会。

)【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人烟阜盛,千门万户门帘轻摆,怡然安详。

这是对杭州城的一个全景描绘,表现了杭州繁华与美丽。

(概括)“烟”,水雾,细雨迷蒙之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柳丝细嫩,稠密,飘渺,如梦如幻,观之胜美。

“参差十万人家”点出城市人气旺,人们都乐意在此安家,以此说明百姓安居乐业。

(分析)作者以一游客的身份陶醉其中,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情感)明确:(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树木围绕江堤呈现蜿蜒迤逦之态,声势浩大的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展示排山倒海之势。

这是对钱塘江的特写。

(概括)“绕”“卷”两字要重点赏析其妙处,形象、逼真。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

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

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

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

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分析)我们分明感受到面对此情此景时涌动在作者内心的积极向上的澎湃激情。

(情感)(2)“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珠宝玉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满柜,好一副繁华景象。

(概括)“列、盈、竞”说明市民生活富庶,街市经济繁荣。

(分析)(3)“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写出清秀美丽的西湖山水。

(概括)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三秋桂花,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十里荷花。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色彩艳丽,引人入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在读者面前铺展开了一幅杭州西湖的迷人画卷。

(分析)(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此句极富生活情趣。

(概括)“弄”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心情,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

“泛”写出歌声荡漾,菱舟泛夜阵阵歌声在湖面荡漾、回响的景象。

老叟悠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互文见义,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分析)3、该词运用点染的表现手法,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请根据提示,朗读诗词,把解析写在横线上,先个人阅读思考获得认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确定学习成果,组长指定展示成员。

)【提示】点染手法:“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染”: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