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1)

合集下载

古代官吏的考奖惩制度

古代官吏的考奖惩制度

古代官吏的考课奖惩制度第一节概说考课奖惩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考课,即我们今天说的考核,它指古代各朝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官吏进行的考察与督课,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考察、考核、考成、考功等名称。

奖惩,是根据考课的结果对贤能官吏的奖励和对顽劣刮泥的惩戒。

所以考课与奖惩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认真的考课制度是对官吏进行奖惩的重要前提,严格的奖惩制度则是对官吏进行考课的必要保证。

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如宋代文学家苏洵所说“夫有官必有课,有课必有赏罚。

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儿无赏罚,是无课也。

”考课奖惩制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封建国家代替奴隶制国家之日起,就伴随着封建官吏制度的产生而形成发展起来,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

据史书记载,舜在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每三年就要考核一次各部落首领的政绩,考核三次以后,分别予以升降,所谓“三载考绩,三考初涉。

”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在管理官吏时,也运用了考课奖惩手段,西周就曾经以“六计”和“八柄”来对官吏进行考课奖惩的规定。

西周对官吏的考核主要采取“巡守”和“述职”两种方法。

由此可见,西周对官吏的考课奖惩不论在标准上还是方法上,都比前代具体多了。

然而迄今为止,有关西周考课奖惩官吏的具体情况却未见史料记载,说明官吏的考课奖惩此时仍处于萌芽状态,没有形成经常性的制度。

考课奖惩制度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制度是在封建社会以后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的。

大体上看,封建社会官吏的考课奖惩制度尅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与封建官吏选人制度的诞生,对官吏的考课奖惩耶初步建立起来。

这一时期考课奖惩官吏的主要形式是“上计”,是一种根据各郡国上送的平时的工作记载——记事簿来考核官吏的方法,均在每年年终进行。

这样就使封建政府对官吏的考核开始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道路。

上计的对象主要是地方官吏,内容侧重于工作实绩,对于加强地方吏治,进一步公布刚刚建立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确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拔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实现。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官
员。

此外,还有举荐、保举、门荫、捐纳等多种方式。

2.考绩制度:官员的考绩制度是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绩制度以“德、能、勤、绩”为主要考核内
容,分为“岁考、季考、岁终考”三个层次,根据官员的表现和业绩进行评定和奖惩。

3.监察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设有监察制度,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履行职责的情况。

监察官员的职责是纠劾
违法、监督风纪、监督司法等,以确保官员履行职责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4.俸禄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是根据官员的品级和职务给予相应的俸禄。

俸禄包括土地、实物、货币等形式的
收入,同时也有一些福利和津贴。

俸禄制度的实施对于保障官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维护官僚队伍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5.退休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还规定了官员的退休制度。

官员退休称为“致仕”,一般按照品级和职务给予相
应的待遇。

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原俸禄的一定比例,同时也有一些福利和津贴。

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

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

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选拔、任用、考核和监督等方面。

在选拔方面,秦朝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即只有出身名门贵族的人才有资格担任官职,这也是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秦朝,贵族门阀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他们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和权力,对朝廷的政策和决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任用方面,秦朝实行的是官职制度,即根据官员的资历和能力来确定他们的职位和职级。

官员的职位和职级一般分为正任、临时和代行三种,不同的职位和职级对应着不同的权力和责任。

秦朝的官员一般都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和任用的,而不是像其他朝代那样通过世袭或者推荐来担任官职。

在考核方面,秦朝实行的是严格的考核制度,官员需要定期接受上级的考核,以确保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廉洁。

在考核中,官员的表现将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位和待遇,而表现不佳或者有腐败行为的官员将被降职或者撤职处理。

秦朝还设立了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工作和生活,以确保他们不滥用职权或者做出不法行为。

在监督方面,秦朝实行的是严格的监督制度,监督机构主要包括御史台和御史,他们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和军队的工作,发现和处理官员的不法行为。

御史台设有多个衙门,分别负责监督各个领域的工作,而御史则是专门负责巡视和检查地方官员的工作。

御史台和御史之间有着相互配合和互相监督的关系,以确保官员的工作和生活都是廉洁合法的。

总的来说,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是严格而又有效的,为朝廷的统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秦朝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但其官吏管理制度在当时确实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对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资料阅读1-7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历程

背景资料阅读1-7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历程

背景资料阅读1-7:我国公务员制度发展历程(一)我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在封建时期,官吏管理制度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秦朝是我国历史中第一个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帝国时期。

在秦朝,秦始皇做了很多变革。

其中,在人事管理方面,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了官僚制。

凡官职设置、入仕途径、用人标准、管理办法等,都由皇帝亲自决定。

由此奠定了国家统一任命和调配官员的基本体制。

汉代选拔录用官员的办法主要是“察举”。

察举制是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考察推举始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时成为一种制度,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然后授予官职。

察举的科目很多,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才能优秀者)、明经(通晓经义者)、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等。

察举制的特点是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中心,注重声名取士,以荐举为主,考试为辅。

察举制是在中国古代产生的第一个系统的选官制度,它对当时社会以及后来的选官制度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办法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

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

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封建时代。

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建立起的垂直关系中,官吏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首先,中国古代的官吏管理制度注重选拔与培养。

唐代贞观年间,唐太宗开始进行科举制度的,推行仕宦制度,旨在为政府选拔优秀的官员。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发展得更为完善,后世不仅得以继承,还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

科举制度的实施,保证了选拔的公平和公正,为官员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途径。

与此同时,官府还设立了各种制度和培训机构,如国子监、太学等,用于培养官员的才干和能力。

其次,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强调官员的廉洁与贞节。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廉政制度比较健全,政府派出的官监察官员的行为,严肃查处贪污腐化等问题。

实行官员贞节考核制度,要求官员不能纳财状收取赂金。

这种制度的实行,有效地维护了政府的权威,保证了官员的廉洁与忠诚。

最后,中国古代官吏管理制度还强调官员的职责和责任。

官员不仅要为人民服务,还要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于规范官员的行为和责任。

例如,官员应该遵守官德,尽心尽力为民服务;对于违法乱纪的官员,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纠风肃纪机构,用于惩处违法行为。

唐代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

唐代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

唐代官吏的选拔、任用制度在官吏体制问题上,首要的就是官吏的选拔及任用,官吏的选任是官吏管理的前提,是整顿吏治的首要环节。

(一)官吏的选拔唐代官吏的选拔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举,另一种是门荫。

科举即“分科举士”,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

除科举举制外,还有“门荫”和“入流”。

所谓“门荫”,是指“因父祖为高宫,子孙因而可通过父祖的荫庇,凭借先辈的官资以荫得官;”即无须经过考试而直接取得做官的资格。

所谓“入流”,就是“流外官经过考铨,升职为流内官”。

(二)官吏的任用科举考试中第者,只是通过考试取得做官的身份,获得进一步考官的机会,是充任官吏的后备军,但还不就是官,取得做官资格后,还必须通过吏部的考试,才能真正成官。

唐代任官考试由吏部负责,并以身、言、书、判四项为考试内容。

笔试、口试结束后,根据考试成绩,并综合考察官员的品德、才能、勤劳等诸多方面,予以评定品级,并最后正式委任。

唐代官吏的考核、奖惩制度在科举选拔官员的基础上,唐代又对官吏的功过、品行和才能等规定了一套考核制度,定期对官吏进行考核评定,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官吏进行升降赏罚。

(一)考课制度所谓“考课”,即是指“考核政事的优良得失和考核官员的功过善恶”。

其包含两种意义:“一是考,就是考察自中央至地方各级官吏在其任职期间执行国家法令的具体表现;二是课,就是依照国家的行政计划进行督课”。

唐朝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至五年,又举行一次大考。

对官吏的考课工作是由尚书省的吏部主管,且具有严格的标准和具体的内容。

考课的标准分为“四善”和“二十七最”。

根据善、最,评定上、中、下三等及九级,最后依据不同级别予以不同程度的奖惩。

(二)奖惩制度唐代对于官吏的奖惩,一般是以考课为基础的。

就是国家依照所颁布的法令和行政规则,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并依其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凡在考课时,列于中等以上的官吏,在政治上可以升官,在经济上可以加禄;反之,若列于中等以下的官吏,就要降级罚禄,情节严重的,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官职制度中国古代一些制度,如科举考试制度、赋税制度、礼仪宗法制度等都是是经常会涉及到考题的内容。

所以本篇文章江苏公务员考试网()专家将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的职官制度和关于职官制度的相关考题。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在历朝历代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既有整个官僚体系的改变,也有部分官职称谓不同或是分工的变化,还有后人作品中沿用的古称的问题。

这里只是择其大要情况,略做说明如下:中央官职1、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汉朝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秦汉时期,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制。

三公为丞相(管行政、统率百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和秘书工作)、太尉(管理军事),称为三公,同为宰相。

2、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三省,逐渐向三省六部制过渡。

到隋朝,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此后历朝沿用,名变实不变,一直沿用到清末。

3、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是中央最高政务机构。

中书省掌管全国政令,草拟诏书,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书,签署奏章,是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

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分割旧时宰相的权利,是隋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尚书省下设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六的分工是:吏部:主管中下级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勋封等。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

(注:科举考试是礼部主管,而非吏部)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土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等。

兵部:主管中下级武官的选用、练兵、军械和驿站等。

刑部:主管全国司法行政。

工部:主管土木建设、屯田、水利、交通等。

4、元朝时期,元世祖健全了统治机构。

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元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5、明朝废丞相制度,皇帝直辖六部。

这样,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6、清朝时期,雍正帝设置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古代所有地方管理制度

古代所有地方管理制度

古代所有地方管理制度古代所有地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地方官员的任命,地方政府的设置及职责,地方财政的管理等方面。

在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统治能力和地方民众的福利。

这里将重点介绍古代中国的地方管理制度,以展示古代的地方政府机构和管理模式。

一、地方官员的任命古代中国的官员任命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周朝设置了地方官员来管理地方事务。

这些地方官员大多由贵族或士人担任,其任命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世袭,即由父亲传给儿子或长辈传给晚辈;二是通过选拔,即由中央政府或地方官员选拔优秀人才充当地方官员。

在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员大多由地方豪强或军阀担任,他们通过控制土地和势力来实现地方政权。

随着秦朝的统一,地方官员的任命逐渐规范化。

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郡设太守,县设县令。

地方官员主要由中央政府任命,且实行官吏制度,即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持续到明清时期,科举成为选拔地方官员的主要途径。

二、地方政府的设置及职责古代中国地方政府的设置和职责也逐渐完善。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主要由郡、县、乡等单位组成。

郡是最高行政单位,由太守负责管理,县是太守的下属单位,由县令管理,乡是县的下属单位,由乡长管理。

每个地方政府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如治安、税收、农业、教育等方面。

在明清时期,地方政府进一步细化,设立州、府、县等单位,地方政府职能更加专业化。

地方政府的职责包括治理地方安定、管理土地和财政、发展农业生产等。

地方政府还负责推行中央政府的政令和政策,维护社会稳定和民生安宁。

三、地方财政的管理古代中国的地方财政管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地方政府需要依靠财政来开展治理和服务,因此财政管理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

古代的地方财政主要依靠土地税和人头税来筹措,地方政府通过向农民和商人征税来维持政府的运转。

在汉代,帝国主义势力加大,土地和人头税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在三国时期,地主势力逐渐扩大,地方政府增加了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了财政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官吏管理制度
朝代内容
汉朝1、选拔和任用官吏:荐举和考试:·察举
·征召
·辟举
·任子
·太子补官:中央设立太学,经考试成绩优良者
2、官吏选任的回避制度:“三互法”,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
3、官吏政绩考核:上计的方式考课。

上计律
4、致仕:70岁
唐朝1、官吏来源:·科举:各级官学考试选拔的生徒;
地方州县审核身份并初试合格的乡贡;
·门荫:父祖为高官,子孙无需考试直接取得出身。

·科举考试中第者:取得做官的身份,并不即时“释褐”
真正入仕还需要经过吏部的考试,称“释褐试”。

·吏部择人方法4种:身、言、书、判。

2、考课:·每年一小考,由本司or州县长官主持;4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员皆由吏部负责。

·“四善二十七最”;
·定上中下九级。

小考优者加禄,劣者夺禄;大考优者晋升,劣者降职甚至免官or依律惩治。

3、致仕:70岁
宋朝1、官吏来源:科举取士:·录取和任用的范围较宽:不仅录用人数比唐朝大增,而且一经录用便可任官。

大大放宽了应试者的资格限制,僧道也可参加考试。

·殿试成为常制:考生一律成为天子门生,避免了考生和主考官之间以师生之名结为同党。

·创造了“糊名”(弥封)、“誊téng录”、回避等方法以防科场舞弊。

·考试内容虽仍侧重诗赋、经义,但切近国家实际治理的策论受到重视。

2、考课:京朝官--由审官院考核;州县官--由考课院掌考(对地方州县官以“四善三最”标准考核)。

3、官制:差遣制: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由皇帝灵活授予。

·官:品级和俸禄高低;
·职:文官的荣誉虚衔;
·差遣:实际的职事。

元朝1、科举考试长期停废,后来才恢复;
2、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3、结束了以诗赋取士的历史,首创以程朱理学为内容的经义取士制度。

明朝1、建立了完整的科举制度;
2、只有官学的学生才可参加科举考试;
3、中央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学生称“监生”,由各地官学选送;
4、各府州县均设官学,学生称“生员”,俗称“秀才”;
6、生员----->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省级考试,考取即为“举人”----->举人经6年一次的“大挑”可直接任官,监生也可以被选为官,
但一般只能担任教官or辅助性官职;
----->3年一次的全国性会试,考中再经殿试合格,即为“进士”。

----->也可经考试推荐为监生;
7、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考生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注解答题,后创立了“八股”的格式。

8、明朝任官:籍贯回避制度:基本上三年一换,地方官严格实行“北人官南,南人官北”的籍贯回避制度。

9、致仕:6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