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电控发动机原理与检修
《电控柴油发动机原理与维修》教案电子教案完整版授课教案整本书教案电子讲义(最新)

(3)喷射驱动系统
1)喷射驱动油的流量
2)喷射驱动油的压力控制
(4)喷射驱动压力控制阀(IAP 控制阀)
1)IAP 控制阀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IAP 控制阀的压力控制过程
(5)HEUI 喷油器
1)HEUI 喷油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2)HEUI 喷油器的喷射过程
3.卡特彼勒C-9 发动机 HEUI 共轨系统
二、电控单体泵的工作原理
1.吸油过程
2.旁通过程
3.喷射过程
4.泄压过程
三、电控单体泵
1.燃油供给系统
2.单体泵控制系统
3.电控单体泵总成
思考与
练习
本课题最后的思考与练习
第
教学内容
课题六电控高压共轨系统
教学任务
1. 掌握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2. 掌握电控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的工作原理。
3.日本电装ECD-U2 共轨系统
三、液力活塞增压式共轨系统
1.HEUI 共轨系统的工作原理
2.卡特彼勒3126B 发动机 HEUI 共轨系统
(1)HEUI 燃油系统的组成
1)液压油泵
2)液压电子控制单体喷油器
3)喷油驱动压力控制阀(IAP 控制阀)
4)喷油驱动压力传感器(IAP)
5)燃油输油泵
6)电子控制模块(ECM)
(2)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工作原理
(3)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的结构
二、柴油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
1.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
2.废气再循环对排放的影响
(1)对NOx 排放的影响
(2)对微粒排放的影响
(3)对 HC、CO 排放的影响
(4)对 CO2 及燃油消耗率的影响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

3.1 磁脉冲式传感器
一、磁脉冲式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1 磁脉冲式传感器
①日产公司磁脉冲式曲轴位置传感器
3.1 磁脉冲式传感器
发动机转动时,信号盘的齿和凸缘引起通过感应线圈 的磁场发生变化,从而在感应线圈里产生交变的电动势, 经滤波整形后,即变成脉冲信号。
3.1 磁脉冲式传感器
②丰田公司磁脉冲式曲轴位置传感器 丰田公司TCCS系统用磁脉冲式传感器安装在分
8.凸轮轴位置传感器 ¾ 作用: • 判定凸轮轴位置(一
缸压缩上止点位置) ¾ 安装: • 分电器、凸轮轴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11.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¾ 作用: • 检测发动机温度,修正喷
油脉宽和点火正时。 ¾ 安装: •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装于缸
体、缸盖的水套或节温器。
温度
雾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3.3 霍尔式传感器
三、霍尔式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霍尔式曲轴位置传感器是利用霍尔效应 的原理,产生与曲轴转角相对应的电压脉冲 信号的传感器。它是利用触发叶片或轮齿改 变通过霍尔元件的磁场强度,从而使霍尔元 件产生脉冲的霍尔电压信号,经放大整形后 即子旋转时,轮齿与感应线圈凸缘部(磁头)的空 气间隙发生变化,导致通过感应线圈的磁场发生变化而产 生感应电动势。轮齿靠近及远离磁头时,将产生一次增减 磁通的变化,所以,每一个轮齿通过磁头时,都将在感应 线圈中产生一个完整的交流电压信号。N0.2正时转子上有 24个齿,故转子旋转1圈,即曲轴旋转720°时,感应线圈 产生24个交流电压信号Ne信号,其一个周期的脉冲相当于 30°曲轴转角。
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
执行
二、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原理与维修(第3版)7-学习任务3 发动机进气控制系统与检修-可变气门控制系统

(3)奥迪可变气门升程系统
①结构组成。奥迪可变气门升程系统在控制进气门的凸轮轴上具备两组不同角度且可 移动的凸轮件(带有内花键),凸轮轴中的锁定装置将凸轮件锁定在其端部位置,凸 轮件上设计有螺旋沟槽,螺旋沟槽由两个电磁驱动器分时加以控制,以切换使用两组 不同轮廓的凸轮,改变进气门的开启升程。
②工作原理。当发动机处于低负荷工
3.5.1 可变气门控制及其特点
发动机工况不同,对气门正时和气门升程的要求不同。当采用可变气门控 制技术后,根据发动机的工作需要(主要指转速和负荷),可以对气门正 时和气门升程适时地进行改变,有效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降低油耗和排 放。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发动机转速较高时,希望进气门提早开启(增大开启相位角)
大众CEA 1.8TSI发动机——仅调节进气凸轮轴的进气可变气门正时系统
①检测线圈电阻。关闭点火开关,拔下进气凸轮轴调节电磁阀线束插头 T2cj,用万用表检测电磁阀插座端子1与端子2之间的电阻,其值应为 6~8Ω。否则,应更换进气凸轮轴调节电磁阀。 ②检测电源电压。进气凸轮轴调节电磁阀由Motronic供电继电器J271 供电。关闭点火开关,拔下电磁阀线束插头T2cj,将线束插头T2cj端子 1(电源端)的线束刺破,接好万用表表笔。插上电磁阀线束插头T2cj, 起动发动机,用万用表检测线束插头T2cj端子1与接地之间的电压,其值 应为12V左右。如果显示值没有达到此要求,则说明凸轮轴调节电磁阀 供电电路出现了故障,应检查供电继电器J271及其连接线束。
1
学习任务3 发动机进气控制系统与检修
3.5 可变气门控制系统
【情境导入】 一辆装备1ZR-FE发动机的丰田卡罗拉轿车,行驶过程中故障指示灯点亮,油耗增加,排 放超标。经检查,确认是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进气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电磁阀损坏。更 换新的进气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电磁阀后,上述故障现象消失。你知道可变气门正时系 统的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吗?你知道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凸轮轴正时机油控制电磁阀和 VVT-i控制器(OCV)一旦损坏,将引起发动机怎样的故障吗?你知道如何进行可变气 门正时系统的检修吗? 【学习目标】 1.掌握可变气门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检修技术要求。 2.能够正确地进行丰田智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检修,并根据检修结果进行故障分析。 3.能够正确地进行大众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检修,并根据检修结果进行故障分析。
第三章汽油机电控点火系统

(3)电子控制点火系统的优点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由于取消了分电器,其性能更加优越, 除具有一般微机控制点火系的优点外,还具有以下优点:
1)不存在分火头和分电器盖间的跳火问题,能量损失和电 磁干扰明显减少;
2)减少或不设高压线,减小电磁干扰; 3)减小机械磨损,故障率大大降低; 4)节省安装空间,结构简单。
2.电控点火系统的类型:有分电器和无分电器式
二、电控点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基本组成
(1)电源 (2)传感器 (3)电控单元 (4)点火控制器 (5)点火线圈 (6)分电器 (7)火花塞
电控点火系的组成
(2)传感器:检测发动机各种状态参数,为ECU提供点火提 前角的控制依据。
1)转速和曲轴位置传感器:检测发动机曲轴转速信号、发 动机曲轴转角信号、曲轴基准位置信号,ECU根据转速信号 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根据转角和基准位置信号确定曲轴位 置。
2)进气流量传感器 :检测进气流量,确定基本点火提前角。
3)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检测节气门的开度大小,判定发动机 负荷状态;同时还能反映节气门变化快慢,判定加速、减速 工况,修正点火提前角。
4)水温传感器:检测冷却液温度,修正点火提前角。
5)进气温度传感器:检测进气温度,修正点火提前角。
6)爆震传感器:检测发动机的爆震信号,实现点火时刻闭 坏控制。
采用电子控制点火系统时, 可以使发动机的实际点火提 前角更接近于理想的点火提 前角。
图 转速对点火提前角的影响
(2)发动机负荷的影响
最佳点火提前角随发动机负 荷增大而减小。
在普通点火系统中,用真空 提前调节器调整点火提前角, 只能按简单的线性规律调节, 调节曲线与理想曲线相差较 大。
第三章1发动机控制系统传感器的结构原理与检修

时间
•翼板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翼板部分
工作电路
E1 FC E2
VB VC VS THA
叶片式空气流量传感器控制汽油泵工作的开关原理
滑臂 Vc
电位计 油泵开关
Vs 电阻
测量叶片
电阻 Vc Vs
E1 Fc E2 VB VC VS THA
发动机静止时
进气量 多 少
测量叶片转动 大 小
发动机工作时
a、V1-E间——输入电压12V; b、V2-E间——输出电压0—5V。 c、对LH-AFS检测,可用压缩空气向 管中吹气测量:不吹气时V2、E间的基准 电压为0.8-1V;吹气时的随动电压变为 2V,吹气口距离的变化,电压也应随动变 化。
11-电源;12-负信号线;13-正信号线
热丝式空气流量计的测量
工作时,电子控制器根据各传感器输入的发动机信息,经过处理,从 存储器中选择最佳点火提前角,根据 G1、G2、Ne信号,判断发动机曲轴到 达规定位置时,发出控制信号至点火器,当为低电位时,大功率三极管截 止,初级绕组电路切断,次级绕组产生高压电。
控制点火提前角,称为ESA系统
2、判缸与控制过程
传感线圈G1、 G2为什么相隔180度安装?
(二)压阻效应歧管压力传感器结构
全称: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英文简称: MAP。作用 是检测歧管压力来反映负荷状况,从而间接反映进气量。
采用压阻效应压力传感器的车型:
三 、工作原理
MAP传感器 VC PIM
IC E2
E1
ECU 5v
稳压电源
A/D 单片机
四 、检测
如右图所示为日本丰 田皇冠3.0轿车进气管绝对 压力传感器电路。ECU通 过VCC端子给传感器提供 标准5V电压,传感器信号 经端子PIM输送给ECU, E2为塔铁端子。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与检修
目 录
• 发动机电控系统概述 • 发动机电控系统原理 • 发动机电控系统检修 •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 发动机电控系统发展趋势与展望
01 发动机电控系统概述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定义与组成
定义
发动机电控系统是指通过电子控制单 元(ECU)对发动机进行控制的系统, 实现对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点火时刻、 怠速等主要工况的精确控制。
案例三
某轿车发动机故障灯亮起,经检查发现是氧传感 器故障,更换氧传感器后故障灯熄灭。
05 发动机电控系统发展趋势 与展望
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
总结词
智能控制技术是发动机电控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 实现对发动机的精准控制和优化管理。
详细描述
智能控制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利用算法进行数 据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发动机的自动控制和调整,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燃油经济性。
辅助工具
03
包括螺丝刀、钳子、扳手等常用工具,用于拆卸和安装发动机
电控系统各部件。
传感器检修
传感器类型
包括空气流量计、节气门位置传 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 位置传感器等,用于监测发动机 的工作状态和参数。
检修方法
检查传感器的线路连接是否良好, 传感器是否损坏或脏污,如有需 要更换或清洁传感器。
组成
发动机电控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执行 器和ECU三部分组成。传感器负责检 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和参数,执行器 根据ECU的指令执行相应的动作, ECU则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功能
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原理与维修(第3版)6-学习任务3 发动机进气控制系统与检修-进气增压控制系统

(4)废气旁通电磁阀的检测 增压 压力的调节由废气旁通电磁阀N75 来完成,由发动机ECU根据各传感 器的信号通过通断电进行控制。
①检测内部电阻。关闭点火开关,拔下废气旁通电磁阀N75线束插头 T2ck,用万用表检测电磁阀插座端子1与端子2之间的电阻,其值应为 22~28Ω。如果电阻值与上述要求不符,则应更换废气旁通电磁阀。 ②检测电源电压。废气旁通电磁阀N75由Motronic供电继电器J271供 电。检测时,关闭点火开关,将废气旁通电磁阀线束插头T2ck端子1( 供电端)的线束刺破,在端子1和发动机接地之间连接发光二极管。插 上废气旁通电磁阀线束插头T2ck,短时起动发动机,发光二极管应点 亮。如果发光二极管不亮,则应检查废气旁通电磁阀的供电电路是否短 路或断路。
③检测信号电压。关闭点火开关,将增压压力传感器G31线束插头T4o 端子4(信号端)、端子1(接地端)的线束刺破,接好万用表表笔。 插上传感器G31线束插头T4o和ECU线束插头T60a,起动发动机,用 万用表检测线束插头T4o端子4与端子1之间的传感器信号电压。当发 动机怠速运转时,电压值应约为1.9V,发动机急加速时电压值应在 2.0~3.0V之间变化。如果信号电压不符合上述要求,说明增压压力传 感器G31失效,应更换。
④检查触发状况 关闭点火开关,将进气歧管转换电磁阀线束插头端子2的线束刺破,将发光二极
管试灯接到电磁阀线束插头端子2和接地之间,插上进气歧管转换电磁阀线束插 头。用故障诊断仪进行执行元件诊断(或短时起动发动机)触发进气歧管转换 电磁阀时,发光二极管试灯应闪烁。 如果二极管电笔一直亮着,则检测从进气歧管转换电磁阀线束插头端子2到ECU 线束插头端子104之间的导线是否接地。如果二极管电笔不闪烁,则检查从进气 歧管转换电磁阀线束插头端子2到ECU线束插头端子104间的导线是否断路或对 正极短路。如导线既无断路也无短路,则更换发动机ECU。
《电控发动机原理与检修》课程考试大纲

《电控发动机原理与检修》课程考试大纲一、考核要求《电控发动机原理与检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基本原理以及使用、维护和检修的方法。
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掌握元件测试、数据流分析、在线检测和总体故障分析的能力,以及现代汽车维修检测诊断设备的使用。
具体地说,应达到以下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了解电控技术在发动机上的应用。
2.掌握发动机各电控系统的类型、特点、主要组成。
3.掌握发动机各电控系统主要部件的类型、作用。
4.理解各电控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有分析简单电路的逻辑思维能力。
5.基本掌握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的程序和方法。
6.能识别发动机电控系统的主要部件,了解其在车上的布置及连接关系。
7.掌握电控发动机使用维护注意事项,具备检测电控系统主要部件的实际操作能力。
8.具备电控发动机初步的故障诊断和分析能力。
(二)能力、技能方面1.能正确使用发动机各电控系统常见的维修工具与检测设备。
2.具备完成实验、实训的基本要求、将实验、实训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正确结果的基本能力。
3.具备查阅各种汽车维修手册,根据维修手册的提示和检测仪器进行故障诊断的基本能力。
4.初步具备读通并分析典型系统的电路原理图的能力。
5.初步具备处理电喷发动机一般故障的能力。
二、考核评价形式及评分结构比例1.评价形式:1)出勤和学习态度,折算出一定分数;2)课堂测试:采取提问、项目完成结果汇报等方式,视情况记分。
3)平时作业;每单元至少一次作业,根据学生作业的质量与规范、作业次数折算分数,作为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4)实践教学测试:每两到三个单元安排一次,采用百分制。
5)期末测试:一次,占40%,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试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A、B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核内容要包含安全、环保、文明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职业态度。
3、在考核的实施中,应备有可操作的考核标准(标准中应包括考核项目、操作要求、评分等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正,如果有爆振发生,最后还要经过爆振传感器确定的爆
振推迟角修正,假设最后这个工况最佳点火提前角为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第二步:确定累计记数基准点 由于点火在压缩上止点前发生,所以向电脑反映1缸压缩上 止点前XX°的信号出现的时刻必须要比点火提前角要早得多, 否则第三步的累计记数就来不及了。
况的传感器;处理信号、发出指令的微处理机;响应微机发出 指令的点火器、点火线圈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该点火系统主要有以下优点: (1)废除真空、离心点火提前装置,由发动机负荷信号和发 动机转速信号代替控制基本点火角。实际点火角的计算公式为: 实际点火角=初始点火角+基本点火角+修正点火角
角不能直接用作点火提前角。如果直接用这个提前角,与传
统的真空和离心机构确定的点火提前角就没什么分别了。
基本点火提前角从存储器中取出后,实际点火提前角的确
定,依据厂家不同,其控制方法也不相同。下面分别以日产
汽车ECCS系统和丰田汽车TCCS系统为例,讲述控制其实际 点火提前角的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1)点火提前角的控制不精确,考虑影响点火提前角的因素
(如发动机水温)不全面。
(2)为了避免大负荷时的爆振,必然采用妥协方式降低点火 提前角。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概述
(3)仍脱离不开机械控制范围造成点火提前角脉谱图上山顶 较平缓图3-1所示为数字化后的机械式点火提前角脉谱图。 传统点火提前角的计算公式为: 传统点火提前角=辛烷值调整器确定的初始角+(离心机构和
第3章 点火系统的控制与检修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概述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记数基准点和1°信号的确定 气缸不做功的判断 点火系统常见故障 火花塞常见故障 点火系统典型故障
第一节 概述
普通点火系统点火模块内虽增加了闭合角控制、恒流控制 等,大大提高了点火系统的性能,但普通点火系提前角仍采 用真空和离心机械式点火提前机构进行控制。其主要缺点为:
可进行简化。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因点火提前角的大小会对发动机油耗、功率、排放污染、 爆振、行驶特性等产生较大影响,而影响点火提前角大小的 两个主要因素是发动机的转速和负荷。根据汽车实际运行状 况及不同工况的各种要求,在实验室中将获得的各种工况下
的最佳点火提前角数据写在微机的存储器中。例如在怠速时,
点闭合时的基本点火提前角,其值又根据空调是否工作而略
有不同。空调工作时其基本点火提前角为8°,不工作时其值 为4°。也就是在同样怠速运转、空调工作时,其实际点火提
前角将从上止点前14°增加到18°,以防因空调负荷使发动
机运转不稳。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平常行驶的基本点火提前角,是指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 触点打开时的基本点火提前角。其值是微机根据发动机的转 速和负荷(用进气量表示),从微机的ROM中进行查表,选出 最佳点火提前角。
最佳点火提前角就是使有害气体排放量最低、运转平稳和油 耗最小的点火提前角;在部分负荷范围,主要要求提高行驶特 性和降低油耗;而在大负荷工况,重点是提高最大扭矩,避免 产生爆振。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图3 -3所示是存于存储器中的一个标准的三维电子点火特 性曲线图。图中三个轴分别代表发动机转速、负荷和点火提 前角。如已知转速和负荷就可以从图中z轴找出相应的最佳点 火提前角,即z轴方向的高度
1.原始设定点火提前角
原始设定点火提前角,也称为固定点火提前角,其值为上 止点前1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对于丰田汽车的发动机,在下列情况时,实际点火提前角 为直接使用固定点火提前角,不用后边再加基本点火提前角 和修正点火提前角。
(1)当发动机启动时,发动机转速变化大,无法正确计算点
第二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丰田车系,累计记数基准点信号出现时距离1 缸压缩上止点10 ° ,实际点火角都比10 °大,此时点火来 不及了。在应用时,实际压缩上止点前10 °开始输入的压缩 上止信号并不直接为本缸应用,它是为下一工作缸的点火做
准备。假设为6缸机,做功间隔角为120 ° ,此信号出现时,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第一步:确定点火提前角 在某种运转状态下,电脑综合发动机转速信号(决定离心点 火提前角)、发动机负荷信号(决定真空点火提前角),从存储 器中选出最适当的点火提前角,这个点火提前角称为基本点
火提前角。这个基本点火提前角经其他如发动机水温、节气
门怠速开关状态、氧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外加负荷如空调介 入、动力转向介入、挂挡介入、用电器负荷介入等修正信号
第二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以下是常见车系的累计记数基准点,即信号出现时距离1缸 压缩上止点度数: 大众车系:累计记数基准点信号出现时距离1缸压缩上止点 72°。
尼桑车系:累计记数基准点信号出现时距离1缸压缩上止点
70°。 丰田车系:累计记数基准点信号出现时距离1缸压缩上止点
1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发动机尽快暖机;当水温较高时,如超过90 ℃,为避免发动
机过热,其点火提前角必须减少。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如图3-11所示为稳定怠速点火提前角特性,为了使怠速稳 定运转而控制修正点火提前角,即随着怠速转速的上下变动 而改变点火提前角。稳定怠速点火提前特性如图3-12所示。 例如当空调等作用时,微机通过传感器检测到发动机转速下
记数基准点信号的具体产生方法见本章具体车型记数基准
点信号产生方法。 转速信号是电脑产生1°信号的必备信号,没有转速信号点
火和喷油则不能进行。1°信号的具体产生见本章具体车型的
1°信号产生方法。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大众汽车发动机电脑通过凸轮轴信号轮上的标记点信号确 定1缸活塞到达压缩上止点前72°,即在压缩行程活塞上行时, 曲轴再转72°到达压缩上止点。这里72°是大众车系的使用 值,不同车设计的1缸压缩上止点前标记距离上止点的度数不
角不变,电脑在基准点出现后累计252°-30°=222个1°信号
开始点火,以此类推,直到电脑综合发动机转速信号(决定离 心点火提前角)、发动机负荷信号(决定真空点火提前角)、其
他修正信号及爆振推迟角修正后,计算出最适当的点火提前
角不再是30°时,累计记数的数值也跟随改变,即“点火角 刷新”。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地增加点火提前角。
当启动转速低于100 r/min时,为防止点火后发动机反转, 点火提前应根据启动转速的下降而适当降低点火提前角。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二、丰田汽车TCCS系统的点火提前角确 定方法
丰田汽车TCCS系统依据下列因素对点火提前角进行控制。
其计算公式为:
实际点火提前角=原始设定点火提前角+基本点火提前角+ 修正点火提前角
图3 -4所示为横轴发动机转速以400 r/min单位,纵轴负荷
以喷油脉宽0. 25 ms为单位当发动机转速为1 800~2 200 r/min, 喷油脉宽为1. 50 ms时,基本点火为A。实际应用时要如图3-5
所示那样进行编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如图3 -5所示为存于存储器中的点火提前角数据。它有两 个轴,分别代表发动机转速和负荷。例如当从转速和负荷传 感器接收到的数字信号是3和2时,从其交点可读出30代表在 此工况下的最佳基本点火提前角为30°。但是基本点火提前
火提前角;
(2)当发动机转速在400 r/min以下时; (3)当TDCL端头短路或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怠速触点闭合时,
或当车速在2 km/h以下时;
(4)当发动机ECU内后备系统开始工作时。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2.基本点火提前角 基本点火提前角储存在微机的存储器ROM中。它分为怠速 的基本点火提前角和平常行驶时的基本点火提前角两种。 怠速的基本点火提前角,是指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的怠速触
冷却水温在50℃以下、车速不大于8 km/h、发动机转速在1
200 r/min以上时,点火提前角几乎保持在上止点前10°。其 目的是推迟点火,加速发动机及催化反应器达到正常工作温
度。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节 点火提前角的确定
3.启动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 发动机启动时,即微机进入启动时点火提前角的控制模式, 如图3 -9所示。从图中看出,当水温在0℃时启动时,其点火 提前角均为16°。而当水温在0℃以下时,根据冷却水温适当
同。电脑则以此点为记数基准点。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第三步:开始累计记数 以1缸压缩上止点时刻72°为基准,微机开始累计42个1° 信号后截止初级点火线圈的大功率晶体管,此时恰好为点火 提前角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微机控制点火系统
第四步:多缸点火 以上说的只是1个缸的点火,下面假设发动机是4缸(点火顺 序:1-3-4-2,点火间隔角180° ),在1缸压缩上止点前72°信 号出现,距3缸压缩上止点为180° + 72° = 252°。若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