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暨外交决策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国外交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国外交

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国外交2024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国外交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大国外交在塑造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2024年的形势与政策,着重分析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策略及其实际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2024年国际形势分析全球经济格局2024年,全球经济仍处于缓慢复苏过程中。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依然显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多边贸易体系构成挑战。

在此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国际政治格局2024年,国际政治格局继续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其外交政策对全球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其他大国如我国、欧盟、俄罗斯等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步上升,多边主义和单边主义之间的较量愈发激烈。

科技进步与网络安全2024年,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继续深入发展,人工智能、5G等领域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

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大国之间在网络空间的安全竞争不断升级。

我国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维护国家利益。

我国大国外交策略及其实际效果分析外交战略目标我国外交战略目标旨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此目标指导下,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外交策略1. 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我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公正、合理。

2. 深化伙伴关系,扩大国际合作。

我国致力于与各大国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3. 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

我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应对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挑衅。

4. 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我国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实际效果1.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键力量。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议题和分析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议题和分析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议题和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关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外交作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从国际热点问题和多边外交等两个方面,对外交和国际关系中的热门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国际热点问题1.贸易战和全球经济贸易战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美国政府频繁发布单边主义政策,对全球贸易体制造成了巨大冲击。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也给很多国家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如何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轻贸易战影响,是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2.核武问题和国际安全核武问题是国际社会长期面临的安全挑战。

朝鲜半岛核问题和伊朗核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对全球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如何通过外交和多边机制,推动国际社会尽快解决这些核武问题,维护全球和平稳定,是当前国际社会的重要课题。

3.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一项巨大的挑战。

各国应该积极参与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推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在此基础上,各国也应该努力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多边外交多边外交是目前国际社会推动国际事务的主要方式。

各国通过建立多边平台,共同磋商,推动外交和国际事务发展。

下面分别从联合国、亚洲和欧洲角度分析多边外交。

1.联合国和多边外交联合国是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多边平台之一。

联合国通过建立安理会、人权理事会等机构,推动国际安全、人权等各个领域的事务。

各国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联合国中,共同推动多边外交发展。

2.亚洲和多边外交亚洲地区是多边主义的重要发展地区。

亚洲国家可以通过建立亚洲区域性组织,如东盟、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共同推动亚洲多边外交事务发展。

此外,亚洲国家还可以通过举办亚洲文化节、金融峰会等形式,展示亚洲国家的文化和经济实力。

3.欧洲和多边外交欧洲在多边外交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欧盟作为欧洲最重要的多边组织之一,重点推动各种课题的多边磋商,如经济发展、移民、环境等倡议。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

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

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

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

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

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

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

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及中国的战略选择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关系格局的不断调整,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当前国际战略形势做出分析,并探讨中国在这一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当前国际战略形势的特点之一是多极化趋势明显。

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大国崛起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力量。

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强,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其传统的霸权地位也面临挑战。

随着各个大国实力的增强,国际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关系也日益复杂化,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除了多极化趋势外,国际战略形势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增加。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发展。

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全球性挑战的不确定性将直接影响各国的战略选择。

对于中国而言,当前国际战略形势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严峻,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和安全威胁。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也持有审慎态度,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下,中国的战略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需要积极应对多极化趋势,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应该积极推进和平发展战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也积极参与全球性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多元化和法治化。

中国还应加强同各大国的战略对话与合作,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寻求合作共赢之道。

中国的战略选择还需要应对不确定性的增加。

中国应该保持战略定力,稳定国内政治局势,积极投入到全球性挑战的解决中。

中国应主动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反恐、网络安全等国际合作,以符合国际社会的期待,并提升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分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分析当前国际形势非常复杂和不确定,全球各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化。

对于中国来说,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和确保国际地位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并探讨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美中关系的紧张。

美国一直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和外交竞争对手,双方在贸易、人权、南海等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

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中国的措施,包括加征关税、限制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进口等,这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程度。

中国需要采取积极的外交努力,寻求与美国建立更稳定和建设性的关系,以减少双方之间的摩擦和冲突。

其次,中国还面临着与邻国的边界争议和地区紧张局势。

中国与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在历史和领土问题上存在争议,这导致了地区安全形势的不稳定。

中国需要以和平、外交和合作为基础,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议,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中国还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合作,通过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来推动地区的繁荣和稳定。

再次,中国还面临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调整。

随着全球力量的重新平衡,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正在受到挑战。

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和引导全球治理体系的,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包容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中国还应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和利益,推动南南合作的发展。

最后,中国还面临着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和疫情等。

这些问题超越了国界限制,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合作来解决。

中国应继续承担起责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同时,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机制,如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和作用。

综上所述,当前国际形势对于中国外交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需要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寻求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建立稳定和建设性的关系,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同时,中国还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推动国际体系的完善和公正性的提升。

国际形势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

国际形势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

国际形势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国际形势分析和中国外交政策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影响的领域。

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中国外交政策则是中国在外交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和策略,旨在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并推动国际秩序的和完善。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负责任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和平发展、稳定周边环境、扩大国际影响力和维护国家利益。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外交政策秉持着以下几个原则和战略。

首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

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矛盾,并主张国际社会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共同维护和平与稳定。

其次,倡导多边主义和多极化的国际秩序。

中国外交政策支持联合国等多边国际机构的作用和权威,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多元化。

同时,中国致力于构建一个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平衡的方向发展。

第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中国在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反恐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并与各国共同努力。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第四,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主权。

中国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的国家利益和核心利益,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和分歧,避免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中国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增强综合实力。

总之,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外交政策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科学决策,积极应对挑战和机遇,并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对外政策分析

国家对外政策分析

利益集团活动方式 --直接院外活动: 直接向政府决策部门官员或议员 进行游说,以影响决策。 --间接院外活动 影响选举 动员公众 抗议示威 结盟游说 利益集团的局限


五、大众传播媒介:泛指一切大众传播 形式,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互联网等。
--影响政府外交决策议事日程。 --引导和影响舆论,对政府的外交 决策形成压力。 --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外交政策提供 服务。
--对于国际环境、国家利益的认识 --国家战略目标的设定 --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与手段 3、战略的特点 --全局性 --长期性 --综合性



二、外交政策 1、外交政策概念与结构 --概念:外交政策是一国处理国 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 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


-- 国际战略:一个国家对较长一个 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 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外交和军事政 策的总的认识和谋划。 --全球战略: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 处理全球事务的总的指导原则、总的战 略目标和策略方针。


2、战略结构分析 战略=目的+途径+手段 --美:小阿瑟 · 莱克

第三节 外交决策的主体分析
一、最高决策者:总统、总理(首相) 以美国总统为例 --外交政策制定权 --外交承认权 --缔结条约和签订行政协议权 --对外战争权 权力的限制因素(自身因素) --时间与精力 --知识与经验 --威信与声望

二、外交决策机构:外交部 国务院 (其他部门包括国防、情报、财政、外贸 等其他部门) --提供政策建议 --拟订并实施政策 --搜集、分析、传达情报 --向外国和国际组织派驻使团代表政府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

时事政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分析1. 引言1.1 概述时事政治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国际形势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都对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这篇长文旨在分析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并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主要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地区冲突与紧张局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时所采取的外交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并明确目标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国际形势分析,深入研究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各国之间关系与矛盾以及地区冲突与紧张局势。

然后,我们将探讨中国外交政策,并研究其总体战略与原则、对外关系发展的意义和目标以及具体外交政策和行动方针。

第四部分将重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包括经济实力对国际地位的影响、中国在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中的角色以及其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

最后,我们将得出结论,探讨国际形势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分析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政府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政策,为读者提供对当前重要问题的更深刻理解。

通过了解全球局势与各国关系、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理念与行动方针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与地位,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形势中复杂而纷繁多变的因素,并为未来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2. 国际形势分析2.1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一方面,全球主要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导致了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升级。

另一方面,国际合作与多边主义面临挑战,一些国家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政策,对全球治理体系造成冲击。

2.2 主要国家间关系与矛盾: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和矛盾。

美中关系是最重要且备受关注的双边关系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國際戰略暨外交決策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碩士班陳欣之壹、課程目標:本課程主要討論國家在國際體系中如何應對安全困境,擴大本國權力與追求國際地位的戰略構成暨外交決策。

有關戰略暨外交決策,首先從國際體系之層次,討論位處國際無政府狀態中之國家,所面臨之安全困境暨國家追求安全之必要性。

其次就國家分析層次,討論外交策略形成。

最後就個人層次,研究官僚體系暨政府菁英,如何處理對外事務,探索外交決策的內容、特徵與模式。

本課程期望能夠透過討論、老師講授與同學之報告過程,培養修課同學對於大戰略暨外交決策相關研究成果之認識與運用,並作為深入研析國家對外決策之基礎。

貳、教學方式:透過課堂提問及討論,瞭解國家外交暨戰略之構成與對外行為。

參、課程要求:每位同學於課前閱讀指定參考文獻,報告閱讀心得並且參與課間討論。

每位同學需進行一次論文口頭報告及繳交書面期末報告。

書面報告格式以《問題與研究》之格式為準,需有章節目錄、本文與參考書目。

書面報告不得少於15頁。

口頭暨書面期末報告之前,需繳交二頁論文提綱,並在課間就此進行口頭報告。

論文提綱需列舉研究源起、所欲探索問題、研究方法、問題假設、論證之基礎、可能的理論解釋以及最後同學在論文中所欲補充的看法。

論文撰寫請參考:Thies, Cameron G. 2002. “A Pragmatic Guide to Qualit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Vol. 3, No. 4, pp. 351-372.Evera, Stephen Van. 1997.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肆、評分方式:選課同學需於參考書目中選擇二篇期刊文章,於課堂上進行十分鐘之摘要報告,並主持30分鐘之討論。

期中考 (30%), 課間出席(10%),課間討論(20%)、書面報告(20%),口頭報告(20%) 伍、上課進度:第一週 (09/16)課程介紹,論文撰寫注意事項。

第二週 (09/23)分析層次 levels of analysis."Introduction."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1st edition,Boston: Scott, 1989.Singer, David. “The level-of Analysis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1st edition,Boston: Scott, 1989.Waltz, Kenneth.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1.第三週 (09/30)國際格局對國家行為的解釋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state behaviorHolsti, Ole R. “Model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Foreign Policy,”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Waltz, Kenneth. “Anarchic Orders and Balances of Power,”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 Ikenberry, G. J ohn. 1989. ”Rethinking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Hegemon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4, No. 3, pp. 375-400.Ikenberry, G. John, Michael Mastanduno and William C. Wohlforth. 2009. “Introduction: Unipolarity, State Behavior, and Systemic Consequences,” World Politics, V ol. 61, No. 1, pp. 1-27.第四週 (10/07)國家屬性對國家行為的解釋 state characters and state behaviorGeorge, Alexander. “Domestic Constraints on Regime Change,”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 Huntington, Samuel P. “American Ideals versus American Institutions,” in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Mastanduno, Michael. “The United States Political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Leadership: A "Decidedly Inferior" Form of Government?”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 Mansfield, Edward D.; Milner, Helen V.; Rosendorff, B. Peter. 2002. “Why Democracies Cooperate More: Electoral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gree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6, Issue 3, pp. 477-513.第五週 (10/13)國家價值與國內制度Mansfield, Edward and Jack Snyder, 2002. “Democratic Transitions, Institutional Strength and Wa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6, No. 2, pp. 297-337. Russett, Bruce. 1993. Grasping the Democratic Peace: principles for a post-Cold War worl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1 and 2.Keohane, Robert. “The Ironies of Sovereignty: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第六週 (10/21)觀念的作用一 Idea an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I)Goldstein, Judith and Robert O. Koehane. 1993. “Ideas and foreign policy: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Judith Goldstein and Robert O. Keohane, eds., Ideas and Foreign Policy, beliefs,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change. Ithaca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Yee, Albert S. 1996. “The causal effects of ideas on polic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0 Issue 1, pp. 69-108.Larson, Deborah Welch and Alexei Shevchenko, 2003. “Shortcut to Greatness: The New Thinking and the Revo lution in Soviet Foreign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57, Issue 01, pp 77-109.第七週 (10/28)觀念的作用(續) Idea an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II)Acharya, Amitav. 2004. “How Ideas Spread: Whose Norms Matter? Norm Localization and Institutio nal Change in Asian Regionalism,”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58, Issue 02, pp 239-275.Parsons, Craig. 2002. “Showing Ideas as Causes: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ume 56, Issue 01, pp 47-84.第八週 (11/04)期中考第九週 (11/11)官僚政治與組織 Bureaucracy and Bureaucratic OrganizationAllison, Graham. “Conceptual Models and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Krasner, Stephen. “Are Bureaucracies Important? (Or Allison Wonderland),”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5th ed. NY: Longman, 2005.Allison, Graham T. and Philip D. Zelikow,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2nd ed.). Addison Wesley Longman, 1999.第十週 (11/18)認知、信仰與形象的作用 Faith, Belief and ImageJervis, Robert. “Hypotheses on Misperception,”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Tetlock, Philip E. and Charles B. McGuire Jr. “Cognitive Perspectives on Foreign Policy,” in G. John Ikenberry, e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oretical Essays. 5th ed. NY: Longman, 2005Holsti, Ole R. 2006. Making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Routledge,. Chapter 1-3.第十一週 (11/25)個人因素與人格特質 Individual charactersByman, Daniel L. and Kenneth M. Pollack. 2001. “Let Us Now Praise Famous Men: Bringing the Statesman Back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5, No. 4, pp.107-146. Sidney Verba. 1961. “Assumptions of Rationality and Non-Rationality in Model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World Politics. Vol. 14, No. 1, pp. 93-117.Greenstein, Fred. 1998. “Impact of Personality on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Political Psychology, Vol. 19, No. 1, pp. 1-16.第十二週 (12/02)民意與利益團體 Interests Groups and Public OpinionKacobs, Lawrence R .and B enjamin I. Page. 2005. “Who Influences U.S. Foreign Policy?,”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ume 99, Issue 01, Feb 2005, pp 107-123.Barnett, Michael N and Jack S. Levy. 1991. “Domestic sources of alliances and alignments: the case of Egypt, 1962-73,”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5 Issue 3, pp. 369-395.Fordham, Benjamin O. and Timothy J. McKeown. 2003. “Selection and Influence: Interest Groups and Congressional Voting on Trade Polic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7, No. 3. pp. 519-549.第十三週 (12/09)案例討論英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Case study 1, British Appeasement policy toward Nazi germany in the 1930s.Barros, Andrew, Talbot C. Imlay, Evan Resnick, Norrin M. Ripsman, and Jack S. Levy. 2009. “Debating British Decision-making toward Nazi Germany in the 1930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4, No. 1, pp. 173–198.Ripsman, Norrin, and Jack S. Levy, 2008. “Wishful Thinking or Buying Time? The Logic of British Appeasement in the 1930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33, No. 2, pp. 148-181.Lobell, Steven E. 2007. “The Second Face of Security: Britain’s ‘Smart’ Appeasement Policy towards Japan and German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Asia-Pacific, Vol. 7, No. 1, pp. 73–98.Treisman, Daniel. 2004. “Rational Appeaseme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8, No. 2, pp. 345–373.第十四週 (12/16)案例討論中國參與韓戰 Case study 2, China’s intervention on Korea WarHunt, Michael H. 1992. “Beijing and the Korean Crisis, June 1950-June 1951,”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Vol. 107, N o. 3, pp. 453-478.Christensen, Thomas J.1992. “Threats, Assurances, and the Last Chance for Peace: The Lessons of Mao's Korean War Telegrams,”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7, No. 1, pp. 122-154Sergei N. Goncharov, John W. Lewis, and Xue Litai, Uncertain Partners: Stalin, Mao, and the Korean War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William Stueck,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沈志華,1996,「中蘇聯盟與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對中國和俄國文獻資料的比較研究」,《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5期,頁26-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