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之的用法(用)
之的用法 文言文8种

之的用法文言文8种
在古代汉语中,"之"是一个十分常见的虚词,常被用于表示许多不同
的意义。
根据语境的不同,它可以表示时间、方向、目的、程度等。
下面是"之"在典籍文献中的八种常见用法。
一、代词:表示代替前面一个名词。
如《论语·述而》:民可夫死,
不可夫必之;上可夫赦,不可夫必之。
二、介词:表示方向、时间、状态、比较等。
如《诗经·国风·唐风》:其子之如笼,言笑晏晏;《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地之平与不平,同其中而已。
三、动词:表示行为。
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百姓司飨,庖人烹鲜,冠者享之,使以告于天。
四、名词:表示一种事物的类别。
如《左传·昭公十二年》:猗豆将
加竹里,桓魋谏曰:“制繇之家,法禁明白,何宥乃免?”
五、形容词:表示性质、程度、状态等。
如《楚辞·招魂》:之子于归,不如其和;《论语·述而》:君子之德,风風而正。
六、副词:表示程度或修饰。
如《庄子·天下篇》: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闻道而又闻道,之而又之,芥子之子、而人甚焉。
七、连词:表示转折、对比等关系。
如《左传·穆公六年》:周人将来,犹豫不决,乃以其二妃、及以其牛羊之饵;襄子乃受之,而无礼焉,
是为悖也。
八、叹词:表示感叹。
如《左传·僖公十二年》:君子之爱人也,如慈母之爱子,而生其子者愈多,其爱丝分;其所识也,无徇于己者,是自生之爱也。
此之谓入我也,而吾从之者愈众,其为我大矣!。
虚词之的用法

文言文中虚词“之“的用法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
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3)动词
往,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送孟浩然之广陵》
B
动词,到
人称代词,我
指示代词,这、此。 指示代词,这、此。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
2.解释下列 “之”的用法 ① 又试之鸡 ② 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代词,它 代词,这个传说 动词,到 动词,到 音节助词,不译
⑤ 顷之,烟炎张天
⑥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助词
⑦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人,作宾语)
使之然也。 (《劝学》)
(代物,作兼语)
(代事理,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指示代词,这)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活用作第一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②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
复指性定语。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 “我”“你”。
你的运用能力有多强?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之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之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例子
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既可以在句中充当介词、连词,也可以在句末充当助词,具有丰富的用法和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之的用法和意义,并结合例子进行说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之作介词,表示属于、关于、从属等关系。
例子1:一切为人民之服务。
这句话中的之表示服务是为了人民,强调服务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例子2:我的梦想之一是成为一名医生。
这句话中的之表示梦想中的一部分是成为医生。
二、之作连词,表示转折、关联等关系。
例子3:他原本是个顽皮的学生,之后变得很乖巧。
这句话中的之连接了前后两个句子,表示前后两种状态的转折。
例子4:小明喜欢读书,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他持之以恒。
这句话中的之连接了喜欢读书和成绩好之间的关系。
三、之作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肯定、疑问、建议等语气。
例子5:这个问题你明天之前必须解决。
这句话中的之表示强调解决问题的时间紧迫性。
例子6:明天你会不会来参加聚会之?这句话中的之表示疑问,问对方是否会来参加聚会。
四、之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词组,增强表达力。
例子7:一一言以蔽之,这部电影非常精彩。
这句话中的以蔽之表示用一句话来总结电影精彩的程度。
例子8:身教胜之言教。
这句话中的胜之表示以身教的方式来教育比用言语来说教更为有效。
综上所述,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具有介词、连词和助词的用法和意义。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外,之的用法和意义还有很多,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之的用法,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之的用法和意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所以时 常有事物本身以外的乐趣。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 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 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 将要击鼓进攻了。
•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 例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 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动词,相当于“到”、“往”、 “去”
• 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 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 4、 宾语前置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 • 5、定语后置标志。 马之千里者。 •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 食。)
代词
•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 “他们”、“她们”、“它”、“它们”。 • 例如: 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 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 花源人。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和例子

一、「之」的意思和用法「之」在文言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有多种意思和用法,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
1. 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在古代汉语中,「之」可以用作第三人称的代词,表示持有或指代关系。
例如:「吾爱之」,意思是「我爱他/她」。
2. 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之」也能够作为形容词后缀,表示属于某种关系。
例如:「风之子」,意思是「风的子女」,也就是「风的孩子」。
3. 连词:表示连词关系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连词,表示连词关系。
例如:「天之道」,意思是「天的道理」,表示上帝的智慧和规律。
4. 古代助词:用于古文翻译在古代汉语的文言文中,「之」还可以用作助词,用于古文翻译。
例如:「湘山之巅」,意思是「在湘山的山顶」,表示位置关系。
5. 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名词后缀,表示名词性质。
例如:「圣人之道」,意思是「圣人的道德」,表示名词的属性。
二、「之」的例子1. 《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2. 《庄子》:「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3. 《孟子》:「恻隐之心,人也;羞恶之心,人也;恭敬之心,人也;是非之心,人也。
」4. 《四书五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总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和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文言文中,「之」有着多种意思和用法,它可以作为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而且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好「之」的意思和用法对于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读者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之」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在古代汉语中,「之」作为一个虚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非常广泛,除了代词、形容词后缀、连词、古代助词和名词后缀之外,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是非常丰富的。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探讨「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例子。
6. 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在古代汉语中,「之」还可以用作动词后缀,表示动作的发出者。
之的所有用法

“之”的所有用法:1.“之”字用作动词,意为“往,到,到……去”.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之”意为“到……去”,句子的意思是:“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②“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2.“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表人、物、事,表示“他”、“她”、“它”.如:①“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②“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即“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③“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
3.“之”字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样、这种,如:①“之二虫又何知?”“之”表示“这”,意为“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②“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③“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那里”.④“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4.“之”字用作助词。
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第一:“之”用作结构助词。
a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的”,如:①“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②“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之”均是“的”的意思,意即“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b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结构变成偏正结构,没有实在意义。
如: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c用于前置宾语和谓语之间,是并与前置的标志,无实际意义。
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虚词之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的”是汉语中一个非常常见的虚词,它的用法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用法及例句意义:
1. 状语(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例句:我明天晚上要去参加一个聚会的,你方便吗?
我们公司的办公室在市中心的一栋高楼里。
她的确很努力,但是还是考不过这门课。
2. 形容词或动词的补语:
例句:他长得很胖的。
我喜欢吃辣的食物。
这道菜看起来很好吃的。
我听说他跳得很高的。
3. 贯通各个成分(用来连接动宾关系或是名词和谓语的关系):
例句:我昨天买了一条新裙子的。
她收到了一份面试通知书的。
我们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很好看的电影的。
4. 对所列举的词进行强调:
例句:这件衣服的确很贵的。
今天的天气真好的。
这个问题的确很难的。
5. 用在“很/挺/非常”之类的程度副词后面,表加强作用:例句:这个花园非常漂亮的。
她的英语说得挺好的。
我们的房子很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 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寡人之于国也》) •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 后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10、动词,到 12、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定语后置的标志 15、动词,到 补充音节,无义
11、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1、代词,它
高考链接 7、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 语的一项是( )(3分)(2008广东)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答案】B 【解析】考查文言文的语法知识。B中“之” 代他,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怙恶不悛 hù quān 沆瀣一气 hàng xiè
发横财 hèng 聒噪 guō 粗犷 guǎng
一丘之貉 hé
虚词考试说明点击
1 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 意义和用法 2 考查范围:18个虚词(之乎者也与, 若乃焉何其;因为则所以,外加而且 于。重点掌握
“之”“其”“以”“则”“而 ”。同时注意一些多义词的虚词 用法。 )
文言常用虚词
(三)动词,到……去。 ①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 陵》)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 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 州》) 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 如例句中的“广陵”、“蜀州”、或者疑问 代词“何”;前面有人名或物,如例句中的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物)去某地”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一)代词 (二)助词 (三)动词
返回
备考指导
• 1 熟读课文,记住有关课内文中含有 某些虚词的特殊例句
• 2 熟记18个虚词的概括用法 • 3 对照文本,结合语境,回忆熟悉的 例子,比较锁定答案。
牛刀小试
1、作《师说》以贻之 2、夫晋,何厌之有?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是谁之过与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也 7、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 温馨提示: • 1 记忆虚词,化整为零。 2 多读多练,熟能生巧。 3 仔细辨认,胜券在握。
作业
• 1、熟记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并各举一例。 • 2、预习虚词“其”、“以”。
复习目标
• 1 回顾复习“之”这个虚词的意 义和用法 • 2 熟悉虚词在课内句子中的意义和 用法 • 3 学会在课外语段中正确辨析有 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常用虚词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 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 宫赋》)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 书》)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 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2.指示代词,这,此。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 说》) ②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 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常用虚词
1、代词,他 2、宾语前置的标志 3、指示代词,这 4、结构助词,的 5、取消句子独立性 6、取消句子独立性 7、结构助词,的
8、卒之东郭墦间
9、顷之,烟炎张天
8、动词,到
9、补充音节,无义
10、吾欲之南海,何如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 在皆是也。
13、宋何罪之有 14、苟以天下之大 15、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二、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 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 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 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 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 笑9之乎?”
•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 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 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 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 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 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 语))之间时,“之”不译。
拓展加深
一、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 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 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③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阿房宫赋》)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 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之”作结构助词“的” 解。
6、补语的标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古 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之”在这里作补语的标志,可译作 “得”, 7、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 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 的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 于国也》) 8、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佚之狐”、 “烛之武”、“介之推”、“宫之奇”。
文言常用虚词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 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返回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 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 学》) ②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
3 能力层级:B
题型
• 直接考查: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一般放 在文言阅读的第二题。常常考查4个虚词, 每个虚词给出两句,大多一句来自课内 读过的课文,一句来自于选文;也有都 来自于选文,难度较高。让考生选出意 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选项,只要求辨 析,不是直接解释。(赋分:3分) • 间接考查:在整个文本的理解及有关翻 译、断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