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匾额 文字说明
专家经过考证后认定

专家经过考证后认定兴城文庙“万世师表”匾额题字是康熙御笔□本报记者/王岩頔兴城文庙上的匾额。
棂星门泮桥大成殿1935年拍摄的兴城文庙情形。
核心提示兴城文庙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是东北地区现存最古老、辽宁省建筑面积最大的文庙。
9月28日,兴城市文庙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66周年典礼。
包括10位孔氏家族后人在内的200余人依次进行献礼。
在此次典礼中,文庙大成殿殿门上方悬挂的匾额引起了参观者的关注。
讲解员说,“万世师表”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御笔亲题,有参观者立刻反问:“康熙真的来过兴城文庙祭拜过孔子吗?”这一问,引发匾额是真是假的讨论。
葫芦岛市地方史专家张恺新经过研究后认为,这块匾额是康熙的真迹,但题写的地点是在山东曲阜孔庙。
考证一:康熙只在曲阜孔庙,题写过“万世师表”匾额9月28日,在兴城文庙大成殿门口“万世师表”匾额下,记者听到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康熙在东巡盛京祭祖时,路过宁远州城(今兴城),曾来到兴城文庙中祭拜孔子,一时兴起,他便题写了“万世师表”四字,后来地方官员将康熙的题字刻成了匾额,悬挂在兴城文庙的大成殿内。
如果讲解员说的是事实,那么这块匾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可这种说法却受到了参观者的质疑。
葫芦岛市地方史专家、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恺新告诉记者,要探究这块匾额的真实来历,还要从清代对儒家思想的尊崇与维护说起。
张恺新说:“清朝建立后,为了吸引汉族人才,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在对孔子的态度上,与之前的几个朝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就规定:…圣门典例,俱应相沿‟,延续了前朝对各地文庙和山东曲阜孔庙、孔府的典制规章和固定赏赐。
顺治二年,又诏令将孔子的尊号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每年春季和秋季,清政府都派遣一位大学士到曲阜孔庙祭祀。
”据《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1684年),康熙在南巡江苏回京途中,专程到山东曲阜孔庙祭祀孔子。
千秋翰墨 万世师表

千秋翰墨万世师表春夏之交,我第三次漫步在小城曲阜街头,杨柳枝叶厚厚的浮尘,古老而有些陈旧的建筑,让人心中颇有些沧桑的感觉。
曲阜曾为鲁国故城,史书记载,周灭商,大封天下,周武王之弟周公姬旦被封于曲阜,为鲁国。
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君,至公元前249年被楚所灭。
而它名扬天下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孔子故里。
走近古城,高大厚重的城墙上书“万仞宫墙”,为清朝乾隆皇帝题写。
孟子评价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玉振”为进入孔庙的第一座石坊。
其后为棂星门、“太和元气”石坊和“至圣庙”,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称赞孔子“可谓至圣也”。
弘道门是明朝时孔庙正门,乾隆题写,这些有着特殊含义的名字,无疑是对孔子最高的褒奖。
往前即到孔庙的藏书楼奎文阁,这个院落也被人们称为“碑院”,院内有十三座“御碑亭”,记述历代帝王拜祭孔庙的情况。
穿过大成门、“先师手植桧”和孔子当年设教聚徒讲学的“杏坛”,就是孔庙的主殿大成殿了。
殿内供有孔子的神位,悬挂有康熙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的“斯文在兹”等清朝历代皇帝题写的匾额。
参观完大成殿,就去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汉魏碑刻陈列馆了。
曲阜是中国三大碑林之一,有历代碑刻6000余块,汉魏碑刻陈列馆陈列其中最精华部分,现存西汉至民国碑刻131块,石雕6尊,其中汉碑数量为全国之冠,不仅数量众多,质量也是首屈一指。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被称为“汉碑三珍”“汉碑三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陈列馆的匾额由黄苗子题写,院中央是“汉石人亭”,北侧汉魏、齐、隋展区是陈列馆最重要的部分,东西两侧是唐、宋、元的碑刻,南侧嵌有明、清墓志。
北面屋子铁栅栏里面饱经沧桑的一排碑石高低错落,比起御碑亭里那些高大上的丰碑有些灰头土脸不太起眼,但却是全中国汉魏碑刻最精华的所在。
猛抬头迎面就是1800多岁的《史晨碑》,被长期锤拓过的碑面黑如铁石,碑没有巨大的形制和豪华的外表,非常朴素,笔势含蓄,端庄典雅,清人王澍认为学隶书应从学此碑开始,取其严谨和“古厚之气”。
当代匾额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当代匾额文化的困境与出路打开文本图片集随着时代的变迁,匾额逐渐被老百姓遗忘。
作为匾额主流的木制牌匾,流传至今的已寥寥无几。
据了解,清朝乾隆年以前保存完好的匾额几近绝迹。
谈到匾额与老百姓的现状,其问题也很让人担忧。
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它集标名、装饰、建筑、文化等多重意义于一身,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和东方特色的艺术奇葩。
要继承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古代匾额文化,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社会史学家和文博专家,几乎没有一个人认真地关注过它,致使古代匾额这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理论研究上几乎还是空白。
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古老的匾额文化?如何使它为我们的经济文化建设所用?创建新时代的匾额文化,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近年来,一些中国传统风格的装修,门窗间木雕、石雕、砖雕、雕梁画栋、匾额楹联、屏风隔断。
染出满室书香,一堂雅气。
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书卷气的环境中,观芝兰之风雅,赏竹菊之清幽,身心得到艺术的升华,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的匾额被称作“古建筑的灵魂”,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的一种装饰构件,它集标名、装饰、建筑、文化等多重意义于一身,是具有中国民族气派和东方特色的艺术奇葩。
当我们游走在不同的城市,看到的是“千城一面”,但回头再看看古建筑以及古建筑上那一块块制作精美的匾额,比如故宫神圣而庄严的宫殿上挂着一道道大匾,写着“太和殿”、“保和殿”。
;在京城的老字号中有,“全聚德”、“同仁堂”;乾隆皇帝题写的“都一处”、严嵩题写的“六必居”、老舍题写的“仿膳”,光绪题写的“颐和园”,孔庙大成殿门上挂着的“万世师表”匾额,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墨宝。
在民间中也不乏知名墨宝,看前门鲜鱼口内仍悬挂着的郭沫若为力力餐厅题的名匾,锦芳小吃店门前悬挂的“小吃不小百食如锦,大家乃大一品生芳”嵌入店名的楹联;还有“正乙祠戏楼”匾额,83岁的古戏楼专家、著名的书法家王遐举老人坐着轮椅,题写的匾额成为临终绝笔。
北京深度(57)九坛八庙:万世师表尊一人

两庑原为供奉和祭祀古代贤人的祭所,现辟为“大哉孔子展”等。院西有一眼古井,相传水质清甜甘冽,文人如能饮一杯井中圣水,就可文思泉涌,以井水磨墨可使笔下生花,乾隆皇帝赐名“砚水湖”。
大成殿前还有一棵枝条虬劲、怒发冲冠状的古柏。相传明代奸相严嵩,代表嘉靖皇帝来孔庙祭祀时,行至树下,突然狂风骤起,摇曳的树枝挑落了严嵩的官帽,后人据此给此树取名“触奸柏”。古柏辨忠奸,寄托了多少人美好的期待!
崇圣祠是最后一进院落,又称“五代祠”,为祭拜孔子五代先祖而建,目前没有开放,记得原先来过,院内有一尊孔子雕像,四周橱窗里挂着孔子72弟子画像(旧照)。
进入大成门,中间甬道两旁,浓荫掩映着十一座清代碑亭,东侧六座,西侧五座,为清朝帝王的记事碑,除记述御制四子赞碑、至圣先师孔子赞碑、重修文庙碑记等,还记载了康雍乾三朝,南征北战,平叛诛贼的事件与伟绩。
院内主体建筑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神位、祭孔时皇帝行礼的地方,通高33米,建筑规制与故宫太和殿无二。殿内正中悬民国黎元洪大总统书“道洽大同”匾,两侧依次有各代清帝8块御匾:生民未有、与天地参、圣集大成、圣协时中、德齐帱载、圣神天纵、斯文在兹、中和位育;正中原本悬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后1912年清帝退位,改悬黎大总统之匾后,康熙“万世师表”匾改挂在殿外。
在大成殿之西北,崇圣祠之前面,还有一处不太起眼的门上,挂着“乾隆石经”匾,完整地珍藏着189块《乾隆石经》,也叫十三经刻石,主要指《周易》《尚书》《礼记》等儒家13部经典著作。石经蓝本由雍正年间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下旨刻石,共计63万余字,是一部浩大工程与珍贵史料。
熊浩《万世师表》演讲稿之欧阳化创编

我是演说家《万世师表》演讲稿熊浩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
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
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
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
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些污染了吧。
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
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
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
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
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
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
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
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
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匾额 门楣上的文化瑰宝

匾额门楣上的文化瑰宝匾额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述说着上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
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1.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提到匾额,许多人可能觉得很陌生。
但如果说到老字号商铺"稻香村""张一元",再到皇宫寺庙的"太和殿""雍和宫",就会感到匾额离我们并不远。
它既是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种传统象征,既是人文风景,更是历史印记。
匾额兴起于先秦,历经两千余年沉淀与打磨,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分支。
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匾"写作"扁"。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
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
"即点出了匾额作为"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
匾额,又称扁额、扁牍、牌额、牌匾,简称为扁、匾或额。
也有说,横写为"匾",竖写为"额"。
中国的古建筑门屏上端,多缀有匾额,其特点为文字不多,一般二字、三字、四字。
古代匾额大多为木质,也有石质雕刻的。
不论木质或石质的,匾额一般为长方形,尺寸以门面大小而定,多为黑漆金字,醒目端庄,寓意深远,措词文雅,书法遒劲有力。
匾额习俗的形成源于古人对门的重视。
在古代,门被称为"衡门",是一种领地的标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然保留着在衡门上放置猎物作为其领地的风俗。
当部落发展成为国家,氏族首领化家为国,衡门上的标志也简化成为文字,成为了国号。
我国古代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国号为商,《诗·商颂·玄鸟》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字的甲骨文极像衡门之上放置鸟牲。
高中历史第课圣雄甘地

高中历史第2课圣雄甘地(考试总分:21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40 小题,共计 160 分)1、(4分)奥斯曼帝国在土耳其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是A.《色佛尔条约》的签订B.凯末尔政府的建立C.土耳其成立共和国D.土耳其废除素丹制度2、(4分)1904年,孙中山在《驳保皇报书》中说:“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
”这表明孙中山主张A.中体西用B.强权政治也需守法C.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D.由开明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3、(4分)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作希腊的孔子。
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4、(4分)华盛顿在其任职结束的《告别辞》中说:“但是总会有人以种种理由从各个方面不择手段地来动摇对这一真理的信念。
因此,需要我们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个国家,要义正词严地反对可能分裂国家的任何企图。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①“真理”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理念②真正统一的国家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从而打击南方种植园主③各州有权力在宪法规定范围内行使自己的统治权④为了防止分裂,美国采取了邦联体制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4分)十九世纪初,拿破仑领导法国打败普鲁士,有很多日耳曼人称赞他是“半个神、世界的灵魂”,也替法国祝福。
但同时也有日耳曼学生组织“少年同志会”,提倡智育、体育,为祖国服务。
这两种情形,彼此的关系是A.冲突,是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立B.冲突,是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对立C.不冲突,都具有自由思想,倾向改革D.不冲突,都具有保守思想,维持传统6、(4分)唐太宗和康熙作为中国古代两位雄才大略、开拓进取的帝王,他们的身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下列属于两位帝王共同之处的是①清除异己,总揽大权②文治武功,民族融合③开科取士,崇儒尊孔④友好开放,兼收并蓄A.①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D.D8、(4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探索革命道路中撰写了许多重要著作,对以下著作及其内容的评述有误的一项是A.《神圣家族》马恩合作的第一部作品,是一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著作B.《共产党宣言》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秘密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马克思主义史上第一次系统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史前史D.《国家与革命》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9、(4分)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写道:“世界历史也就带着很神秘的性质了,倘若‘偶然性’是不起作用的。
孔庙各题字释义

孔庙各题字释义1、万仞宫墙清乾隆皇帝手书。
位于孔庙外大门(也是明清时期曲阜县城的正南门)之上。
明嘉靖年间重建曲阜新城,山东巡抚胡缵宗题写了“仰圣门”三字,刻成石额镶上,以表达对孔子的赞扬和尊敬。
清乾隆十三年,皇帝亲谒曲阜孔庙祭孔,把原来的匾额换成了自己书写的“万仞宫墙”四字。
万仞宫墙”典出《论语·子张》,孔门弟子子贡赞扬老师学问非自己可比,有“数仞”之高(一仞约相当现在1.6米),后人又增至“万仞”,以称颂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乾隆书写这四字,也是为了显示对孔子的尊崇。
、2、金声玉振坊题于孔庙第一道石坊之上,为明代山东巡抚胡缵宗手迹,书体遒劲刚健。
“金声玉振”源于《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金声”原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
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和“玉振”代表了奏乐的全过程。
孟子以此为喻,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贤之大成、尽善尽美的意思。
3、棂星门位于金声玉振坊之后,牌坊式建筑,中阳刻“棂星门”三字,又刻玉玺方印,系乾隆皇帝手书。
棂星,即灵星,是古代所谓“文星”,“主得士之庆”,凡祭天先祭灵星。
此坊以此命名,是把孔子比作天上施行教化、广育英才的“文星”,尊孔如尊天。
4、太和元气坊题于孔庙第三道石坊之上,为明代进士、时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语出《易传》“保和大和,乃利贞”,古代“太”“大”相通,“太和”即“大和”。
北宋哲学家张载《正蒙·太和》称“太和所谓道”,是“气”的变化或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
“元气”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
“太和元气”被用来比喻孔子之道,能使人类思想达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5、至圣庙坊位于太和元气坊之后,原为“宣圣庙”,清雍正七年改为“至圣庙”。
“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用“至圣”来称谓孔子,是后人崇儒尊孔的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