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动静脉畸形38页PPT
合集下载
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诊断与治疗PPT

超声检查(US):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具有一定的局限 性
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重要方法之一 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位置和血流情况 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类型和程度 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肌电图检查:检测肌肉和神经的电活动, 判断神经损伤程度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
血管发育异常:血管壁结构异常、 血管壁厚度异常
环境因素:感染、辐射、化学物质 等
其他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内分泌 失调等
疼痛:脊髓受压或缺血导致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
感觉障碍:脊髓受压或缺血导致感觉障碍,可表现为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
运动障碍:脊髓受压或缺血导致运动障碍,可表现为无力、瘫痪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受压或缺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尿失禁、便秘等
PART THREE
磁共振成像(MRI):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Hale Waihona Puke 血管造影(DS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具有一定的风 险
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影像学 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 疗、康复治疗等
PART FOUR
药物治疗:使用抗 凝血药物、抗血小 板药物等,降低血 栓形成风险
康复治疗:进行 康复训练,提高 生活质量
饮食控制:控制 饮食,避免高脂、 高糖食物
定期复查:定期 进行影像学检查, 监测病情变化
手术适应症:适用于病情严重、 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微 创手术
血管造影检查是诊断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重要方法之一 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位置和血流情况 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第Ⅰ型脊髓血管畸形的类型和程度 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肌电图检查:检测肌肉和神经的电活动, 判断神经损伤程度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
血管发育异常:血管壁结构异常、 血管壁厚度异常
环境因素:感染、辐射、化学物质 等
其他因素:免疫系统异常、内分泌 失调等
疼痛:脊髓受压或缺血导致疼痛,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
感觉障碍:脊髓受压或缺血导致感觉障碍,可表现为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
运动障碍:脊髓受压或缺血导致运动障碍,可表现为无力、瘫痪等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受压或缺血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尿失禁、便秘等
PART THREE
磁共振成像(MRI):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Hale Waihona Puke 血管造影(DSA):对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具有一定的风 险
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影像学 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药物治 疗、康复治疗等
PART FOUR
药物治疗:使用抗 凝血药物、抗血小 板药物等,降低血 栓形成风险
康复治疗:进行 康复训练,提高 生活质量
饮食控制:控制 饮食,避免高脂、 高糖食物
定期复查:定期 进行影像学检查, 监测病情变化
手术适应症:适用于病情严重、 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微 创手术
基础医学-医学遗传学-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ppt课件

76.7%
100%
%wi手thin术col组um治n 疗后41.62%个月疗效66好.7%于栓塞5组8.3。%
部统分计清除学分析有2显0 著差异。23
%within row
46.5%
53.3%
%within column
58.8%
33.3%
43 100% 41.7%
合计
34 33%
69 67.0%
颗粒胶类28栓塞4材料,24 治疗3 后6个8 月以9 上 7
疗效好于颗粒类栓塞材料。 % row
column
(66.7%) (14.3%) (30.8%)
(85.7%) (82.8%)
(10.7%) (30.0%)
(28.6%) (66.7%)
(32.1%) (25.0%) (75.0%) (87.5%)
部分清除
结果 Ⅰ
103例患者中 完全清除 60例(58.3%)畸形血管完全清除。 43例(41.7%)畸形血管部分清除。
对比治疗效果
短期 (1 个月随访) 长期 (6 个月随访)
部分清除
治疗后1个月疗效
完全清除和治愈部分清改善除两无组变间化 ,治恶化疗后合计
完全清1除个月疗效13 相同。10
103
Person Chi-Square X2 =6.085, df=1, p=0.014; p<0.05
结果 Ⅲ
103 例患者,治栓疗塞后组1 个月 疗效: 19 例 (18.4%) 治愈, 14 例 (13.6%) 改善,
57 例 (55.3%) 无对变比化,
13 例 (12治.6疗%后) 恶1个化月. 疗效
34 (33.0%)
演示课件第Ⅱ、Ⅲ型脊髓血管畸形.ppt

位于脊髓内的血管畸形较为少见,其发生率占所有脊髓血管 畸形的10%~15%。性别分布男女近似。患者的年龄大多在40岁 以下,其中约半数病例的病变位于颈段脊髓,40%则发生于胸 腰段脊髓。
.精品课件.
6
病因
病因不明。
.精品课件.
7
临床表现
髓内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硬膜型者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常引 起髓内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约3/4的患者有出血史,且有1/3的 患者出现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表现为进行性肢体肌无力、 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异常和性功能障碍。髓内血管畸形患者 中约1/5伴有髓内动脉瘤,而这些脊髓动脉瘤又常常位于供给髓 内的主要滋养血管。脊髓动脉瘤的患者大多可出现蛛网膜下隙 出血,且病史大多较长。病变位于中胸段的患者比病变位于其 他部位的患者预后要差,这可能与该区段侧支血管少及椎管矢 状径较小有关。
.精品课件.
12
治疗
髓内血管畸形的治疗常需血管内疗法与显微外科手术相互配 合。当脊髓后动脉的分支有多根动脉供应时,血管内治疗最为 有效。脊髓前动脉的注射造影因 为有可能损害正常的脊髓血流 而变得复杂,特别是在脊髓前动脉不终止于血管畸形处的情况 下更是如此。
暂时性球囊阻塞、异戊巴比妥试验和体感诱发电位有助于血 管内治疗病例的选择。聚乙烯乙醇和氰化丙烯酸盐为这类病变 血管内治疗的常用药物。
手术患者取俯卧位,手术全程连续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 诱发电位(MEP)监测。
.精品课件.
14
治疗
先行超过病变范围的椎板开窗术。切开硬膜及蛛网膜以后,辨 认并沿着这些滋养动脉分支,到与病灶连接处行锐性分离,游 离动脉分支,电凝和切断。在病变处行中线或旁中线切开脊髓。 用棉卷轻柔分离,直至能清楚地辨认病灶。动脉滋养血管随后 被分离、电凝并切断,将病灶轻轻地从静脉根部分离露出。位 于更腹侧的滋养动脉分支在分离的后期变得更为明显。小心地 使用宽头双极电凝以减少静脉曲张。术中需首先确定髓内病变 可否切除。
.精品课件.
6
病因
病因不明。
.精品课件.
7
临床表现
髓内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硬膜型者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常引 起髓内和蛛网膜下隙出血,约3/4的患者有出血史,且有1/3的 患者出现急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表现为进行性肢体肌无力、 感觉障碍、括约肌功能异常和性功能障碍。髓内血管畸形患者 中约1/5伴有髓内动脉瘤,而这些脊髓动脉瘤又常常位于供给髓 内的主要滋养血管。脊髓动脉瘤的患者大多可出现蛛网膜下隙 出血,且病史大多较长。病变位于中胸段的患者比病变位于其 他部位的患者预后要差,这可能与该区段侧支血管少及椎管矢 状径较小有关。
.精品课件.
12
治疗
髓内血管畸形的治疗常需血管内疗法与显微外科手术相互配 合。当脊髓后动脉的分支有多根动脉供应时,血管内治疗最为 有效。脊髓前动脉的注射造影因 为有可能损害正常的脊髓血流 而变得复杂,特别是在脊髓前动脉不终止于血管畸形处的情况 下更是如此。
暂时性球囊阻塞、异戊巴比妥试验和体感诱发电位有助于血 管内治疗病例的选择。聚乙烯乙醇和氰化丙烯酸盐为这类病变 血管内治疗的常用药物。
手术患者取俯卧位,手术全程连续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 诱发电位(MEP)监测。
.精品课件.
14
治疗
先行超过病变范围的椎板开窗术。切开硬膜及蛛网膜以后,辨 认并沿着这些滋养动脉分支,到与病灶连接处行锐性分离,游 离动脉分支,电凝和切断。在病变处行中线或旁中线切开脊髓。 用棉卷轻柔分离,直至能清楚地辨认病灶。动脉滋养血管随后 被分离、电凝并切断,将病灶轻轻地从静脉根部分离露出。位 于更腹侧的滋养动脉分支在分离的后期变得更为明显。小心地 使用宽头双极电凝以减少静脉曲张。术中需首先确定髓内病变 可否切除。
脊髓血管畸形诊断与治疗PPT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神 经损伤等
术后护理:抗感染、抗凝血、 康复训练等
介入治疗原理: 通过微创手术, 将导管插入病变 部位,进行栓塞 或切除
介入治疗方法: 包括栓塞、切除、 支架植入等
介入治疗优点: 创伤小、恢复快、 并发症少
介入治疗适应症: 适用于大部分脊 髓血管畸形患者, 尤其是复杂、难 治性病例
诊断:MRI、CT等影 像学检查结果
预后:恢复情况、复发 风险等
病例1:患者年龄、性 别、病史等基本信息
诊断:MRI、CT等影 像学检查结果
预后:恢复情况、复发 风险等
治疗方案:手术、药物、 康复等
症状:疼痛、麻木、无 力等
诊断方法:MRI、 CT等影像学检查
治疗方案: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药物治疗 等
手术治疗:手术适应 症、手术方式、手术 风险等
介入治疗:介入适应 症、介入方式、介入 风险等
药物治疗:药物选择、 药物剂量、药物副作 用等
治疗效果:治疗成功 率、并发症发生率、 复发率等
治疗经验总结:治疗 原则、注意事项、治 疗效果评价等
汇报人:
数字减影血管造 影(DSA):通 过注射造影剂, 观察脊髓血管的 形态和血流情况, 并进行介入治疗
临床表现:疼痛、麻木、无力、感觉异常等 影像学检查:MRI、CTA、DSA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免疫等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等 诊断标准:符合以上条件,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诊断
保持良好 的睡眠习 惯,保证 充足的睡 眠时间
避免长时 间站立或 坐立,适 当进行运 动锻炼
PART SIX
病例1:患者男性, 45岁,因下肢无 力、麻木就诊, MRI显示脊髓内 血管畸形,经手 术治疗后症状力就诊, MRI显示脊髓内 血管畸形,经保 守治疗后症状缓 解。
脊髓血管畸形ppt课件

• 供应脊髓前动脉或脊髓后动脉病灶 通常只有一条滋养动脉此即Ⅰ A型
• 当病灶有2条或多条血管供应时则 属于Ⅰ B型的特点
Ⅱ型为血管球状畸形,
• 在髓内有一动静脉血管团,这些病变常常 见于颈脊髓内,但也可发生于胸腰段的任 何部位。其特点在血管造影中显示为高血 流量和稀疏的静脉回流血管。常有静脉瘤 和静脉曲张。
Ⅰ型为脊髓硬膜动静脉畸形,
• 原因:硬膜动静脉畸形中动脉的供应来源 于脊柱节段动脉的硬脊膜分支,在大多数 情况下动静脉瘘发生于神经根袖背外侧面 的神经孔内在硬膜内有较少的血液流经病 灶的静脉回流至硬膜内再回流到脊髓的冠 状静脉丛,90%左右的病变发生于胸6~12, 10%左右的病例发生在硬膜动静脉瘘平面 的节段动脉。
影像学检查
• 1.平片 椎体血管瘤可见椎体有栅状疏松;髓 内血管畸形可见椎管及椎弓根间距增宽, 类似髓内肿瘤。Cobb综合征可见椎体及椎 弓根破坏。
• 2.脊髓造影 这是判断脊髓病变最重要的第 一个检查步骤,不仅能提供脊髓本身的非 直接影像,而且还能显示髓周血管的直接 影像。造影时应使用非离子性水溶性造影 剂,其副作用少,可以较好地在蛛网膜下 腔弥散,充分显示病变。同时,还能很快 吸收,不影响再次行血管造影。必要时可 加行CT扫描或脊髓断层造影。
• 当在强化CT或MRI上提示此诊断时, 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是确定诊断的方法。 在血管造影的过程中,脊髓前动脉是可以 辨认的,与硬膜动静脉畸形相关的血供也 可确定。病变的所有滋养动脉都应该确定 清楚,以防止术后动静脉瘘交通支复发。 有时,靠近头颅的硬膜动静脉瘘可能有脊 髓静脉交通,并且可以引起脊髓静脉高压 和脊髓病。在这些病人中,为确诊这类不 常见的疾病,有必要进行选择性的颈外动 脉和颈内动脉注射造影剂作颈动脉造影。
基础医学-医学遗传学-脊髓髓内动静脉畸形PPT课件

胶类
2020年10月2日
颗粒类
11
清除
治疗后6个月以上随访时疗效
栓塞材料 合计
胶类栓塞材料获得畸形血管完全 完全
部分
治愈
改善 无变化 恶化
胶
14
9
5
7
4
3
1
清除的百分比较高。 % row
column
(33.3%) (64.3%) (69.2%)
(35.7%) (17.2%)
(50%) (70.0%)
57 例 (55.3%) 无对变比化,
13 例 (12治.6疗%后) 恶1个化月. 疗效
手术组
2020年10月2日
9
治疗后1个月疗效
栓塞组治治愈 疗后改善1个无月变化疗效恶好化 于手合计
术组。 栓塞组
%within row
10 (29.4%)
8 (23.5%)
14 (41.2%)
2 (5.9%)
Person 2020年10月2日 Chi-Square X2 =29.462, df=3, p=0.000; p<0.05 6
结果 Ⅱ
103 例患者中,
34 例(33.0%)栓对塞比治疗。(栓塞组)
69 例(2畸7.2形%血)管单完纯全手清术除、率栓塞&手术 联合治疗. (手术组)
栓塞组
手术组
19 18.4%
4 9.3% 28.6%
14 13.6%
26 60.5% 45.6%
57 55.3%
7 16.3% 53.8%
43 41.7%
13 12.6%
103
Person 2020年10月2日 Chi-Square X2 =2.940, df=3, p=0.401; p>0.05 5
动静脉畸形诊断与治疗PPT

动静脉畸形诊断与治疗
汇报人:畸形的诊断
02
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03
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 及处理
04
动静脉畸形的预防与 康复
05
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注 意事项
06
护理人员:XX 医院-XX科室XX
动静脉畸形的诊 断
临床表现
头痛:动静脉 畸形引起的头 痛通常表现为 持续性、搏动
性头痛
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劳累
避免剧烈运动:剧 烈运动会导致血压 升高,加重病情
避免过度劳累:过 度劳累会导致身体 疲劳,影响病情恢 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及时就医与遵医嘱治疗
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遵医嘱进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与护理
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 护理指导: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饮食、运动等 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定期随访与复查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复查项目:包括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康复治疗: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如运动、理疗等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避免外伤,如摔倒、撞击等可 能导致动静脉畸形发生的情况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康复训练
运动疗法: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恢复 物理疗法:使用热敷、冷敷、按摩等方法,帮助缓解疼痛和肿胀 心理疗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康复 饮食疗法: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恢复
汇报人:畸形的诊断
02
动静脉畸形的治疗
03
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 及处理
04
动静脉畸形的预防与 康复
05
动静脉畸形患者的注 意事项
06
护理人员:XX 医院-XX科室XX
动静脉畸形的诊 断
临床表现
头痛:动静脉 畸形引起的头 痛通常表现为 持续性、搏动
性头痛
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劳累
避免剧烈运动:剧 烈运动会导致血压 升高,加重病情
避免过度劳累:过 度劳累会导致身体 疲劳,影响病情恢 复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保持良好的作 息习惯,避免熬夜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 惯:保持良好的饮 食习惯,避免暴饮 暴食
及时就医与遵医嘱治疗
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遵医嘱进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心理支持与护理
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心理干预: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和治疗 护理指导: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如饮食、运动等 家庭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
定期随访与复查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 复查项目:包括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 康复治疗: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治疗,如运动、理疗等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避免外伤,如摔倒、撞击等可 能导致动静脉畸形发生的情况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康复训练
运动疗法: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恢复 物理疗法:使用热敷、冷敷、按摩等方法,帮助缓解疼痛和肿胀 心理疗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康复 饮食疗法:注意饮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有助于恢复
动静脉畸形ppt课件

护理评价
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平稳,心理状况良好 无明显术后并发症,恢复状况良好 患者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 营养状况良好,能维持基本的生理需求 患者头部不适已有明显缓解,能够得到较 好的休息
1、合理营养,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
清淡、易消化、富含粗纤维,以防止 便秘 2.充分休息,适当运动,保持情绪乐 观,心情舒畅
11月10日:术后第一天,生命体征稳定 ,手术切口无红肿渗液。硬膜外引流出液 体约100ml。术后右眼视物较前无改善明 显,左眼基本正常。 11月11日:拔除硬膜外引流管,搬出监 护室。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向患者耐心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术 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告知患者无需担忧。 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让患者和病友交流, 最终能使患者放心手术,无后顾之忧。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肢 体活动的情况:
3、预防颅内压增高 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安心休养,避免 情绪激动 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剧烈咳嗽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4、 术前24小时准备 (1)备皮,清洁; (2)术前禁食8~10小时,禁饮6~8小 时。 (3)保证良好睡眠; (4)术日晨交叉配血;留置导尿;更换 手术衣 (5)鲁米那钠0.1g,阿托品0.5mg肌注 术前30min
诊疗进程
11月 3 日行三大常规,生化,感免,凝 血,胸片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11月9 日:完善各项术前准备 皮肤准备、 交叉配血以备术中用血、留置尿管。
11月9日:在全麻下行“左枕叶动静脉 畸形”切除术,术后给予预防感染、止 血、抑酸、补液等处理,并给予特级护 理、心电监护等。 术后留置尿管及硬膜 外引流管在位有效。
3.患者出院后,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药, 不要随意减量和停药 4.定期返院进行全面复查,以免延误病 情 5.如有不适,应立即与我院咨询部或主 治医师取得联系,以便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