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现状

合集下载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摘要】当今社会,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现状概述和问题意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性和影响。

在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培育途径,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角色和责任。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重要联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共同致力于培育更加人文素养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现状、问题意义、表现、影响因素、培育途径、学校角色、责任、家庭、社会参与、教育、必要性、展望、个人修养、社会责任1. 引言1.1 现状概述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愈发激烈。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许多大学生更注重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追求,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不足。

许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足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缺乏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缺乏对人伦道德的坚守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急需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只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共同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而努力。

1.2 问题意义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缺失现象。

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亟待解决。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试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部 分 高 校 应 端 正 办 学 思 想 , 以 学 生 的 发 展 为 重 的 同 时 在
( ) 想道 德 素 养低 下 。 一 思

些 大 学 生 把 考 上 大 学 作 为 自 己 的奋 斗 目标 ,一 旦
考 上 大 学 , 没 有 了 理 想 , 有 了追 求 , 无 大 志 , 所 事 就 没 胸 无 事 。 由 于 受 社 会 不 良风 气 的 影 响 , 些 大 学 生 只 讲 金 钱 , 一
l ” 川 大 地 震 : 0 9 F. 湾 又 因 台 风 成 灾 。 面 对 灾 难 , 2汶 20  ̄ 台
理 承受 能 力 差 、 理 脆 弱 , 别 人 甚 至 有 严 重 的心 理 疾 心 个 病 。 因 此 , 高 校 应 关 注 大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学 校 各 可 采 用 问 卷 调 查 、 里 咨 询 等 形 式 , 时 了解 部 分 大 学 心 及 生 存 在 的 心 理 问 题 , 过 各 种 积 极 向 上 的 活 动 、 理 辅 通 心
人 文 精 神 ; 教 育 的 每 一 环 节 渗 透 人 文 精 神 。 人 文 教 育 在 使
的 理 念 深 入 人 心
星 . 少 看新 闻 , 网只 浏览 体 育 、 情 、 力 等 内容 。各 很 上 色 暴
高校应 创 造 各种 积极 向上 的文 化 氛 围 , 活 动 为载 体 , 以 提 高学 生 的文修 养 。 ( ) 理 综合 素质 较 差 。 三 心
义 教育 和科 学 的价 值 观 培养 。
3漠 视 高 雅 文 化 , 衷 低 俗 文 化 。一 些 大 学 生 不 读 原 . 热 典 , 看 名 著 , 少 讨 论 国 事 、 下 事 , 知 谈 论 各 类 明 不 很 天 只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

论大学生人文精神及其培养摘要:对人文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探讨。

笔者结合现实,分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并提出重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几条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重塑对人文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

1993年7月,辽宁沈阳铁路信号厂的6名大学毕业生,辞去公职创办了万帮服务公司,提供搬家、心理咨询等服务。

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场文化领域的“人文精神大讨论”。

从1993年至1996年,文艺界首先兴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

此话题一直延续至今。

大学校园因其特殊的地位,大学生因其特殊的身份,更是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对大学校园人文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长久不衰。

笔者在此重拾旧题,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人文精神的界定人文精神这个词并不是新生词。

《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这里所提出的“人文”一词主要是指人从纯粹的自然界中脱离出来,与天道自然相对的社会人伦。

孔颖达疏“人文”曰:“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儒家的教化天下的思想,也就是主张通过诗书礼乐等来塑造符合儒家社会理想的人。

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译自“humanism”一词。

如果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看,“人文精神”至少包含这样两个基本要素:第一,从社会的角度看,主张人生而平等,人的价值高于一切。

要保证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自由,维护人的尊严;第二,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

1993年重提人文精神时,“在那样一个情况下面,我们讨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就特别强调人文精神不但是指那些人的物质性的需求,而更是指那些生活当中不能够直接地兑换成现钱的那些价值。

比方说对人的生活意义的思考,再比方说对美和诗意的追求,再比方说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个从容的状态的重视,再比方说良知,这些东西都不能够直接兑换成钱,兑换成我们的物质利益,但是当时提倡人文精神讨论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价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3-10-29CATALOGUE目录•引言•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提升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与途径•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时代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教育已经从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素质的培养。

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以及推动人类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它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的关注、思考和追求。

人文精神定义人文精神具有自由、开放、批判、创新、包容等特点,它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文精神特点人文精神的定义与特点尊重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鼓励学者探索未知领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术自由强调大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责任,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责任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

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

推动大学教育改革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03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及问题03学生缺乏人文素养部分学生对于人文领域的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人文精神的领悟和理解。

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01人文精神培养处于边缘地位在高等教育中,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探究[摘要]文章从本科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入手,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新建本科高校应如何更好地克服当前学生教育中“重技能,轻素质”的问题,真正培育拥有健康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合格人才,促进应用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素养培育我国高等院校提出素质教育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是近期国内高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还是常常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如复旦大学研究生遭投毒身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舍友为小事起争执,一方竟持刀将对方置于死地等校园伤害事件频频发生,其中行凶者不乏学习成绩优异且为学生干部的学生。

受到大学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学历人才本应该是谦谦君子,但从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严重缺失的现象,令人担忧。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明显受到人文素养弱化、人文精神缺失等因素的制约。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迫切要求,对人才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因此,注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建本科高校,更应该认真思考当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实效性问题。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人文”一词来源于《周易·贲卦》,泛指人类文明,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以及人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都属于“人文”范畴。

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实践、创造,建设起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积淀凝聚而成了一种内在于主体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体现在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之中,就是人文精神,因此“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人生观,一种充满人性的善良、包容、豁达的人生态度,正义、勇敢、坚强的人生品格,睿智,高尚、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汇聚而成的精神家园。

二、新建本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成因分析1.由于社会人才需求和学校生存、发展的压力造成的教育导向偏差。

试分析当代综合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试分析当代综合性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据冯契 主编的 《 哲学 大辞典 》, “ 人文 ”这个 组合词语 见 《 易 》 周
程 ,就 是 偶 尔 有 一 门 人 文 类 课 程 ,也 被认 为 是 一 种 放 松 或者 消 遣 ,
“ 明以止 ,人 文也 。”在 这里 我们似 乎可 以将人 文理解 为与人相 学 生这样认 为 ,部 分老师 也这样 认 为。所 以,要 改变这种 现状 ,要 文 关的所有 事情 ;近代 西方对 于人文精 神 的广泛提 倡和 呼吁应该 是在 对综 合性大 学生作人 文精 神的培 养 ,首先 就要对 课程作 以改 变和设 文艺 复兴 及 以后 ,文艺 复 兴最 初是 针 对 限制 神 权而 尊重 人 权 开展 计 。当然 .课 程并 不单单 是指我 们在 教学计划 中安排 的教学 内容 , 的 ,呼吁对人 的尊重 和关怀 ,这也 归属于人 文精 神 的范 畴 ,我们 也 而是 指 “ 在学 校的指 导下 学生获得 的全部 经验 ,或从学校文化 中的 可以看作 是西 方对于人 文精 神的提倡 。所谓 人文精 神就 是指人 之为 全部 习得 ” 。 当然 ,课 程它本 身也处在 发展变化之 中 ,无永 恒之课
为 ,特别是这 种精神 和行为在 综合性 大学生 身上 的培养 。那么 现在 设计 已不复存 在 ,学科 、社 会和学 生 已经成 为课程设 计必须考虑 的
的综合性 大学生 到底存 在着怎样 的人 文精 神方面 的问题呢?


的影 响 ;反之 ,合理 的课程设 计必 须符合这 三者 的要 求 ,符合 它们 当代大学生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需 要掌握 的知识 特别是人 文方 的发展规律 .特别 是符合 学生 的发展 规律 。因为学生 既是课程 的设
人 的 文化 精 神 。

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

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

精神与现代化” 讨论 , 众多学者对人文精神 的内涵、 人 社会的文明 , 关系到一个 民族 的民族精神的塑造。 ( ) 一 人文精神教育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追求 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人文精 神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 文精 神的重构等 问题作 了 人 人文精神决定 了教育的使命 和 目标 , 没有人文精 激烈的争辩。有学者通过汇 总整理 , 把学界对人文精 神 , 教育就没有 灵魂 。纵观世 界高等教育 发展的历 注重学生人文精神 的养 成和提高, 追求学生人格 神的认识 , 归纳为以下五方 面的含义 : 1 科 学层 面上 史 , () 体现为对知识、 科学、 真理 的重视与求索 ;2 道德层 的健全和完善 , () 促使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 学会做人 , 标 面上体现为对道德行为、 道德修养 、 道德信念和道德人 是高等教育始终追求的 目 。 美 国新人文主义的领袖欧文 ・ 白壁德在《 文学与 格的看重与追求 ;3 价值原则层面上体现为对 自由、 () 平等 、 正义等重大价值 的渴望 与呼唤 ;4 人本 主义层 美 国的大学》 () 中强调 , 大学的 目的 , 就是 “ 在这个量化 时代中造就有 ‘ ’ 质 的人” “ 管整个世界 似乎都醉 ,尽 面上体现为对人的关注、 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 的期 盼 大学却必须牢记 自己的任务是使 自 与高扬 ;5 终 极关怀层 面上 体现为对 生死、 () 信仰 、 幸 心于量化的生活, 福、 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 向等 问题 的反思。整 21 r 8 合这五个方面的含义 , 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高扬人 的 收稿 日期 :0 2一c7—2
精神 、 把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想 , 在中国始 自上个
世纪的9 年代 。 0
是 因为它告诉人们 , 人类 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社 会是怎样组织发展的 ; 人对 自然 , 人对社会 , 人对他人 ,

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现状及其路径探究

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现状及其路径探究

新时代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现状及其路径探究作者:韩露,张丽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年第01期摘要: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及其广泛使用,高校在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的协同培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具体的实践,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些进展也使理工科大学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教育。

但目前也存在协同培育意识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校园文化氛围不强等困境。

本文将针对现存的时代困境,从强化先进理念、健全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丰富教学资源、营造协同培育的环境等方面探究加强协同培育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协同培育一、引言科学精神是指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包括求真务实、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等精神,主要侧重于在专业知识领域研究中所展现出来的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所展现出来的揭示人生存的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为人处世的一种精神,主要侧重于人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只有二者协同培育,才能成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协同培育对其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理工科专业的特点和目标任务,决定了高校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培育更加偏向于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对科学精神的培育要远远多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使得许多高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人文精神的培育逐渐得到了重视。

本文通过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改革具体实践的研究,分析其所取得成效及其时代困境,探究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的有效措施。

二、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协同培育的具体实践及其成效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并肯定了从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教育方面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加快提升,13亿多中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该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全的人格,否则科学文化水平再高也很难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新时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摘要】文章叙述了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与陕西高校个别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关系;应试教育与陕西高校个别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关系;网络游戏、智能手机过度使用与陕西高校个别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关系,进而提出:高校大学生要确认自己的精神存在和精神本质,叩问自己的生命意义;高扬自己的主体意识,恢复青年人自己的创造性品格。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阐释人的生存意义,追求人的尊严和独立,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由的文化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应该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健全的人格,否则科学文化水平再高也很难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人文精神的培养对新时代大学生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
性时代在变,社会实践在发展,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中国高等教育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陕西高校众多,结合笔者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提升当代陕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非常必要,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新时代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化工程,具有十分明显的重要性。

首先,当前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在立德树人的需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

其次,当前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表现在这也是大学生提升自我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再次,就业是民生之本,陕西的众多高校必须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当前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也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和解决个人就业的需要。

从大学生个人长远职业发展规划来看,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是大学生提高服务社会和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内容,不可轻视。

最后,当前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还表现在这也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人力资源的需要。

因此,在当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倍重视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问题。

二、新时代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陕西自古以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具有浓郁和悠长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陕高校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陕西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较高,陕西高校大学生文化精神面貌普遍较好,但是由于当前处在社会转型期,受多种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导致个别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和缺失。

在我们身边,有个别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不良言论,有个别大学生师生关系不和谐,有个别大学生同学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与父母关系不和谐,有些大学生生活不节俭,存在盲目消费,甚至有个别大学生掉入校园贷的陷阱等等。

因此,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和社会各个方面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培养机制。

同时,对人文精神失落的大学生群体要精心分析其原因,明确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笔者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和教育教学实践,认为新时代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转型期与陕西高校个别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关系分析。

当前社会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种社会效应,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配置得到了优化,一方面,也产生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问题,影响了某些人们的思想,导致对物质利益的过分重视。

但是“透过历史的辩证法,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着诸多恶的方面,但市场经济的确是培育现代文明意识的基地,‘自由’、‘平等’、‘公正’、‘自主’等人文理念其实都源于市场经济实践。

由于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使得我国市场经济实践出现一些扭曲和变形现象,近年来,道德滑坡、物欲膨胀等,确有市场经济本身的影响,但更多的则是由社会体制转型造成的,而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1]第二,应试教育与陕西高校个别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关系分析。

截止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是内涵式发展还需要走一段艰辛的道路,尤其是高考考试方式的改革非常迫切,高考是亿万家庭的共同选择,应试教育要向素质教育发展,现实中有个别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实行题海战术,压抑了学生精神和思想的发展空间。

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应倡导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给人以开放的想象空间,现实中个别学校楼挨着楼,让学生压抑在狭小的空间而无法展开创造的翅膀。

因此,当代陕西青年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陈旧的教育模式和被不良社会文化所侵染的校园文化是分不开的。

第三,网络游戏、智能手机过度使用与陕西高校个别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前网络无处不在,无线网络的广泛覆盖,为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带了无穷无尽的不便利。

网络是工具,要科学使用和适度使用。

大学生是青年人,精神和精力旺盛,有时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过度的网游和
使用智能手机引发了各种不良后果,个别同学人际关系冷漠和学业成绩下滑是最为常见的后果,因此,要恰当使用网络和智能电子产品。

此外,独生子女化与陕西高校个别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缺失也有着一定关系,独生子女价值观往往以自己为中心,可能导致缺乏共享意识和责任意识,新时代我国实行放开二胎政策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有着积极意义,但由于经济、婴儿照料等多种现实压力,妇女生育意愿不高,可见家庭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也不可或缺,因而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小结
综上所述,鉴于新时代当代陕西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这一现状,新时代当代陕西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解放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高校大学生要确认自己的精神存在和精神本质,叩问自己的生命意义。

第二步,高扬自己的主体意识,恢复青年人自己的创造性品格,还原自己的形象,定位自己的人格。

“在这个问题上,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美学、心理学、艺术等社会科学要担当重任,要求大学生要自己去规范自己,以有意义的行动来肯定生命价值”。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