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冬瓜山铜矿床的品位分形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_孙沙淘

合集下载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矿石硫化物环带及地质意义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矿石硫化物环带及地质意义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矿石硫化物环带及地质意义曹毅;杜杨松;庞振山;任春雷;杜轶伦;肖福权;周贵斌;陈林杰【摘要】安徽冬瓜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内一个重要的大型铜(金)矿床,颇受关注,成因认识分歧较大.矿床内块状硫化物矿石中普遍发育以黄铁矿为核部、黄铜矿为中间带、磁黄铁矿为边部带的硫化物环带.这些环带核部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晶,黄铜矿呈他形晶围绕黄铁矿沉淀,磁黄铁矿呈他形分布在黄铜矿外围,内带常被外带硫化物溶蚀交代.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环带中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δ34S=1.6‰ ~5.1‰)具有岩浆硫源特征,同时从核部黄铁矿到中间带黄铜矿,再到边部磁黄铁矿δ34S值逐渐降低.以上特征表明环带从内到外硫化物之间并非平衡共生关系,而是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先后依次晶出.硫化物环带核部粗粒黄铁矿(粒径大于1.5cm)的Co、Ni含量分别为292×10-6~1504×10-6和32.7×10-6~39.9×10-6,Co/Ni =7.32 ~46.0(平均26.7),与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的Co、Ni特征基本一致.核部黄铁矿由颗粒中心向边缘,Fe/S原子比值、Mo和Co含量先逐渐升高,再逐渐降低,而Cu、Zn等成矿元素主要富集于颗粒边缘,并向边缘有逐渐升高趋势.与此同时,细粒黄铁矿(粒径小于0.5cm)中的Cu、Zn 等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粗粒黄铁矿.环带中三种硫化物矿物的REE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极为相似,相对富集LREE、Rb、Th等元素,而亏损Nb、Ta、Zr、Hf、Sr、Ba和HREE等元素,由环带核部到边部δEu逐渐减小,与矿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以上特征综合分析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中硫化物环带经历了以下形成过程:石炭纪海底喷流沉积作用在矿区形成沉积黄铁矿,到燕山期,在区内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作用下,致使早期沉积的黄铁矿首先发生变质重结晶作用,形成粒状黄铁矿,随后岩浆热液对其进行叠加改造,并在岩浆热液作用下相继围绕粒状黄铁矿增生,依次沉淀出热液型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黄铁矿,最终形成硫化物环带.这一认识,结合硫化物环带中元素及硫同位素特征进一步表明冬瓜山铜(金)矿床的形成先后经历了古生代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矿床中的成矿物质(特别是Cu、Zn等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燕山期岩浆热液,但石炭系海底喷流沉积作用也提供了部分物质(例如,Fe、S、Mo、Co和Ni等).此外,环带中微量元素的变化特征表明,随着硫化物环带的形成,成矿热液系统的温度、硫逸度和氧逸度逐渐降低和(或)pH值升高.【期刊名称】《岩石学报》【年(卷),期】2016(032)002【总页数】17页(P334-350)【关键词】硫化物环带;主微量元素;硫同位素;冬瓜山铜(金)矿床;铜陵【作者】曹毅;杜杨松;庞振山;任春雷;杜轶伦;肖福权;周贵斌;陈林杰【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120;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120;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铜陵244001;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铜陵244001;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铜陵244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8.22014-07-27收稿,2015-10-21改回.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铁、金、硫矿床富集区。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蚀变特征及分带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蚀变特征及分带

矿床地质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蚀变特征及分带张赞赞,徐晓春,何苗,刘啟能,王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狮子山矿田北部,是狮子山矿田内埋藏(-730~-1100)m 最深、铜金属储量最大的矿床(黄崇柯,2001;曾普胜,2005)。

对于该矿床的成因目前仍存在不同的观点:①海底喷流沉积(Sedex型)-叠加热液改造型矿床(徐克勤等,1978;陆建军等,2008;侯增谦等,2011;蒋少涌等,2011);②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常印佛等,1983;1991;吴言昌,1992);③矽卡岩-斑岩-热液脉型矿床(唐永成等,1998;毛景文等,2004;2009)。

本文通过矿床蚀变特征研究,分析和确定矿床的成因类型。

1 矿体地质特征冬瓜山矿床分上部矿体和下部矿体。

上部矿体主要为层状硫化物–矽卡岩型矿体,赋存于中-上石炭统黄龙组和船山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和灰岩中,明显受地层层位控制,底部与泥盆系五通组呈整合接触,矿体稳定、延伸大,埋深为-730 m~-1 007 m;矿石类型较为复杂,矿体底部主要为层纹状含铜黄铁矿-滑石-蛇纹石矿石,其下发育含铜角岩型矿石,矿体中上部为含铜磁黄铁矿-黄铁矿矿石、含铜黄铁矿–硬石膏矿石、含铜黄铁矿矿石、含铜矽卡岩型矿石;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粒状结构、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胶状结构等;矿石构造主要以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层纹状构造为主,次为浸染状构造、细脉状构造等;主要金属矿物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为主,少量方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石英、方解石、蛇纹石、滑石、斜硅镁石、白云石、硬石膏等。

下部矿体赋存于北部包村岩体和南部青山脚石英闪长岩体中,以及上泥盆统五通组石英砂岩和砂页岩中,矿体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埋深约为(-890~-1 010) m。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中磁黄铁矿矿石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中磁黄铁矿矿石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2010年6月J une,2010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第29卷 第3期Vol.29 No.3文章编号:025827106(2010)0320405210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中磁黄铁矿矿石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意义Ξ郭维民,陆建军33,章荣清,徐兆文(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3)摘 要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层状硫化物矿床,磁黄铁矿为矿床中的主要硫化物矿物。

该矿床主要由层状硫化物矿体组成,伴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

在层状矿体上部,磁黄铁矿主要为块状构造,而层状矿体下部,磁黄铁矿多为层纹状、条带状构造,具有显著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

野外地质观察及室内矿相学研究表明,层状矿体中磁黄铁矿矿石遭受了强烈的变质作用及热液交代作用。

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主要为胶黄铁矿转变为黄铁矿以及进一步变质转变为磁黄铁矿、磁铁矿时形成的交代残留结构。

退变质过程则以磁黄铁矿的退火、黄铁矿变斑晶的生长和单纯六方磁黄铁矿的形成为特征。

岩浆热液对单纯六方磁黄铁矿的交代作用形成了单斜和六方磁黄铁矿的交生结构。

这些结构特征表明层状矿体中的磁黄铁矿并不是岩浆热液成因,而主要为石炭纪同生沉积胶黄铁矿、黄铁矿在燕山期岩浆侵入所引起的热变质作用下脱硫所形成,并在热变质作用之后又受到岩浆热液的叠加交代。

磁黄铁矿的结构特征显示冬瓜山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同生沉积、热变质、热液交代等多个阶段,支持其为同生沉积2叠加改造型矿床。

关键词 地质学;磁黄铁矿;矿石结构;喷流沉积;叠加改造;冬瓜山矿床;铜陵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志码:AOre textures and genetic signif icance of pyrrhotite from Dongguashanore deposit in Tongling area,Anhui ProvinceGUO WeiMin,L U JianJ un,ZHAN G RongQing and XU ZhaoWen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and State K 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Deposit Research,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AbstractPyrrhotite is the main sulfide mineral in the Dongguashan ore deposit,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trati2 form sulfide deposits in the Middle2Lower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The Dongguashan ore deposit is mainly composed of a large stratiform sulfide ore body associated with skarn and porphyry ore bodies.Pyrrhotit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ratiform ore body is mostly of massive structure,whereas that in the lower part is mainly of banded or layered structure.Field and 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pyrrhotite ores underwent intense metamorphism and hydrothermal replacement.Phase conversion from colloform pyrite through pyrite to pyrrhotite and magnetite occurred in the course of prograde metamorphism.Retrograde metamorphism is charac2 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nnealing texture in pyrrhotite,the growth of porphyroblastic pyrite and the formation of hexagonal pyrrhotite.The replacement of pure hexagonal pyrrhotite by magmatic hydrothermal fluids led toΞ本文得到高等学校博士科学点专项科研基金(1999028435)的资助第一作者简介 郭维民,男,1983年生,博士研究生,矿床学专业。

冬瓜山铜矿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

冬瓜山铜矿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

冬瓜山铜矿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措施摘要:冬瓜山铜矿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狮子山,是狮子山矿区的一座大型深埋矿床。

矿床埋藏深约1千米,含铜金属量近百万吨。

本文重点分析了矿区水文地质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矿山生产提供安全保障。

关键词:冬瓜山铜矿;水文地质问题;防治措施1.矿区基本概况1.1自然地理条件矿区处于沿江低山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

矿区内水系发育,大小沟谷纵横交错,水库池塘星罗棋布,水量较为充沛。

1.2含水层岩组矿区出露三叠系龙头山组、分水岭组、南陵湖组、塔山组、小凉亭组,钻孔揭露见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栖霞组和石炭系黄龙~船山组、泥盆系五通组,第四系厚度薄,岩浆岩发育,按岩层含水特征划分为5个含水岩组,分别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夹碎屑岩类溶蚀裂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富水程度见表1。

表1 含水层富水程度对比表1.3断裂构造矿区内构造破碎带较发育,以浅部为甚、向深部减弱。

区内见有较大破碎带3条,分别为阴涝~大冲破碎带、龙塘湖破碎带、铜塘冲破碎带,沟通了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强化了地下水径流。

破碎带特征见下表2。

表2矿区破碎带统计表中中1.4含水层(组)间的水力联系矿区内较大的水系(普济河、羊河)或水体均位于第四系极弱含水层之上,相互间无联系。

矿床内铜井冲溪底部第四系厚7~16m,局部基岩地下水位低于基岩顶面,两者之间无联系。

1.5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矿区浅层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岩溶水在山区获得大气降水的补给后,沿着地层倾斜与地形坡降方向径流,运动到合适的地形地貌、构造、岩溶等有利部位,少量岩溶水便以在泉的形式溢出地表。

大部分地下水进入第四系覆盖区向矿区外排泄,矿山疏干排水和深井开采形成区内地下水的人工排泄方式。

矿区深部栖霞组黄龙—船山组位于区域上巨厚层的志留系—泥盆系碎屑岩组成了隔水边界之上,复向斜中心埋深较大很好的阻隔了区域地下水通过复向斜两翼向矿区的补给,使得区域补给区地下水难以补给矿区,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以垂向运动为主,地下径流十分缓慢,无深层横向地下径流补给,浅层地下水通过极弱透水层(P2d~P1g)向下入渗成为深部的水源之一,但水量小。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地质特征

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地质特征

矿床地质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地质特征刘忠法1,2,邵拥军1,2,张宇1,2,周鑫1,2,周贵斌3(1 中南大学有色金属成矿预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083;2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3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冬瓜山铜矿,安徽铜陵244000)1 地质概况冬瓜山铜矿床是狮子山矿田内已知矿床中规模最大且深埋最深的大型铜矿床。

矿区位于扬子地台东北部,下扬子台拗繁昌—贵池凹断褶带中部,处于大通—顺安复式向斜次级构造——青山背斜的北东段。

由于多期次构造运动,使得区内古生代与新生代的地层产生了一系列浅状褶皱和断裂带。

西北侧为北东向展布的下扬子断裂带;北部为东西向展布的铜陵—南陵隐伏深断裂;南侧为木镇—南陵断陷盆地。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上统、三叠系中、下统等地层,局部地区可见第四系冲积、坡积层覆盖,与冬瓜山矿床成矿关系较密切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下统、石炭系以及泥盆系上统等地层。

矿区构造主要为青山背斜,近东西向、南北向、北北东向断裂以及层间构造等,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青山背斜和层间构造,产于青山背斜的层间构造对本区矿体的形态及产状变化起明显的控制作用。

区内岩浆活动较强烈,与矿床有成因联系的岩体包括南段的青山脚石英闪长岩体和北段的包村石英闪长岩体。

2 矿床地质特征2.1 矿体特征冬瓜山铜矿床主要矿体为层状矿体,该矿体占矿床铜金属储量98.8%,其余见矿的均为小矿体(铜、硫、铁)。

(1)层状矿体的形态和产状该矿体位于青山背斜轴部,赋存于中上石炭统黄龙—船山组层位中。

其顶界跨栖霞组的底部,北西翼矿体底界延至高骊山组顶部。

矿体受层位、岩性以及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控制,总体上呈似层状,其产状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走向35°,分别向北西和南东倾斜,倾角10~25°。

沿走向与倾向均呈波状起伏,总趋势向北东倾伏。

矿体北段埋藏较深,赋存标高-780~-1 200 m,63线以北呈分支状,67~71线赋矿层位被包村岩体吞蚀。

安徽铜陵冬瓜山层控矽卡岩铜矿床形成过程——来自磁黄铁矿的证据

安徽铜陵冬瓜山层控矽卡岩铜矿床形成过程——来自磁黄铁矿的证据

安徽铜陵冬瓜山层控矽卡岩铜矿床形成过程——来自磁黄铁矿的证据杨爽;杜杨松;曹毅;张智宇;刘绍锋【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2(026)001【摘要】冬瓜山铜矿床是安徽铜陵地区代表性的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磁黄铁矿是冬瓜山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石矿物.野外调研与矿相学观察显示,该矿床中的磁黄铁矿矿石具有沉积、热变质和热液交代结构构造.矿物学研究表明,不同矿石中的磁黄铁矿成分差异较大,其Fe含量变化于57.78%~60.67%之间,分属高温六方相和低温单斜相,主要由黄铁矿变质脱硫而成.冬瓜山铜矿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早期沉积作用、中期热变质作用和晚期岩浆热液交代作用等复杂成矿过程.%Dongguashan copper deposit is one of representative stratabound skarn Cu deposits in Tongling, An-hui Province, and pyrrhotite is a type of ore mineral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deposit.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microscopic observation indicate occurrence of sedimentary, thermally metamorphic, and hydrothermal meta-somatic textures and structures in pyrrhotite ores from the deposit. Mineralogic study shows large difference in composition of pyrrhotite from the different ores, with Fe content ranging from 57. 78% to 60. 67%. There occur hexagonal (high-temperature) and monoclinic (low-temperature) pyrrhotite mainly formed by desulfuriza-tion of pyrite. A complex metallogenic process of early sediment and middle thermal metamorphism followed by late magmatichydrothermal metasomatism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Dongguashan copper deposit.【总页数】7页(P54-60)【作者】杨爽;杜杨松;曹毅;张智宇;刘绍锋【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78.2+4;P618.41【相关文献】1.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的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来自斑岩矿床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证据 [J], 李光明;刘波;屈文俊;林方成;佘宏全;丰成友2.矽卡岩岩浆对中国北方某些矽卡岩型矿床形成的制约——来自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证据 [J], 赵劲松;赵斌;李建威;许德如;何谋春;郑建平3.安徽铜陵冬瓜山大型铜矿:海底喷流-沉积与矽卡岩化叠加复合成矿过程 [J], 侯增谦;姜章平;王训成;姚孝德;杨竹森;吕庆田;曾普胜;谢玉玲;蒙义峰;田世洪;徐文艺;李红阳4.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的叠加改造成矿机制:来自矿石结构的证据 [J], 郭维民;陆建军;章荣清;招湛杰;徐兆文5.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矽卡岩形成过程中元素质量迁移——与凌其聪等同行探讨[J], 龚庆杰;韩东昱;刘宁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
维普资讯
20 0 7年 4月
Ap i 0 7 r ,2 0 l




第2 6卷
第 2期
MI NERAL P DE OS TS I
VO .2 N(0 7 0 —2 40 0 5 —16 2 0 ) 60 0 —9
QI S i n U hDo g ,XI Yu ig ,XU Hu E L n Ju a ,W ANG a Hu 2 i B o a,
YANG h S n n ENG F n 3 Z u e 。a d M Yi e g
( Cvl n ni n na E gnei c ol B in iesyo i c n eh o g 、 eig10 8 , hn ; 1 iiadE v o metl n i r gSho, ei Unvri f e e dT cn l y B i 0 0 3 C i r e n jg t c S n a o j n a
K r hf isv d rt—ih t eauea dc e C 4 i li omo eael t eauea d l —c l d i mo eaeh e rtr n o ( H )r hf d t d rt— w e rtr n o i u a g mp c us o mp w
对安徽铜陵冬瓜山矿床 内矽卡岩 矿物 、 石英 、 方解 石 中的流体包 裹体进 行 了岩相 学和显 微测温 分析 、
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分析 、 个包 裹体气 液相 成分 激光拉 曼探 针分 析 , 讨 了成矿 流体 的特征及 演化 。研 究表 单 探
明, 该矿床 与燕 山期岩浆热液有 关 的成矿流 体 , 早期 矽卡 岩阶 段 , 中期 石英硫 化物 阶段 , 晚期石 英方解 石 阶 从 经 至

冬瓜山矿体稳定性和岩石力学特性分析_梁炯丰

冬瓜山矿体稳定性和岩石力学特性分析_梁炯丰

文章编号 1004-6410(2009)02-0073-04冬瓜山矿体稳定性和岩石力学特性分析梁炯丰1,李荣年2,胡 洲3,邓 宇4(1.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抚州 344000,2.辽东学院,辽宁丹东 118003,3.南铁天河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13,4.广西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广西柳州 545006)摘 要:通过对冬瓜山矿体岩石力学特性的分析,探讨了矿体特征及围岩性质、原岩应力、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岩体的整体稳定性,以及矿岩构造条件、采场结构参数和采场回采顺序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瓜山矿体表现出软岩的性质,属于高应力软岩;冬瓜山矿体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可以作为矿山设计及岩体稳定性评价的依据;矿岩构造条件对矿床开采过程巷道的稳定性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选择合适的采场结构参数和采场回采顺序,可减小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关 键 词:矿体;力学特性;稳定性中图分类号:TD313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9-04-28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GZC0841)资助.作者简介:梁炯丰(1980-),男,广西藤县人,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硕士.0 引言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狮子山矿区冬瓜山矿床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首例埋深近千米的特大型铜矿床.该矿地处安徽省铜陵市东南7km ,矿区分布面积约4.5km 2,深度约1000m ,在此范围内共有铜、硫、铁核矿体126个,其中I #矿体为主矿体,铜储量占该矿床铜总储量的49%左右.I #矿体赋存于石碳系黄龙一船山组地质中,矿体受层位控制,形状呈鞍状与背斜形态吻合,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矿体走向35°,两翼分别北西及南东倾斜,最大倾角30~35°.矿体沿走向呈波状起伏,总趋势向北东倾伏,倾角6~20°.矿体赋存于-680~-1000m ,矿体走向长1810m ,水平投影宽204~882m ,最大厚度107.7m ,最小厚度1.13m ,平均厚度40m[1-2].研究冬瓜山矿床岩石的力学特性,对于开采冬瓜山具有现实的意义.1 冬瓜山矿体岩石力学特性1.1 矿体特征及围岩性质 冬瓜山矿体主要由含铜矽卡岩、含铜黄铁矿、含铜磁黄铁矿、含铜蛇纹岩、含铜磁铁矿等构成.矿体构造简单,节理裂隙不发育、大部分岩性坚硬、力学强度高、稳定性好,但含铜蛇纹岩岩性较差,较破碎,表现出软岩的性质.矿体底盘直接围岩为石碳系下统高丽山组岩石和石英闪长岩,以高丽山组岩石为主,石英闪长岩仅在矿体的东南部局部构成矿体底板.高丽山组中、上部为灰岩、灰褐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砂质页岩等岩石.下部为褐黄、灰色石英长石砂岩、粉砂质页岩,厚14~24m .矿体底板以角岩化粉砂岩为主[3].矿体的主要顶盘岩石为黄龙、船山组.该组岩石分布广,主要分布在矿体的西部和北部,岩性变质较深,下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及白云石化大理岩,变质强烈时为镁质大理岩;中、上部常为浅灰—灰白色厚层状、糖粒状大理岩,部分变质强烈地段为钙质矽卡岩,层厚46~68m .1.2 原岩应力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等单位经过测量研究,得到了狮子山矿区垂深1千多米自上而下均匀分布第20卷 第2期 广西工学院学报 Vol .20 No .2 2009年6月 JO U RNA L OF G UA NGX I U NI VERSIT Y O F TECHN OLOG Y Jun .2009 的-280m、-460m、-730m和-910m四个水平的地应力量测值,对认识矿区地应力的特性及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全矿区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将为解决冬瓜山这样超过千米深矿床的井巷开拓、开采顺序、采矿方法以及岩爆预测和防治等技术问题提供重要基础资料.测量结果见表1.表1 地应力量测及实验测定结果测点中段/m测点岩性主应力/M pa主应力倾角/α°主应力方位角/β°σ1σ2σ3α1α2α3β1β2β3-280石英闪长岩及矽化闪长岩19.3015.6012.3018.4027.1056.40247.30147.607.30-460矿体(含铜矽卡岩、含铜黄铁矿)26.089.929.726.135.2281.81241.20150.6320.47 22.4412.9110.993.0883.565.0853.81172.17323.50-730矿体(含铜矽卡岩等)32.7512.238.692.2525.8164.0848.31317.22142.95 34.3316.4713.846.3744.3944.90248.42152.13344.81-910矽化闪长岩38.1033.1031.1022.7019.9059.00249.60150.9023.70 注:(1)方位角β为主应力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间的夹角,同地理方位,经正北方向为零,顺时针为正;(2)倾角α为主应力与水平面的夹角,以俯角为正(指向低面),仰角为负. 由于矿区地质背景及地质构造条件非常复杂,所以影响矿区地应力场分布状态的地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加之量测方法及实验技术的误差,这都可能影响矿区地应力场的分布状态及实测结果.显然,矿区地应力场是一种不均匀的应力场,不同测点的结果固然不同,即使同一测点的不同测次亦不尽相同,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及分散性.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统观分析来看,矿区的地应力场还是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及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矿区的地应力无论是σ1、σ2,还是σ3均随深度呈线性增加;(2)近地表岩体中的地应力不为零,有明显的剥蚀残余应力效应;(3)σ3近似为垂直应力,且在深部(冬瓜山矿体)大致等于上复岩体的自重应力;(4)在水平方向或接近水平方向存在明显的地质构造应力,其值比岩体的相应自重垂直应力还要大.最大的地质构造应力作用方向为N61°E左右,其它方向亦存在比较明显的地质构造应力或地质构造残余应力,表明矿区地质构造作用的多期性及多期构造应力场的复合效应;(5)地应力场三个主应力的方位角β及倾角α分别为:βσ1=61°,βσ2=151°,βσ3=353°,ασ1=±9.5°,ασ2=±20°,ασ3=65°;(6)矿区总体上三个主应力的比值为:σ1∶σ2∶σ3=1∶0.75∶0.5;冬瓜山矿体中三个主应力的比值:σ1∶σ2∶σ3=1∶0.85∶0.8.上述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可以作为矿山设计及岩体稳定性评价的依据.1.3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论文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做了较深入的前期岩体力学研究工作,得到包括以下几种主要矿岩类型的力学性质和蛇纹岩的力学性质,见表2和表3.鉴于岩体中含有弱面,岩石力学参数不能直接代替岩体的力学参数,使用中必须做适当折减,同时,还要考虑到蛇纹岩遇水软化的问题.表2 冬瓜山几种典型矿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各类岩石物理力学参数栖霞组大理岩黄龙组大理岩粉砂岩石英闪长岩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含铜磁铁矿ρ/g·cm-3 2.71 2.70 2.71 2.72 3.22 3.40 3.97E d/E1.871.551.851.442.042.111.93E/GPa22.3112.8040.4045.1149.9050.8851.48μ0.260.330.210.260.310.250.25σc/M Pa74.0450.38187.17306.58190.30170.28304.00σt/M Pa8.963.4019.1713.9017.1312.079.12σc/σt8.2614.829.7622.0611.1114.1133.33C/M Pa12.0011.2330.5333.0121.4320.7144.33φ/°45.2839.5151.0157.0156.2158.9153.02 74广西工学院学报 第20卷表3 蛇纹岩的岩石力学参数岩石名称弹性模量/GPa 泊松比内摩擦角/°粘聚力/M Pa 单轴抗拉强度/M Pa单轴抗压强度/M Pa蛇纹岩15.830.2258.418.5810.51131.431.4 岩体的整体稳定性冬瓜山矿区虽然受到多次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的影响,使断裂、褶皱较发育,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但地质构造活动对岩体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并不严重,矿床岩体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原因为:(1)矿体埋藏较深,成矿前的主要断裂虽延深至矿体埋藏标高以下,但这些断裂均被成矿期及其以后的闪长岩侵入充填,岩体附近发生的矽卡岩化对断裂带内及近旁的岩石起到了一定的胶结作用;(2)成矿后的断裂因其延深有限(均小于350m ,对深埋于-730m 标高以下的主矿体及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影响不大;(3)矿床岩体为中厚层状大理岩及砂岩、闪长岩、矽卡岩、这些岩石中节理、裂隙均不发育;(4)矿床上部二叠系大隆组、龙潭组为矿区内隔水层,阻止了浅部含水层的地下水的下渗,使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化.冬瓜山矿床-730m 探矿巷道的揭露及该矿床浅部大团山矿床、狮子山矿床的开采实践也说明冬瓜山矿区的岩体稳定性良好.该矿床节理虽不甚发育,但局部仍有节理相对发育的地段,对这些地段及几组节理交汇地段要引起重视.1.5 矿岩构造条件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4] 在冬瓜山矿床勘探与开采设计过程中,通过对矿岩构造特征的大量测试与调查结果分析后认为:除矿体中的主节理组(走向北西—南东,倾角75~85°,倾向南西)和栖霞组大理岩中的次节理组(走向北东东—近东西,倾角70~85°,倾向南略偏东)较发育外,其他岩性中的断层,节理及裂隙均不发育,矿区内岩体主要属块状裂隙岩体,但绝大部分节理倾角较陡,且无充填物,并且极个别地段原岩呈粉状出现.实践表明,上述具有这种特征构造的原岩,在巷道开挖后就会呈现沿节理裂隙开裂垮落的倾向,特别是在冬瓜山深井高应力的条件下,掘进巷道如遇到结构层面相交地段或岩体中有两组以上节理交汇部位,就会产生片状体或三角体冒落.引起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因开采深度大,地应力高,在巷道形成过程中,围岩应力,特别预留矿柱中的应力集中,使原岩中存在的固有弱面发生变形破坏;二是受施工或爆破等动态因素的影响,巷道出现片帮冒顶而使巷道的稳定性受到影响.总体而言,冬瓜山矿区虽然受到多期次构造活动及岩浆活动的影响,部分岩体断裂、褶皱较发育,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但地质构造活动对岩体稳定性造成的影响并不很严重,矿床岩体仍具有较好的完整性,因此,矿岩构造条件对矿床开采过程巷道的稳定性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1.6 采场结构参数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影响巷道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主要的除原岩体构造影响因素外,在相同原岩应力场及岩体强度条件下,选择不同的采场结构参数及巷道工程的布置形式,也是直接影响井下采矿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冬瓜山井下的采切工程设计是经设计研究院综合多种影响地下开挖工程的稳定性因素,进行优化计算,设计的正式施工方案,后再经多家科研人员深入分析研究,选择设计了实施的回采结构参数,即:沿矿体走向布置盘区(100m )再在盘区内布置采场(采场尺寸为100m ×18m ),主要巷道断尺寸为:高×宽=3.8m ×4.4m ).因此,该回采方案是在充分考虑矿床原岩自身结构条件及尽可能减小开采时对井下巷道工程的影响等因素基础上提出的优化方案.从而从采场结构上尽可能的避免了因参数设计不当等因素对巷道稳定性造成的影响.1.7 采场回采顺序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由于矿体的赋存条件不同,采用前进式或后退式回采其地压显现也不一样,有时有很大的差别.合理的回采顺序对控制地压起很大的作用.利用间隔回采的办法,能大大减轻地压.75 第2期 梁炯丰等:冬瓜山矿体稳定性和岩石力学特性分析 76广西工学院学报 第20卷2 结语(1)冬瓜山矿体在破碎围岩(蛇纹岩)中的巷道变形随时间变化而增长,表现出软岩的性质,属于高应力软岩;(2)冬瓜山矿体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可以作为矿山设计及岩体稳定性评价的依据;(3)冬瓜山矿床岩体稳定性良好,但局部仍有节理相对发育的地段开采时要注意;(4)矿岩构造条件对矿床开采过程巷道的稳定性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5)选择合适的采场结构参数和采场回采顺序,可减小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参 考 文 献:[1]王立生.冬瓜山铜矿-850m主回风道地下水治理[J].中国矿山工程,2008,37(1):5-7.[2]董世华.冬瓜山铜矿大团山矿床采矿工艺及其应用[J].金属矿山,2007,(8):42-45.[3]李红阳,杨秋荣,李英杰.安徽冬瓜山铜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学报,2006,27(6):552-556.[4]施发伍.冬瓜山铜矿采空区治理及稳定性研究[J].矿业快报,2007,11(11):57-60.Analysis on the Rock Mechanics Behavior and Stability ofDongGua Shan's OrebodyLIANG Jiong-feng1,LI Rong-nian2,H U Zhou3,DENG Yu4(1.College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Fuzhou344000,China;2.Liao Dong College,Dandong118003,China;3.NanchangRailw ay Tianhe Construction Company Ltd.,Nanchang330013,China;4.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Guang xi Universityof Technology,Liuzhou545006,China.)A bstract:The rock mechanics behavior of the Dong Gua Shan's orebody is analy sed,including o re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ature,stress,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rock.The effect of rock structure conditions,stope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stope mining order on lanew ay stability are also anal-y sed.The results show that:Dongguashan orebodies are hig h stress soft rock;the distribution of stress field can be used for design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ore deposits tectonic conditions will no t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roadw ay mining process;choosing the right stope structure parameters and order can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tunnel.Key words:o rebody;mechanic behavio r;stabilit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厚度等值线 2- C 2+ 3 / D3 w 界面等高线 3- 钻孔 4- 推测岩体界线
一般来说 , 符合正态分布的样品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如果样品之间因为存在着某种相关性而呈一定结构 性的分布 , 样品就会偏离正态分布, 而分维数 D 就是 能表征这种偏离程度的参量。从地质意义上说, 分维 数可以反映矿体品位分布的空间相关性。从关系式 ( I) 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 D 值越大, 表明矿床品位 的差异性越小, 品位空间分布的均一程度越好, 矿体 越简单; D 值越小, 品位差异性越大 , 均一程度越差, 矿体越复杂。因此可以把分维数 D 作为决定勘探网 度和井下工程采样间距的一个参数。 通过对冬瓜山铜矿床主矿体的进行分区段分形 分析 ( 表 1) , 分别得到了勘探 50~ 52 线、 50 线以西、 52 线以东的品位分形分析图 ( 图 2) , 从图中 可以看 出: 矿体 50 线以西的部分 D 值最大, 表明这部分矿 体品位均一程度最好, 50~ 52 线间的 D 值最小, 说明 这部分矿体比较复杂, 品位差异性较大。所以 50~ 52 线的勘探网度和采样间距应该小些, 以控制复杂不均
4
结果与讨论
( 1) 冬瓜山铜矿床主矿体的铜品位分布具有明显
的分形结构特征 , 分维数 D = 2. 38, 大于国内同类型 矿床的 D 值 , 反映了矿体较好的连续性和较均匀的 品位变化。 ( 2) 通过比较主矿体不同区段的 D 值 , 发现 50~
52 线的部分 D 值最小 , 指示了这部分矿体品位差异 较大 , 在实际生产规划中应以较小的勘探网度和采样 间距加以控制。这个结论与现阶段矿床地质研究的 成果相一致, 证明了分形分析方法应用于矿床品位研 究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高度的可靠性。 ( 3) 各分形分析图中第一个点或前两个点偏离拟 合直线, 原因是对低品位的样品取样不充分, 也不排 除低品位区存在着有标度区段。 ( 4) 金属矿床的品位分布普遍具有不均匀性和随 机性 , 同时却兼具幂律分布的特征。因此 , 本文用分 形来研究铜矿床品位分布的思路和方法 , 同样可推广 适用于其他金属矿床。 参考文献 :
0
引言
分形是以大自然中各种不规则 , 非线性的复杂现
分布是不均匀的 , 但在每一储铜区中 , 无论区域大小 , 其高品位铜的分布则具有均匀的分形结构 外的诸多研究成果
[ 3~ 10] [ 2]
。国内
都表明 , 将分形理论应 用于
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B. B. M andelbro t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了分形的概念并建立起了相关的理 论体系
[ 11]

金属矿床的品位变化范围极大 , 分布极不均匀 , 具有随机性 , 不服从正态分布。但却呈现幂律分布 , 幂律分布具有标度不变的特征 , 在标度 ( r) 和大于等 于该标度的样品累计数目 ( N ( r) ) 之间存在 着下列 关系:
作者简介 : 孙沙淘 ( 1986- ) , 女 , 现于中南大学计算地球科学研究中心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成矿预测以及三维
[ 1]
矿床品位分布的研究, 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并在生 产实践中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 由于分形理论能够定量化地揭示隐藏在复
杂体系中的规律性, 很快 在科学界引起了巨 大的反 响,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 分形理论迅速发展, 影响面几 乎涵盖了所有科学领域。 黑洞 概念的提出者、 美国 著名的理论物理 学家 J. A. Wheeler 说 : 可 以相信, 将来谁不熟悉分形, 就不 能被认为是科学界 的文化 人 。 地学领域充满了各种看似毫无规律的复杂现象, 如成矿过程中元素的非均一富集和品位的奇异性分 布、 断层的生长与分布、 地震的时空频率等, 在之前很 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 ,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只能付诸定 性的经验式的描述和总结 , 而在以地质统计学和分形 理论为核心的非线性科学进入地学领域后, 地质研究 的思路和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质学者们终 于掌握了可以定量研究复杂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的 工具。而分形应用于矿床预测和资源储量估算, 则标 志着分形理论在地学领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 熟的阶段。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分形之父 M andel brot 就通过对铜矿床的研究得出结论: 高品位铜矿的
区域 全体 50W 51~ 52 52E 样品数 861 374 109 378 w ( Cu ) ( % ) r mi n 0. 01 0. 01 0. 31 0. 01 r max 6. 00 3. 48 6. 00 6. 00 2. 38 2. 93 1. 88 2. 23 D值
图 2 冬瓜山铜矿主矿体铜品位分形分析图 Fig . 2 Fractal analysis char t of copper g rade in t he main orebody of Dongguashan co pper deposit

要 : 文章以冬瓜山铜矿床为研究对象 , 应用分形理论对 矿床品位的 分形分布的分维数 D 值 , D 值变化反映矿体在 50~ 52 线之间变化最不 均匀 , 为确定勘探网度 和矿床经济价值评估提供有益的参考 。 关键词 : 铜矿体 ; 分形 ; 分维数 ; 矿床 品位 ; 铜陵 ; 冬瓜山 中图分类号 : P618.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5663( 2011) 02- 0168- 04
收稿日期 : 2010- 06- 20 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计算。
1 征
分形理论与矿床品位的分形结构特
大自然中处处都能看到分形的现象 , 如高倍放大 镜下的某部分海岸线的形状与整体海岸线的形状是 相似的、 闪电的每个小分叉都像是大闪电的缩小版 , 河流、 血管和叶脉也同样如此。简而言之, 分形描述 的是一类具有自相似结构的几何形体, 物体的形状与 标度无关。分形的核心为标度不变性, 即不存在特征 尺度, 在所有标度下物体的性质 ( 形状、 结构等 ) 不变 , 描述分形的唯一特征量就是分形维数 D
另外 , 分维数 D 值也可以作为评估金属矿床经 济价值的参数。对于金属矿床的评价, 要综合考虑品 位分布、 矿床规模、 开采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 , 而分维 数可以很好地反映这些方面的内容。D 值越大, 说明 品位差异越小, 矿化越均匀, 如果出现富矿体规模也 越大 , 同时勘探网度和采样间距可以适当大些, 矿山 开采相对简单, 可以减少投资 , 提高经济效益。 170
[ 1] M andel brot B B. Fract al s: From, Chance, and Dimension [ M ] . San Francisco: W H Fr eem an Co, 1977. [ 2] M andelbrot B B. Fract al G eomet ry of Nat ure[ M ] . San Fran cis co: W H Freeman Co, 1982.
[ 8] [ 3, 6]
, 分维值可以指示成矿流体
, 通过分维结构研究 , 还可以分析成矿
流体的来源及流势的强弱 [ 9] 。
2
2. 1
冬瓜山铜矿床的品位分形分析
矿床地质特征 冬瓜山铜矿床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狮子山矿田内,
是一个完全隐伏的大型铜矿床 , 是铜陵矿集区乃至整 个长江中下游成矿最大的铜矿床。 狮子山矿田处于近 EW 向的铜陵 沙滩脚基底 破碎带与顺安 N E 向复式向斜中的青山次级背斜相 交汇的部位。矿田主要出露下、 中三叠统 , 钻孔中见 上泥盆统 上 二叠统。矿田 内的褶皱、 断裂均 较发 育。其中印支期形成的 NE 向青山不对称背斜是矿 田内的主要构造 , 矿化主要发育于该背斜的南东翼近 轴部。自上泥盆统至中三叠统 , 在原生沉积间断面和 岩性相对强度差异较大 ( 如碳酸盐岩与碎屑岩) 的界 面处 , 形成了一系列层间裂隙及顺层滑脱构造, 在垂 向上构成多层顺层滑脱构造, 是控制多层矿化的重要 构造。 冬瓜山铜矿为矽卡岩型, 矿体沿与接触带垂直的 方向 延 伸, 受 控 于 石 炭 系 中、 上 统黄 龙 - 船 山 组 ( C 2+ 3 ) 碳酸盐岩与上泥盆统五通组 ( D3 w ) 粉砂岩之 间的层间滑动构造。矿床含铜平均品位为 1. 02% , 共有铜、 硫、 铁矿体 140 多个 ; 其中主矿体只有 1 个, 铜储量占全矿床铜储量的 98. 8% 。主矿体呈似层状 3. 2 铜品位分维值及其意义分析 本文采用了来自冬瓜山铜矿主矿体的穿脉、 钻孔 样品分析数据共 861 个。用上述方法开展分形分析 , 其中 r 的值由以下公式确定: r( n) = n( r m in + r m ax ) / 15 ( III) 式中 r m in 、 r m ax 为样品计算范 围内的最小和 最大 品位值 , n 分别取 1~ 15 的整数, 通过 r( n) 的改变来 求得 N ( r) 的值( 表 1) 。在双对数坐标中结果呈示如 图 2。 从结果上看 , 投点基本上位于一条直线上, 表明 该矿体的品位具有良好的分形特征 , 通过斜率求得分 维数 D = 2. 38。 分形特征可以指示矿床品位分布的空间结构性 , 169 Fig . 1 图 1 冬瓜山铜矿矿体厚度等值线图 T he iso line m ap o f orebo dy t hickness in Do ng guashan copper deposit
第 25 卷 第 2 期 2011 年 4 月 M IN ERA L RESO U RCES A ND G EOL OG Y
Vo l. 25, N o. 2 Apr. , 2011
铜陵冬瓜山铜矿床的品位分形结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孙沙淘, 刘亮明
( 中南大学计算地球科学研究中心 , 湖南 长沙 410083)
因此 , 可以认为金属矿床的品位分布具有分形的 如何求取 D 值呢 ? 用 r 表示品位, 则 N ( r ) 就是 大于等于品位 r 的样品总数, 对 1 式两边取对数, 可 得 D = - log ( N ) ) / log( r) ( II) 将 N( r) 和 r 的数值投在双对数坐标中, 如果投 点大致沿一直线分布 , 则说明品位具有良好的自相似 性, 该直线斜率的负数即为分维数 D 。 矿床的形成都经过了漫长复杂的各种地质过程, 造成了成矿元素在有限的空间内极度不均匀分布 , 反 过来 , 矿床品位的空间变化特征也反映了成矿动力学 过程中的时间演化特征。分维数 D 值的大小似乎与 金矿床的矿化类型有关, 因此可以用 D 值来定量描 述金矿床的矿化类型 的运移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