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电磁波的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电磁波的应用教案

电磁波的应用教案

电磁波的应用教案教案标题:电磁波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磁波的相关知识和实例、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电磁波的应用实例,如手机通讯、微波炉、遥控器等,引起学生对电磁波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知道这些现象背后是什么原理吗?”Step 2:概念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电磁波的概念和特性,包括电磁波的定义、分类、波长和频率的关系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与光的关系,解释电磁波是一种横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更多电磁波的种类和应用领域。

Step 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电磁波的应用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归纳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Step 4:实验设计(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2. 学生根据自己的讨论结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电磁波的传播现象,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Step 5:实验展示与分析(15分钟)1. 学生依次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演示。

2. 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和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以及可能的原因。

Step 6:知识拓展(10分钟)教师介绍更多电磁波的应用领域,如医学影像、雷达、卫星通信等,激发学生对电磁波的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Step 7: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电磁波的应用的小论文,包括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几个具体应用实例。

教学辅助: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电磁波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电磁波的教学设计

电磁波的教学设计

电磁波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并能够应用电磁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或图片引入电磁波这一概念,例如使用手机或无线电等电子产品,说明它们是通过电磁波传输信息的。

二、概念解析(20分钟)1.定义电磁波的概念:电磁波是一种能量传播的方式,是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的。

2.电磁波的分类:根据波长的不同,电磁波可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3.电磁波的特性:电磁波既能传播能量,又能携带信息,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三、实验探究(30分钟)1.实验1:利用光栅进行白光干涉实验,观察可见光的波动性和干涉现象。

2.实验2:使用光栅或狭缝片进行光的衍射实验,观察可见光的衍射现象。

3.实验3:利用遥控器等遥控设备,观察红外线的遥控原理。

四、案例分析(20分钟)以手机通信为例,讨论电磁波在通信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手机通信信号是如何传输的,了解无线电波的特性以及手机通信的原理。

五、扩展应用(2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例如医学影像技术中的X射线、微波炉的工作原理等。

理解电磁波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小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归纳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探究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并撰写一篇关于电磁波的小论文。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度、课堂讨论的质量以及实验操作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科研院所或企业,了解电磁波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教学反思: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结合实物和图片等教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特性。

初中六年级物理教案认识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

初中六年级物理教案认识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

初中六年级物理教案认识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认识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教学难点: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雷达图,向学生介绍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认知(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分类,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 实验探究(30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磁波的特性,设计以下实验:实验一:探究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材料:电脑、网络连接、音频文件、音箱、尺子、计时器步骤:1)将电脑和音箱连接,选择一首音乐。

2)将尺子放置在距离音箱一定距离的位置。

3)同时播放音乐,并用计时器计时尺子震动的次数。

4)根据计时结果计算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实验二:探究电磁波的反射材料:平滑的金属板、激光笔、白纸、直尺步骤:1)将金属板放置在桌子上。

2)将白纸固定在金属板上方,并用直尺直立在白纸上。

3)用激光笔照射金属板,观察激光反射到纸上的现象。

4)通过观察,总结电磁波的反射规律。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

4. 拓展应用(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信、医疗、天文等领域,并展示相关设备和技术的运作原理。

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总结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并进行概念梳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课后复习教材中有关电磁波的知识,了解更多电磁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电磁波的特性。

四、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电磁波五、教学反思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他们对电磁波特性的理解和记忆。

大学物理教案: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大学物理教案: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大学物理教案: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一、导入环节(约350字)A. 教学目标•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与特性。

•掌握电磁波的传播模型与传输特点。

•理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及科技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B. 导入活动1.师生互动:老师向学生提问,引出对电磁波的认知程度,例如"你们之前在哪些场合接触过电磁波?"2.实例引入:老师举例讲述手机通信、微波炉等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电磁波应用。

二、核心内容(约1800字)A. 电磁波定义及特性•解释电磁波的定义:它是由交替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所组成,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

•介绍常见的电磁波种类: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和γ射线。

•阐述不同频率/波长的电磁波对人体影响差异。

B. 电磁波的传播模型1.麦克斯韦方程组:介绍麦克斯韦方程组是描述电磁波传播行为的基本方程。

2.电磁波的传播特点:•包络面和射线图解:使用图像化方式展示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特点。

•介质中的传播:讨论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输速度和衰减情况。

C. 电磁波的应用领域1.通信技术:•无线电通信原理:介绍无线电信号的发射、接收与调制过程。

•手机与卫星通信:阐述手机通信原理、卫星通信系统及其应用。

2.辐射与医学:•X射线与γ射线:说明X射线和γ射线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粒子加速器技术:探讨粒子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肿瘤治疗中应用。

3.光信息技术:•光纤通信:介绍光纤通信系统,包括发送端、接收端及相关技术。

•激光技术与应用:阐述激光的特性和主要应用领域。

三、实践活动(约800字)A. 实验环节1.实验名称:“探究电磁波传播的频率对能量传输效果的影响”•材料和器材:发射器、接收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源。

•操作步骤:利用发射器发出不同频率的电磁波,通过接收器观察到达信号的强度变化。

•结果分析:学生进行数据整理与图形绘制,进一步理解电磁波传输中能量衰减现象。

2.实验名称:“利用光纤传输音乐信号”•材料和器材:音乐播放设备、光纤线、接收设备。

【教案】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教案】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第4节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教学设计备课人学科物理课题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包括两部分内容,即电磁波发现的历史概况、电磁波谱及其在科技和社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对麦克斯韦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由于学生存在较大的理解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好台阶,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了解。

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本节涉及的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体会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在物理学发展中的理论意义,体会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了解赫兹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贡献以及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方法。

对于电磁波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学生阅读、互动讨论为主的方式,多展示相关素材,介绍相关知识,不要求掌握工作原理。

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物质观,能用这些观念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电场、磁场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对电场的力的性质、能量的性质均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在本节中,学生要接触的电磁场不同于前面的静电场和磁场,是动态的场。

但学生在必修阶段还没有学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重点介绍电磁波产生和传播的方式,不必对理论深度有过高要求。

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发现电磁波的历史,知道麦克斯韦、赫兹等物理学家对电磁波发现做出的巨大贡献,领会在电磁波的发现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2、体验赫兹证明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存在的实验过程及实验方法,领会物理理论和实验的相互配合对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

3、了解电磁波本身是一种特殊物质,电磁波能传递能量和信息。

4、了解电磁波谱中各波段的主要特性及其在科技、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等方面的主要应用。

知道可见光是电磁波谱家族中的一个频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磁波的发现历史概况,物理理论和实验的相互配合对科学发展的巨大作用;电磁波是一种特殊物质,能传播能量和信息;电磁波谱中各波段的主要特性以及在科技、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等方面的主要应用。

九年级物理下册《电磁波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下册《电磁波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电磁波的应用和传播原理。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教师介绍电磁波的基本概念、性质,如波长、频率、传播速度等,并通过板书呈现相关公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电磁波的基本理论知识。
2.教学活动:教师结合实际应用,讲解电磁波在通信、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紫外线等。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电磁波的应用实例,如手机、电视、微波炉等,并分析这些应用对生活的影响,完成一份不少于300字的观察报告。
2.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以下问题:
(1)已知某电磁波的波长为2米,求其频率。
(2)已知某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米/秒,频率为1GHz,求其波长。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电路知识和电磁感应原理,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磁波的应用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电磁波的具体性质和实际应用了解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电磁波概念的理解程度,注意引导他们从生活实例中认识电磁波,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活动:展示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手机通信、微波炉、电视遥控器等,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亲身体验电磁波的传播和性质。
教学活动:进行电磁波传播实验,如用手机拨打电话,观察信号的传播;使用紫外线灯检测钞票真伪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磁波的传播和性质。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电磁波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电磁波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具体应用?这些应用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粤教版选修1《电磁波的技术应用》评课稿

粤教版选修1《电磁波的技术应用》评课稿

粤教版选修1《电磁波的技术应用》评课稿一、课程概述粤教版选修1《电磁波的技术应用》是高中物理选修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及其在现实生活和技术应用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程整体安排合理,内容紧凑,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创新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并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课程设计1. 知识内容设计本课程的知识内容设计合理,以电磁波的概念、特性和技术应用为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电磁波的特性参数 - 电磁波的传播和干涉衍射- 电磁波的信号传输和调制技术 - 电磁波在通信、医学影像等领域的应用课程内容安排有层次感,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知识点的连接紧密,逻辑清晰,使学生能够理解电磁波的本质和应用。

2. 教学方法设计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教学、实验教学、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探究式教学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课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现象,加深对电磁波概念的理解。

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考核评价设计本课程的考核评价设计合理,并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考核方式既包括问答题、填空题,也包括实验报告、课堂小组讨论等形式。

考核内容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多种考核方式的灵活运用,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发挥个人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充足,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等。

其中,教材准确、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相关知识点,可供学生独立学习。

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电磁波的特性和应用场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设备齐全,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电磁波的应用教学设计

电磁波的应用教学设计

《电磁波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加深电磁波知识的理解及信息时代电磁波的应用性。

一、教学目标
二、电磁波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信息,充当测量或检测工具;
三、电磁波能承载信息并传播信息,充当信息传播的媒介。

电磁波在信息方面早期的用途主要是电报、广播和电视。

电磁波可以通过“调制”,把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信息加入其中,并传到遥远的地方。

用户可以通过收音机、
三、电磁波能量特性的应用
一切电磁波都具有能量。

太阳光是电磁波,地球上大气的循环、季节的变化、昼夜温度的起伏及生物圈的循环都源于太阳光提供的能量。

太阳是地球上维持各种生命运动
高频电磁波、X射线、r射线和激光,
以具有巨大的能量,能对所照射到的物质发生很强的作用。

如X射线、r射线是医生手术治疗的强大助手。

激光除在医疗上有很大
电磁波在生产,生活,工作,科学研究,军事,交通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用途。

利用电磁波的技术仍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电磁波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空间中越来越多的电磁波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给我们带来了某些伤害,已成为一种污染。

研究表明,电磁波携带的能量也较大,是电破污染的重灾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磁波的技术应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本节通过列举电磁波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事例,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案自主了解电磁领域的发明与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通过小组分析讨论,掌握电磁波应用原理,学会用链表方式描述工作原理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教学,让学生感悟电磁波魅力,懂得尊重.热爱科学;以实例展示和讲解贯穿教学,让学生更生动地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列举电磁波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事例,让学生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发表见解;【教学难点】对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和移动电话等电磁波应用实例原理的了解;【教学策略的设计】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教学策略如下:1.设计学案——让学生能自主了解电磁领域的发明创造及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新课教学打下基础;2.小组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式的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学段落,小组讨论.分析.总结各实例的工作原理,进行汇报,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3.教师实例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配合学生的讨论汇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认知程度;4.链表展示——以链表方式展示学生的汇报总结的实例工作原理,让教学内容更加清晰.系统;5.课堂开放性讨论——通过实际开放性的课堂讨论,让学生扩宽知识面,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6.布置知识性和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以反馈教学质量。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视频,收音机一台,手机一部,实验用音频信号发生器,接收器及功放。

【教学流程图】开始.结束 教师讲授 学生小组活动 媒体展示讲授【教学过程设计】(共计2个课时)教学环节和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引入(共计5分钟)【讲故事】教师讲关于古代战争的故事,重点提及烽火狼烟和疾马传书,作为引入,介绍古代的通讯方式,并辅以图片加以展示;【提问】古代通讯方式的不便之处有哪些?认真听老师讲故事,观看图片展示,了解古代通讯方式,并加以思考,回答问题。

以故事为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通过讲解古代通讯方式,为本节内容电磁波通讯方面的应用做铺垫。

二、教学前言(共计5分钟)【提问】根据已完成的学案,请回答:那位科学家.何时成功实现了无线电通讯?【评价】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讲授】马可尼利1895年成功利用电磁波实现了无线电通讯,揭开了人类通讯史上的新篇章,电磁波最重要最广泛的应用是用来进行信息传递。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电磁波在技术方面用的实例。

学生依据课前学案汇报回答:马可尼利1895年成功利用电磁波实现了无线电通讯。

学生听讲,并记下笔记。

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该环节应用学生预习知识引出新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就感。

承上启下。

三、新课开始1.无线电通讯(共计10分钟)【展示】教师拿出教学器材收音机,向学生们展示其基本外部构造,拔出天线并打开收音机进行调频播放;【小组任务】自主阅读课本无线电通讯内容,根据教师PPT展示无线电通讯原理图片,汇报无线电广播的工作原理。

(小组代表)【评价】对学生的小组汇报予以评价,并对汇报内容予以板书链表方式进行记录与补充。

观察收音机外设,引发对其工作原理的思考。

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讨论,汇报结果:无线电广播工作原理:声信号—电信号—高频电波—(天线发送)—(天线接收)—调谐器选频—电信号—声信号学生记录笔记;真实.生动的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实例,加深知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知热情。

通过完成小组任务,加深学生对无线电通讯原理的认识,通过小组成果汇报,激发学生小组学习的成就感。

课堂即时反馈小组活动的成果,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节奏。

课堂评价是有效课堂的一部分,肯定小组成果,用板书对知识进行梳理补充,转化为易于识记的内容。

【展示】电视图片观看图片。

感官认识。

2.电视(共计12分钟)【小组任务】设问型小组活动:【依次提问】问题一:自主阅读课本电视部分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汇报电视的通过电磁波传播视频信号的原理。

(小组代表)【评价】教师予以评价,并进行板书记录和补充。

问题二:为什么电视塔要修建的很高?【评价】对学生回答予以评价,并阐述原因:通常如果用微波传输电视信号,由于微波的直线性传播方式,使得其容易被建筑物和高山阻隔,因此建立的电视信号中继站应把发射天线架设在较高的地方。

问题三:现在我们家中安装的机顶盒收为什么能收看国内和国外的电视节目?学生自学,结合教师给学生地PPT电视传播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的工作原理参考图片,进行小组讨论,汇报电视通过电磁波传播视频信号的原理,并自行以链表形式进行表述。

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得出结论,回答提问。

学生通过思考.自学.讨论回答:因为家里用的是卫星电视接收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总结汇报,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即时的评价,对学生的小组活动进行反馈,让学生对知识加以完善理解,对自我肯定。

展示电视塔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以趣味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自行找寻答案,注重培养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以致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评价】教师予以评价。

【播放】播放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全球通讯FLASH视频。

介绍三颗通讯卫星可以覆盖全球的原因。

器。

工作原理:把电磁波信号先传给同步通信卫星,然后由通信卫星把信号转发回地面,大大增加了信号的覆盖面积,因此卫星电视接受地域更广。

观看视频;学生笔记。

实际生活相联系,了解家用机顶盒与收看卫星电视节目的联系。

让学生感悟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让学生形象.动态的了解全球通讯卫星的工作方式和原理。

3.雷达(共计10分钟)【小组任务】自主阅读课本雷达部分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总结汇报雷达的工作原理。

【展示与评价】教师展示雷达测量波形图,并对学生回答予以评价,板书:雷达传递电磁波信号工作原理:发射电磁脉冲—遇到探测物—反射—接收—测定时间—确定探测物距离;根据两个脉冲的时间间隔可以直接读出障碍物的距离。

学生自主进行思考.讨论,总结进行汇报。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观看波形图,并记录笔记。

通过本堂课的第三次小组任务,锻炼学生小组间默契的配合,快速的讨论得出结论,并予以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直观图片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具象化与理论化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播放】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在战争中的实际用途。

学生观看视频,并加以思考。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移动电话(共计10分钟)【问题一】根据学案回答:移动电话的发明人.发明时间和它的作用及影响?【评价】教师予以评价。

【展示】展示实物手机,手机无线但可传递音频信号。

【问题二】根据学案内容,结合教师给出的PPT图片,请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简述移动电话通讯的原理。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通过板书对其进行记录和补充:移动电话传递电磁波信号工作原理:手机甲—无线电波—基站天线—电缆或光缆—电信局总机甲—电缆或光缆—电信局总机乙—基站天线—手机乙;(板书同时配以讲授)学生根据学案作出回答。

学生观察手机,予以思考。

学生通过观察PPT图片从而进行思考,并结合学案内容,对问题作出回答。

学生记录笔记。

该环节应用学生预习知识引出课本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就感。

加深学生从感官认识到对电磁波应用的理解。

增强学生学案的利用性,锻炼学生的思维缜密程度,同时通过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化地理解问题。

课堂上即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是体现新课标多元化评价的要求,同时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

【板书设计】题目:《电磁波的技术应用》1.烽火狼烟.疾马传书——古代通讯;2.人类通信史新篇章——无线电通讯;1985年马可尼利;3.电磁波——最广泛地应用于信息传递;4.无线电广播工作原理:声信号—电信号—高频电波—(天线发送)—(天线接收)—选频—电信号—声信号5.电视和通讯卫星的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工作原理:电磁波传播视频信号类似于传播音频信号;电视塔与卫星电视;6.雷达传递电磁波信号工作原理;7.移动电话传递电磁波信号工作原理;8.作业:见PPT【学案设计】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学案2.通过网络简要了解手机的工作原理,并说说移动电话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利与弊。

(开放性题目)电磁波的技术应用(课堂部分)1.古代的通讯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类通信史新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最广泛地应用于信息传递.4.无线电广播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电视利用电磁波传递信号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电视塔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雷达传递电磁波信号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移动电话传递电磁波信号工作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说说移动电话在生活中的利与弊?10.知识小结(自主小结并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知识拓展课外达成:参观当地电视台,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12.作业记录。

(1)阅读资料活页,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雷达;(2)列举电磁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方面;(3)谈谈你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13.学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本节内容严格依据物理教学课程标准进行编排,精彩丰富,趣味性和知识性强,通过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开展课堂互动问答,并结合课堂演示实验.媒体播放等多种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大幅度的提高。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和编排问题.学案等有助于让学生广泛地了解到电磁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物理学的发展对人类文化.人类社会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