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湿气

合集下载

关于湿气,你知道利湿化湿渗湿燥湿都有什么区别吗?

关于湿气,你知道利湿化湿渗湿燥湿都有什么区别吗?

关于湿气,你知道利湿化湿渗湿燥湿都有什么区别吗?
去湿、去湿,天天都在寻求去湿的法子,想方设法的去除体内的湿气。

但是有的时候一些方法使用不当,不但没有去除湿气,反而让湿气越来越重。

也是灰常着急。

其实,在中医里虽然都是湿,也有不一样的去法。

有的要利湿,有的要化湿,有的要燥湿,还有渗湿。

都不是完全一样的,这些都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这些都可以这样理解:
利湿——接个管子引走。

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

化湿——扔点石灰进去,咕嘟嘟地就没了。

用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芳香入脾。

例如沁元茶去湿就是利用这个方法。

渗湿——把水放在沙石地上,一会就没了。

用味淡的药物利湿的方法。

燥湿——我旁边放堆火烤着,烤着烤着也就没了。

用苦味药
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像平时吃苦瓜去湿就是这种了。

不管哪种方法,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才是王道。

对于湿寒体质可以用沁元茶去湿,湿热体质可以用怡清茶去湿。

身体的保健,从去湿开始。

生活本就如此简单~~。

关于“湿气”的小常识

关于“湿气”的小常识

关于“湿气”的小常识一、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有湿?1、头发爱出油;2、面部油亮;3、睡觉留口水(湿气饱和自行流出);4、排便粘稠(不易冲掉)且多便;5、小肚子大;6、耳内湿(耳禅湿);7、阴部潮湿。

二、“湿”是如何形成的?例如:早晨洗头未干出行,晚上洗头未干睡觉,刮痧拔罐后8小时内洗澡以及习惯性运动后大汗淋漓未消汗后沐浴的以及在浴池内刮痧拔罐的等等。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三、自我诊断体内是否有湿的方法1、起床时——看感觉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2、如厕时——看大便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

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

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

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

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重身。

3、洗漱时——看舌苔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有关湿气知识

有关湿气知识

有关湿气知识湿气是指一种特定的气象现象,它是指空气中含有相对较高水分子的状态。

可以通过不同的因素来形成不同类型的湿气,例如比较湿润的气候条件,接近水源的地区,气温较低的条件下,以及持续降雨的情况等都可能导致湿气的出现。

在人体健康方面,湿气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以下是有关湿气的知识,从中你可以了解更多关于湿气的影响、成因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治湿气的方法。

一、湿气形成的原因1、气候因素:比较湿润或潮湿的气候条件容易形成湿气现象。

2、地理环境因素:接近水源的地区,例如海边、湖畔等地,容易形成湿气现象。

3、气温因素:气温较低的情况下,空气中的水分会凝结成水珠,也会导致湿气的产生。

4、降雨情况:持续降雨的天气条件下,地面潮湿的情况比较明显,也容易导致空气湿气。

二、湿气的危害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患湿气病的人最明显的症状是四肢沉重、腰背酸痛、关节不适、浮肿、疲劳,往往伴随着口舌干燥,大汗淋漓,发热等症状。

对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2、对居住环境的破坏:长时间存在的湿气可以侵蚀木材、墙壁、地板等建筑材料,引发霉菌、细菌繁殖,会产生令人恶心的异味,危及人体健康。

3、影响物品的保存:清洁衣物在潮湿环境下很难完全晾干,长时间潮湿的衣物容易受到霉菌等微生物的污染。

湿气还会使得书籍、文件、纸张等物品受潮、发霉、腐烂。

三、如何防治湿气1、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以及时排除湿气。

尤其是潮湿地区的房屋,要经常打开窗户,通风换气。

2、加强室内阳光照射:经常让阳光进入室内,可以有效减缓潮湿的情况,抑制霉菌生长。

3、保持干燥:保持室内空气干燥,不让水份停留在地面、各角落的墙面或物品上,带跟拖把的清洁和吸水的巨型干湿两用吸尘器都是好的工具。

4、饮食方面:饮食上如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粘腻的食物,多吃些容易消化的食物,适量多饮水,有助于减轻体内湿气。

5、加强锻炼:适量增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有利于机体防御湿气。

四、结语。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

关于身体“湿气重的7大信号以及去湿方法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中医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的说法。

人如果夏秋淋雨涉水或在潮湿的环境中,湿气就会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等入侵体内,在各个脏腑组织之中“安营扎寨”,并“长期居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湿呢中医教你7招自我鉴定一下吧!1.排便粘稠粘便盆中医认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大便不成形就是中医所说的便溏,说明大肠有湿热。

除了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产生湿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得太饱或过于油腻、嗜酒、饮食不规律等,这些都容易损伤脾胃。

脾胃主管食物的消化和体内水液代谢。

脾胃受伤,运化功能就打折扣,此时再大鱼大肉地胡吃海塞,只会生湿助热,日久形成瘀滞,化而成热。

祛除体内湿热,要注重日常的调理。

2.舌苔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3.小肚子大脾湿比较常见的就是“胖子”,肥胖本身就是脾气亏虚、痰湿壅盛的表现,所以在胖人身上很容易看到脾虚和湿盛的症状,比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汗出、肢体沉重等,这是“当下的胖子”。

还有几种是“未来的胖子”。

一是贪吃寒凉、频繁进出冷饮店的人,二是贪吃油腻、频繁光顾快餐店的人,三是贪吃甜食、频繁现身甜品店的人,四是贪杯酗酒、频繁出入酒吧的人。

这都是生湿伤脾的“最佳”途径,这几类人加入肥胖的队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4.爱出油正常的头发是光泽、干爽的。

体内湿气太重,头发就爱出油;而且无论冬天还是夏天脸上都喜欢出油,摸上去能感觉到腻腻的。

这就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5.睡觉留口水成年人流口水是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见于脾胃运动功能减弱、水湿停留、脾胃湿热或胃里存食下降、胃热上蒸,即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

6.耳内湿耳内湿也就是俗称的油耳朵。

耳朵里面总是湿湿的,用小指触碰,感觉有油。

7.口臭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气主降,使饮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饮食物之精华得以营养全身”。

关于祛湿的的中医经典

关于祛湿的的中医经典

关于祛湿的的中医经典
中医认为,湿气是一种致病因素,会导致身体不适和多种疾病。

以下是一些关于祛湿的中医经典:
1. 《黄帝内经》:这是中医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祛湿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它强调了通过调理脾胃、祛湿化痰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2. 《伤寒杂病论》:这部中医经典详细描述了各种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其中也涉及到了祛湿的问题。

3. 《金匮要略》:该书是中医临床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内科疾病的诊治方法,其中包括了一些祛湿的方剂和治法。

4. 《本草纲目》:这是一部中药学经典,其中详细记载了各种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方法,对于祛湿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祛湿的方法和药物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潮湿环境等,也是预防和祛湿的重要措施。

关于湿气重的幽默回答

关于湿气重的幽默回答

关于湿气重的幽默回答你可能不需要减肥,但可能需要祛湿,或者某一个阶段你需要祛湿。

肥胖并不是人人都有,湿气却是人人都有。

现在的人,不是在祛湿,就是在祛湿的路上。

祛湿太火,所以很多人跟风祛湿,胡乱祛湿,结果湿气不但没有去掉,反而更多了。

记住一句话,祛湿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千万不要被风靡全国人人都在用的祛湿方法迷惑了双眼,只有适合你的祛湿方法才是王道。

湿气,是中医六淫之一,让我们生病的有六种外界因素,它们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湿气就是其中之一。

湿气,用最通俗地话来说,就是身体里面的水太多了,但是千万别把湿气等同于水,因为湿气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有形的就是多余的水,无形的是弥漫在身体各个部位的类似水蒸气一样的东西。

湿气最大的危害是什么?记住一句话,湿气是阳气的敌人,养生就是养阳气,湿气会阻碍阳气的运行、升发、流动,从而让我们全身的气血流动缓慢。

当你阳气不足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身体湿气太多了,当你身体湿气太多的时候一定要想到是不是阳气不足了。

湿气到底是什么鬼?湿气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鬼,它从来不单独作战,常常与风邪狼狈为奸成为风湿,与寒邪勾结成为寒湿,与热邪抱团成为湿热。

湿邪是非常顽固的鬼,顽固到什么程度呢?就像油入了面,你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简直太难了。

所以对于湿邪,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对付湿邪我们要一定要打持久战。

湿气有三大特点一定要明白,第一大就是湿气容易下沉,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湿气属于阴邪,有水的性质,所以容易下沉,喜欢侵袭阴暗的部位,比如下肢,比如关节,比较脚趾等。

湿气第二大特点就是黏腻不爽,因为湿气是一种阻碍气血运行的邪气,所以会让身体各种不爽,比如头发不爽,油腻腻的,舌头不爽总觉得脏兮兮的,口腔不爽,总觉得黏糊糊的,脸上不爽,油乎乎的,大便不爽,特别粘马桶或者不成形,还有女人的白带不爽,总之身体出现不爽利的症状都是湿邪惹的祸。

湿气第三大特点就是非常重浊,湿气是一种浊物,是一种沉重的浊物,所以会让你感觉很沉重。

人体排湿气的最好方法

人体排湿气的最好方法

人体排湿气的最好方法
人体排湿气的最好方法,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以及保
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等多方面综合措施来实现。

湿气是一种常见的体内湿气,它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排除湿气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调整饮食是排除体内湿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应该少食用湿气重的食物,如螃蟹、虾、蛤蜊等海鲜食品,以及冷饮、生冷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导致体内湿气的滞留。

相反,我们可以多食用一些利于排湿的食物,如山药、红豆、绿豆等,这些食物具有利尿、排湿的作用,有助于清除体内湿气。

其次,加强运动锻炼也是排湿的有效途径。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
速血液循环,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

尤其是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快走等,可以增强体内阳气,有助于排除湿气。

此外,适当的按摩也可以帮助排湿,比如经常按摩腿部和腰部,有助于促进淋巴循环,排除体内湿气。

另外,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也是排湿的重要手段。

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霉菌和
细菌,导致体内湿气的滞留。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避免潮湿的环境。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一些干燥剂或者空气净化器来净化空气,有助于减少体内湿气的滞留。

总之,人体排湿气的最好方法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以
及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等多方面综合措施来实现。

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这些细节,才能有效地排除体内湿气,保持身体的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排湿,保持身体的健康。

关于排湿排寒养生知识

关于排湿排寒养生知识

关于排湿排寒养生知识
排湿排寒是中医养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针对身体内湿气和寒气过重的问题。

中医认为,湿气和寒气是导致多种疾病的原因之一。

以下是一些有关排湿排寒的养生知识:
1.了解“湿”和“寒”:
●“湿”通常指身体内部的水液代谢不良,导致的水
湿停滞。

●“寒”则是指身体受到寒冷,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2.饮食调理:
●排湿:应减少生冷、油腻、糖分高的食物,增加利
水渗湿的食物,如红豆、绿豆、冬瓜、芹菜等。

●排寒:多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生姜、大蒜、桂
圆、红枣等,以温中散寒。

3.适度运动:
适当的体育活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驱散体内的湿气和寒气。

如散步、太极、瑜伽等。

4.养生茶饮:
喝一些具有排湿或温身效果的茶,如姜茶、菊花茶、苦丁茶等。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冷冻的环境中。

●确保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6.穿着保暖:
在天气寒冷时,应适当增加衣物,尤其是保暖腹部和下肢。

7.中药调理: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一些中药材来调理身体,如陈皮、茯苓、桂枝等。

8.热水泡脚:
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排除体内湿寒。

9.避免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大也会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也很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排湿排寒的方法应该根据个人体质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必要时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同时,保持平衡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湿气人体的病来源于身体内的湿气-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简介: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正文: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1)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

(2)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

(3)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

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

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三到五张才能擦干净。

(4)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粘腻性让大便粘在肠子上,被肠子吸收,而不让它排出体外。

这样,粪毒入血,百病蜂起,而一般的医生往往就病论病,而不明白病根在于体内的湿气,胡乱治疗,这是更可怕的事情。

2、看起床的状态:有的人,每天早上七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再裹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包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他体内湿气很重。

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三、排除体内湿气的方法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

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倚仗。

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呢?1、喝薏米红小豆粥(用豆浆机做):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赤小豆,是红色的,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

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

既要去湿,又要补心,还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属。

将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为人体吸收,同时不给脾胃造成多大负担。

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

关于薏米和赤小豆的消肿作用,也很有意思。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肿就是水肿。

周围十个里面起码有五六个身体发福,这也是肿,叫做体态臃肿。

在中医看来,肥胖也好,水肿也好,都意味着体内有湿,水液不能随气血流动,滞留在体细胞之间,使人体迅速膨胀起来。

水肿如此,肥胖也是如此,只不过是程度有深浅而已。

去湿性极强的药物或食物能祛除这些滞留在人体的水液,也就能消肿。

所以,治疗水肿必用赤小豆,而实践证明,薏米赤小豆粥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

尤其是对于中老年肥胖,效果尤其好。

经常有人自作聪明:我在熬薏米赤小豆粥的时候,加了一小把大米,结果粥就熬稠了,味道那叫一个美啊!我说:千万不能加大米进去!为什么?因为大米长在水里,含有湿气,湿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

赤小豆和薏米都是去湿的,本身不含湿,所以它们怎么熬都不稠,汤很清。

中医恰恰是利用了它这种清的性质,来把人体的湿给除掉。

一旦加进去大米,就等于加进去了湿气,所以整个粥都稠了。

味道虽然更好了,但对于养生来说并非好事,就因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赤小豆、薏米就都白费了,功效全无。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喝薏米赤小豆汤,有禁忌吗?其实,这个汤是养生佳品,没有什么副作用,但针对不同的人,则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加减法。

有的人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像桂圆、大枣都可以;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一些莲子、百合;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赤小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

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

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

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能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

而且,单纯的薏米赤小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它不仅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

我们就叫它薏米赤小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劳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用薏米赤小豆汤洗脸有奇效,或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

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

莲兹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

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几片生姜。

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

注意,生姜不可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

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

需要注意的是,妇女产后保养时,喝赤小豆薏米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一些黑豆。

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

可在薏米赤小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见方的小块儿,加入薏米赤小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

学会薏米赤小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2、运动排汗平衡荷尔蒙祛湿: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特别是夏天不要开空调、风扇,身体里面的汗一定要出来,否则你的湿气太重,到了冬天肯定会得病的。

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对身体是非常有益的。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

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3、用艾草:药店有卖的,点燃后在关元穴烤即可。

4、少盐,帮助肾排水5、适当午睡6、戒烟戒酒7、早上吃上三片姜8、饮食清淡适量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

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9、避环境的湿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

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不要直接睡地板。

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

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水分摄取要适量。

拔罐常识一、从起罐罐口看健康:罐口部位起罐以后出现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罐口部位皮肤发白,触之不温,发冷发凉,起白水泡,多为风湿重一些;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没有其他现象,表明多是贫血、虚寒或湿邪;如果罐口部位皮肤发白不发凉,不起白水疱,多为风寒较重;如果白疱中夹有白沫,而且留罐过程中感到痒,多为排风寒和排风湿。

第二种:罐口部位呈紫黑色,多为火毒;紫黑而暗多为气滞血瘀之象;如果发紫伴有斑块,多为寒凝血瘀之证。

紫的程度不同,表明病的程度也不一样。

第三种:罐口部位皮肤颜色没有多大变化,但起黄疱或黄绿疱和脓水及黏稠物、果冻样物,多为体内有炎症而且比较重。

第四种:罐印鲜红而艳,一般表示为阴虚,气血两虚,或阴虚阳亢之证。

第五种:罐印红而暗,多表示为血脂高,血黏度高,而且有热邪。

第六种:罐壁出现有水气,表示该部位有湿邪。

第七种:感觉拔罐部位痒,表示有风邪和湿邪。

第八种:感觉拔罐部位疼痛,表示体内有火毒。

第九种:感觉罐口部位先痛后痒,表示先排火毒,后排风寒湿邪。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罐口表现也不一样。

因人而异,因病而异。

二、拔罐的异常反应:拔罐过程中,如果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胸闷、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血压下降、脉微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极有可能是晕罐。

此时不要急于起罐,要使患者平卧,待患者气色恢复正常后再起罐。

这是因为上罐后患者风湿、风寒较重导致晕罐,如果立刻起罐,这些活动起来的风寒、风湿部分不能尽快排出,应该保持上罐状态。

三、背俞拔罐疗法:肺俞穴治疗肺疾、鼻疾。

心俞治疗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失眠、语言障碍。

肝俞治疗肝疾、目疾。

脾俞治疗消化道疾病、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

肾俞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耳聋、耳鸣、骨关节退行性病变。

厥阴俞治疗癫痫症、老年痴呆。

三焦俞治疗痹症、水肿、盆腔炎。

大肠俞治疗痔疮、便秘、腹泻、坐骨神经痛。

小肠俞治疗尿浊、口腔疾病、偏头痛。

五脏炎、口臭。

膀胱俞治疗小便异常、前列腺炎、坐骨神经痛。

胆俞治疗胆道疾病、偏头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