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有生命的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感想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心得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德国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瓦尔特.本雅明。
本雅明在艺术生产理论的建立和形成有着突出的贡献。
这部作品体现了本雅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
一、艺术是一种生产本雅明在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的艺术作品》的开篇就提到马克思在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初级阶段就对资本主义的未来就行预测。
从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是“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比基础的变革来得慢,它用了半个多世纪使生产条件方面的变化在所有文化领域中得到体现。
要作出这个说明,这就必然要涉及一些预言性的东西。
”而且还讲到他的这些艺术理论虽不能为政治服务,但是对于表达艺术政策的变革要求却很有用。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
而艺术的生产则是是属于生产力的范围。
在这里,本雅明已经把艺术的的创作纳入到生产中来。
复制,首先是一种技术。
这种复制技术是属于生产力中的因素: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种复制技术,是依托在生产工具上的。
这种复制技术大致的发展历程是铸造和制模——木刻——石印术——照相机、摄影机。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由原先的只会制造器类物品到对手稿的复制,使得人类的文明得以更好地传承。
而到了石印术的出现,使得复制技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照相机、摄影机等先进的技术诞生后,更是让艺术品的复制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也就符合了,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影响上层建筑。
二、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品的影响:艺术作品的现时现地性和韵味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具有价值性和权威性。
1、对艺术品本身而言:首先,艺术作品具有现时现地性。
现代的科技很发达,机械的复制技术能够很逼真的把艺术品复制下来。
本雅明认为,即使在最完满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品的现时现地性。
强调的是这种艺术品在其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
这种独一无二性构成了艺术品的历史。
在评价艺术作品时,把作品放到作品的创作背景来考察是否具有意义。
特定的创作背景是作品灵魂中重要的部分,也是作品的价值之一。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书笔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前言:现行生产条件下艺术发展倾向的论题是当下具有辩证性质和预言性的主题,将一些概念重新引入艺术理论中去,使它们能够纯洁地表达艺术政策中的革命要求,免于落入法西斯主义意识中。
概念(社会文化背景)机械复制: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包括载体、体裁和内容。
原真性:原真性由作品的即时即地性构成,对原真作品的技术复制削减了其权威性,又赋予其在多重现实下的活力,电影的宣泄力和破坏力便是最好的例子。
光韵的消失:传统作品的独有韵味在于绝对距离与心理感知的矛盾,而大众运动背景下的机械复制打消了这一点。
礼仪与政治:机械复制对艺术品原真性的破坏首次将艺术品从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转而投向政治领域。
新的艺术形式也不可避免地从分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为民族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所用,也不失国际化。
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艺术史可被描述为在价值天平上由膜拜向展示的移动。
社会文化背景与机械复制艺术的进步共同推进了这种发展。
而机械复制运动创造的“第二自然”逐渐强大,不再受人控制。
机械复制艺术(技术发展)摄影:人像有跨越载体的光韵,而它在照相摄影中的消失意味着展示价值首次压过了膜拜价值。
摄影所展示内容也愈发精密和强制。
永恒价值:机械复制时代的展示艺术丧失了膜拜艺术重视的永恒性,却也因此获得了可修正性。
摄影与作为艺术的电影:作为机械复制艺术的代表,电影的艺术价值在于使用复制的现实表达神秘的梦幻。
电影与检测效应:电影的艺术效果很大程度由复制现实过程中的检测者决定,而其标准是可展示性。
电影演员:机械复制艺术的一大特点是机器媒介对原真创作的创造性异化。
以电影演员为例,其形象更多由摄影机以上的电影制作机制决定,人被作为道具使用。
演员们通过摄影机与大众进行打破原真性的关联,而电影资本与大众力量的角力也决定了展示与膜拜天平的倾斜,这给法西斯艺术以可乘之机。
面向大众的展示:影音复制时代的民主政治也像艺术一样,其天平的砝码向展示移动,却也像电影艺术一样产生复杂的后果。
读《机械复制时代艺术》所想论文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所想《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一书主要探讨了机械复制技术以其冰冷的大批量复制对艺术本身具有最真实而独特的“灵光”进行了吞噬,同时以电影为例,它也阐述了这种日渐兴起的复制技术对现今艺术领域造成的影响。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书中将艺术的创造与复制有序的进行阐述,诠释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给各个阶段的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的变革,书的开端保罗,瓦雷里如是说:“我们应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会使一切艺术技术改头换面,从而推动发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变艺术本身的观念。
”从而一方面说明艺术技术在后现代艺术的厚积薄发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而其能后促成艺术领域的“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第一节,他研究了艺术作品的复制技术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人的熔铸和压模,到木刻、铜版画、石版画,这些复制技术的进步为人类传播视觉形象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
机械复制技术不仅能拓展我们视觉体验,快速、大规模的复制也有利于艺术作品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大量的机械复制艺术作品使原来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的“原真性”消失了。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就是传统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灵光”消失了。
这一概念来自本雅明对艺术作品的视觉体验以及对传统艺术的思考。
随着复制技术的愈演愈烈,机械复制在当今社会更是无处不在的,盗版cd、盗版书籍、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将复制发挥的淋漓尽致。
原创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灵光,而由其所复制出的作品却没有这样的灵性。
复制技术的出现使艺术作品丧失了其“唯一性”和“此时此地”的灵光。
现代人类的有强烈的物欲横流情愫。
希望通过实物的复制来攻克独一无二的需求。
有了这样的思想倾向,这会导致“灵光”的逐步消失,复制技术把已经被复制的东西从传统的艺术领域中抽离剥解开来,于是艺术品开始它的被“克隆”的生涯,取代了独一无二。
在现实的需要下复制品被赋予价值。
从历史性的积极层面而言,“灵光”的消失,必然是遗憾,但这是一场历史的变化,社会总是向前发展,一切旧的事物并将受到时代淘沙的洗礼。
艺术是有生命的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感想

艺术是有生命的——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感想摘要: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机械复制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双重的,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
从原理上讲,一件艺术品是可以被复制的;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有一种进步的效果。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中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而个中复制技术是对原创作品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这种艺术品本身所带的“光晕”还是会闪射出来。
我们无法否认各种复制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新的感受,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无法掩盖的。
Walter Benjamin in the works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method proposed produced works of art, it is both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both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From the principle of speaking, a work of art can be copied; Photography and film "mechanical reproductions\" have a kind of improved result. In the modern era there is life in the art of art is exist, and the copy of original works of technology is a certain impact, but this art itself with the "halo" will still ShanShe out. We can't deny all kinds of cloning technology to bring us the progress of various new feeling, but the value of art itself is can not cover up.关键词:机械复制;建设性;破坏性;生命。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读后感摘要: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表达了和法兰克福学派正统思想不一样的声音。
他试图积极地理解技术给艺术领域带来的变化,认为这是现实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催生艺术功能的转型,使其具有政治化特征,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而在这其中,摄影术和电影又是极其重要的代表。
关键词:机械复制,技术乐观主义,灵韵,艺术大众化机械复制,简而言之,就是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使用技术对艺术品达到批量生产的效果。
复制艺术活动是古而有之的,收藏家或者艺术家出于对作品的欣赏和对拥有的渴望,继而采用复制的手段来占有它。
而现代工业的发展促使一系列新技术的产生,也使艺术的复制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仅仅是少量的复制,而是大量精细的再制,这是打破传统的,所以在其现之初便受到许多的争论。
本雅明讲到,“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西总是可被仿造的。
”从印刷开始的对文字的机械复制,再到石印术的出现,形象复制成为可能,“这种复制方法第一次不仅使它的产品一如往昔地大批量销入市场,而且以日新月异的形式构造投放到市场。
”①而短短的几十年之后,摄影术和电影的发明则再一次产生了对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本雅明称这两者为“最富有启发意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并且都反过来对传统艺术形式产生了影响。
在法兰克福学派中,他们利用批判理论来分析文化的工业化,阿多诺首次提出“文化工业”这个词,并认为“文化工业是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艺术的机械复制都带有商业性质和盈利本质。
②而有人也这样批判摄影技术:“任何意欲固定影响的企图都是一种亵渎。
”在他们不接受摄影技术的表现之下,实质是他们对新事物的排斥。
而本雅明则首先认为摄影术和电影都已成现有事实,是我们的批判和排斥无法改变的,是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他对此提出一系列乐观的见解。
本雅明对摄影术的分析可以归结成一下几点:第一,手在形象复制中的作用被削减,在镜头使用下,形象复制过程大大加快。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

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本雅明的技术观——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一、绪论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之一,他对于艺术、文化与技术的关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其中,他所撰写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被广泛认为是他最具代表性和深度的著作之一。
本文将通过读解该文章,尝试理解本雅明的技术观,以及对于机械复制艺术作品及其影响的思考。
二、艺术的机械复制时代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首先提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概念,并将其与传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对比。
传统的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原创性和独特性是其最重要的品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则大大削弱了这些品质。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作品的生产过程变得可复制、可大规模生产,并且是匿名的。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再取决于其制作过程,而是取决于其真实性和独特性。
三、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通过大规模的生产和广泛的传播,为艺术作品带来了新的观众和受众。
这使得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其次,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使得原作品和复制品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本雅明认为,复制品是原作品的再现,通过复制品,人们可以更加接近艺术作品。
然而,本雅明也指出,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复制品缺乏真实性和原作品的独特性,这可能会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欣赏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四、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第二稿)》中,本雅明将技术视为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之一。
他指出,技术不仅改变了艺术的制作和传播方式,还影响了艺术的创作,甚至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雅明认为,技术使得艺术的生产过程变得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艺术家对于原创性和独特性的追求遭受到了挑战。
同时,技术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推动了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迎向灵光消失的年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上世纪30年代德国人华特·本雅明探索机械复制技术时发现,真品具有一种“灵光”,这种“灵光”无法复制。
但时至今日,欠缺灵光的复制品价格往往令人瞠目结舌。
花几十万元去买一幅由数码打印机输出的复制品,这在普通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就在不久前的华辰艺术品拍卖会上,通过爱普生“艺术微喷”技术输出的谢海龙的《大眼睛》却被专业收藏家以28万元的高价买走。
在这次“华辰2006年秋季拍卖会”中的影像类拍卖专场上,参加拍卖的133件作品中,使用爱普生“艺术微喷”技术输出的作品即占有60件。
作为国内首次举办的影像类作品拍卖会,其245万元和63.63%的成交量足以说明数码输出技术在收藏者眼中的地位。
作为这项技术的倡导者和领先者,爱普生“艺术微喷”作品通过一次次高于起拍价格数倍的成交价证明了艺术品复制领域是又一座待采的金矿。
颠覆传统的“Giclee”工艺多少年来,艺术品复制技术一直被赋予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像挂在伦敦多维茨画廊的雷诺兹版《蒙娜丽莎》,因完全依照公元15世纪时达·芬奇亲手绘制的原稿所复制,其收藏价值甚至超过了原始尺寸被人为破坏的挂在卢浮宫的原作。
从电影到小说,真真假假的关于艺术品复印的故事和传说总能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些大师级艺术家也因掌握着这项高深莫测的传统复制技术而被惊为天人。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高端数码输出技术先驱格雷厄姆·纳什(Graham Nash)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了,在艺术品复制领域使用精细的数码喷绘技术将为这一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对连续喷墨式的滚筒打印机Iris 3047的改造,以及对墨水和纸张的特殊处理,批量生产高品质输出图片的梦想终得以实现,但由于一台Iris 3047的零售价格就高达12.6万美元,过高的成本导致类似技术只能服务于极少数的高端用户,而无法大规模普及。
1991年,美国艺术品复制师杰克·杜格尼(Jack Duganne)开始尝试使用数码技术为普通用户复制艺术品,并创新地称这种手段为“Giclee”,法文的意思为“喷”。
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2、技术艺术权力本雅明关于艺术作品本质和价值的概念及其影响
其次,本雅明的思想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在当代文化 中,许多艺术作品通过复制和数字化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这种传播是否会 削弱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本雅明的观点提醒我们,虽然复制技术改变了 艺术作品的传统属性,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仍然存在。这种独特性和价 值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评估。
本雅明艺术生产思想概述
在本雅明看来,艺术生产是指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及其结果作为一种社会物质 生产活动来看待。他认为,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 变化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制作、传播和接受方式上。以下将从三个方面阐述本雅 明的艺术生产思想。
1、艺术生产的价值
本雅明认为,艺术生产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来看待,更应其文化 价值和社会功能。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的结晶,它所蕴含的审美体验、思想 启迪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是机械复制无法替代的。然而,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 展,艺术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这种价值也在逐渐贬低。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本雅明的观点。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使艺术作 品可以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这改变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传统艺术作品往往 是独一无二的,而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无限量地复制,使得艺术的 独特性消失。同时,机械复制技术也改变了观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使观众可 以更加“亲近”艺术作品。
谢谢观看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是有生命的
——读《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感想摘要: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了机械复制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双重的,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
从原理上讲,一件艺术品是可以被复制的;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有一种进步的效果。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中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而个中复制技术是对原创作品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这种艺术品本身所带的“光晕”还是会闪射出来。
我们无法否认各种复制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新的感受,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无法掩盖的。
Walter Benjamin in the works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method proposed produced works of art, it is both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both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From the principle of speaking, a work of art can be copied; Photography and film "mechanical reproductions\" have a kind of improved result. In the modern era there is life in the art of art is exist, and the copy of original works of technology is a certain impact, but this art itself with the "halo" will still ShanShe out. We can't deny all kinds of cloning technology to bring us the progress of various new feeling, but the value of art itself is can not cover up.
关键词:机械复制;建设性;破坏性;生命。
瓦尔特·本雅明, 德国人,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是本雅明的代表著作。
这篇文章主要论述了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给艺术领域带来的一系列变革。
它把艺术人从一向被人们所崇敬的神圣的“祭坛”上拖了下来,在摧毁了传统的同时使现代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价值和接受方式。
他的理论历来被称做“技术主义文论”,而此文则堪称体现其技术
主义理论的经典作品。
所谓机械复制是指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和器械对某种对象实施批量生产。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阐明了复制技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能使艺术产品大批量的进入市场;增强了艺术品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如石印术的出现使得版画能解释性地去表现日常生活,照相摄影术使得形象复制过程大大加快;促发了新的艺术类型的产生,如石印术孕育了画报的产生,而照相摄影和声音复制技术则孕育了有声电影。
通过机械复制手段批量生产艺术作品是技术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本雅明充分肯定了它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体现着某种新的东西”,诸如“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让我们从我们绵延的经验流中“苏醒”,通过摄影机将我们视觉无意识编织的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技术时代艺术接受由视觉转向触觉、由个人转向群体等等;
机械复制手段产生的艺术作品,它的社会意义也是双重的: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
也就是说,对复制技术给艺术带来的负面因素,本雅明不是没有认识到,从他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及《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中论述“灵韵”艺术时不时流露出的倾慕态度不难看出这一点。
而且他也明白打破权威和保留传统几乎是不可兼得的事情。
他认为:传统艺术应该消亡,而被一种适应进步目的的技术艺术所取代。
机械复制品着重于艺术品的展示价值,这一点与现代大众要使物在空间上和人性上更易接近的强烈愿望相契合。
因此,艺术品的展示价值替代膜拜价值的时代必然到来。
从原理上讲,一件艺术品是可以被复制的。
学生制造复制品以练习技艺,大师早找复制品以传播自己的作品,但是有一部分人制造复制品以图利。
大量恶俗的艺术品,复制或者改编自耳熟能详的名画,技巧往往拙劣至极。
此类作品拥有相当数量的接受者。
在很多家庭的客厅、学校的公共空间和企业的会议室里能看到此类作品。
依照本雅明,摄影与电影的“机械复制”有一种进步的效果。
它瓦解了艺术中的“灵光”。
所谓“灵光”,是指艺术作品的本真性、独特的在场与传统的权威性。
而在电影中,摄影机与位于演员与观众之间的剪辑者的介入,使得包围着演员的那一层神秘灵光消失了,而演员所刻画的角色的灵光也随之消失。
相应地,在观
看影片中,一种投入的但又是嬉戏的公众的占有取代了无利害关系的个人的沉思:“艺术的机械复制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反应。
对毕加索的画的反动的态度改变为对卓别林的电影的一种进步的反应。
”
艺术家以不可遏止的激情,企图凭借敏感的神经和出众的技巧,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知和表现世界,他的作品就是原创作品。
过往的大师,不但创造了新的前无古人的作品,而且启发了后来者的才思,每一代大师给人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关照世界的窗口。
很多青年人,还没有来得及建立全新而完整的系统,创造出完满的世界景象,但是凭着他们的敏感和虔诚的探索之心,作品中显现出独特的、感人的新意和创造的灵光,就像一点点烛光,仍然可以照亮一片天地,敏感的人会感知到这可贵的光芒。
这光芒就是一件原创作品的价值。
就我个人基本同意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的观点。
若把艺术生产活动看作一把刺向幽渺精神领域里的利剑,创造和复制无疑便是这把剑上的锋刃,“合之则又美,离之则两伤”。
在原初的艺术创造之后,复制如操斧伐柯,取则未远。
复制和创造,这双刃的利剑,只要挥舞得当,便能在这混沌的宇宙之中,给充满灵性的人类清理出一片诗意的空地。
在现在这个时代的艺术品中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是存在的,而个中复制技术是对原创作品有一定的冲击力,但是这种艺术品本身所带的“光晕”还是会闪射出来。
我们无法否认各种复制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新的感受,丹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无法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