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沉淀反应 [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 含量[实验材料]: 打孔器(1)将溶解后的离子琼脂冷却到4 5 °C ,加入适当浓度的抗原混 合均匀,吸取3—4毫升加在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布满载玻片 而又不流失。
(2) 琼脂凝固后制成凝胶板,然后隔适当距离打孔。
(3) 在孔内滴加待测可溶性抗体。
(4) 将凝胶平板放入带盖瓷盘中,下面垫一湿纱布以保持湿度,置 于37 °0恒温箱中2 4小时,观察沉淀环。
单向琼脂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主要用来测定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成分的含量。
在孔中加入待测抗体使其向四周扩散,经一定时间后抗体与琼脂中抗原相遇,在比例适宜处生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与抗体浓度成正比。
根据测试样品沉淀环直径的大小,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实验二[实验名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实验目的]:测定待检尿液中是否含HCG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诊断妊娠[实验材料]:孕妇尿液、非孕妇尿液、HCG 致敏乳胶抗原、抗HCG 血清、载实验一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载玻片、毛细吸管[试验步骤]: [实验结果]: (沉淀环直径) 测量沉淀环直径:毫米[实验分析]玻片等[试验步骤]:(1)取一片载玻片,标记出左右。
(2)在载玻片左侧加一滴待检尿液,右侧加一滴非孕妇尿液。
(3)在两侧尿液中分别加一滴抗HCG血清,摇动混匀2 —3分钟。
(4)在两侧液滴中分别再加一滴HCG致敏乳胶抗原,摇动混匀2 — 3分钟。
(5)观察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凝集和非凝集的描述)左侧(待检尿液侧)呈现均匀的乳状液状态,无凝集颗粒。
间接凝集抑制阳性。
右测(非孕妇尿液侧)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
间接凝集抑制阴性。
[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原理)孕妇尿液中的HCG含量显著增高。
尿液中的HCG与加入的抗HCG结合, 抗HCG被消耗,使得加入的HCG乳胶抗原不能再与抗HCG结合,不出现乳胶抗原间接凝集反应(凝集被抑制),所以液滴呈现均匀乳状液,为乳胶间接凝集抑制阳性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和要求及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要求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目的,在于验证有关理论,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无菌操作,建立无菌观点,学习和掌握有关的基本操作,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实验形式分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两种,前者主要验证理论,后者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反复练习,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从而掌握一些临床微生物学检查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此外,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验室规则及注意事项一、微生物学实验室规则在进行微生物学实验时,须时刻牢记实验的对象是病原微生物,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不仅自身有可能招致感染,且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传给他人。
因此决不能有丝毫侥幸心理和冒任何不必要的危险。
进入实验室时必须遵守下列规则。
1.进入实验室时必须穿白大衣,离室时脱下反折,白大衣要经常清洗消毒。
2.书包、衣物等勿带入实验室,必要的文具、实验指导、笔记等带入后,放在指定的地方。
3.在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和吸烟,不可把任何东西放入嘴中,也不要用手抚摸头面等部位。
4.进入实验室后要保持安静,禁止高声谈话,不准打闹嘻笑。
5.必须按照老师指定的方法,小心地处理传染性材料、培养物和污染的物质,要正确地使用存放污染器材的各种消毒容器。
6.必须谨慎操作,避免任何有菌材料的溅出,若不慎污染了工作台、手、眼、衣服和地面等处,应立即报告老师,以便及时作适当处理。
7.培养物和传染性材料须放在工作台的安全部位,尽可能保持台面的清洁整齐。
8.爱护公物,合理使用实验材料和器材,如不慎损坏了某些器具,应及时报告老师,听候处理。
9.每次实验完毕后均用消毒药水擦洗工作台面,并用紫外线灯照射过夜。
10.实验完毕后清理台面,将需培养的标本及时放入培养箱。
关闭水、电、煤气和门窗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11.离开实验室前,应用消毒液(2%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将双手浸泡5-10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名称】:沉淀反应[实验目的]:通过单向琼脂扩散测定待测血清ig含量【实验材料】:1%离子琼脂、白喉类毒素、白喉抗毒素、玻片、毛细管移液管打孔器【试验步骤】:(1)将溶解的离子琼脂冷却至450℃,加入适当浓度的抗原混合均匀,吸取3-4毫升加在载玻片上,使其均匀布满载玻片而又不流失。
(2)琼脂被固化并制成凝胶板,然后在适当的距离穿孔。
(3)将待测可溶性抗体滴入孔中。
(4)将凝胶平板放入带盖瓷盘中,下面垫一湿纱布以保持湿度,置于在370C培养箱中观察沉淀环24小时。
[实验结果]:(沉淀环直径)测量沉淀环直径:mm。
[实验分析]单向琼脂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主要用来测定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色或补体成分的含量。
在孔中加入待测抗体使其向四周扩散,经一定时间后抗体与琼脂中当抗原相遇时,以适当的比例形成白色沉淀环。
沉淀环直径与抗体浓度成正比。
根据测试样品沉淀环直径的大小,可从已知的标准曲线中查出样品中抗体的含量。
第1页,共6页实验二【实验名称】: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实验目的]:测定待检尿液中是否含hcg(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诊断妊娠[实验材料]:孕妇尿液、非孕妇尿液、hcg致敏乳胶抗原、抗hcg血清、载玻电影等[试验步骤]:(1)做一张幻灯片,在左右两边做标记。
(2)在载玻片左侧加一滴待检尿液,右侧加一滴非孕妇尿液。
(3)在两侧尿液中分别加一滴抗hcg血清,摇动混匀2-3分钟。
(4)在两侧液滴中分别再加一滴hcg致敏乳胶抗原,摇动混匀2-3分钟。
(5)观察判定结果。
[实验结果](关于凝集和非凝集的描述)左侧(待检尿液侧)呈现均匀的乳状液状态,无凝集颗粒。
间接凝集抑制阳性。
右测(非孕妇尿液侧)出现明显的凝集颗粒。
间接凝集抑制阴性。
[实验分析]:(结合实验原理)孕妇尿液中hCG含量显著升高。
尿液中的hCG与添加的抗hCG结合,消耗抗hCG,使添加的hCG乳胶抗原不再与抗hCG结合,乳胶抗原无间接凝集反应(凝集被抑制)。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一、免疫学部分
实验一
三、血清中Ig的测定
1.原理
2.结果
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画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五、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原理
2.结果与分析(画图)
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1.原理
2.结果与分析
七、豚鼠过敏性休克试验
1.原理
2.结果与分析
八、常用生物制品的种类
1.死疫苗
2.活疫苗
3.血清制品
4.其它
二、微生物学部分
一、革兰染色结果
混合菌液(1000X)
葡萄球菌:革兰染色性
大肠杆菌:革兰染色性
二、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
葡萄球菌链球菌
1000X 1000X
痢疾杆菌霍乱弧菌
1000X 1000X
三、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
1000X 1000X
伤寒杆菌的鞭毛
1000X。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前言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必设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及实验教学在学科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设置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而且要学习和掌握各项基本技能。
本书结合中药学专业的教学工作实际,编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并附有一定量的思考题。
本书依教学进程安排实验次序,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学时:4学时形态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实验一细菌分布检测、理化及药物因素对细菌影响的检测(一)细菌分布的检测【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2.熟悉细菌菌落的观察及计数方法。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人体的分布,增强无菌观念。
【实验原理】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细菌存在。
通过本次实验理解微生物学科实验中强调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和感染的重要性,为今后在医疗实践中建立牢固的无菌观念打下基础。
【实验仪器、器材与试剂】1.实验仪器和器材:无菌平皿、普通琼脂平板、血平板、高层琼脂培养基、微波炉、无菌吸管、胶帽、酒精灯、打火机、无菌试管、试管架等。
2.实验试剂:自来水或纯净水、生理盐水等。
【实验项目、方法与步骤】1.空气中细菌分布的检测——沉降法(1)取一个普通琼脂平板并作好标记。
(2)置于实验室某处,揭开盖。
操作时不要用手接触培养基,以免造成结果误差。
(3)让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30min,然后盖好皿盖,置37℃生化培养箱内培养18~24h。
(4)取出观察并纪录结果。
2.水中细菌分布的检测——倾注培养法(1)取已灭菌的吸管,套上胶帽。
(2)右手持吸管带胶帽的一端,其余部分迅速通过火焰,以杀灭吸管表面可能存在的细菌。
(3)以挤压胶帽的办法,吸取1ml自来水或纯净水,置于无菌平皿中(注意:不要错放入平皿盖内)。
(4)取已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手握感觉热而不烫手)的高层琼脂培养基,迅速倾15~20ml 入已盛有1ml待测水的平皿中,立即加上平皿盖,在实验台上轻轻水平摇动,使琼脂与水样充分混合,静置于台面,等待琼脂凝固。
微生物实验报告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一)掌握一般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及要求,掌握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熟悉一般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和各种器皿灭菌方法。
(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及油镜的使用方法,并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反应特性。
(三)掌握学习用微生物学原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用品(一)器材量筒、烧杯、电子天平、漏斗、三角烧瓶、空试剂瓶、玻璃棒、玻璃平皿、刻度吸管、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剂瓶瓶塞、扎绳、放大镜、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载玻片、火柴、吸水纸、剪刀、记号笔、接种环、注射器、镊子、钳子、毫米尺、培养箱、水浴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油镜(二)试剂及材料肘胨、蛋白胨、猪胆盐、氯化钠、琼脂、乳糖、0.01%结晶紫水溶液、0.5%中性红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氢氧化钠、盐酸、牛血清、革兰氏染色液、蒸馏水、小白鼠、病猪内脏三、实验步骤(一)培养基的制备(所有用到的器皿都已121℃高压灭菌15~30min,倾注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并放在无菌操作台内)1、麦康凯培养基(1)组成:蛋白胨17g、肘胨3g、猪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7g、乳糖10g、0.01%结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红水溶液5ml、蒸馏水1000ml (2)方法:将蛋白胨、肘胨、猪胆盐和氯化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7.2。
将琼脂加入600ml蒸馏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热熔化。
将两液混合,分装于烧瓶内,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
待冷却至50 ~ 55℃时,加入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摇匀后倾注平板。
注: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配好后需经高压灭菌。
2、血清平板(1)组成:营养琼脂、牛血清(2)方法:将灭菌的营养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45~50℃时,加入牛血清,并混匀,倾注平板。
注:不得将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灭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大纲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40921105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实验学时: 26学时学分: 1.5适用专业: 护理学本科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是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加深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作风, 以及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也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其他医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实验内容, 明确实验目的、原理、方法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保持思路清晰。
2.在实验过程中, 应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并要注意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时间。
3.认真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对于当时不能得到结果而需要连续观察的实验, 则需要记下每次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以便分析。
4、在微生物学的整个实验过程中, 应严格加强“无菌观念”的培养和训练。
5、每次的实验结果, 应以实是求实的科学态度填入实验报告, 力求简明准确, 并及时汇交教师批阅。
如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符, 应分析原因, 训练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1.实验项目名称: 溶菌酶的溶菌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制备含溶壁微球菌的琼脂平板。
(2)打孔凝固后, 用打孔器打孔, 孔间距1.5-2cm。
(3)加样周围四孔分别加入5.25.100、500μg溶菌酶标准品。
(4)结果观察各孔周围溶菌情况, 测量溶菌环直径。
实验项目二1.实验项目名称: 白细胞吞噬试验2、实验内容提要:(1)吸取肝素加于凹玻片内。
(2)取耳垂血0.04ml, 放在有肝素的凹玻片内, 摇匀。
(3)取葡萄球菌培养液0.02ml加于有抗凝血的凹玻片内, 摇匀。
(4)将凹玻片直于湿盒中, 37℃30分钟, 每10分钟摇匀一次。
(5)取一滴全血菌液混合液, 置载玻片上, 推片, 待干。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实验PPT免疫试验3

转化率﹦
转化的淋巴细胞数(过渡型、淋巴母细胞、有丝分裂相)
×100%
转化的+未转化的淋巴细胞数
正常成人转化率为:60%~80%,﹤50%视为降低
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T细胞
PHA
刀豆素A (ConA) 美洲商陆(PWM)
淋巴母细胞
(体积增大,形态不整齐,核 大,松散,有核仁,胞浆变宽,
出现空泡)
Ag刺激T淋巴细胞转化各期形态
常用的丝裂原:
植物血凝素(PHA) 刀豆素A(ConA) 美洲商陆(PWM)
方法: 1.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
方法:
2.将分离的血淋巴细胞+PHA→混匀,37℃孵育72
小时→低速离心取培养液涂片染色、镜检,分别
计数转化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过渡型母细胞
和核有丝分裂相细胞)和成熟的淋巴细胞,共计
数200个细胞。并计算转化率。
Ab 载 体
反应结果
有 不需要
无
凝 集 素
需要 (致敏颗粒)
肉眼可见 凝集块
有 无
需要
无
(致敏颗粒)
有
报告方 式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反应名称
支撑物的 特点
观察现象
意 义
双扩
琼脂凝胶
中不含抗 沉淀线
沉 对流电泳
体
定 性
淀
反
应
单扩
沉淀圈
琼脂凝胶
定
中含抗体
量
火箭电泳
沉淀峰
扩散条件 37℃~36h
2、毒素中和试验
细菌毒素与抗毒素中和试验。 常见用于诊断风湿病抗“O”试验。
原理: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溶血毒素“O” (SLO )能 刺激机体产生抗O抗体(ASO),于感染后2~3周至病愈 后数月到一年可检出高于正常值的SLO抗体(1:400以 上)。SLO与相应抗体作用时会因毒性被中和而失去溶血 活性。因此,可通过该方法测定AS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实验指导目录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学检测(2学时)实验二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2学时)实验三肠道致病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4学时)实验四抗酸染色(2学时)实验五寄生虫学实验(2学时)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实验序言本实验在于使学生加深和巩固课堂内容,并在掌握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微生物与寄生虫学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无菌概念,培养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有关的疾病诊断与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实验指导共包括五个试验项目,共计教学12学时,按教学计划及大纲要求供我院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学专业、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等专业学生使用。
实验室规则本门学科实验的对象大多是病原微生物,如果不慎发生意外,不仅自身可能遭致感染,并有可能将病原微生物传给他人。
因此,进入实验室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 非实验必需物品,不准带进实验室。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按规定就座,保持肃静。
3.上实验课要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不得高声谈笑及乱动物品,禁止吸烟和进食。
4.实验时听从老师指导,牢固树立无菌观点,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若发生菌液污染,损坏物品等事故,应立即报告老师及时处理。
5.实验中用过的染菌器材如吸管,试管和用过的玻片等应及时放人含有消毒液的容器内,不得放在桌上,也不可在水槽里冲洗。
6.爱护公物,节约使用实验材料;注意安全使用水、电、煤气。
7.实验完毕,按要求整理器材物品,打扫卫生。
脱下工作服,消毒洗手后,离开实验室。
8.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报告要求简洁扼要,字迹清楚,画图力求正确、客观。
实验一微生物的形态学检测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弧菌)。
2、掌握革兰氏染色的操作方法。
3、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特别是油镜的使用和保护;4、熟悉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保护1、原理:在一般微生物学实验中最常使用的是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油镜。
油镜镜头透镜很小,进入镜筒的光线很少,使用时为了增加亮度,必须在标本玻片与油镜头之间,滴加香柏油,因为香柏油的折光率与载玻片相似,这样就可使通过聚光器进入载玻片的光线不会因折射而散失,几乎全部进入镜筒内,使视野明亮,物象清楚。
2、材料与试剂生物显微镜及香柏油、二甲苯、标本片等。
3、操作步骤(1)坐姿:使用显微镜油镜时,必须坐端,镜体保持垂直位,不要使载物台倾斜,以免香柏油或悬液标本流出。
(2)识别油镜头:油镜头上一般刻有“X 100”,“Oil”,“HI”等标记。
(3)对光:用低倍镜对光,检查染色标本时光线宜强,要抬高聚光器,放大光圈,取得最大亮度。
(4)滴加香柏油:将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固定好。
滴加香柏油1滴,换油镜检查。
(5)找焦点:将油镜移至中央对准标本,从侧面注视镜头,并缓慢转动粗螺旋,使物镜筒下降,直至镜头浸于香柏油中并几乎接触到标本为止。
然后将视线移至目镜,一面观察一面向上慢慢转动粗螺旋,待看到模糊的物象时,即改用细螺旋,调节焦点以寻求清晰的物象。
(6)清洁保养:镜检完毕,将镜筒升起,取出标本片,用镜纸将镜头上的油擦净。
若油已干,可用擦镜纸蘸少许二甲苯擦去油迹,再用擦镜纸揩去二甲苯。
然后,将聚光镜降下,各物镜呈“八”字形,套好保护套。
(二)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1、原理G+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且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渗入脱色。
G-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薄),且脂质含量多,乙醇溶解脂质后易渗入细胞而脱色。
G+菌菌体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碘、结晶紫牢固结合,使已着色的细菌不被乙醇脱色;G-菌菌体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小,易被乙醇脱色。
G+菌等电点比G-菌低,在同一pH值条件下阳性菌比阴性菌所带负电荷要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晶紫)结合牢固,不易被乙醇脱色。
2、材料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培养液、接种环、酒精灯、革兰染色液(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复红或沙黄染液)。
3、操作步骤(1)标本片制备①取干净载玻片l块,用玻璃铅笔划一个区域。
②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挑取少许菌液于区域中涂成一薄层,接种环在火焰上烧灼灭菌。
③在室温下自然干燥。
④将玻片通过火焰3次固定标本,自然冷却。
(2)染色①初染:在固定好并已冷却的涂片标本上滴加结晶紫染液,要盖满菌膜。
约1分钟后用细水流从玻片的一端把游离的染液洗去。
②媒染:滴加卢戈碘液数滴,作用l分钟后,轻轻水洗。
③脱色:在玻片上加95%乙醇2~3滴,并轻轻转动玻片数秒钟,使玻片倾斜让乙醇流去,如此重复数次,直至流下的乙醇几乎无色或稍呈淡紫色,流水冲洗。
④复染:滴加稀释复红染液数滴,作用1分钟后流水冲洗。
染色完毕,用吸水纸将标本片吸干,玻片上滴加香柏油,油镜观察。
(3)结果判定:染成紫色者为革兰阳性(G+)菌,染成红色者为革兰阴性(G-)菌。
(三)细菌的基本形态(示教)油镜下观察:球菌(葡萄球菌)革兰染色片、杆菌(大肠杆菌)革兰染色片、弧菌(霍乱弧菌)革兰染色片,注意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和染色。
三、作业1、绘出示教镜下细菌的基本形态(注意标明菌名、形态、排列、染色性)。
2、革兰氏染色结果(1)、用红蓝铅绘制出镜下所见两种细菌的形态(注意大小、形态、排列和染色性)。
(2)、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意义。
四、思考题1、试比较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实验二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掌握细菌常用的接种方法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细菌的三种特殊结构。
2、熟悉常用人工培养基的种类,实验室常用消毒和灭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3、了解常用人工培养基的制备方法、细菌在自然界和人体的分布特点。
二、实验内容(—)常用培养基的制备方法1、原理:培养基是用人工方法制备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培养基按其物理性状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三种。
2、材料与方法:(1)肉汤培养基①成分:新鲜绞碎牛肉50g(或牛肉膏0.5g),蛋白胨lg,氯化钠0.5g,蒸馏水100m1。
②方法:取新鲜牛肉50g去脂肪、筋膜,绞碎。
加水100rnl,搅匀,置冰箱过夜,次日取出,煮沸半小时,用脱脂棉和纱布过滤,并补足水分至原来的量,即为牛肉浸液。
再加人蛋白胨、氯化钠,加热使之完全溶解,调整pH值至7.6~7.8,煮沸10分钟,过滤,分装,高压灭菌后备用。
(2)琼脂培养基①固体培养基:在肉汤培养基中加人2%~3%琼脂,融化后调整pH值至7.6~7.8,分装,高压灭菌,在室温下凝固即为固体培养基,有平板、斜面和琼脂高层等数种。
②半固体培养基:如果在肉汤培养基中加人的琼脂量为0.3%~0.5%,如上炮制,灭菌后取出直立冷却,即为半固体培养基。
③血液琼脂培养基:有些细菌营养要求比较高,在普通的琼脂培养基上不能很好生长,需用血液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
将预先制备好的普通固体培养基100ml加热融化,待冷却到50℃左右时,用无菌操作法加入8~10ml的脱纤维兔血或羊血,混匀后倒入无菌平皿或试管中,冷却后即为血平板或血琼脂斜面培养基。
(二)细菌的培养技术(技术操作)1、材料:普通液体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大肠埃希菌与葡萄球菌混合菌液、大肠埃希菌斜面培养物、酒精灯、接种环、恒温培养箱。
2、操作步骤:细菌的接种方法因各种培养基的不同而异。
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1)液体培养基接种法①用灭菌接种环取细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培养物少许。
②按无菌操作法将沾有细菌的接种环在倾斜的接近液面的管壁上轻轻涂抹研匀,试管直立使沾附在管壁上的细菌混人液体即可。
③接种完毕将试管置37℃培养24小时,观察上述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状况。
(2)平板划线接种法:本法要求通过划线将混杂的细菌在平板上分散开来,并在平板上长成菌落,以达到分离培养获得纯培养物的目的。
具体的方法有两种:①平行划线法:左手斜持平板底,右手持接种环。
接种环在火焰上灭菌,冷却后,沾取菌种,先在平板的一端涂开,然后由此开始向下平行密集划线,约占平板的一半。
将平板转180°角,从平板的另一端开始平行密集划线,直至划满平板的剩余部分。
置37℃温箱培养。
②分区划线法:右手将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沾取少许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左手拿平板略打开,将标本涂于平板表面的一侧边缘,运用腕力连续划线(要密但不要重叠,不要划破培养基),划线范围约占平板面积的1/4。
将平板旋转约90°,接种环经灭菌、冷却后,通过第一次划线区2~3次。
再作同样划线又占平板面积约1/4。
重复上述操作,划完整个平板。
将平板放在37℃温箱内,18~24小时后观察各区细菌生长情况,有无单个菌落,以及菌落的颜色、形态等。
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的菌落特点。
(3)半固体接种法:左手持半固体培养管,右手持接种针,火焰灭菌冷却后,挑取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垂直刺入半固体培养基中心,至近管底处,然后循原路退出。
塞上硅胶塞,接种针重新灭菌。
接种完毕,于37℃培养18~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比较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三)细菌生长现象(示教)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及痢疾志贺菌在各种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和特点。
1、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情况(1)表面生长:液体清晰,细菌生长在液面形成菌膜。
如枯草杆菌。
(2)混浊生长:液体均匀混浊,或有少量沉淀。
如大肠埃希菌。
(3)沉淀生长:液体清晰,细菌生长在管底,形成沉淀。
如链球菌。
2、在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1)菌落:将细菌划线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经18~24小时培养,由单个细菌繁殖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观察时要注意菌落的大小、形状、表面性状、边缘是否整齐、透明度、颜色等,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3、在半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有鞭毛的细菌,由于能运动,在半固体培养基内沿穿刺线弥漫性长,使穿刺线变的模糊不清,出现试管刷现象。
无鞭毛的细菌,因为不能运动,接种后仍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与周围界限清楚。
(四)微生物的分布检测(讲解并指导学生操作)1、空气中细菌的检查(采用沉降法)取无菌普通平板1只,置一处,启盖约15分,再盖上,37℃培养24h,取出观察有无细菌生长。
2、皮肤表面、水中细菌、75%乙醇消毒试验检查(采用涂抹法)在普通培养基上分区后,直接用手指在无菌平板表面轻轻涂按1处,之后用自来水洗手指在平板表面2处轻轻涂按,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手指后,手指在平板表面3处轻轻涂按,37℃培养24h后,取出观察有无细菌生长。
3、咽喉部细菌检查用无菌棉拭子在咽喉部涂抹后,涂在血平板上,37℃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注意平板上菌落种类及是否溶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