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业课件

合集下载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PPT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精品PPT课件
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它们都是人 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比如希腊的巴特农神庙, 埃及有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巴黎的圣母院, 而我 们中国又有什么伟大的建筑呢?(万里长 城,秦始皇兵马俑、圆明园等)其他的尚且还 在,而其中曾经被赞誉为“万圆之园”的圆明 园现在却只留下些断壁残恒……这不单是中国 人民的损失,还是世界人民的损失。今天就让 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写的关于圆明 园的文章。
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称为
梦幻仙境的圆明园,被称为艺术瑰宝的圆 明园,经历了莫大的耻辱:1860年英法联 军冲入圆明园,能拿走全部拿走,10000多 名强盗个个满载而归;不能拿走的全部毁 掉,3500名强盗手持火把到处焚烧,熊熊 大火燃烧了整整三天,余烟一个月都没散 去,圆明园只剩残垣断壁。“一炬毁名园 ,千古江山留恨迹”。
合作探究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统治者又是 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法兰西和英吉利。 统治者分别是拿破仑皇帝和维多利亚女 王。 这样说揭示了英法联军的强盗本质,使 世人看清其掠夺者的丑陋面目。
合作探究
文中的两个强盗都做了哪些事情?请 你概括举出。
两个强盗进入圆明园,一个强盗洗 劫,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 可以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 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最后,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另一个 装满了箱箧。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的博大胸 怀和高尚品格。 2、体味本文鲜明的语言特色。 3、珍视人类的文明成果,尊重人类的文明 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19世纪 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 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 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 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 爱制“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 面人》《九三年》等。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其二,作者敢于对政府的错误进行批判,并 且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 把这份战利品归还中国,是为国家的长远计划, 也是爱国的体现。
其三,作者的爱国主义并不只站在狭隘的民 族观上,而是站在人类文化历史角度上看待劫掠 圆明园问题,是人道主义的体现,与爱国主义并 不相悖。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 怎样的人?
作者是一个具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 知,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随堂练习
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1、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 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 巨大!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 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 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作者用反语活画出了强盗的丑态,讽刺了侵略者 的卑劣行径,彻底揭穿了他们强盗的面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走近作者
【维克多·雨果】(1802— 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 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 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 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 制“恶”。
【代表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 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1.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 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 的主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他这 样是否不 “爱国”?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并非不爱国。 其一,在文中,作者说“治人者的罪行不 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 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可见,作者清楚地知 道这是政府的错误,而非法兰西人民的错误, 以正当的理由为人民辩护正是作者爱国的表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精品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精品课件

1. 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在信的开头并不是开门见山地说明自 己的态度,而是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具有极浓 的讽刺意味。这样写设 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 往下看,更能宣泄作者 愤怒的感情。
重点品析第3-5段
2. 作者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有什么作用? 【答案】赞美圆明园的美好秀丽,突出圆明园 的世界地位和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以“美” 衬“丑”,突出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
5.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有什么表达 效果?
【答案】“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这两句话运 用反语讥讽英法两个强盗抢劫了大量财富,干 出了历史上罕见的破坏人类文明的罪恶行径, 蕴含着无比愤慨的情感。
阅读方法解密
反语表达效果分析法。 反语的作用是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 性或更加强烈地表达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这里 神庙、埃及金字塔、 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相提并论有何作用?
【答案】把圆明园与巴特农神庙、金字塔、斗兽 场、圣母院相提并论,突出圆明园在世界艺术 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也反映了作者对圆明园这 一世界奇迹的无比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热爱。
4.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独句段作用分析法解答。这句话独 立成段,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在内容上和前一段 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在结构 上起到过渡作用。这样一座神奇秀丽的园林建筑为什 么消失了呢?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从而过渡到对奇 迹消失的原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叙述上来。 [本册书《囚绿记》中也用到了此方法。]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40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40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0
一课一法
运用对比手法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对比要鲜明,所选事物要有比较点。 2. 对比方式要灵活,可运用插叙的手法,将前后发生巨 大变化的事物进行对比,也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直接展现。
21
一课一法
一例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 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 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 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导入
18世纪的中国历经康雍乾等数代帝王的苦心营造,一座辉煌 的“万园之园”展现在世人面前。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却使这 座名园化为灰烬,仅留下几根石柱见证这段屈辱的历史。造成这 一浩劫的是当时的英法联军。这时候,欧洲 有一位伟大的文豪 站出来愤怒谴责这两个国家制造的这一暴行,义正词严,大义凛 然,发出了正义的呼声,举世震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雨果 的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5
预习资料速查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19
者 简
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介 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其代
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
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诗集《光与影集》,书信《就英法联军远
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和短篇小说
《“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1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 一 课 时
2
学习目标
阅读目标
1 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语言。
2 了解这封书信表达的观点,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信件的整体结构紧凑,每个段落都 有明确的主题和内容,使得读者可 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信件的内容 。
03
文本解读
第一部分:从圆明园到万园之园
总结词
赞美、自豪、雄伟壮观
详细描述
圆明园被描述为“万园之园”,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巅 峰之作,作者对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自豪地称其为“人 间奇迹”。
总结词
对比、反差、荒凉破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 特勒上尉的信》优秀课件
2023-11-06
contents
目录
• 导入新课 • 整体感知 • 文本解读 • 重点难点突破 • 拓展延伸 • 作业布置 • 教师寄语
01
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
19世纪末,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势衰微,欧洲列强纷纷侵略中国。法国和英 国为了掠夺中国的财富,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了掠 夺和焚烧。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信 中以悲愤的笔触谴责了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表达了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和敬意。
Hale Waihona Puke 写作背景介绍• 18世纪末,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势衰微,欧洲列强纷纷 侵略中国。英法联军对中国的圆明园进行了掠夺和焚烧,这 一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谴责。伏尔泰作为一位著名思 想家和文学家,通过巴特勒上尉的视角,写下了这封信表达 了自己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谴责和抗议。
06
作业布置
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全文
总结词
理解信件内容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认真阅读雨果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件全文,了解信件 背景、内容和观点。通过细致的阅读,学生可以理解到雨果 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行为的谴责,以及对东方艺术和亚洲文 化的尊重和保护。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63张PPT)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共63张PPT)

辞,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真的会给
予他赞美吗?
今天,就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举步断壁残垣之间,叩响历史沉重的回
音,去聆听遥远的国度震憾人心的质问。



巴 特 农 神 庙
希腊巴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年,经历了两千多年后,雅典 守护神雅典娜高达12米的巨大金像早已不知所踪,只剩下46根高 达10米的那多立斯式圆柱坚守在那里,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九版 上《语就文英九法上联第7军课远《征就中英国法给联巴军特远勒征上中尉国的给信巴》特P勒PT 上课尉件的 信》课 件( 共4 6 张P P T )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欧洲。”
以漫画的形式 形象再现强盗相互 勾结的丑恶嘴脸、 肆意掠夺的卑鄙行 径,讽刺力强。
人 部教 编部 版编 九版 上《语就文英九法上联第7军课远《征就中英国法给联巴军特远勒征上中尉国的给信巴》特P勒PT 上课尉件的 信》课 件( 共4 6 张P P T )
细读感悟
在雨果心目中,圆明园具有的地位
世界奇迹 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 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各国人民而建 亚洲文明的剪影
……
2.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高度评价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 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 荡然无存,更能揭露英法联军的罪恶,激起人们对 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作者先交代了写作缘由,然后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 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2、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 园的美。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 有怎样的地位?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件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民 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整体感知
5、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
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
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2)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 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作为侵略者之一的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 国的所谓“胜利”捧场。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于 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 尉的信》,表达了自己的愤慨。
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由于政治和文学方面的贡 献突出,在法国有很高的威望。代表作品有《巴 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九三年》 等。
恍如(huǎng) 琉璃(liú) 惊骇(hài) 瞥见(piē) 晨曦(xī) 缀满(zhuì) 规模(mó) 给予( jǐ)
当堂检测
3、反语,是一种修辞手法,就是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下面各项中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是D(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 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C.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 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深入探究
1、文中第一自然段,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体面” 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深入探究
2、“丰功伟绩!收获巨大!”该句运用了什么 手法?表达了什么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

【箱箧】箱子。
整体感知
PART ONE
整体感知
Word accumulation
思考1:读文章,说说针对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巴特勒上尉 的态度如何? 他写信给雨果的目的是什么? 雨果的态度如何?
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的!是文明对野蛮所 干的事情!我们将把这次胜利果实在杜伊勒 宫里展出,敬请光临。
强烈谴责 两个强盗:一个洗劫,一个放火!是野蛮对 文明所干的事情!
了雨果怎样的立场和态度?
“干干净净”是反语,暗指法国政府入侵中国,焚掠圆 明园是卑鄙的强盗行为。
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 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政府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中国人民 的财物归还给中国。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具有苏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和 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壹 作者是如何描述他心目中的圆明园的?
圆明园是空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一座言语无法形 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作者用大理石,玉石,青 铜,瓷器,雪松,宝石,绸缎,神殿,后宫,城楼,神像, 异兽,琉璃,珐琅,黄金,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等无数华贵的象征, 铺就了一张华贵的想象画面,构成他心中的圆明园。正如他 所说“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空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 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作者将英法联军比喻为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并环绕该 比喻展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劫掠圆明园事件的强盗行径。
伍 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 的语言,但是却到达了强烈谴责的效果。为什么?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者的情感 表达效果,加强了谴责效果。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 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 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英法联军劫掠行 径的本质是丑陋的,但是却表现得如此“风光”,作者正是 抓住了这一特征,运用反语的修辞,表现了英法联军不以为 耻反以为荣的丑陋,强化了谴责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