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中药营养素的区别.
从药食同源理解药与营养素

从药食同源,理解药与营养素在五千多年的远古时期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那时人类的生活十分艰苦,传说中的远古太阳神---神农氏看到普天之下的人们经常遭遇疾病的折磨,而自己却束手无策便日渐心生忧愁。
于是他决心去尝遍百草以探索药物知识来为人们解除病痛之苦。
后来便有了《神农本草经》。
而这为中医学的“药食同源”理论打下了千年之久的基础。
引用《淮南子﹒修务训》中相关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干枯,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时代药与食物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也反映出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药食同源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药食同源”顾名思义,食物即药物,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它们之间并无绝对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运用到食物中认为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经验的积累,药食开始分化,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几千年前我们老祖宗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同源不等于同效,其主要区别简析如下:一、有毒与无毒之分:这是食品与药品的主要区别。
食品是无毒的,可以放心食用,而药品是有毒的,不能随便服用。
常言说:“是药三分毒”,食品包括营养补充食品,不是药,但是它比药强,没有副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二、有治病与防病功效之别:药品只有治病功效,没有防病之能;而营养补充食品既有防病之效,又有治病之能。
所以说它比药强。
三、有能否常吃之微:药品有病才能吃,没病不能吃,更不能无病乱吃药;而营养食品有病无病都能吃。
可以针对身体需要情况经常补充。
从药品与食品两方面追根溯源则两个问题需要弄清楚,首先,从严格意义上讲现代医学只是急救医学,其次,营养学是预防医学。
急救的意思,就是当你的胳膊骨折了,你应该找的是医生,营养学帮不了你的忙,可是如果你得了慢性病,你去找医生他也很愿意帮你,可是并不见得有真正的效果。
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应用对比

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应用对比中医养生和西医营养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分别在养生和饮食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指导原则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就中医养生和西医营养学的不同特点、应用领域以及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医养生的特点及应用领域中医以整体观念看待人体,追求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协调。
养生即通过调节饮食、生活方式和内外环境来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强调的是“治未病”,即在人体出现疾病之前通过均衡饮食、适当的运动以及中药调理等方式提升人体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养生的应用领域中,中医师通过辨证论治方法分析人体气血、阴阳、虚实等状况,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
比如,根据体质强弱可以采取相应的补益或减散措施,调节营养摄入平衡。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个体化,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环境差异制定养生方案。
二、西医营养学的特点及应用领域西医营养学是指通过对食物中所含营养成分的研究,以及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需要和代谢过程进行研究,从而达到保持和改善人体健康的目的。
西医营养学主要研究人体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需求和摄入量。
在西医营养学的应用领域中,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进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如推荐摄入量、营养素的比例和分布等。
营养学家还会根据个体的特殊情况,如孕妇、老年人、运动员等,制定相应的膳食方案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三、中医养生与西医营养学的对比1. 理论基础:中医养生以阴阳和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追求身心的平衡。
而西医营养学则以现代营养学为基础,注重研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更加注重个体的体质和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而西医营养学更加倾向于制定普遍适用的膳食指南和推荐摄入量。
3. 思维方式: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念和防病治未病的理念,关注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
西医营养学则更加注重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在人体中的代谢和作用。
中医营养学

微量营养素之维生素
2、维生素(脂溶性、水溶性)
脂溶性:A、D、E、K 主要分布于细胞膜上 水溶性:C、B族 作用:帮助其他营养素的 吸收和利用,有助于血液、 细胞、激素、遗传物质的 形成。
微量营养素之矿物质
3、矿物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钙、磷、 镁、钾、钠。 微量元素:碘、铁、 锌、锰、硒、铬、铜 作用:在细胞内、外 液,与蛋白质一起调 节细胞水液平衡,维 持渗透压
体凉,面色苍白、舌淡白
润、喜食热物等。
寒证:
感受寒邪而发病。寒为阴 邪,阴偏盛则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
各类温性或热性食物
1、水果:占少数,如荔枝、 大枣、龙眼、樱桃等;
2、蔬菜:占少数,如姜、葱 蒜、香辛辣的佐料
3、肉类:占多数,如羊肉、 狗肉、鸡肉、牛肉、鹅蛋
4、水产:占多数,如黄鳝、 虾、鲢鱼等
一、寒性或凉性食物
概念:凡适用于热性 体质和病症的食物, 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 物。
作用:生津止渴,清 热泻水,排毒通便。
热性体质
概念:
多形体消瘦,精神易于激 动,五心烦热,手足灼热、
我怕热, 要喝很多
水!
小便短少或黄,大便干燥
或秘结,畏热喜凉,、喜
食冷物或冷饮。舌红苔黄
而干燥。
热证:感受阳热之邪(火 邪),或机体阳盛阴虚,
2.饮食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从整体观出发的. 3.常用食养方法:清补法、温补法、平补法
(一)常用食养方法
1、清补法:应用补而不 滋腻碍胃,性质平和或偏 寒凉的食物,有时也可以 用泻实性食物祛除实证
适用:清胃热,通利二便, 加强消化吸收,推陈而致 新,以泻中求补
常用食物:以水果蔬菜居 多,如西瓜、苦瓜、绿豆
中西医用药会有哪些区别

中西医用药会有哪些区别在医学领域中,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而在用药方面,中西医也有许多区别。
本文将分析中西医用药的一些主要区别,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在用药上的差异。
一、药物来源1. 中医药物中医药物主要以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要来源。
中草药是中医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采集、炮制和煎煮等工艺加工而成。
中医药物往往是多成分药,具有综合调节身体功能的特点。
2. 西医药物西医药物主要以化学合成药为主要来源。
西药通过化学合成制备,其中的活性成分被提纯、浓缩,以精确剂量和标准化的形式供应。
二、药物治疗原则1. 中医药物中医药物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物常以中草药为主,可以单方或复方使用。
2. 西医药物西医药物常采用药理学、病原学等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病因病机的分析,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西药往往是单一活性成分的药物,以达到特定的治疗目的。
三、药物剂型1. 中医药物中医药物的剂型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丹剂等形式。
其中以饮片、颗粒、煎剂为常用剂型。
2. 西医药物西医药物的剂型主要包括片剂、胶囊、注射剂、口服液等。
西药常以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为主,便于患者准确使用和控制剂量。
四、药效特点1. 中医药物中医药物常具有缓慢、温和、持续的药效特点,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气血的流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治疗效果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逐步显现。
2. 西医药物西医药物常具有迅速、明显、强效的药效特点,通过调节化学物质在体内的浓度和作用,快速起效并产生明显的疗效。
西药的治疗效果通常在短时间内即可见到。
综上所述,中西医用药在药物来源、治疗原则、药物剂型和药效特点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中医药强调整体调理和个体差异,重视身心平衡,注重长期疗效;西医药则更侧重于病理生理的精确调控,追求快速痊愈和明显疗效。
中医西医营养三者的区别

中医西医营养三者的区别中医、西医和营养学是三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它们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治疗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会详细介绍中医、西医和营养学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1. 研究内容不同中医主要研究人体的整体平衡和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环境的和谐关系息息相关。
中医强调气血运行的平衡,注重调整身体的内外平衡,通过草药、针灸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西医注重人体器官和细胞的研究,以人体解剖和生理学为基础来分析和治疗疾病。
西医采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检查和诊断,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方式来对症治疗。
营养学是一门研究食物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和代谢过程,以及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研究方法不同中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借助于中医理论以及中草药来治疗疾病。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和个别化治疗,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追求整体健康。
西医采用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依靠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来诊断疾病和进行治疗。
西医强调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标准化,追求精确诊断和病因治疗。
营养学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大样本的数据和统计方法来探究食物对健康的影响。
营养学的研究结果往往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3. 治疗手段不同中医主要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中医草药以植物和动物的药材为基础,通过配伍和煎煮等方法来制药。
针灸使用细针刺激人体经络来调整气血运行。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伸展来恢复气血的平衡。
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等方式来治疗疾病。
西医药物以化学合成药为主,通过改变人体的化学反应来治疗疾病。
手术通过外科手术来切除或修复受损的组织器官。
放射治疗则利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
营养学主要通过合理的饮食来维护和改善人体健康。
通过摄入平衡的营养和足够的热量来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
营养学还关注不同营养素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如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
中药与西药的差异

中药与西药的差异中药和西药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注重整体调理,多以天然草药为主要药材。
而西药则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分解症状治疗,主要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要药物。
一、来源及制备方式的不同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如生姜、枸杞、鹿茸等。
中药的制备过程通常包括研磨、煎煮、浸泡等传统方法,几乎没有化学反应过程。
而西药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制备,药物成分较纯,常采用提取、分离等现代制备技术。
二、理论基础的差异中药治病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和“气血津液”等中医理论,强调平衡人体的气血阴阳,调理整体机能。
西药则基于生物化学理论,以药物直接作用于疾病病因或症状,针对具体病变组织或细胞作用。
三、治疗方法的不同中药常采用复方药物,具有多方面调理作用,经常以煎服、冲剂、丸剂等方式服用。
西药以单一药物为主,一般是口服或注射,直接靶向治疗特定病变。
四、药物效应的区别中药治疗较温和,疗效较慢但症状缓解持久,对慢性病症和体质调理具有显著效果。
西药一般快速见效,对急性疾病和重症病症疗效较好,但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
五、应用范围的不同中药广泛应用于慢性病症、亚健康人群和体质调理等方面,注重疾病的根本治疗和预防。
西药主要应用于急性症状、感染性疾病和疾病的治疗,强调快速疗效和控制病情。
总之,中药与西药在来源、制备方式、理论基础、治疗方法、药物效应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论中药与西药的区别

论中药与西药的区别摘要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
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中药与西药有莫大的区别,简单的说西药和中药主要差别是西药是一种提取药物,中药是不提取配出的药,西药是直接吃,中药是要熬的,除此之外,中药与西药之间的差别还有很多。
一、中药与西药饮食禁忌的区别(一)西药饮食禁忌1、服黄连素、四环素类、红霉素、复合维生素B、铁剂、利福平、潘生丁、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乳酶生等时忌饮茶,因茶叶中的鞣酸会与上述药物发生反应而降低药效。
2、服四环素类药、红霉素、灭滴灵、甲氰咪胍时,应忌食牛奶、乳制品、黄豆制品、黄花菜、黑木耳、海带、紫菜等。
这些食物中的钙离子可与以上药物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结合物而降低药效。
3、服磺胺类与碳酸氢钠时,不宜食酸性水果、醋、茶、肉类、禽蛋类等,否则容易因磺胺类药物在泌尿系统形成结晶而损害肾脏,或降低碳酸氢钠的药效。
4、服优降宁等降压药时,不宜吃动物肝脏、鱼、奶酪、巧克力、香蕉、脑鱼、豆腐、扁豆、牛肉、香肠、葡萄酒等。
因优降宁能抑制单胺氧化酶,若同时吃以上食物可引起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5、服激素类及抗凝血药物期间,忌食动物肝脏,以免激素失效。
6、服异烟肼时不宜同时吃鱼类。
因鱼类含有大量组氨酸,它在肝脏变成组织氨,异烟肼能抑制组织胺的分解而使其在体内堆积发生中毒,出现头痛、头晕、结膜出血、皮肤潮红、心悸、面部麻胀等症状。
7、服氨基比林及索密痛、优散痛、安痛定,散利痛等含氨基比林药物时忌食腌肉,以防药中的氨基与腌肉中的亚硝酸钠生成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⑻服维生素C时不宜吃猪肝。
猪肝中含有丰富的铜,铜的存在会使维生素C氧化为去氢抗坏血酸,使维生素C失效。
中医与西医中药与化学药物的对比

中医与西医中药与化学药物的对比中医与西医:中药与化学药物的对比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系统,在治疗疾病和使用药物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中一个主要的区别就是在用药上,中医使用中药,而西医则使用化学药物。
本文将对中医与西医的用药方式进行对比,并探讨中药与化学药物的特点以及优缺点。
1. 中医用药方式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
中医主张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经络的畅通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用药中,中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中药以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品为主要成分,具有多种功效。
中药的制法以煎剂为主,通过将草药进行砍碎、煮煮,将其有效成分提取出来,从而发挥药效。
中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依据具体病情、体质特点等因素进行配伍,以达到调理人体的目的。
2. 西医用药方式西医注重通过先进的医学技术,借助于化学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
化学药物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主要以分子与细胞水平的干预来对病变进行控制。
西医药物使用的患者通常会接受精确的诊断,并在临床试验验证后选用对应的药物。
化学药物在制药上更加精确可控,剂量和药效可以根据病情进行调整。
尽管化学药物在一些疾病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一些罕见病和慢性病的治疗上仍存在一定限制。
3. 中药与化学药物的特点对比中药与化学药物在成分、疗效和副作用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首先是成分的不同。
中药多数以天然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品为主要成分,其成分相对复杂,包含着多种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相互作用和配伍,产生协同效应。
而化学药物则是单一的化合物成分,通常由特定的化学结构组成。
其次是疗效的不同。
中药主要以调理人体为目的,通过平衡阴阳、调理气血等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的疗效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在较长时间内进行长期的调理。
而化学药物则常常能迅速发挥效果,对急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最后是副作用的不同。
中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多种成分的复杂性,副作用相对较小,更加温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药中药营养素的区别
西医重在控制, 中医重在调理, 营养重在修复,三个领域要有机结合, 针对不同的状况区别对待哦 !
营养素和药物的区别:
1 营养素是治本的,药物是治标的
2 营养素用来修补身体受损的组织, 药物用来暂时控制疾病的症状, 可能造成身体更严重的损伤
3 假设老鼠在墙上打了一个洞, 药就是用来杀老鼠的,老鼠杀掉了,可洞还在,还会有新的老鼠来,那营养素就是用来补洞的
4 营养素针对所有人,药物只针对病人
5 营养素没有副作用,药物有副作用, , 用枪打老鼠时又给墙添了一些洞
6 营养素缓解压力,大部分药物造成压力
7 营养素提升免疫力,多数药物降低免疫力
8 营养素可以提升药物的疗效,药物却增加对营养的需求
预防胜于治疗。
身体就像一台机器, 每一天的均衡营养就是保养, 不要等机器
出现问题才去大修理,机器如此,身体也如此。
机器可以换但生命只有一次,善待身体,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