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06宋元时代城市
5 宋元时代的城市

布局特点:
1)平面长方形,开五门,城 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外 有水门,可通船。 2)子城位于城市中央略偏东 南,周围有城墙,主要建筑物
都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
3)道路呈方格形,正对城门 的几条较重要,城市河道密集 与街道一样都是东西、南北并 行直线,常是前街后河。 4)有许多坊,无坊墙和坊门。
七、金中都
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国家,定都上京(今黑龙江阿城市南);灭 辽和南宋后,疆域扩大,迁都到辽的南京,改称中都,这是北京在历 史上作为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开始。 在中都改建前,专门派画工去汴梁,测绘北宋都城及建筑的图样, 参照它的形制进行规划建设。
大城平面近正方形,四面各开三门,辽 南京的东、西、南三面拓展,相当今北 京宣武区的大半部; 大城中部略偏西为宫城,四面各开一门, 宫城南的中轴线两旁布置官府寺庙,宫 城内大殿都建在很高的台基上; 宫城北面、大城以内是全城最大的市场;
5)佛、道教的寺观多,占地面积 大,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形 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6)商业在城市一定地段设有市及 行,在交通便利的地点设有固 定的集市场所。 7)私家园林较多。 思考: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
1949年的苏州
六、辽朝的城市
由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后汉化,经济发展,逐步走上封建 化道路,城市大部分位于今河北、山西北部及辽宁省境内,内蒙古东 南部及松花江流域分布也较多,其中 “五京”最重要,分别是首都上 京、陪都中京,东京、西京和南京,是五个地区性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城市。
另建离宫——大宁宫,开凿人工湖(今 北海)
八、元大都
1.元大都城址的选择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古城,至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战国时期——燕国都城; 从秦汉到隋唐,它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也是军事重镇。
中国城市建设史填空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的居住形式有四种: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原始的居住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西安半坡村遗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商城郑州,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尔雅》记载: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
《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城与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这里记述的王城规划易将显然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
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载: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管子对城市选址的总结: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燕下都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
齐临淄是目前所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古城中规模最宏伟的古城。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信宫、阿房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由军匠出身、后任少府的杨城延主持。
5、东汉洛阳:九六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3、曹魏邺城:在古代城市规划中有重要影响:1、城市有明确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
2、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的区分。
3、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仅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称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
4、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与管理

宋元时期的城市建设与管理宋元时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数量和规模急剧增长,城市功能不断扩展,城市管理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一、城市建设的发展宋代城市建设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表现出了开创性的特点。
这是因为宋代城市建设遵循了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在城市规划方面,宋代明确规定城市的区划,城市的中心、城墙、街道都是按照规划建设的。
同时,宋代城市规划还注意保护环境,比如在城市周围栽种树木,修建水利工程,使得城市环境更加舒适。
其次,在城市建设方面,宋代也注重用工技术和建筑材料的进步,使得城市建筑更加牢固耐久。
例如,为了解决城市水为脏水污染,宋人采用了陶管排水的方法,并把城市中的水路清理干净,使得城市的卫生状况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朝廷的支持下,宋代城市建设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当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注重城市建设,特别是京城建设。
在宋初时,汴京就是一个规模非常宏大的城市,各种新型城市建筑相继出现,商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大力发展,为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元代,元帝朱元璋也非常注重城市建设和管理,制订了“一都四镇”的城市规划方案,使得城市建设得到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发展。
二、城市管理的成果除了城市建设,宋元时期也是中国城市管理的鼎盛时期。
城市管理不仅专业化程度高,而且管理方式科学,对城市的发展和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乡村令》是宋代最早的一部村庄和城市管理法规,是宋代城市管理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法规规定了城市管理清规戒律、市政管理制度、市政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还明确规定了市政府的职责、组织和权力范围,以及强化了市政监管和市政巡检等各种行政机关的职权。
其次,宋代城市管理非常注重监察和纪律,对于那些不遵守法规的人进行制裁。
例如,在汴京,明确规定市民必须参加城墙巡查,如果违反规定,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第1章----6宋元时期城市的发展

5、元大都
北京自战国→唐,一直是北方重镇,辽、金曾在此建 设。 大都规划为刘秉忠和阿拉伯人也黑迭尔。 元大都规模宏大,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著名城市。
元大都
元大都规划布局特点:
①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②井字形干道系统 城市干道基本围绕皇城通过每个城门所组成,由于城 中央的水面阻隔有些干道不能相通。城市干道系统分为 三级:主轴线28米;其它干道25米;胡同5~6米。 ③完善的上下水体系 ④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⑤商业成街,居住成坊 ⑥宫苑结合
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自唐长安以来新建的最大都城,规模宏大,规划整 齐,它总结了历代城市建设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城市规 划传统。在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艺术布局方 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推动了后代城市建设。
(三)宋元时期名城举例
1、北宋东京(开封)
(1)历史背景
开封始建于战国,郑国公在此筑城,取开拓封疆意思, 命名开封。
开封建都一共有七个朝代:
①战国时期 ②后梁 ③后晋 ④后汉 ⑤后周 ⑥北宋 ⑦ 金
(三)宋元时期名城举例
开封一跃代替了长安、洛阳的政治地位,其主要原因: ①全国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经济中心转向东南
③一般集镇
④辽、金和蒙古地区城市
辽上京、金上京、西夏黑城、元上都、集宁路城、应
昌路城等。
3、城市规划布局的发展
(1)都城保持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城, 前朝后寝 (2)严格的坊里制过渡到自由的街巷制,“关厢”产生
(3)集中市场发展成为商业街
(4)文化娱乐场所出现 (5)城市基础设施的新建 (6)城市防御技术提高 (7)受经济因素的影响,除都城外,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②五代十国在开封整顿街道、疏通水陆交通,为开封奠 定了物质基础
《宋元时期的城市》PPT课件

手工业:采矿、冶铁、制瓷、纺织、造纸和印刷、
造船业等,(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等)
商业:产生了纸币(交子),出现商业行会。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方式,重视
农业,商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尤其对于国际商业和世 界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南方城市继续发展,数量增多,而北方城市仍在 减少,城市发展和分布延续“南升北降”态势;
精选ppt
20
大运河在北门,较大仓库都靠近北门。城内有许多供 行商住宿和储存货物的塌坊,城中北关水门内尤其突 出。
城市建成区突破城郭的限制,在城外形成新的居民区 和商业区。
园林遍布全城。
精选ppt
21
和宁门
西华门
东华门
丽正门
精选ppt
南 想宋 象临 图安
城 复 原
22
精选ppt
23
精选ppt
精选ppt
29
城 图
南 宋 平
江
府
精选ppt
30
元大都城的规划与建设
历史背景
周初由居民点发展成的城镇—燕国都城蓟城—北方大都 会,军事重镇—晚唐幽州—辽国陪都(辽南京或燕京)— 金国国都(金中都)—元大都
设计者:刘秉忠
事先进行了十分详细的地形测量,然后根据中国 传统的规制,结合自然地形的特点,拟定了一个 全城的总体规划,并在未进行地面建筑之前,先 在地下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然后根据分区布局 的原则建设。
精选ppt
18
南宋临安(杭州)
临安在城市规划布局方面和前唐、宋相比,乃至 和其后的元明清都城相比,区别主要在于: 城市形状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 状如腰鼓,俗称“腰鼓城”; 城内只建宫城和大城,而无皇城,与北宋开封 城具有三套城墙、三道护城河截然不同; 宫城布局位置偏于南端,外形也不规整;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1.宋元时期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80年,混战主要在北方进行,大量有先进技术的人民向南方迁徙,使南北朝以来开始的经济文化南移形势更加发展,南方地区城市更加繁荣。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采取了有利发展生产的措施,促使城市更加发展繁荣,也影响了城市的布局和面貌,店铺密集的商业街代替了严格管理的坊里和集中的市肆。
南宋控制的地区,长期稳定,经济上占全国重要地位,商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元朝,各民族融合有了发展,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也在长期中断之后再度恢复发展,上都和大都的建设都学习了汉族的传统和经验。
2.宋代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发展进程的影响(新现象):(从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方面)①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出现定期集市,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②商业发展突破城垣限制,出现城内沿江沿河商业区和“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③火药的发明使城市攻守技术有所变化;④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⑤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对城市面貌有一定影响;⑥受大运河的影响,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一些重要城市逐渐衰落;⑦许多城市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3.北宋东京(开封、汴梁)的改建与变化:北宋东京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
Ⅰ后周世宗柴荣的汴梁改建诏书:是我国古代由帝王颁发的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文献。
①结果:扩大城市用地,加筑罗城,使用地相当于原来的4倍;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的状况;疏浚河道;制定防火、改善公共环境卫生的具体措施。
②影响:杰出的改建计划,主要力量没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要求,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相同。
Ⅱ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三套方城(罗城、里城、皇城),三重城墙,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6、宋元时代

6、宋元时代的城市一、一、宋代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宋代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1.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特征i.政治:加强中央集权,重用文官ii.人口: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北宋时期,10万户以上的城市达40多个。
东京、临安城市人口均超过100万,称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iii.经济: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iv.文化:文化大繁荣,精致化与世俗化v.市民生活:城市生活风情浓厚。
vi.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贸易盛,范围广。
2.唐宋文化比较i.唐代——重情轻理、豪迈、磅礴宋代——重理轻情、文弱、文雅ii.唐人充满血性的边塞诗——送人缠绵悱恻的婉约词iii.色泽绚丽的唐三彩——冰清玉洁的宋汝瓷iv.袒胸露臂,仪态万方的唐代仕女——蒙面缠足、填词弄句的宋代闺秀二、二、宋代城市格局发展宋代城市格局发展1.宋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新现象i.城市人口和大城市的数量大增。
北宋时期,10万户以上的城市达40多个。
东京、临安城市人口均超过100万。
称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ii.随着农业和农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到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
称为“草市”、“墟”、“场”等,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iii.商业发展往往突破陈管的限制,在城内沿河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iv.宋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和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技术也有变化。
一些城市都加砌了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壕沟。
v.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主,还有位他们服务的各种商业、手工业者。
人口很多。
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
vi.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寺院众多,影响了传统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影响。
中国城市建设史-浙大考研复习资料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发现的原始居民点遗址已有一定的分区,当时的生产及生活方式尚简单,因而分区也很简单。
最简单而基本的当然是生与死的区别,因而居民点中首先有住址及葬地的区分。
当时,最普遍的手工业是制陶器,相应地便有窑地。
2)居民点遗址中建筑的布局也有一定的规律,聚落的中心是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向大房子。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1)《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2)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旁三门,指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左祖右社,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
3)《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记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4)在这种规划概念与方法下,使城的形制较为规整,与周代社会推行的“礼制”能很好的配合,这也是为什么它能在后世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
1)淹城是西周时代淹国的都城。
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
内城、外城均为不规则圆形,王城呈方形。
2)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并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上。
3)内城地势高,中间有块高地,可能是王城宫室遗址。
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内外城的护城河水面宽广。
1)城市中间有一条通向东西主要城门的干道,将城市分成两半部。
北半部为统治阶级的专用地区,正中为宫城,宫城东为一组宫殿官署,其北半部为曹操的宫室,南半部为官署。
官署东为戚里,为王室贵族的居住区,西为铜雀苑,为王室专用园林。
东西轴线南半部为官衙和一般的居住区,划分为若干正方的坊里。
2)南北向有三条干道,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止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型广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三、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现象
1、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 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墟”、“场”等,有些集市逐渐 发展为市镇,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1)秦代:郡—县两级 2)东汉:州—郡—县三级 3)唐代:道—府—县三级 4)北宋:路—州—县三级 5)元代:省—路—州—县四级
★最外罗城(外城),周围 40多余里,每百步,设马面、 战棚,布置商业、作坊、寺观 民居、瓦子等。
4、道路及河道系统
★道路系统特点
在逐步的扩建中形成一条 中轴线,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 基本是方格网,但并不对称及 规整;道路宽度比长安小;道 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城市的道路系统分为通向 南熏门、新宋门、新封丘门、 新郑门的主要干道和其它一般 干道,居住庭院的巷道直接与 城市的干道相连
3、城市总体布局:三套方城,南北长,东西短
★最内皇城,也称大内(紫 禁城),周围五里,宫城居中, 四面开门,南正门为宣德门, 是举行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 城市中轴线的起点,城外有护 城河;
★第二重里城,又称内城, 四面有10个门,城门均设置瓮 城,外有宽阔城壕。里城内主 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 店、作坊、瓦子等;
2、手工业
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采矿( 开始用煤做燃料)、冶炼、瓷器、纺 织、造纸、造船业等
南宋突火枪
宋代的火箭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二、宋元时代经济背景
3.商业
1)商品流通上,开始产生纸币(交子) 2)政府财政收入上,开始征收商税 3)南北农村中,出现许多定期集市 4)城市中商业随街布置,店主昼夜 营业 5)商业和手工业的行会组织增加
★河道系统
有四条河,通过护城河相 互沟通。其中汴河横穿城的东 西,是城市供应、商业经济的 主要交通线。桥梁也多(33 座),是城市景色的一部分。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三、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现象
3、宋元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技术也 有变化,一些城市都加砌了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 挖深广的壕沟。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三、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现象
4、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 、地主,还有为他们服务的各种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 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
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明清沿用此制,直至今天。
注:汉初是郡国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设原为监察区后为行政区。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三、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现象
2、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 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现行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 中在一条街上或一个地区中。坊市制度全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 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1、北宋东京的城市建设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 2、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一、宋元时代社会历史背景
唐朝末年,中央、藩镇混战,以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 失败后,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受战争 影响很大,南方相对安定,大量人口向南迁移,经济文化 进一步南移,南方城市更加繁荣。
7、除元大都等少数城市外,许多城市都扩建商业、手工业 中心等,所以城市布局多不规则。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四、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
1、北宋东京(开封)的历史沿革
①开封附近为我国古代文明最先发展地区之一,殷商时期在 这一带出现过不少城市。
②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筑城,作为屯粮储粟之地,“开拓封疆”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宋朝。宋太祖和宋太宗陆 续灭掉一些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五代
唐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北
朝 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
宋
一、宋元时代社会历史背景
北宋(开封)统一了中国,但一开始就受到北方辽(契丹族) 、金(女真族)等威胁。后来金灭了辽和北宋,宋高宗退守江南( 南宋、临安),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之后蒙古族兴起,灭金、南宋 ,并征服了中亚、西南亚和欧洲东部,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元朝。
③战国时魏惠王迁都于开封附近新里城(大梁),为政治中 心、商业都会。
④五代除后唐外,均在开封建都。 ⑤北宋统一后,建都东京。 ⑥金灭北宋后,开封遭到破坏,迁都临安,开封成为地区性政 治中心。 ⑦后元、明、清等朝代开封均为地方性省会。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四、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
2、北宋定都东京(开封)的原因
南至南海诸岛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二、宋元时代经济背景
1、农业
1)耕地面积扩大 2)水利事业大发展:灌溉工程、沿
海海塘的建设、水位站的建设等 3)推广优良稻种,扩大多种经济作物 的种植规模:如水稻、棉花、甘蔗、 果树、蚕桑、药材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莆田木兰陂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二、宋元时代经济背景
①关中的衰落与南方的崛起 关中经过多年的垦拓,实力衰减,加上战乱,趋于凋敝。
而南方此时繁荣,经济中心南移的现象非常明显。关中作为政 治中心要接受经济中心的支持,其最大的问题是漕运很艰难。
②东京(开封)漕运体系发达 在军事地理十分不利的情况下(无山川之险),东京完全
是凭借其优越的经济地理条件成为北宋的都城,其“天下漕运 中心”的地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北
916
1125 1206 1271
元 辽(契丹) 金 蒙 1115 1234
北 西夏 古 907 五代 960
1038
1227
十国
宋
南宋
891
979
1127
1276
1368
南
元
西 北 到 新 疆 、 中 亚 地 区
史载“汉、唐极 盛之际有不及 焉”!
东
北
北至阴山以北
至 今
库
页
岛
东 南 至 琉 球
5、宋元时代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佛教、伊斯兰教 、喇嘛教、拜火教等寺院观很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影 响着传统,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影响。
第六章 宋元时代的城市
• 三、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现象
6、大运河一直对北方的物质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宋金以 后,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破坏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汴河, 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洛阳、开封等一些重要城市后 期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