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五单元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程标准: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1.背景(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继续延续“左”倾错误。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2.转折的实现——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
(2)内容: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二、邓小平理论1.背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形成(1)开始产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初步形成:①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中共“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走向深化:①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②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休制的目标。
③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背景(1)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
(2)国内形势:改革开放多年,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2.创立过程(1)2001年,江泽民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课件(共29张PPT)

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的第一 代领导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社会 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建设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 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党的第二 代领导集体
“三个 代表” 重要思
想
以江泽民为核 心的党的第三 代领导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创造性地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重要的历史转折
材料三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 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 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
2、意义: ①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 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②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小结: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 发展于江泽民,是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三阶段。
思想体 系
创立者
解决问题
思想精髓
历史作用
毛泽东 思想
1. GDP至上,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 2. 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西部 发展落后于东部发展; 3. 社会不公,“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 4. 民生问题严峻,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公共卫生 步履维艰,住房保障几乎空白。
——赵慧珠《学习时报》
科学发展观
1 、解决的问题: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李正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历 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问题 :持上述言论者的观点是:东欧剧变,是改革造成 的;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造成的。你认为根本原因 是什么?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教学设计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从容说课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在曲折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历史事件同样也是如此。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既有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也有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失败乃成功之母,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想成功就必须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光辉典范。
本节课给我们系统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及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充分体会到科学、先进的思想对于改造人类社会、造福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错误,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光荣、伟大的党。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具准备历史图片、投影片(材料)、歌曲《春天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设问——思考——回答。
2.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
3.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文革”图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文化大革命”产生的深刻思想根源何在?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一:“在通过‘五一六的通知’的前几天,他(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关于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的批示信中,勾画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
历史ⅲ岳麓版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

历史ⅲ岳麓版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学案【考点解读】考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课标解读:邓小平理论包括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国两制”理论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第一次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
进而形成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正确认识。
【知识梳理】一、邓小平理论1、发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开展关于问题的讨论①原因:“文革”结束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延续“”倾错误。
②意义:形成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思想基础。
〔2〕表现①放弃“”的错误方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来。
②肯定了关于问题的讨论,确定了“,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意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和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转折。
2、形成——20世纪80年代(1)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表现①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②提出了的思想和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理论。
③中共十三大阐述关于社会主义理论,从而确立社会主义路线。
3、深化——20世纪90年代(1)背景:中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人们对于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免费下载】岳麓版 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教学设计

课 题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年级级部11级知识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事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用探究、比较的方法,对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理论来指导,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学习目标情感目标过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对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学习共产党人 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精神。
重 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提出、深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
难 点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学情分析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内容,学生在政治上都学过了,可以让学生自己预习、回答即可,对于相关的背景和影响可通过材料来获得。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 学 过 程活 动 设 计【预习提纲】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历程及提出的主要思想。
3、邓小平理论有何意义?4、三个代表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指导意义?5、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指导意义?【导课】PPT 展示2009年60周年国庆场景:在群众游行方队中分为“思想篇”、“成就篇”、“未来篇”,期中“思想篇”包括《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和《科学发展》……问:同学们知道这四部分体现了我国的哪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由此导入新课【授课过程】一、邓小平理论(一)、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PPT 展示:材料一:图片:人们欢庆文革结束场面材料二: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公开课教案.doc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公开课教案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导火线:2、实质:3、影响: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月召开3、内容:破旧立新思想路线批判“两个凡是”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2019-06-01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岳麓版)大赛获奖教案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岳麓版必修3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想一想:1.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2.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2)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3、内容: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 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1、背景:(1)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3)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2、主要内容:(1)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设置2]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1986年1月)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时目标】(本课考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课标: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1.2.3.【课前预习案】一、邓小平理论1、形成条件:①成为时代的主题;②总结了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相结合;④继承发展思想,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形成过程: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揭开了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1982年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的社会主义。
③1987年十三大: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1992年南巡谈话:从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⑤1992年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目标。
⑥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并写入党章。
3、历史意义①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同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共的结晶,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②实践: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内容:①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的根本利益。
2、过程:①2000年提出;②2001年建党80周年庆祝大会进一步阐述;③2002年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历史意义: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的问题;②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③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南。
三、科学发展观1、过程:①2003年10月提出;②2007年6月中央党校讲话完善;③2007年10月十七大确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知识梳理】
邓小平理论
一、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问题设置1]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想一想:
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导火线:
实质:
影响:
二、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
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继续”左”倾错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形成了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
内容:
破旧立新
思想路线批判“两个凡是”
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路线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
二、形成——十二大到十三大
背景: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发展毛泽东思想。
主要内容: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问题设置2]
材料一: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
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
——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材料三: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
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香港问题也是这样,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邓小平文选》根据材料回答:80年代的邓小平还提出了哪些重大的理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一国两制”理论。
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发展目标.
[问题设置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三、深化:——南巡讲话、十四大
[问题设置4]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南巡之旅的?
《南方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均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来报道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南巡讲话有何意
南巡讲话
背景:1992年初,中国改革走到了关键时期,人们对是否要搞市场经济争论不休。
意义:①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深化了改革开放.,使“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深入人心。
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四、正式确立:——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
三个代表思想
一、提出条件:
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主要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作用: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XX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总结: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社会主义的回答:
解答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相互关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一脉相承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路线不动摇;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比较思想体系创立者解决问题思想精髓历史作用
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代领导集体中国革命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呢?错误的理论对革命和建设造成了哪些危害呢?
正确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的积极影响: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
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理论指引中国人民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健康发展。
错误的思想对革命和建设造成的危害: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
毛泽东晚年的“左”倾导致“文革”的发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文革”后,“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两年“徘徊”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