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如何做到立意新颖、深刻
如何让作文立意变得深刻高远

如何让作文立意变得深刻高远作者:郭常青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10期王夫之曾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此话足见文章立意的重要性。
现在的高考作文不主张在立意上为难学生,所以做到立意合理并不是一件难事。
然而,众多合理的立意当中,深刻高远的立意则是备受阅卷老师青睐的。
那么如何在紧张的考场上牢牢锁定深刻高远的立意,从而占尽先机呢?我认为要想文章立意深刻高远需具备“两种思维,三种情怀”,即透视思维、辐射式思维、家国情怀、文化情怀、哲理思辨情怀。
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一、透视思维透视思维是指透过表面现象探求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样式。
很多材料,从字面上看只是普通的自然现象或是日常生活琐事,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如2015年湖北高考作文:材料作文,泉水在地下蓄积。
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
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审题分析:本则材料字面上是讲因为有了地下泉水的默默聚集,才有了地上喷泉不停奔涌,才有了溪流奔向远方。
很显然,这只是材料的表象,我们围绕泉水的聚集和奔涌进行立意,尽管合理,但算不上深刻高远。
要想使立意深刻高远,我们必须透过表象看出材料的本质。
对于这篇材料,命题人是想借助泉水来谈人生的积淀与成功。
我们可以这样立意:人生要想精彩必须像地下泉水一样不断积蓄力量,必须经过默默无闻的奋斗过程。
人民群群众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我们应关注普通人,关注平凡人等。
二、辐射式思维辐射式思维是指针对一个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同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
常见的辐射角度有纵向和横向两种。
“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由古至今展开联想。
“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展开联想。
如学生作文《水之殇》这样写道:“望着触目惊心的文字,品一口号称经过18层净化的矿泉水,我内心却五味杂陈。
浅谈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

浅谈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高考作文是高考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文的立意是作文的灵魂所在。
立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质量,因此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究竟什么是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谈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思辨能力。
作文是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逻辑和知识,对一个话题进行思考、分析和阐述的能力。
而一个好的立意无疑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高考作文的命题往往涉及到社会热点、时事问题等,需要考生具备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思辨能力,才能够有深刻的见解,有深入的剖析,才能形成富有观点的立意。
在高考作文中,立意鲜明,观点新颖的文章往往具备强烈的争议性和思辨性,这也是高考作文中核心素养所在。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之二是审辨能力。
审辨能力是指考生对事物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
高考作文的立意需要有深刻的审辨能力,要求考生对所选择的题目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分辨事物的是非曲直,分析问题的缘由和原委。
这就要求考生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只有具备了审辨能力,才能够审时度势,选择切题的立意,从而使文章有深度、有分量。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之三是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是指考生在立意时所融合的知识面、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等因素。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在立意时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对社会、文化、历史等各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对人性、道德、情感等方面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对语言、形式等有一定的感悟和修养。
只有具备这些综合素养,才能够使文章在立意时既符合时代潮流,又体现个性特色,形成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韵味。
高考作文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考查,而作文的立意则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高考作文立意中的核心素养包括了思辨能力、审辨能力和综合素养等多重素质。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考场作文巧妙、新颖的构思(附技法提炼与精选佳作)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考场作文巧妙、新颖的构思平常考试中发现很多同学作文时都不太注重构思,特别是考场作文中,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是粗略地看一下题目,然后提笔就写。
写着写着,才发现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有误,而再想改正已经来不及了。
结果可想而知。
还有人则是提起笔想一句、写一句,“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儿就哪儿”。
这是凑足字数。
哪是写文章?明知不对。
为了赶时间,不得不这样做,这几乎成了考场文章的“常见病”、“多发病”。
这样的作文显然是不能得高分的。
学生作文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也提醒我们作文之前必须要注重构思。
写作之前几分钟应该把要写的内容大略想好,古人说“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谚语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都是这个道理。
考场上时间有限,我们也不可能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对作文精细地构思。
不过下面一些历年高考中巧妙、新颖的构思思路则可供我们参考。
只要我们多读多思。
写作时即可把这些新颖的构思化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
技巧提炼一是逆向思维,反弹琵琶。
很多同学作文时钟情于反弹琵琶、逆向思维的构思方法,因为这种构思往往会别有洞天,使你的文章另辟蹊径。
熠熠生辉。
比如有一考场作文题是:“以‘关心为题,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
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很多考生都跳不出“叙写‘关心者之美德,抒发被‘关心者之感激”这一范围,总是从正面落笔,给人千人一面之感。
有位考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小孩子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位被人漠视、歧视的老人(即小孩的爷爷)的悲惨故事,家人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深刻主题。
文章的构思以“反”为主,以“正”衬“反”,以“反”写“正”,以老人的不被“关心”呼唤全社会对老人的关心,这种构思赋予了话题“关心”更深广的内容,发人思考,夺人耳目。
请看满分作文:熟悉一考生生活如美人的脸,总是半遮半掩。
没有人生来就对生活熟悉。
我们在生活的小路上对事物总是由不熟悉继而变为熟悉。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我们就应该只掌握熟悉的,放弃一切新的事物而止步不前?答案是否定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新鲜的,熟悉的事物只会让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写作技巧】高考【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6方法(附3篇精析版模拟范文)

高考【思辨性作文】审题立意6方法(附3篇精析版模拟范文)概述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
找到题目或材料中的"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
找到"关系"就可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
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
找到"关系",才能在表达上实现思辨。
人和事物是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的、又是具有可能性的,这就为我们实现思辨性的目标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是无处不在的。
联系就是"关系"。
可以这样毫不夸张地说任何题目或材料都可以找到"关系",从而写出思辨性作文,以获得青睐。
那么,怎样找到"关系"呢?技法指津1找出关键词例1: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作文。
绿萝很好养,折上几枝,放进盛水的玻璃瓶里就行了。
摆在桌上,眼前一片绿意。
可让人遗憾的是,它在水里慢慢生了根之后,几乎就不在生长了,没精打采,枝蔫叶稀。
是缺少阳光吗?放到窗前晒些日子,不见起色。
是氧气不足吗?打开窗子常透透气,也没效果。
后来,试着往水里投了一把石子,原来在水中飘来飘去的根须似乎一下子有了依托,它们使劲往下扎,把石子紧紧缠住。
没过多久,绿萝就绿油油的,枝繁叶茂了。
这则材料有很强的对比性,这是材料的特征。
绿萝在没有水中石子的情形下,“枝蔫叶稀”,有了则“枝繁叶茂”。
分析一下原因,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依托”,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知道,材料无论是写动物,还是写植物,其实都是暗指人,要求我们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那么,人有依托和没有依托会怎样?题意豁然开朗。
2找到“角度”例1:在审题立意时,分析作文“材料”,找到矛盾的双方,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破解矛盾,揭示其意义,从而达到准确立意的目的。
关系立意法就是从内在关系辨析题旨,挖掘材料的内在意义和实质。
审题步骤1.读题,找出“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即立意的角度。
高考最好的作文写作技巧总结

高考最好的作文写作技巧总结高考作文写作基本技巧题目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那样引人注目。
一篇好作文,如果配上个好的题目,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好的题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一般化的标题,容易在读者的阅览中被忽视,被淘汰,以致连累整篇*。
所以一定要在标题上下足功夫,打磨一个好的标题。
如何起一个夺人眼球的标题,给大家总结了几个小技巧。
准确的概括中心内容写作中有一大忌讳,“跑题”。
不止是命题作文(给定材料类型)应该注意,自己立意的作文也应该特别注意。
很多人都把跑题理解为,写作内容不符合给定要求。
其实,题目和内容不搭也是跑题的一种。
一旦写跑题,就会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题目和内容完全是两码事,让人不知所云。
题目其实就是“画龙点睛”里的.“睛”,“提纲挈领”里的“纲”。
所以题目不仅要生动,更要准确,这样才能抓住整篇*的精髓。
给大家说一个小诀窍,如果一开始实在想不起来如何起题目,没必要一直把时间浪费在上面。
可以整篇*写完后,再来拟题目。
因为写着写着或许就有了灵感。
拟题有绝招以主要事件拟题:就是做了什么事。
如我们学过的《画杨桃》。
以主要物件拟题:文中有的东西很重要,可作为题目。
如《妈妈的账单》讲的是我给妈妈开了一张账单,让妈妈付给我酬劳。
以主要人物拟题:文中要介绍的主要人物。
如《西门豹》、《卖木雕的少年》等。
以重要语言拟题:文中某个人说的能表现中心或起重要作用的话。
如《我不能失信》讲的是宋庆龄不跟爸爸妈妈去大伯家,而守在家里等朋友小珍,她告诉爸爸妈妈:“我不能失信。
”以*中心拟题:*要表达的意思。
如《全神贯注》讲的是罗丹画画的时候忘记了朋友的存在,赞扬了罗丹全神贯注的精神。
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的重点。
特别是开头。
如果你不能在故事的开始就吸引读者,那他们就很难有耐心把整篇*读完。
所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怎么写好开头,读者一旦对你开头感兴趣,他们会想知道得更多...写好开头后,再弄一个精彩的结尾,这会让读者更加期待你的下一篇佳作。
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关于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讲立意须用心——作文立意的技巧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得立意者方能得作文”,事实也确是如此,高考作文写作技巧。
因为立意的问题即是作者的思想认识问题,词句如外衣,立意乃灵魂。
对考场作文立意的要求,一是正确,二是深刻,三是新颖。
审题过关,立意的正确也就有了把握;而真正需要强化的是对后两者的训练。
有着独立思考精神和卓越见识的文章,才更有分量,更有价值。
立意要懂得大小、虚实、繁简、正反、因果、有无之辩,更要寓有深意和新意。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在此,提供五种思维方式,希望能在文章炼意方面对考生们有所启示。
1.由现象而本质,层层挖掘求深刻一个写作者,若能够不为表象所迷惑,进而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便有希望步入事物的核心地带,其文章的思想、观点便会给人以启迪。
凡是写文章立意,最先想到的意思,大概是陈旧的一般化的思想,作者要清除不用;进一步想到的意思,可以说是比较纯正的思想了,但还算不上有创见,也要停止这个思路;再进一步,第三次想到的才是精彩独到的见解,这时才算确立了一个深刻的立意。
考场写作是和自己较劲的事,肯于挖掘,肯于联想,肯于比较,才可能找到高人一筹的思维方向,才可能诞生一篇思想深刻之作。
2.由生活而哲理,反复品味求深刻很多作家都表达过同一个观点:世间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是的,很多看似无甚诗意的生活琐事中都蕴含着令人感动的珍宝,我们能否找到那些风景呢?王安石的名作《游褒禅山记》,由一次败兴的游山生发出独有的感怀:无限风光在很少有人去的险峰,没有志向的人是无法领略的;自己已然尽力便可无怨无悔,旁人还如何会讥笑我们呢?作家腕下非凡的功力告诉我们:许多生活现象中都有值得挖掘的东西,无论成功、失败,欢喜、悲伤,光荣、屈辱,每一种生活体验都值得我们珍视。
作文立意:如何求“新”求“深”

作文立意:如何求“新”求“深”导读:本文是关于作文立意:如何求“新”求“深”,希望能帮助到您!作文立意:如何求“新”求“深”李小莲王夫之有言:“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作文必须“以意为主”,只有文章的“意”立好了,才谈得上文章结构和思路设计。
力求新颖和深刻是立意的基本要求。
一、新颖古人云:“文章最忌随人后”,假如主题雷同,缺乏新意,很难写出好文章来。
那么,如何在立意上寻求突破呢?我认为,关键是运用发散性思维,突破思维定势,从多角度去拓展思路、思考问题。
临近中秋,笔者出了个“今夜月儿圆”的作文题。
有同学提出,“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三世同堂,赏月团圆,尽享天伦之乐”,此立意虽符合题意,但未免流于平庸。
要想写得新颖,就应做到“个个心中有,人人笔下无”,让学生换个角度,逆向思考:“月圆人不圆”的事有哪些?接着,我再借梯上楼,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月圆人圆”或“月圆人不圆”,人们对此的感触和由此引发的联想有无共同之处。
稍加比较,学生不难归纳出“对亲情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共同点,从而使文章的立意推进一步。
再引导他们分析,以上立意可以从哪些方面具体化,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诸如“盼望海峡两岸统一”“厌恶战争”“珍惜美好生活”等。
最后,还可把思维进一步拓展,启发学生思考:在睹月思人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围绕月来做一做文章?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月上有美丽的传说故事,可以写月的美好”“阿波罗登月,显示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可以写月的作用”“月光朗照,常见不易,引发人对环保的思考”“月圆月缺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世间万物都有它规律,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得失”。
二、深刻“深刻”是高考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
文章的立意不要停留在“是什么”上,应更多地关注“为什么”,要放在整个社会、时代和文化的大背景下去思考,深入挖掘根源。
以小见大。
所谓小故事,大道理。
抓住议论对象的主要特征,通过类比、剖析、抽绎,以个别体现一般,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

【导语】语文作文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关键,很多同学多会发生作文离题的情况,所以作文审题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审题过程中也可以引入热点素材增加分数。
那么,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下面是分享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提问:高考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回答:一、审题1.记叙性材料作文记叙性材料一般是指故事、生活中的事件或寓言。
命题形式一般是:故事材料+故事提示语(或评论语)+作文要求。
2.引语式材料作文引语式材料主要指名言警句、新闻调查、诗歌等,这些材料主题或显或隐,要仔细分辨。
3.漫画式材料作文二、立意高考作文对立意的要求有四点:一是立意要正确。
所谓“正确”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内容正确,其次是文章的立意要符合题意的要求,即切题。
二是立意要新颖,就是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发现。
三是立意要深刻。
“深刻”就是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意思来。
四是立意要集中。
一篇文章立意必须单一明确,多中心就等于没有中心了,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即只能有一个主题。
三、方法技巧1.领悟主旨法理解新材料文段的主旨,并由此处深挖立意。
2.把握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3.由果溯因法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或现象都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的立意。
4.逐句切入法有些材料,结构层次明显,每一句都有具体的含意。
逐句分析各句的含意,然后综合,可找到合适的立意。
5.求同存异法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高考作文写作方法参考一、审题立意审题立意要深刻,简而言之就是辩证分析和以小见大。
我们在看到作文材料时,要仔细阅读,从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和实际生活经验来思考和辨明材料,提炼出的中心论点或者说主旨立意,要有高度概括性,也要有思想深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例⑧:借助放大镜,我们可以放大 许多东西,这里面有美好的事物,也 有不幸的存在,需要我们正确去对待。 立意:放大美好/放大痛苦。
示例⑨:镜中花水中月,比喻一些虚 幻而诱人的东西。《红楼梦》中的贾 瑞有一面“风月宝鉴”,正面照是骷 髅,反面照有美人在引诱。贾瑞禁不 住诱惑,最终死去。如果禁不住花花 世界的百般诱惑,去追求那些单纯的 感官刺激或虚无缥缈的东西,等待你 的只能是堕落或失望。 立意:要有求真务实 的勇气和恒心。
年轻人陷入了沉思。
穿行“意林”,采撷美 丽
——高考作文如何做到立意
新颖、深刻
学习目标
• 运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使 立意新颖、深刻。
明代王夫之就曾形象地说过: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 之乌合。”这里的“意”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题”。 也就是说立意在文章中发挥 着统帅的职能。没有一个明 确的“意”,犹如兵之无帅, 人之无神,只剩下一盘散沙, 一具躯壳,也就没有了战斗 力,没有了生命力。
一分为二看问题
示例⑤:驾驶员离不开后视镜,我们 也需要回头看。 立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示例⑥:借助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 更远。用先进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头脑, 掌握先进的思想方法,就可以高瞻远 瞩,预见未来。 立意:风物长宜放眼量。
示例⑦:借助显微镜,可以发现别人 没有发现的问题,看到别人容易忽视 的因素。 立意: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一缕春风
一米阳光
一方沃土……
方法点拨
• 立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比较筛选 法。 • 比较筛选法主要用到两种思维方式:发散 与聚合。 •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对所给材料或题目 进行研究,看它都有哪些方面的含义,可 广 以用来表达哪些观点。 • 所谓聚合性思维,就是对散射出去的思维 进行收束,从诸多的含义或观点中选取一 个,作为我们要表现的主题。 优、新
镜
生活:严肃、认真、乐观的态度。 自省:省察自己,改正缺点。 他人:以人为镜,明己得失。 (哈哈镜):自知之明,不可盲信。 (后视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望远镜):高瞻远瞩,预见未来。 (显微镜):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放大镜):放大美好/放大痛苦。 (镜中花):禁住诱惑,求真务实。 (诗中镜):青春易逝,相思之苦 有关的故事…… 其它……
生活:严肃、认真、乐观的态度。 自省:省察自己,改正缺点。 他人:以人为镜,明己得失。 (哈哈镜):自知之明,不可盲信。 (后视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望远镜):高瞻远瞩,预见未来。 (显微镜):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放大镜):放大美好/放大痛苦。 (镜中花):禁住诱惑,求真务实。 (诗中镜):青春易逝,相思之苦 有关的故事…… 其它……
示例⑩:编述一个跟镜子有关的故事, 立意随内容而定。如: 张婆婆家里扔着一面锈迹斑斑的铜 镜。路过的王教授说,这是一件上古 的文物,价值连城。消息传出后……
以小见大
诗中的镜子
红豆曲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 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ch ú n) 噎满喉, 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 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 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示例②:佛家有一则偈子,“身是菩 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 教染尘埃。”我们天天洗脸照镜,防 止脸上有污点;我们更要时时省察自 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曾子云:“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是此 意。 立意:我们要时时省察自己,除去心 灵上的污点和身上的缺点。 由物及理——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深刻。所谓深刻,就是不仅要描绘 当作文与“生命”挂上了钩,当作文有了对 “我”的新的深刻认识,作文的立意就在高 一种生活现象,而且要揭示出这种生 格上走了。(王大绩) 活现象的本质意义,这种意义带有一 定的普遍性,能够给人以生命的启迪。 在上述“意林”当中,以“深刻”胜 出者,当为首选。 “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 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 ④新颖。新颖就是在扣题和深刻的基 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 础上对立意更进一步的要求。我们要 用之。” (戴师初) 通过比较,选取那些见解独到,富于 创新的主题,避免人云亦云,拾人牙 慧。
寻 找 最 佳 立 意
①切题。这一条至关重要。在考场作 文中,立意一定要准确反映材料或题 目的内涵,偏离题意,打“擦边球”, 是最大的忌讳。跑题之作,无论立意 多么深刻新颖,也是白搭。 ②扬长。由于生活空间和阅读经验不 同,人们各有自己的知识优势和视野 盲区。立意要扬长避短,立足于自己 最熟悉的知识领域。这样写作起来, 自然会左右逢源,“长袖善舞”。
发散思维
开阔
1、要会从实与虚两个方面联想与想象;
2、要会从大与小两个方面联想与想象; 3、要会从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 两个方面联想与想象; 4、要会从正面与反面两个方面联想与想 象。
思维的花朵在绽放
以“镜”为题,进行立意训
练
第一步,先作界定。
是什么?
相关的物象或行为有哪些?
现实生活中的镜子…… 拓展开去……
示例③: 其一,我很自卑或自满,偶然听到别 人对我的评价…… 其二,我有一身毛病但不自知,从别 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立意: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示例④:哈哈镜会使人变形。我们听 到的如果是一些阿谀奉承的话或刻意 贬损的话,不能轻信。 立意: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能盲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 襦,双双金鹧鸪。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
越剧《菱花镜》唱词
面对菱花猛一惊,突见白发鬓角生, 玉容消瘦唇退色,想不到我病榻一卧失青 春。菱花镜啊!菱花镜!我与你从小相依 到如今;我与你同尝人间酸苦酒;我与你 共识俗子冷酷心!菱花镜啊!
• 布置作业,促进迁移
以“圈”为题,发散思维,看看 可以有哪些立意角度,并逐条列出。 确定最佳立意,并写出提纲。
谢谢大家!
第二步,思维发散。
围绕“镜子”我们可以想 到哪些立意? 小组讨论交流,确定本组的最佳 立意。
示例①:《红楼梦》中贾宝玉曾作了 一则谜语:“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如果把生活 比作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就对 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就对着你哭 立意:要以乐观的态度,严肃认真地 对待生活。
思维发散时需要注意:
1、既要关注“客观”,也要关注“主 观”;
2、特别要关注“自我”、关注“人生”; 3、多从正与反两个方面思考。
深刻
采撷我眼中最美的一朵
第三步,思维收敛。
对上述的种种立意进行比较筛 选,并和最初的立意进行比较, 确定一个最佳立意 我以前的立意 我现在的立意
镜 镜
欢迎各位专家、老师莅临指导
老禅师说了什么?
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到禅院去,在路上看 到一头牛被绳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 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来转去 都不得脱身。来到禅院,他有意考老禅师 道:“什么叫团团转?”“皆因绳未断。” 老禅师脱口而出。年轻人顿时目瞪口呆, 他不明白老禅师何以知道答案。问明原委 后,老禅师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 答的是理, 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